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皇岛市美国白蛾天敌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秀荣 《中国森林病虫》2007,26(3):30-31,34
通过对美国白蛾各个发育期的天敌进行调查与研究,发现除了捕食性天敌七星瓢虫、大刀螳螂等外,幼虫期有2种寄生性天敌、蛹期有12种寄生性天敌,这为保护和利用天敌、有效控制美国白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昆虫利用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调查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及生物学特性 ,其次在防治措施上力求保护天敌昆虫 ,并人工助迁或规模化繁育天敌昆虫用于生产防治 ,同时要合理配置植物群落 ,创造天敌昆虫生存与繁衍的有利条件 ,增强自然控制能力 ,达到可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美国白蛾幼虫的室内药力测定、野外防治试验、残效期测定,将5种生物制剂药剂与化学药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进行了比较,在虫害不同发育阶段,可选用不同的药剂进行防治。另外,经过对美国白蛾天敌进行调查,发现了当地12种美国白蛾天敌,摸清了他们的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白蛾的有效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相似文献   

5.
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白蛾从90年代传入我国至今,一直没有足够的天敌抑制消涨,危害程度始终沿用药剂控制。天敌种群形成控制量,一直是我们追寻的目标。观测美国白蛾天敌种群数量、消涨规律,可以为防治提供决策依据。多年来,我们观测中发现美国白蛾幼虫、蛹都有寄生性天敌存在,现分别表述如下。1  相似文献   

6.
天敌昆虫对美国白蛾的生物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进行生物防治 ,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对 4代美国白蛾进行放蜂的防治区 ,美国白蛾的危害下降 ,而对照区美国白蛾仍造成一定的危害。放蜂区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蛹期的寄生率经 2a的防治后达到 5 0 %~ 70 % ,同时由于没有施用化学农药 ,保护了其它天敌 ,各种天敌昆虫的总寄生率达到 83 2 6 %~ 95 82 %。应用灰色数学中关联度的计算方法 ,表明人工释放的白蛾周氏啮小蜂是生物控制美国白蛾的主要因子 ,但几乎不影响其它天敌昆虫对美国白蛾的寄生。各种天敌共同而有效地控制了美国白蛾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用2年时间,在通辽市美国白蛾发生区研究了释放寄生性天敌昆虫周氏啮小蜂和赤眼蜂防治该害虫的效果和种群数量调控情况.结果表明:林间释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为69%、天敌总寄生率为92%、防治效果为87.4%,林间释放赤眼蜂对美国白蛾卵的防治效果为78.7%.利用天敌防治美国白蛾方法有利于其他天敌种群自然繁育,无抗...  相似文献   

8.
美国白蛾是危害猖獗的世界性检疫害虫,笔者介绍了该虫蛹期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在介绍其中7种优势寄生性天敌对美国白蛾越冬蛹和夏季蛹的自然寄生率、寄主蛹中羽化的子代数和性比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舞毒蛾黑瘤姬蜂的分布、寄主、寄生率、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江苏省采用天敌昆虫开展生物防治的现状,探讨了应用舞毒蛾黑瘤姬蜂防治美国白蛾的研究方向与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9.
2018—2019年在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于美国白蛾各代蛹期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开展生物防治示范,系统调查了释放天敌不同种类、不同释放量和美国白蛾不同世代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与白蛾黑基啮小蜂2种天敌混合释放,对美国白蛾第2代蛹的寄生率和天敌总寄生率分别为49.10%和54.12%,均显著高于释放1种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表明释放2种天敌可显著提高寄生效果.释放45枚/hm2柞蚕蛹所繁出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第1代蛹的寄生率和天敌总寄生率分别为55.23%,65.79%,与75枚/hm2释放量处理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增加天敌释放量未能提高寄生效果.放蜂后,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越冬蛹的寄生率高达61.04%,极显著高于第1代蛹(46.75%),第1代蛹又极显著高于第2代蛹(28.75%),表明该蜂对第1代蛹和越冬蛹的寄生效果显著优于第2代蛹;第1代蛹、第2代蛹、越冬蛹的天敌总寄生率分别为66.99%,38.18%,70.18%,总寄生率均极显著高于相应世代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表明其他寄生性天敌对害虫具有较好的自然寄生作用.因此,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生物防治美国白蛾的最佳时期为第1代蛹期,经济释放量为45枚/hm2.  相似文献   

