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诱导棉花抗黄萎病的研究(2)尖孢镰刀菌的诱抗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不同作物上获得的16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离物,用棉苗进行致萎力和致病力检测后,选出萎蔫指数和病情指数相对较低的F86-15、F86-12、Fa三个分离物分别诱导棉花对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的抗病性,以F86-15效果最好。测试结果表明,棉株经过尖孢镰刀菌诱导的,其根部类萜烯醛类物质含量比未诱导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用孢子萌芽法鉴定该物质的抑菌活性,证实对棉花黄萎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枯萎病菌毒素培养滤液对唐菖蒲幼苗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唐菖蒲枯萎病菌进行了产毒培养基的筛选,研究毒素培养滤液对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对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及对幼苗的致萎作用。结果表明:唐菖蒲枯萎病菌在Czapek培养基中培养15 d所产生的培养滤液对唐菖蒲胚根的抑制作用最强,胚根生长抑制率高达99.79%;而菌丝干重在PD培养基中培养13 d达到最高值1 242.27 mg;毒素培养滤液经121℃灭菌20 min后对唐菖蒲胚根仍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与对照相比,毒素培养滤液能够显著降低唐菖蒲幼苗根系活力,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加,萎蔫级数逐渐增加。说明枯萎病菌毒素培养滤液是唐菖蒲枯萎病的致病因子,可以利用其筛选唐菖蒲抗枯萎病品种。  相似文献   

3.
番茄灰霉病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活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安徽省寿县农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有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HNU-1。根据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细胞壁组分、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菌株HNU-1发酵滤液可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且浓度越高,抑制能力越强;当发酵滤液稀释6.67倍时则完全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NU-1发酵滤液6.67倍稀释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预防与治疗效果分别为87.8%和77.9%,均显著高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  相似文献   

4.
特基拉芽胞杆菌C-9和鞘氨醇杆菌A1是分离得到的2株对棉花黄萎菌具有较好生防效果的菌株,平板对峙试验测定菌株C-9与A1的抑菌率分别为77.8%和83.3%,根据脂肽类抗生素相关合成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2株生防菌都能检测到surfactin、fengycin和mycosubtilins相关基因片段。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液体混菌培养体系进行初步筛选,得到对棉花黄萎菌具有较好防效的最佳混菌比例A1:C-9=1:9,在此比例下的混菌培养物对棉花黄萎菌的抑制能力较单菌株A1和C-9提高了131%和36.7%。镜检发现混菌培养物抑制可致黄萎菌菌丝发生膨大畸形。盆栽试验表明,混菌培养物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可达66.7%,混菌培养物处理的棉花在挑战接种棉花黄萎菌后,棉花体内防御酶系CAT酶活快速响应,在达到峰值时比同时期的CK组增加了135.3%。POD和SOD的基础酶活较CK分别提高22.5%和39.8%,且MDA含量始终低于CK。综合分析表明,混菌发酵可提高菌株对黄萎菌的抑制效果,可通过直接抑制黄萎菌生长和诱导植物产生防御反应来提高对棉花黄萎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5.
大豆灰斑病菌毒素生物活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ium sojina(Hara) Liu&Guo]可以产生有毒代谢物。滤液透析及热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该毒素可以穿过半透膜,为较小分子化合物并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该菌培养物浸提液经浓缩,硅胶柱层析可得粗毒素。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毒素对大豆幼苗及叶片具有致萎作用。针刺叶片可产生类似真菌感染的病斑。浸渍处理后,可使叶组织失绿、萎蔫最后坏死,同时毒素对抗性不同的品种有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6.
棉花黄萎病是系统性土传病害。病菌从根部侵入棉株 ,随维管束扩展至棉株的各个部位。人们一般取茎基进行分离培养以获得黄萎菌 ,但我们在分离试验中发现 ,有时从茎基部难以分离出黄萎菌 ,尤其是枯、黄萎病混生棉株。为此 ,我们进行了棉株不同部位分离黄萎病菌的比较试验。经 4批共 2 9株的 1 51块茎基组织和 3 3 1块叶柄组织常规分离 ,在培养 6d时 ,茎基和叶柄长出黄萎菌落的百分率平均分别为 3 9.7%和71 .0 %。结果表明 ,叶柄是分离黄萎菌的最佳部位。用叶柄分离的优点 :一是叶柄比茎基菌落出现早、多而纯。在PSA、PDA和水洋菜三种…  相似文献   

