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防突变浓度指防止细菌的耐药突变株被选择性富集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作为一种细菌敏感性测定的新方法,防突变浓度可用于预测及评估抗菌药物的防突变能力,从而使临床用药更为合理。文章就防突变浓度的测定方法、意义及其与最小抑菌浓度(MIC)、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的关系进行了综述,为掌握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的新方法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恢复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方法,文章通过设计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了营养条件、传代次数与耐药菌敏感性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对环丙沙星高度耐药的大肠杆菌菌株[MIC(最小抑菌浓度)=128μg/mL]在稀释8、16和32倍的培养基中传代培养210代后,恢复为敏感菌株(MIC=0.25μg/mL);对环丙沙星高度耐药...  相似文献   

3.
兽药吸收进入动物机体后,少部分药物将残留于动物组织细胞内,而大部分药物将排泄出体外,最终进入生态环境中,且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为了了解恩诺沙星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对土壤细菌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对用药前分离的土壤优势细菌的MIC值都比较低,为0.008~2 μg/mL,对其中大多数细菌的MIC值为0.032~0.125 μg/mL;用药后分离的土壤细菌对恩诺沙星的敏感性降低,细菌对恩诺沙星的耐药率和耐药水平随土壤中药物浓度加大和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细菌与敏感抗菌药物接触生长繁殖会受到抑制,但当抗菌药物在体内消除后,其效能并不是随着药物的消失而马上消失,在一定时间内,细菌的生长繁殖仍然受到持续的抑制,这种特性就是所谓的抗菌后效应(PAE)。抗菌后效应几乎是所有抗菌药物的共性,也是细菌对药物敏感性的结构特征性指标。临床上使用抗菌药物,大多参考的药效学指标主要是最低抗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这种给药方式忽视了药物与细菌之间的作用过程.忽视了药物对细菌持续抑制的潜力,在药效、毒性、费用上并不是最合理的。虽然目前抗菌后效应在兽医临床上研究还较少.但关注抗菌后效应.对于科学设计用药方案,合理使用各种抗菌药物,以期达到优化使用目标,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型致病菌的不断出现,抗菌药对细菌性传染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养殖过程中不科学、盲目的滥用抗菌药,很多致病性细菌产生了耐药性,使得抗菌药对细菌性疾病的控制效果越来越差,不但造成药物浪费,而且还延误病情,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各种致病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有差异。因此,通过药敏试验,掌握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研究水产养殖中几种常见抗菌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的体外抗菌后效应(PAE),本研究选取5种典型的抗菌药物(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诺氟沙星、氟苯尼考以及甲砜霉素),采用常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它们对A.hydrophil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在0、1/2 MIC、1 MIC、2 MIC和4 MIC药物浓度下进行PAE诱导,再用活菌计数法测定并记录细菌生长曲线,计算PAE值。结果显示,5种抗菌药物的MIC和MBC分别为0.016和0.023μg/m L(恩诺沙星),0.250和0.500μg/m L(盐酸多西环素),0.250和0.500μg/m L(诺氟沙星),1和4μg/m L(氟苯尼考)以及2和4μg/m L(甲砜霉素);5种抗菌药物在不同浓度下均有一定的PAE,其中盐酸多西环素最长可达2.84 h。本研究结果表明,这5种抗菌药物对A.hydrophila均有相当的PAE,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提示在治疗鱼病及临床给药时,可以考虑PAE的独有特性,延长给药间隔,科学用药。  相似文献   

7.
基层如何进行药敏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型致病菌的不断出现,抗菌药的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并且各种致病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有差异。长期以来,各种致病菌耐药性的产生使各种常用抗菌药物往往失去药效,以及不能很好的掌握药物对细菌的敏感度,所以一个正确的结果,可供临床医师选用抗菌药物的参考.并提高疗效。这就需要利用药敏实验进行药物敏感度的测定,以便准确有效的利用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药敏试验要求比较严格,条件比较高,仅仅在大中号院校或科研单位有条件的可以  相似文献   

8.
从广东、福建不同地区临床疑似鸭疫里氏杆茵感染病死鸭中分离到12株鸭疫里氏杆菌,通过细菌形态、培养特怔、生化试验,鉴定为鸭疫里氏杆菌。采用微量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定了14种常用抗菌药物对12株鸭疫里氏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有2个菌株均对14种药物高度敏感,其MIC值均≤1μg/mL,其它菌株MIC值差异较大,所有抗菌药对Y4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较高,其MIC值均≥32μg/mL。  相似文献   