10.
美国白蛾新天敌—蠋敌捕食能力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的一种捕食性天敌——蠋敌Arma chinensis(Fallou),简述了蠋敌的生物学特性。在商河县,蠋敌在美国白蛾幼虫网幕枝中的分布率为2.33%~17.86%;记述了蠋敌的捕食习性和规律,经室内饲养,统计出各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量,从若虫到成虫,最大捕食量为2头3龄、7头4龄、5头5龄、23头6龄共37头白蛾幼虫;最小取食量为4头2龄、8头3龄、1头4龄、1头5龄、2头6龄共16头白蛾幼虫;分析并指出蠋敌对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是自然界中影响美国白蛾种群密度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现代林业虫害防治技术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传统防治技术在乱泥塘村区域(12.06±0.18 hm2)、后王村区域(9.62±0.12 hm2)、前王村区域(5.38±0.19 hm2)美国白蛾危害检出准确率(72.18%),与采用现代林业虫害防治技术在乱泥塘村区域(7.15±0.39 hm2)、后王村区域(7.64±1.83 hm2)、前王村区域(8.46±0.24 hm2)美国白蛾危害检出准确率(97.93%)相比,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5).表明现代林业虫害防治技术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以来,辽宁省的美国白蛾得到了有效控制,总体上实现了封锁压缩疫区、降低虫口密度、减轻危害程度、控制疫情大扩散的目标,确保不发生大的灾害。但由于受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气候变化、物流活动频繁等因素影响,美国白蛾在发生面积和发生范围上呈现上升趋势。该文通过对辽宁省美国白蛾防控效果分析,提出加大生物防治力度、开展专业化防治、实行联防联治和强化疫情监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美国白蛾发生与防治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美国白蛾的分布范围、适生区域及传播扩散方式、发生危害特点、天敌资源、生物防治技术与应用等,并结合多年观察和防治实践,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美国白蛾光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5.
美国白蛾是国际检疫性有害生物,武汉市毗邻4个美国白蛾疫区,为了加强监测与防控研究工作,从2019年开始将全市15个行政区划分为中心城区和远城区两个监测区域,共布设性诱捕器监测点位490个,安装智能监测灯50台。研究结果表明,2021~2022年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在5个行政区监测诱捕到16只美国白蛾成虫,人工调查未见网幕、幼虫及越冬蛹。分析监测诱捕到成虫的时间、地点及后续跟踪调查结果,推断为物流带入。针对美国白蛾疫情威胁的严峻防控形势,切实做好监测预警,及时发现疫情,迅速封锁扑灭,是阻止疫情入侵蔓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秦皇岛市美国白蛾疫情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通辽市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林地状况及美国白蛾发展现状,分析了美国白蛾综合防控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效益分析与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光照、温度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rnea(Drury)产生滞育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光照是美国白蛾产生滞育的主要外界条件,其光照临界值为14小时30分到14小时45分。温度对能否产生滞育的作用并不重要,但要打破滞育尚需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低温处理。光照临界值的确定对美国白蛾在我国的分布栖息区域及今后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选取6种目前国内防治美国白蛾常用药剂,模拟林间施药方式对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施药处理;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进行叶片带毒(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饲养直至化蛹,以这些蛹为宿主繁育该小蜂.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有很大影响,能显著降低成虫存活时间.杀铃脲、灭幼脲Ⅲ号、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显著影响,完全可以利用该病毒配合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  相似文献   

20.
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白蛾(Hlyphantria cunea(Drury))是一种对林木、农作物为害严重的害虫。本文针对滦县美国白蛾为害,从其生物学特性、为害特点等方面对美国白蛾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防治措施,以期对美国白蛾防治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