7.
用棉花黄萎病菌毒素检测棉花抗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棉花黄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毒素,检测二叶期棉花苗的致萎反应,经1989-1990年两年的120个棉花品种和品系的室内毒素检测,其致萎度和田间病圃鉴定调查的病情指数之间呈正相关,1989年的r=0.498~(**):1990年的r=0.725~(**),两年均达1%的极显著相关,说明在室内用病菌毒素检测棉苗的致萎度,能够反应棉花在田间病圃内的抗病或感病程度。  相似文献   

8.
用棉花黄萎病菌毒素检测棉花抗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棉花黄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毒素,检测二叶期棉花苗的致萎反应,经1989-1990年两年的120个棉花品种和品系的室内毒素检测,其致萎度和田间病圃鉴定调查的病情指数之间呈正相关,1989年的r=0.498**:1990年的r=0.725**,两年均达1%的极显著相关,说明在室内用病菌毒素检测棉苗的致萎度,能够反应棉花在田间病圃内的抗病或感病程度。  相似文献   

9.
拮抗细菌对稻瘟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拮抗细菌(Bacilluspumilus)接种在12种不同配方的发酵液中培养,测定不同发酵过滤液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种发酵液对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配方Ⅸ的发酵过滤液的抑制效果显著高于其它11种配方,配方Ⅷ、Ⅶ、Ⅺ、Ⅻ的抑制效果仅次于配方Ⅸ;将拮抗细菌发酵液100倍、200倍、300倍稀释液和对照农药富士1号500倍稀释液于水稻抽穗期进行稻瘟病防治试验,田间药效试验显示,拮抗细菌发酵液100倍稀释液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达41.92%,其防效与40%富士1号的防治效果(41.66%)相近,而拮抗细菌发酵液200倍和300倍稀释液的防治效果显著低于40%富士1号500倍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的纯化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用凝集素伴刀豆球蛋白(ConA)做配基的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纯化了毒素物质。分析证明病菌产生的毒素物质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中蛋白质和糖的含量分别为85.26%和14.74%,每毫升纯化毒素中含蛋白质1.04mg、糖0.18mg。蛋白质中含17种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占总量的18.4%,碱性氨基酸占8.3%。#br#纯化毒素糖蛋白具有明显的特性:对棉苗具有强烈地致萎作用,用病菌人工接种表现出同样的症状;在高离子浓度下毒素被降解,低离子浓度下,出现白色沉淀,致萎力减弱;经木瓜蛋白酶、a-淀粉酶、6NHCl水解后,对棉苗的致萎力分别降低7%、57%和93%。  相似文献   

