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川北地震灾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慈竹林、茶树林、喜树林、柳杉林和农耕地)为对象,研究土壤抗蚀性,并探讨土壤有机质与抗蚀性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和团聚度增加,土壤结构体破坏率、不稳定团粒指数、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降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抗蚀性综合主成分值呈现出慈竹林〉茶树林〉喜树林〉柳杉林〉农耕地的规律;土壤有机质与绝大多数土壤抗蚀性指标呈显著相关。说明土壤有机质能较好地表征土壤抗蚀性,慈竹林对于提高研究区土壤抗蚀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主要土壤类型抗侵蚀能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抗侵蚀性能是影响土壤侵蚀的最基本因素,主要取决于土粒和水的亲和能力;土壤抗冲性与侵蚀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对四川盆地4个土类17个土属的527个土壤样本的土壤抗蚀性进行了关联分析和主分量分析;对土壤抗冲性作了逐步回归分析和主分量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四川盆地宜林地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各分为4级:紫色土抗蚀性顺序为中性紫色土>钙质紫色土>酸性紫色土;抗冲性顺序依母岩排列为:遂宁组>夹关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篷莱镇组>城墙岩群.土壤抗侵蚀能力是土镶抗蚀性和抗冲性的综合反映,在不同的地形和森林植被条件下,土壤抗侵蚀能力会有变化.  相似文献   

3.
对钱塘江源头地区8种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抗蚀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根系特性进行了测定。经主成分分析,从8个用于表征土壤抗蚀性的指标中,筛选出反映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3个最佳指标为:水稳性指数、﹥0.25 mm水稳性团粒、﹥0.5 mm水稳性团粒;对植物根系特性与土壤抗蚀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 mm细根能有效提高土壤抗蚀性,在表征根系的参数中,根体积和根表面积能更好反映根系提高土壤抗蚀性能的效应。  相似文献   

4.
以川西低山区天然林及其人工更新形成的1年生(Ⅰ1)、2年生(Ⅰ2)和3年生(Ⅰ3)巨桉林,坡耕地及其退耕形成的1年生(Ⅱ1)、2年生(Ⅱ2)和3年生(Ⅱ3)巨桉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抗蚀性变化。结果表明:天然林转变为巨桉林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和团聚度降低,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增加;相反,坡耕地转变为巨桉林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和团聚度增加,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降低。土壤抗蚀性综合主成分值呈现出天然林〉Ⅰ1〉Ⅰ3〉Ⅰ2及坡耕地〈Ⅱ1〈Ⅱ2〈Ⅱ3变化规律。说明天然林改为巨桉林后土壤抗蚀性会有所降低,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抗蚀性有上升趋势,而坡耕地改为巨桉林后土壤抗蚀性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2015年,以江苏省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林,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Pubescens林’,黑松Pinus thunbergii林4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建立样方对其不同层次土壤进行测定。选取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团聚体特征、抗剪切强度等15个指标来评估不同林分土壤的抗侵蚀性能。结果表明,相比其他3种林型,麻栎林在诸多指标上均表现最优;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15个指标进行筛选,其中有机质含量、内摩擦角、粉粒含量、砂粒含量可以作为评价研究区土壤抗侵蚀性能的最优指标;基于最优指标和加权平均法对各林分土壤抗侵蚀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麻栎林表层土壤的抗侵蚀性能最强,其次为杜仲林,再次为黑松林,毛竹林最弱。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 ,5~ 7年生沙棘林冠层可截留降水 8 5%~ 4 9 0 % ,并降低雨滴动能 ;枯枝落叶层重5 4 6t·hm- 2 ,其最大持水量可达 15 31t·hm- 2 ,有 1cm厚枯枝落叶层覆盖地表 ,即可基本控制水土流失 ;根系可以提高土壤的抗冲性和抗蚀性 ,与无根系土壤相比 ,可减少土壤冲刷量 55%~ 88% .据1988~ 1994年雨季径流小区测定 ,沙棘林在栽植后 4~ 5年可充分发挥水土保持作用 ,与农地相比 ,可减少地表径流量 87 1% ,减少土壤流失量 99 0 % .此外 ,它还可以每 4~ 5年提供薪材 10~ 30t·hm- 2 ,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素含量 115%和 90 % ,生产沙棘果实 50 0kg·hm- 2 .所有这些表明了沙棘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在实现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等方面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 ,黄土地区已建立起若干利用沙棘固坡、防洪、解决燃料短缺和综合治理小流域的成功典型  相似文献   

