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畜禽养殖规模化的大背景下,机械化成为蛋鸡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研究蛋鸡养殖机械化对劳动力的替代关系对于产业规模化发展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不同规模(存栏量300~1 000、1 001~10 000和10 000只以上3种规模)及不同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个区域)蛋鸡养殖机械化对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并从规模及区域差异的角度对蛋鸡养殖机械化对劳动力的替代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蛋鸡养殖呈现机械化替代劳动力的发展趋势,且存在规模及区域差异;2)小、中、大3种养殖规模机械化对劳动力替代弹性平均值分别为0.988 4、0.303 3和0.343 5,不同蛋鸡养殖规模机械化对劳动力替代弹性差异较大;3)蛋鸡养殖机械化对劳动力的替代存在区域差异:各区域机械化对劳动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替代,蛋鸡产业布局较为稳定,蛋鸡产业区域布局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发挥东部地区优势,并推动产业"南下西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研究表明,蛋鸡养殖机械化与劳动力替代关系存在明显的规模与区域差异,要根据蛋鸡养殖机械化对劳动力替代的特点,因地制宜,强化政策聚焦。  相似文献   

2.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比较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分析、衡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目前普遍使用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是根据种植业中的"耕、种、收"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加权平均得到的;在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基础上,将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纳入评价范围,对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进行修正,可得到农业机械化水平;而根据农业机械作业费用占农业劳动力、畜力和机械作业总费用的比例可得到农业机械化指数。对比分析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指数可以发现,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由于仅考虑了种植业中的"耕、种、收"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没有反映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作用,不能准确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更适于评价农业机械作业情况。而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指数既包含农业机械作业情况,也包含了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因此,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真实情况。但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在现行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基础上修正而得到的,可操作性更强。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阶段的要素替代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剖析中国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时期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情况,研究要素替代的阶段性特征及延续性,是一个兼具理论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的课题。该文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测算了2004—2016年小麦、玉米和水稻3大粮食作物生产中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弹性,重点关注了作物和地区差异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机械化出现了"黄金十年"发展期,主要原因是实现了机械对劳动力广泛、有效和持续替代,小麦、玉米和水稻生产中的替代弹性分别达到0.581、1.324和1.153。2)随着机械化水平提高,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弹性趋于下降,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难度加大。3)替代弹性存在地区差异,南方低缓丘陵区和西南丘陵山区普遍高于其他区域,机械化水平提升空间较大,有望保持快速增长。4)替代弹性的时空收敛性变化特征解释了当前农机化进程放缓的现象,也意味着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如果未来中国农业机械化要延续"黄金十年"的增长趋势,需要打破现有发展格局,重点从提升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推进全面、全程机械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种植业)机械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该文阐述了进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地区比较研究的意义。在调查与分析我国各地区农业(主要是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行了地区比较研究与综合评价。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不同,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北方农业机械化的总体水平比南方高,西南是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低、难度最大的地区。通过综合评分法和模糊聚类模型的计算,按照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分为4类地区。提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按北部、中部、南部来分类指导;实行分区决策、分类实施、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农业机械化对全国种植业利润贡献率测算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测算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实践上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趋势,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理论上研究产业系统单因素的贡献率具有学术意义。迄今为止,还没有规范的易于应用的计算方法。该文利用项目评价中的“有无比较法” 测算出农业机械化对全国种植业的贡献率为18.33%。这一方法在实践上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农业机械化水平反映了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程度。由于机械化水平评价是一个边界模糊、因素众多、关系复杂的动态系统,其在指标选择上的复杂性和权值计算上的主观性,使农业机械化水平至今仍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评价模型。尝试运用改进的熵权来取代一般的主观权值法,用改进的TOPSIS模型对中国2004—2014年的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熵值赋权法在权重的计算上,主要利用数据本身的信息来确定某一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计算结果客观;2)TOPSIS模型运用起来简单可行,计算方便。构建的模型在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评价中的应用结果可信,为多目标决策提供了一条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机械化对蛋鸡规模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朱宁  秦富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22):63-69
机械化是实现畜禽养殖规模化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畜禽养殖效率的动力源泉,开展有关机械化对畜禽养殖技术效率影响的研究对提升中国畜禽养殖水平、实现畜禽养殖现代化和规模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蛋鸡为例,利用中国5个鸡蛋主产省份蛋鸡规模养殖户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机械化对蛋鸡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目前规模养殖户蛋鸡养殖的机械化水平较低,但机械化有效提升了蛋鸡规模养殖技术效率,体现出了机械化在提升蛋鸡养殖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上的优势;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过养殖培训、养殖规模对蛋鸡养殖的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从事蛋鸡养殖的劳动力数量对蛋鸡养殖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规模养殖户蛋鸡养殖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科学的分析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该文在分析现有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建立了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同时参考黑龙江省实现农业现代化时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最后,利用综合评价法测算2001-2008年黑龙江省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测算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种植业机械化水平从2001年的45.91%增长到2008年的63.24%,平均每年增长2.17%。通过各评价指标的对比研究,分析了阻碍种植业机械化水平发展速度的原因,为指导黑龙江省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贡献率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机械化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不仅包含农业机械投入量增减对产出的影响,而且应包括农业机械生产率提高的作用,贡献率大小可用农业机械产出弹性在规模弹性中的比值衡量;机械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大小决定于它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大小和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农业机械化在某一时期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与由它产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成正比,与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成正比,与初期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10.
