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精神,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以我国大型商业连锁健身产业知名品牌的力美健连锁健身俱乐为个案,对其发展现状和“互联网+”的营销模式进行了探析。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模式有互联网+微信公众号营销模式、互联网+口碑营销模式、互联网+关系营销模式和互联网+广告营销模式等,力美健健身俱乐部的这些营销模式为促进我国体育健身产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推动了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智能化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技术推广中,促进农业技术更快更好发展,对建设世界水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一、"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概念互联网+现代农业可构建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技术进行小城镇公益献血预约,是信 息技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平台技术的多重优势,以期促进我国公益献 血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作为现今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的同时发展态势也是比较好的第三产业,现今为了促进旅游业的综合可持续发展,在都市社区以国际化旅游为方向进行建设,创新旅游发展的模式,使其向着国际化的高端方向发展,这对于促进旅游业所在多地区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讲是一个重要的创新方向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该文首先分析了畜牧业“互联网+战略”模式的发展意义,包括促进畜牧业的数字化发展、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减少流通环节,节约生产成本等;其次探讨了畜牧业“互联网+战略”模式的发展现状,主要有畜牧业基层工作人员综合能力良莠不齐、畜牧业传统生产模式无法实现快速转型、产业链发展模式进入新视等;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比如加强宣传工作,普及畜牧业“互联网+战略”发展模式、发挥互联网优势,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方便、发挥互联网优势,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方便、改善生产经营方式,完善“互联网+战略”模式发展产业链等,进而促进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旅游业也在茁壮壮大,随着O2O模式的应用,传统的旅游模式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对O2O模式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策略,使得O2O营销模式更好的应用在旅游产业上,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6):134-135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人民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深化,农业发展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历年来,我国党和政府对农业的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不断出台影响的惠农政策,以此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将互联网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成为当前其发展的全新趋势。基于此,本文从"互联网+农业"的概述为主要出发点,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发展农业经济的必要性,阐述了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并探讨了"互联网+农业"模式的构建路径,旨在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互联网以及农业之间的高效融合发展已经形成了全新的服务模式。文章针对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服务模式展开深入分析,具体探究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农业现代化服务模式的有效发展给出合理创新优化的策略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服务模式实现高效创新发展,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进一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产业转型的重要契机。对于农业发展而言,构建“互联网+农业”模式,能够借助互联网发展的东风,有效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转型,提升农业发展整体质量和水平,本研究将从产品生产运输的科学可控模式,销售渠道网络多元模式,营销模式向品牌塑造模式,农业项目发展多元模式来探究互联网时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转型,从而为促进我国农业转型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农业大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发展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和智能化农业。分析了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互联网+”为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创新思路,用户思维、大数据、智能化思维等新的思维模式将促进图书馆改变现有孤立发展模式,不断地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和扩大服务区域,创新图书馆的服务空间是“图书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笔者经过调查,从“互联网+”战略的崛起;“图书馆+互联网”跨界服务的意义;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跨界服务创新面临的挑战;“图书馆+互联网”的跨界服务现有基础;“图书馆+互联网”的跨界融合特点、服务模式、服务领域;“图书馆+互联网”跨界服务模式探索;“图书馆+互联网”跨界服务模式展望等几个方面对“图书馆+互联网”跨界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有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黄山市旅游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环境恶化使得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应用低碳模式。以国际旅游城市黄山市为对象,从旅游业的产业属性、数据定量分析以及自然和徽文化资源优势分析了旅游业低碳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黄山市旅游业低碳实践分析了低碳发展道路上的瓶颈,包括经济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的取舍、低碳实践和宣传及意识的不够全面和深入、资金和技术的限制等,并尝试从政府以及旅游产品市场买方及卖方的相互结合提出了促进旅游业低碳模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四川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互联网+"给四川旅游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四川发展"互联网+旅游"要结合机遇与挑战,处理好三要素和三主体的辩证关系,走协调化开发、移动化服务、社交化营销、智能化管理和共享化经济的道路,才能在"互联网+旅游"的进程中,充分开发旅游资源,推动四川旅游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山西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如今,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山西战略性支柱产业,这对于山西旅游业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探讨了山西旅游业现状,并分析了目前的发展困境:山西交通便利性及基础设施建设较差,旅游景点文化性欠缺,旅游景点与互联网的结合较少。针对以上困境提出了山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打造山西旅游文化标签,利用互联网的发展红利振兴旅游市场,以期对山西旅游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作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临渭区农村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加强城乡旅游合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相关推动农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为临渭区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延安市宝塔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秀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72-173,176
生态农业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产品 ,它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生态农业旅游概念的界定 ,阐述了延安市宝塔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提出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是推动特色小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把互联网技术、模拟仿真等陈列技术、现代装备技术、以及资源保护技术应用到传统旅游业的发展中,解决传统旅游业在激活旅游资源增量、优化原有资源服务质量、和加大品牌宣传效应方面的难点问题,实现科技创新推动特色小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作为第三产业的代表,旅游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何借助科学有效的营销模式,提升景区整体市场营销发展水平是当前我国景区旅游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尝试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景区营销模式以及具体的实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孙倩 《甘肃农业》2023,(7):15-20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产业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县域产业发展的困境入手,从国家和地方层面深刻剖析了高质量产业发展的研究背景,总结了夏河县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并通过阐述夏河县资源基础与产业发展现状特征,提出了夏河县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及战略,对区域高质量产业进行了体系构建。最后对夏河县的高质量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进行总结概括,提出符合高寒民族地区产业的三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然而,乡村旅游在于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的真谛在于乡村的自然生态、乡村经济和社会都可以获得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为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