11.
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主要植棉省落叶型菌系的致病力差异,选用4个抗性不同的陆地棉品种银瑞361、豫棉21、冀棉228和冀棉11作为鉴别品种,在温室可控条件下,采用苗期移苗蘸根接种法,对不同植棉省32个落叶型黄萎病菌的致病性进行了测定,并根据供试菌系在鉴别品种上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析。苗期接种14 d后,抗、感品种间的病情指数差异较大,是落叶型菌系病情指数调查的合适时间。32个落叶型菌系致病力差异显著,可分为3个类型。第Ⅰ类型只有1个菌系,致病力弱;第Ⅱ类型菌系占供试菌系的62.5%,平均病情指数为36.8,致病力中等;第Ⅲ类型菌系占供试菌系34.4%,平均病情指数52.7,致病力较强,4个鉴别品种均表现感病。研究表明来源于不同植棉省菌系的平均致病力有一定差异,且来源于同一植棉省的落叶型菌系可归属于不同的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12.
关中棉花枯萎病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棉花枯萎病在陕西关中,近几年由局部地区发展到点面发生,蔓延速度和面积已超过黄萎病。一般发病和死苗在30—50%,严重的棉田在90%以上。一些黄萎病区逐渐转为枯、黄萎混合发生区,枯黄萎同株型极为普遍。此病在棉花苗期即表现症状,潛育期为10—20天。1—2片真叶发病率达10—15%;5—6片真叶(蕾期)即会引起大量枯死和萎蔫。土壤致病温度平均在20°—25℃,维持10天以上,发病最烈;28℃以上病势减轻。土壤含水量在60—75%之间,枯萎病发病率最高。每年枯萎病发生消长与5、6月份的温、湿度及降雨量有一定关系。以4—6片真叶期,枯死植株发展较快,开花后期枯死率显著下降,到吐絮期尚有高峯出现。各品种间的枯死规律基本相同;仅有枯死程度上的差异。防治棉花枯萎病主要途径以抗病品种为主。由1956—1961年已鉴定出抗病品种(系)有52-128、鸭棚、147-Φ、57-50、南通二号、F96,F80等。其中确定能在病区生产应用的有52-128,鸭棚,平均降低发病率在30—70%,增产15—40%左右。并发现抗病免疫类型有中棉“嘉定硬子”。远缘杂交材料(353×G 1472)×芙蓉葵353 F_2可作杂交原始亲本材料。在病区增施氮、磷无机肥料,有降低苗期枯萎病的作用。轮作防病在关中采取二年小(?)、玉米轮作倒茬,发病率由原来的85%降低到38%,死苗率由50%下降到20%,有一定防病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类型分化及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选用5个代表性的棉花黄萎菌系与美国落叶型黄萎病菌 T_9,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落叶型菌系 V_B 与T_9的致病力强于非落叶型菌系。根据寄主反应型,划分出致病力强(V_B、T_9、V_6)、中(V_3、V_5)、弱(V_(10))三个类型;各菌系在33℃不能生长,在低温9℃和高温32℃均生长缓慢,表现适宜温度为20—30℃,最佳生长温度25℃,其中落叶型菌系比非落叶型菌系耐高温,在30℃下、菌落生长仍迅速;在培养性状上差异也很明显,落叶型菌系 V_B 与 T_9的菌落为白色,菌丝致密绒毛状,微菌核不明显,有成束状膨胀菌丝团;而非落叶型菌系 V_3、V_5、V_6、V_(10)菌落为黑色和灰黑色,菌丝絮状,有的稀松成束,微菌核呈串状葡萄形或似瘤状根须。鉴于落叶型黄萎菌系 V_B 与 T_9在三大棉种的6个品种上致病程度和对不同温度反应及培养性状等方面特性均表现基本一致的结果,进而肯定我国江苏常熟棉花黄萎菌系 V_B 是落叶型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4.
绛红褐链霉菌YSSPG3是从四川碧峰峡撑×绿杂交竹健康植株根际分离到的一株对杂交竹梢枯病菌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为进一步明确该菌的生防潜力,采用正交设计进行发酵培养基优化,并通过分生孢子萌发试验、菌丝抑制试验、离体枝叶接种试验及田间防治试验,研究了优化发酵培养滤液对杂交竹梢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最优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5 g、甘油5 g、黄豆饼粉3 g、蛋白5 g、NaCl 2.5 g、CaCO32 g、蒸馏水1 000 mL。优化发酵培养滤液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导致芽管、菌丝畸形。去菌发酵原液及其10倍稀释液处理离体枝叶能有效抑制病斑扩展,接种后4天的防治效果在70%以上。田间喷施去菌发酵原液及其5倍稀释液防治效果均达80%以上,极显著高于浓度为30 mg/mL的化学药剂50%多菌灵和70%甲基硫菌灵(P<0.01)。  相似文献   

15.
 通过Tn5诱变技术,分离了植物青枯菌生理小种1号、3号的胞外蛋白输出功能丧失突变体。由于Tn5在其基因组单一的eep位点的插入,突变体失去了向培养滤液分泌产生胞外酶和胞外蛋白质的能力。用碱性磷酸酯酶基因PhoA作为报导基因,研究这些胞外蛋白穿越突变体细胞内膜,结果表明,这些胞外蛋白质可以穿过其内膜,但失去了穿越其外膜的能力。胞外多糖在植物体内和体外的产生没有受到eep基因位点突变的影响。该突变体失去了对番茄植株的致萎能力。  相似文献   