区域种植业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易受到来自种植业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干扰,使其可能偏离正常的运行轨道,产生各种警情。该文基于加权主成分分析算法,从优化网络初始权值入手,对误差反传BP算法进行改良,形成快速收敛和高精度的加权主成分网络模型WPCA-NN。从而将黄色预警法与非线性模拟方法巧妙结合,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短期县域种植业可持续性预警指标体系和模型体系,并以黄河下游沿岸典型县市垦利和封丘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种植业可持续性的空间尺度属性非常重要,以改进人工神经网络(IANN)为核心的县域种植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体系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2)WPCA-NN既能反映决策者对各指标的偏好程度,又能规避经典BP算法学习速度慢和易陷入局部极小的缺陷。3)县域种植业可持续性预警实证分析达到预期结果并符合实际。2010-2014年两县警情以轻警和中警为主,资源和环境方面警兆的异常波动,尤其是权重较大的警兆指标对警情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农牧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之间的关系,并对农牧户生计资本的空间分异和生计策略之间的转化进行分析,为降低农牧户的生计脆弱性,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可持续生计分析理论框架出发,通过入户问卷调查,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甘肃省2017年批准建立的玛曲、民勤、山丹县和凉州区国家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农牧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转变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农牧户生计资本中金融资本最为丰富,自然资本最为缺乏,非农型农牧户拥有的生计资本整体优于纯农型。耕地(草地)面积、耕地(草地)质量以及生产工具显著正向影响纯农型生计策略的选择,家庭劳动力数量、受教育水平以及家庭总收入显著负向影响纯农型生计策略的选择。[结论]应加大封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加强农牧户的生态保护意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鼓励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型,实现生计方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传统小规模农业一直被认为是经济效益较低的产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小规模农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仍发挥生计功能,为何仍有大量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为解释这个现象,本文选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宽城板栗栽培系统为例,以宽城板栗种植户为单位,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构建劳动投入回报模型,计算农户板栗种植和外出务工的劳动投入回报率。研究结果表明:宽城板栗种植户使用化肥和农药比例不高,耕地面积小(0.57 hm~2·户~(–1)),田间管理、采摘是板栗种植消耗劳动量较多的农事活动,年均只需要投入121.4人·d·户~(–1)的劳动量;外出务工劳动力约2人·户~(–1),人均务工时间为8.9月·a~(–1),每年每户外出务工的总劳动量为537人·d·户~(–1),是板栗种植劳动投入的4.4倍。板栗价格相对略高,每户种植板栗所获得的收入是15 623.3元·户~(–1);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技能不足,外出务工的月收入较低,每户劳动力外出务工所获得年收入为59 243.7元·户~(–1)。但从农户劳动投入回报率的角度看,小规模板栗种植业较外出务工高约1.2倍。这一结果与人们对农业低效益的普遍印象存在较大差别,也从经济维度解释了多数农户不愿意放弃板栗种植的原因。板栗种植需要的劳动量较少,使得农户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农户兼业化是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以适应社会转型的适应性现象。  相似文献   

13.