9.
随着消毒剂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大量细菌对消毒剂与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为了探讨细菌对消毒剂与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通过亚抑菌浓度苯扎溴铵对大肠杆菌质控菌ATCC25922进行体外诱导培养,测定诱导前后多种抗菌药物的MIC变化,结果显示,经苯扎溴铵诱导后的大肠杆菌质控菌,对恩诺沙星、磺胺二甲氧嘧啶钠、土霉素均产生了耐药性,提示细菌对消毒剂与抗菌药物之间的耐药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细菌耐药性,也称抗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抗菌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随着抗菌药物在兽医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日益突出,给兽医工作带来了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阿米卡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试验采用试管双倍稀释法测定了阿米卡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从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阿米卡星抗嗜水气单胞菌活性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阿米卡星的杀菌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阿米卡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IC为1.6μg/mL,MBC为6.4μg/mL,MBC与MIC的比值为4;随着培养基pH值的升高,阿米卡星抗菌活性升高;随着Mg2+浓度的增加,阿米卡星的抗菌活性逐渐减弱;随着血清浓度的增高,阿米卡星的抗菌活性逐渐减弱;随着细菌接种量的增加,阿米卡星的抗菌活性降低;阿米卡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杀菌曲线表现为2倍MIC、5倍MIC和8倍MIC阿米卡星在1h内的杀菌活性基本相同,随着时间的增加,2倍MIC阿米卡星的杀菌活性开始降低,而5倍MIC和8倍MIC阿米卡星仍然保持着高效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猪肺炎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宏量肉汤稀释法对4株猪肺炎支原体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猪肺炎支原体对泰妙菌素和环丙沙星最为敏感,MIC≤0.03μg/mL,其次分别为四环素类药物(包括四环素和多西环素)、林可霉素和泰乐菌素,而对氟苯尼考的敏感性则较差。本研究可为猪支原体肺炎的防控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养猪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蒽诺沙星药理本品为动物专用的杀菌性广谱高效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其抗菌作用独特,能抑制细菌DNA旋转酶、阻断DNA复制而发挥快速杀菌作用,其作用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血药浓度大于8倍最小抑菌浓度(MIC)时,可发挥最佳疗效。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氏杆菌、布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丹毒杆菌、变形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败血波氏杆菌、金葡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均有良好作用,特别是对支原体有高效,  相似文献   

14.
氟苯尼考对大肠杆菌K99体外抗菌后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当药物清除或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时,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近年来,抗菌后效应的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其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都具有PAE。  相似文献   

15.
中华鳖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求中华鳖致病性菌株的药物体外抗菌效果,在江西进贤某中华鳖养殖场对病死中华鳖进行细菌分离,并对细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鉴定、毒力因子检测试验、小白鼠毒力试验和人工感染等试验;采用K-B法药敏试验和96孔微型板二倍稀释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对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来分析抗菌效果.结果表明:中华鳖为致病性嗜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兽药杂志》2004,38(4):21-21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不断发生耐药性变异,以求生存。虽然人们对细菌的耐药机制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从抗菌药物治疗及药物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细菌耐药仍变得越来越严重。部分原因是由于目前基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治疗浓度,仅阻止了大部分敏感细菌的生长,而使耐药突变菌株得到选择性富集扩增。为了减少细菌耐药,人们曾试图采用限制抗菌药物使用及抗菌药物轮换使用等手段,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外科研人员于1 999年提出了防突变浓度(mutantpreventionconcentration ,MPC)的概念。这一概念为研究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7.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是应用预先浸有定量浓度的抗菌药物的滤纸片,贴在有待检菌的平板面上,37℃培养过夜。由于纸片上的药物通过琼脂向外扩散,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敏感菌株的生长繁殖,在纸片周围形成抑菌圈,根据抑菌圈的有无、大小,判断该待检菌对各种抗菌药...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不同抗菌药物对大肠杆菌体外耐药诱导株的MIC变化特点,以盐酸四环素、盐酸环丙沙星、水杨酸钠、氯霉素作为诱导剂,采用1/2×MIC诱导法,对大肠杆菌质控菌株ATCC25922进行体外诱导试验。于诱导前对试验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化鉴定,并于诱导过程中对试验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于诱导前测定16种抗菌药物对质控菌株的MIC,并于诱导剂浓度达到128×MIC时,测定16种抗菌药物对4株诱导菌株的MIC。结果表明,试验菌株的形态特征和生化反应特性与大肠杆菌一致。诱导前,16种抗菌药物对质控菌株的MIC为0.25-64.00μg/mL;头孢噻肟、盐酸四环素、土霉素、甲砜霉素、诺氟沙星、头孢西丁等抗菌药物对盐酸四环素诱导株的MIC与质控菌株相比.提高幅度均达到或超过4倍,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头孢噻肟对盐酸环丙沙星诱导株和氯霉素诱导株的MIC与质控菌株相比.提高倍数都超过了4倍,而其余抗菌药物的MIC变化均无显著性意义。水杨酸钠诱导剂浓度大于16×MIC时,菌株不能生长。结果提示。抗菌药物对盐酸四环素诱导株的MIC变化最明显,表明大肠杆菌在四环素的选择性压力下较易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氟苯尼考胁迫对土壤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土壤中残留氟苯尼考对土壤中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在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氟苯尼考,于添加药物后第14天、28天、56天采集土壤样品分离细菌,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进行细菌对氟苯尼考的敏感性试验,并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对用药前后分离的氟苯尼考敏感菌和耐药菌进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残留的浓度越大,耐药菌的数量也就越多;在供试的18种抗菌药中,氟苯尼考敏感菌对其中的9种药物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氟苯尼考耐药菌(P<0.01)。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乳酸恩诺沙星对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的体外药效学,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乳酸恩诺沙星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在此基础上探究在温和气单胞菌的不同生长时期加入乳酸恩诺沙星后对其生长的影响,研究乳酸恩诺沙星不同药物浓度(2×MIC、4×MIC、8×MIC)作用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杀菌动力学和抗菌后效应(PAE)。结果显示,乳酸恩诺沙星对温和气单胞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39μg/mL和1.56μg/mL,乳酸恩诺沙星对温和气单胞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其PAE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