16.
拮抗菌B-FS01具有广谱的拮抗活性,经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可产生脂肽类抗菌物质fengycins和surfactins。室内试验表明,B-FS01发酵液菌体量2.6×107个/mL及其无菌滤液对葡萄霜霉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到了82.48%和68.66%。开发了B-FS01可湿性粉剂,田间试验表明B-FS01可湿性粉剂稀释液菌体量107个/mL对葡萄霜霉病采用保护和治疗两种施药方式,使用3次药后防效分别为88.25%和80.88%,优于对照药剂72%霜脲氰&#8226;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稀释液。本研究表明B-FS01可湿性粉剂对葡萄霜霉病具有良好的田间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匐柄霉对大丽轮枝菌生长及微菌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离体条件下及棉花植株内测试了匐柄霉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匐柄霉菌的菌丝体或其培养滤液,对大丽轮枝菌的生长和微菌核形成均有影响。将形态发生变异,不能形成微菌核的大丽轮枝菌菌株转移至PDA培养基后,其微菌核形成能力不再恢复。匐柄霉培养滤液的抑菌物质受热不稳定,100℃处理10分钟后活性丧失。抑菌物质经硫酸铵、乙醇沉淀初步测定,属非蛋白次生代谢产物。匐柄霉经接种可进入棉株体内,定殖率为75%~100%,分布于棉苗根、茎的维管束组织中。与轮枝菌先后或同时混合接种,匐柄霉可减轻棉花黄萎病的症状,以棉苗栽种前用匐柄霉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沾根处理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8.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概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海洋  王伟  张仁福  武刚  姚举 《植物保护》2015,41(3):138-142
为了解目前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对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发生程度、落叶型菌系分布以及代表棉区主栽品种黄萎病抗性类型、棉花黄萎病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的新疆棉田中棉花黄萎病发病田占58.2%,其中病情指数达5.0以上的棉田占28.1%;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系中37.3%为落叶型菌系;阿克苏棉区主栽的棉花品种(系)‘中棉49号’、‘中棉414号’、‘2905’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耐病,生产上缺乏抗病品种。阿克苏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始期较往年趋早,发病程度趋于严重,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棉黄萎病快速发展期,后期由于高温抑制作用,发病趋缓。  相似文献   

19.
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是我国棉花和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棉花和茄子的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了研究大丽轮枝菌的群体遗传变异以及对棉花和茄子的交互致病性,本文对分离自江苏省的63个棉花黄萎菌和10个茄子黄萎菌进行了培养、遗传和致病特性分析。根据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时形成微菌核的多少来划分培养类型,结果菌核型占83.6%,成为主要的培养类型。用PCR技术检测菌株的致病类型、交配型以及是否具有无毒基因Ave1,结果落叶型菌株占86.3%,为优势种群,但是10株茄子黄萎菌100%都是非落叶型菌株;供试的所有江苏菌株交配型都是MAT1-2型,并且都没有无毒基因Ave1。选择江苏省的6个棉花黄萎菌和4个茄子黄萎菌在室内苗期接种棉花和茄子,进行交互致病性测定,结果这10个菌株都可以侵染棉花和茄子,而且来源于不同寄主作物的菌系之间致病力分化明显,表现在不同菌株对同一寄主的致病力不同,同一菌株对不同寄主的致病力也不同。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大丽轮枝菌群体遗传结构和制定黄萎病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新的棉花苗期黄萎病病情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丛枝菌根菌(AMF)诱导棉花抗/耐黄萎病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植株叶柄带菌(Verticillium dahliae,VD)量和木质部变色指数的指标与棉株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无相关关系。无症健株带苗率达10%以上;从茎基部测定的木质部变色指数不能反映其抗/耐黄萎病的差异。作者提出了"棉株茎木质部非变色高度"的概念,并发现只有当不质部非变色高度≤株高的50%时,叶片才显黄萎症状。与此相应所提出的木质部非变色级与病级、木质部非变色指数与病情指数则具有一定相关关系。木质部非变色指数可作为棉花苗期黄萎病的病情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