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山西杂粮的加工、流通、绿色认证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小杂粮商品量占总产量的10%,加工量仅为2%;小杂粮加工企业基本上是种类齐全、加工产品多样的中、小型企业,以销定产,营销手段灵活,带有粮油综合加工性质;山西省的一大批杂粮获奖产品,甚至很多的高档次获奖产品,并没有得到规模开发,也没有对基地发展发挥强大的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山西目前优质杂粮产业存在的优势,提出了山西优质杂粮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山西省小杂粮的生产优势、生产概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杂粮产业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对阳泉市小杂粮生产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该市小杂粮发展的几点措施,如加快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小杂粮品种结构;积极发展板块农业,提高小杂粮的种植集中度;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拓宽销售渠道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山西省杂粮产业现状,为山西省杂粮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提出了山西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从杂粮种植地域、杂粮加工及产品、杂粮企业的现状、杂粮加工机械、杂粮市场等方面分析了杂粮产业的发展现状,从新品种选育、新产品研发、加强杂粮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杂粮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山西省忻州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拥有丰富的小杂粮资源。近年来,该市积极发展小杂粮特色产业,其资源优势正在转变为经济优势。1.忻州市杂粮产业现状忻州是著名的小杂粮产区,有着"小杂粮王国"的美誉。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杂粮的生产、加工、销售尚未形成规模效益,仍处于传统的粗放种植、原粮购销和低层次、低效益的经营状态。(1)分布广,种类多忻州市的小杂粮主要分布在西部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宁武、静乐8县的山区和东部忻府、原平、定襄、  相似文献   

6.
屈洋 《中国种业》2017,(9):26-27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农业提质增效,促进产业结构性调整的重要举措,小杂粮是农业结构性调整的重要作物和特色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宝鸡市小杂粮种类较多,优势明显,在宝鸡市地区特色农业中地位特殊。通过分析宝鸡市小杂粮生产现状、优势、分布特点及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着重提出宝鸡市小杂粮发展对策,为宝鸡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名优杂粮产品构建及地区农业增收提供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抓住育种源头发展小杂粮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宗栋 《种子科技》2004,22(3):132-133
小杂粮是小宗粮食作物的俗称,在山西主要种类有谷子、黍稷、荞麦、燕麦,绿豆、杂豆等.由于其营养价值高,口味独特,食用简单方便,且普遍具有较高的食疗保健功效,因此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山西具有生产小杂粮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加快发展小杂粮产业不仅可以积极发挥和合理配置山西的资源优势,而且可以满足市场对粮食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基于这些理由,山西省政府已把小杂粮生产和产业的发展确立为山西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优势产业之一.在所制定的<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把优质杂粮的发展列入了优先发展的特色农业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政府关于加快杂粮全产业链开发的实施意见及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发展中,将发展功能农业和功能食品作为战略目标。从山西杂粮的地域生态、资源、品质、竞争等优势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开发杂粮功能食品的发展思路和建议,旨在为山西杂粮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吴晋源 《种子科技》2012,30(12):13-14
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的观点得到国内农业界的普遍认可。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热量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多样,具有发展多数小杂粮的自然、资源和品质等多种优势,在国内国际享有盛誉。小杂粮在山西主要分布于老、山、贫区,其生产规模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三分之  相似文献   

