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2):134-135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形态,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落后农村地区来说,是消除贫困、实现后发优势和战略赶超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还很不平衡,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最坚硬的壁垒。打造智慧农业,有利于农村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建设社会主义信息化新农村。  相似文献   

2.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当前大多数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迫切需要了解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探寻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良方,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扶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3.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农村金济、推动农村进步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进程,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经济能否发展关键又要看农村经济能否得以快速发展,而县域民营经济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发展县域民营经济对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经济。近年来,县域民营…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完全符合中国实际。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首先,山东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近三分之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大头。农村和农民能否实现小康,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举足轻重。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只有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全省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次,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讲,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不断努力,并进入到建设的关键时期。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强,基层群众经济收入高,才能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出更强有力的作用,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稳定,也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新时期,我党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使命。开展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振兴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成败。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我国农业农村基础  相似文献   

8.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山东省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山东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山东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制约因素是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加快山东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终极出路。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难点在农业。如何实现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合川农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乎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实现全国的现代化和小康,就要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和小康。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提高我国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创建农产品品牌,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梯田产业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县乡公路、乡村道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梯田产业道路的发展对促进农产品流通,方便农业生产,促进果园主导产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实现山水田林果路村综合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梯田产业道路建设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是中国特色主义"三农"思想的关键组成部分。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制度不完善、法制建设滞后、资金下拨不稳定、文化建设落后等现实问题。根据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全面建成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相应地提出自己关于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建设美丽乡村,是党中央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菁 《河南农业》2008,(19):32-3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必须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5.
浅议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引进和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2018,(12)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现就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振兴提出管窥之见,以期抛砖引玉。1.当前农村人才队伍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提速,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特别是一些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已经不仅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是拖家带口的规模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前提。提高农民的素质重点是突出抓好农民的实用技能培训,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是提高人口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把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沽、管理民主”的新目标,要求我们必须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农村、农民、农业这个“三农”问题。让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在于教育,这个教育概念是大范畴,包括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等。从长远看,提高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是最为迫切的问题,因为没有农村的迅速发展,中国不可能快速稳步地发展。将无法实现全面的小康。  相似文献   

18.
在十九大报告中我国第一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它成为我国小康社会建成的七大基础战略之一。在乡村 振兴战略视域下,全面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缩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和发展不均衡现象,推动农村发展的现代化 进程,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需要。在此背景 下,本文对特色农业产业进行研究,探讨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路径,以期对促进农业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正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发展,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表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观现实的标志是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农村人居环境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关联,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不解决,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20.
主编速递     
正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是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