7.
覆草间种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及生长量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覆草和间种的油茶幼林林地土壤及生长量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应用主成分分析,将10个指标(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水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细菌数量、新梢长度和树高净生长量)简化为2个主成分,2个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89.818%。结果表明:覆草和间种均能改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提高幼林生长量,稻草覆盖试验D处理(覆草7 500 kg/hm2)为最佳油茶林地覆盖方式;间种试验表明,间种红薯为最佳油茶林地间种方式;间种红薯与D处理相比较,间种红薯为最佳油茶林地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8.
李健  王威  杜丽侠 《防护林科技》2010,(2):30-31,44
为研究土壤与地形及植被因子间的作用关系,选取了24个相关的指标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4个因子进一步分析,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32.66%)体现了地形因素,成为影响土壤因子变化的最重要方面;第二主成分体现出土壤涵水能力因子;第三主成分和第四主成分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因子;第五主成分为植被因素的重要的指标因子。对北京山区油松水源林25块典型样地土壤因子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后,得出样地间土壤因子含量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地形因素和植被因素。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沟壑区10龄沙棘林年生长开始之际7种土壤酶随坡向、坡位、土层、地类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影响N、P水解转化的脲酶、磷酸酶、转化酶等酶活性均为阳坡大于阴坡,山坡大于沟坡,上层土壤大于下层土壤,有林地大于无林地;容重小、孔隙度大、水稳性团粒含量多的土壤酶活性较高;土壤化学性质与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阿伦河流域水土保持林土壤抗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阿伦河流域水土保持林内土壤抗蚀性能的试验 ,提出了阿伦河流域水土保持林不同林种、不同树种对土壤的物理性质、结构、有机质及抗蚀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或增强 ,并总结出在阿伦河流域以落叶松、小黑杨、柳树为主体的水土保持林 ,对土壤抗蚀性能提高最大 ,为阿伦河流域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沱江上游深丘地区不同立地土壤抗蚀性、渗透性与其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土壤物理性状各因素及草本盖度、林分类型、郁闭度单独及综合对土壤抗蚀性、渗透性产生的影响,找出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影响土壤抗蚀性、渗透性的主导因素,并结合当地情况初步探讨了成因,以期为土壤改良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发现:1)该地区人为干扰严重,整体上土壤砂性较重,土壤物理结构较差,不利于保水保肥;2)该区影响土壤抗蚀性和渗透性的主导因素为林分类型和林下植被盖度,其中混交林提高土壤抗蚀性和渗透性,改良土壤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林下土壤抗蚀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林土壤的抗蚀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区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林下不同层次土壤均具有较强的抗蚀性,上层土壤抗蚀能力略高于下层。林内枯落物储量多,水文功能明显。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2.65~40.06 g/kg。土壤结构良好,大粒径团聚体含量较高,非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10 mm、>2~5 mm和≤0.25 mm 3个粒级为主。水稳性团聚体>7 mm粒径的基本上消失,相比于非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其余各级团聚体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抗蚀性指数K值方面,不同层次土壤抗蚀性指数K值与时间呈明显对数函数关系:y=-a ln(x)+b。  相似文献   

13.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对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静水崩解法研究黄土坡面同一土类背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侧柏林、刺槐林、油松林、黑杨林、荒草地、农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差异及产生原因,并分析土壤抗蚀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侧柏林地崩解量最少,农耕地崩解量远远大于林地与荒草地,而10~20 cm土层,黑杨林地崩解量最小,其次为油松、侧柏、刺槐林地,荒草地与农耕地崩解量差别不大,这与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有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崩解速率均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小,初始速率最大;土壤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抗蚀性极显著相关,林地土壤由于其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因而增强了抗蚀性。  相似文献   