如何促进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其首要任务是科学评价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The Evalu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ESDAM)质量.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该研究通过文献分...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与判断中药材各生产环节机械化的差异化发展需求,从机械化作业程度、技术装备状况、用户需求3个角度,结合熵权法和层次聚类分析法构建了中药材生产机械化的技术装备发展需求量化评价模型,并基于Fisher判别法将该模型进行函数化表达。实证评价结果表明,中药材生产环节的发展需求可分为3类,其中收获、中耕、移栽环节属于A类需求水平,"无机可用"和"有机难用"的现象明显,机械化技术装备的发展需求迫切。Fisher判别法训练得到的函数I贡献率为79.4%,Wilks’ Lambda值为0.037,具有统计显著性,获得的3种需求类别的中心值分别为-2.868,1.904和1.675,可用此数学模型精确表达发展需求的分类。该模型可在形成分类的同时体现原因和细节,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特定应用需求的技术装备研发、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改革、促进中药材生产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为其他机械化发展滞后的作物品种或地区的技术装备发展需求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机械化作业项目和机器型号的合理选择,是在生产方式变改、要素优化组合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建立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是为了与农业生产投入产出的非线性特征相适应并体现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技术单位不可分割性原则。通过对苏南地区稻麦生产和华北平原小麦、玉米生产在劳动机会成本和经营(服务)规模均处于变化条件下的生产技术结构进行优化运算和动态考察,具体揭示了生产技术模式转换和机械化发展的经济机理在于要素间相对价格关系的变化,并受到经营服务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经营主体选择和经济组织发育相关联)的强制约;同时证明“长期费用曲线”为“L”型曲线而非“U”型曲线。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我国水稻种植千百年来沿用着插秧,近年来有一些地方引用了直播种植。认为直播种植省工、省时和容易机械化,尤其是在除草剂有所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与种田劳动力比较缺乏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今后水稻种植应采用移栽还是直播,也就是说水稻种植应走移栽还是直播机械化的道路。通过对移栽与直播机械化的过去与现在、国内与国外有关资料的了解与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面临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从多方面论证,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增加粮食产量,特别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是单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之我国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应以移栽为主。只有在劳动力比较缺乏和种植面积较大的少数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直播。由于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育秧机械化和第三个插秧机械化问题。最后又针对这三个问题提出它们在我国今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设施园艺装备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研究方向   总被引:2,自引:13,他引:2  
近年来,中国设施园艺装备产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一个完备的技术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受设施环境-作物交互影响机理缺乏、设施-设备匹配性差等因素的制约,中国设施园艺装备在稳定性、智能化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产业效益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有必要对中国设施园艺装备技术进行一个系统总结,为下一步产业的技术研发指明方向。该文在准确把握中国设施园艺装备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种苗装备、生产装备、物流装备、管理装备等4个环节入手,将中国设施园艺装备技术与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进行了比对,并找出了相关差距。研究得出了中国设施园艺装备技术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研发系统性持续性不够、与装备匹配的农艺参数积累缺乏、装备的整体性和工程性亟需提高等问题,明确了区域化园艺作物生长机理、北方日光温室结构与装备升级、全产业链自动化作业、园艺信息化智能化管理、非耕地基地化与城镇化装备等未来重点研发的方向,提出了制定设施园艺装备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实施设施园艺技术促进与产业促进的"全面赶超"计划、创新以激发协同研发活力的体制机制、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从而为指导中国设施园艺装备技术的革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甘草倾斜移栽开沟器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为解决机械化倾斜移栽甘草苗,设计甘草倾斜移栽机,融合甘草移栽的农艺要求,提出一种针对甘草秧苗倾斜移栽开沟器。建立了开沟器结构参数、工作参数与倾斜V型断面沟倾斜角度、沟底长度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改变开沟器切角、开沟器翼板间距、土壤休止角、开沟器速度、开沟器作业深度等因素对所设计的开沟器进行多因素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所建数学模型可用于实现特定要求的倾斜V型断面沟的开沟器参数设计,理论和试验结果误差小于4%。在倾斜移栽角度30°农艺条件下,当滞后投苗系数小于1时,甘草秧苗的角度随滞后投苗系数的减小而减小,随开沟器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当滞后投苗系数大于等于1时,甘草秧苗的倾斜角度在28°~31°之间波动,开沟器具有稳定的工作性能。该研究可为甘草倾斜移栽机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