10.
胡麻是山西省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也是解决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作物,但胡麻的脱粒机械在市场上却是空白。针对这一现状,山西省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根据胡麻、莜麦等小杂粮的生长特点,新研制开发出5TF—45型谷黍杂粮脱粒机,不仅解决了晋北小杂粮区农业生产机械化问题,而且为今后进一步开发胡麻的秸秆纤维粗加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论述5TF—45型脱粒机的特点和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1.
施肥是改善小麦产量和品质最为重要的措施。小麦加工品质是测定优质小麦品质的关键指标,在优质小麦生产中,施肥对加工品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施氮量和后期追氮比例可提高强筋小麦的籽粒品质;增加施磷水平可使小麦湿面筋、蛋白质、面团稳定时间、沉降值明显增加;适当施钾且有充分的磷、氮肥供应可改善小麦的品质;在土壤中缺乏微量元素严重的条件下,灌浆期喷施适时适量的微量元素对小麦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增施有机肥可改善小麦的品质,且在基础肥力较差时增施有机肥的效果更好。研究和了解肥料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可以进行合理的品种布局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有利于大面积地推广专用优质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2.
农产品加工出口对推动南宁市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应,增强农产品加工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南宁市农产品加工出口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产品出口专业基地建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加工出口金融服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于打造农业精品期刊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海燕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414-416,429
详细分析了制约农业精品期刊产生的主要因素,提出通过采取树立品牌意识,明确刊物定位,突出办刊特色,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发展集团化经营等系列措施,打造农业精品期刊。  相似文献   

14.
在对福建省漳浦县的调查分析基础上,从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培植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对台优势,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把漳浦的农业比较优势转化为加工优势和农村发展优势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浅议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产品加工业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现状的分析,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创新体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以及做好产业承接与提升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硫肥对中筋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个不同穗型的中筋高产小麦品种豫农949和兰考矮早八为材料,于2005-2007年通过2种氮水平的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硫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2种氮水平下施硫提高了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豫农949施硫增产效果显著优于兰考矮早八,表明施用硫肥应考虑品种间差异。增施硫肥对2个品种的加工品质性状也有重要影响,施硫降低了淀粉的直/支比,提高了面团的拉伸面积和延伸度等面粉的拉伸参数,从而改善了面团流变学特性。此外,施硫处理还提高了面粉的亮度(L*值),改善了面粉的感官指标。综合比较氮硫施用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以及投入成本,高产麦田以240 kg N hm-2配施60 kg S hm-2可起到提高籽粒产量、改善籽粒品质和节约成本的作用。因此,补充硫素营养已成为获取更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改善其加工品质的迫切措施之一,尤其是在中国一些高氮供应地区更应该如此。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入WTO后农业发展面临更大挑战,“三农”问题更加突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廊坊市第一沼气示范村安次区农村沼气的利用状况,揭示了其地位、存在的问题和全面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赋权重、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廊坊市安次区进行了循环农业的利用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廊坊市安次区的农业循环处于比较循环阶段。该区资源环境安全水平具有较好的条件,农业生产基础好,农产品产值较高,具备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基础。但是该区农业的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仍处于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农业发展阶段,资源过量投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低、科技投入力度弱等成为制约该区农业循环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保障安次区循环农业持续利用的途径:全面推广沼气工程建设;财政补贴与技术培训相结合;全面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9.
The influence of sowing date, seed rate, and variety on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winter wheat in a low external input system
Growth conditions of winter wheat in agricultural low external input systems, e.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re very different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mineral nutrition, impact of diseases, competition of weeds). In 1986, 1987, and 1988 the influence of sowing date and seed rate on crop development and grain production was studied with two varieties of winter wheat in field experiments in Northern Hessia.
Drilling after the first decade of October decreases grain yield of both varieties significantly. The decrease was due to poor emergence, low plant densities, and low grain weights. Tillering could not compensate low plant densities, presumably because of low mineralization of nutrients in cold soils during respective growth stages.
Variation of seed rate (350, 500, and 650 viable seeds/m2)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grain yield. Low plant densities and low numbers of ears per nr after sowing in the end of October could not be improved satisfactorily by increased seed rates.
The ability of varieties of winter wheat to compensate unfavourable growth conditions due to "late" sowing varies considerably. Cultivars which are able to develop a high plant density seem to be more suitable for delayed sowing dates, as compared to varieties which own a high grain weight.
Further investigations concerning wheat production are needed to optimize agricultural low external input systems. Especially sandy soils with quick response to increased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sites with favourable growth conditions in late autumn and early spr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