14.
慈竹林地土壤抗蚀抗冲性初步研究耿养会(重庆市林科所,重庆,630036)慈竹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四川盆地分布的主要竹种。以往对慈竹林仅局限于丰产栽培及物候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慈竹林地土壤的抗蚀抗冲性作以初步研究,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选择优良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湖南省攸县境内的不同水土保持林对土壤抗侵蚀性能的影响,本文从林地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抗蚀性能和土壤抗冲性能3个方面来进行对比研究。测定其林地0~20 cm层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水稳定指数、渗透系数、土壤团聚体占土样百分比和抗冲指数几个指标,进而分析不同林分类型之间的林地土壤抗侵蚀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从土壤的物理性状来看,楠+桤木+枫香混交林的容重和孔隙度均比其他两种林分要好;从土壤的抗蚀性能来看,3种不同林分的水稳性指数大小按照大小顺序为楠+桤木+枫香混交林枫香+栾树+桤木混交林杉木+柏木+马尾松混交林,楠+桤木+枫香混交林的渗透性能优于杉木+柏木+马尾松混交林和枫香+栾树+桤木混交林,且3种林分的水稳性指数与渗透系数均大于荒坡地;从土壤抗冲性能来看,土壤总团聚体占土样百分比和土壤抗冲指数按照楠+桤木+枫香混交林枫香+栾树+桤木混交林杉木+柏木+马尾松混交林的大小排列顺序,且指标均大于荒坡地。  相似文献   

16.
以耕地为对照,对花江峡谷示范区5种典型退耕还林还草地土壤结构特性及抗蚀性进行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5种退耕模式均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团聚状况和团聚度,而降低了土壤分散率。除退耕车桑子地降低了0.25mm团粒含量和增加结构破坏率外,其他几种退耕模式均降低了土壤结构破坏率。以模糊隶属度模型对研究区土壤抗蚀性进行评价,不同退耕模式土壤抗蚀性指数表现为退耕香椿林(0.547)退耕撂荒地(0.481)退耕油桐林(0.468)退耕车桑子地(0.460)退耕花椒地(0.307)耕地(0.285)。综合分析表明,退耕后区域土壤抗蚀性有了明显提高,土壤生态功能得到改善,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和减少人为干扰是比较适宜的植被恢复方式和控制土壤侵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赣县稀土采矿区巨桉林地土壤抗蚀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衡量土壤抗蚀性的16个指标中,优化得到赣县稀土采矿区巨桉林地土壤抗蚀性7个最佳评价指标:分散系数(X1)、团聚度(X2)、>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X3)、>0.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X4)、<0.05 mm粉黏粒含量(X5)、>0.25 mm团聚体破坏率(X6)和<0.001 mm黏粒含量(X7),并以此为变量分析比较不同林龄巨桉林地土壤抗蚀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巨桉林地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大小为:1年生林地>2年生林地>4年生萌芽1 a林地>裸露地。在此基础上,以上述7个评价指标为自变量,以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Y)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稀土采矿区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方程为:Y=0.309 X1+0.038 X2 -0.161 X3 -0.643 X4 +0.491 X5 -0.032 8 X6 +0.129 X7 +41.637,因子决定系数R2=0.991 5,F=49.84,各因子间显著相关,方程拟合较好,可为构建稀土采矿区土壤抗蚀性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黎蒴栲等5种典型林分类型的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汕头市黎蒴栲林、鸭脚木林、山乌桕林、台湾相思林、马尾松林等5种典型林分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五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总孔隙度介于34.04%~52.26%,非毛管孔隙度在17.72%~23.40%之间,土壤通气透水性能比较协调。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得出各林分类型的土壤综合肥力评价为鸭脚木林>台湾相思林>山乌桕林>黎蒴栲林>马尾松林。林地有效蓄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黎蒴栲林>鸭脚木林>山乌桕林>台湾相思林>马尾松林。  相似文献   

19.
刺槐林地土壤抗蚀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刺槐是黄土高原最主要的水土保持造林树种,山西、陕西、甘肃、辽宁、河南等省均有大面积分布,发挥着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用。过去对刺槐林在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方面的作用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我们自1981年到1983年对陕西省渭北地区刺槐林地土壤抗侵蚀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土壤抗侵蚀能力可分为抗蚀性和抗冲性两种,前者指土壤抵抗迳流对土壤分散和悬浮的能力;后者指土壤抵抗迳流的机械破坏和推移的能力。抗蚀和抗冲是土壤的两种不同特性,  相似文献   

20.
对内蒙古敖汉旗2006年退耕还林的樟子松纯林、山杏纯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和荒草地(对照)不同深度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的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明显增加,山杏沙棘混交林中沙棘林带表层的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山杏纯林浅层的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3种人工林和荒草地的土壤养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养分条件较好,说明土壤养分具有很强的表聚性;3种人工林与荒草地相比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养分水平,樟子松纯林和山杏沙棘混交林中沙棘林带的土壤养分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