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了家蚕新品种鲁17、92原蚕的全龄人工饲料育,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较好的人工饲料适应性,其全龄人工饲料育的各龄眠重、5龄逐日蚕体重与茧质成绩明显优于对照品种菁松、皓月。使用本实验所用配方的人工饲料饲养该品种,其全龄人工饲料育茧质成绩可达到桑叶育水平,中、日系茧层率分别为23.41%、24.28%,日系品种的人工饲料适应性明显优于中系品种。  相似文献   

2.
选取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保存的10个中系和10个日系家蚕品种进行了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选育试验,调查了各品种的24 h疏毛率、小蚕期眠蚕体质量以及茧质等多项指标,分析所选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效果。结果表明,经过4~6代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后,各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均有很大提高,日系品种比中系品种表现好。日系品种经过6代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后,24 h疏毛率均在90%以上,002B、J6、732这3个品种2龄和3龄起蚕率均能达到或接近100%;中系品种经过4代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后,整体上仍比较差,庭、豫1号、限1、苏蚕1号的24 h疏毛率能达到85%及以上,2龄、3龄起蚕率中系也比日系品种差,发育不齐。日系品种豫4优、002B、9406B、J6,中系品种庭、豫1号、限1、125M在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中表现较好,可列为本单位的重点选育品种。探讨了人工饲料养蚕中遇到的3龄后期出现不眠或者对人工饲料食性减弱,以及人工饲料发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家蚕人工饲料育不仅有省工节本,减少蚕病、农药中毒和氟污染危害等优点,而且在蚕种生产过程中能有效地杜绝微粒子病的感染。笔者曾于2002 ̄2003年进行了日系原蚕1 ̄2龄人工饲料育及繁育一代杂交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日系白玉原蚕1 ̄2龄人工饲料育的饲养成绩、克蚁制种量及其一代杂交种的张种产茧量均与全龄桑叶育接近。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也大大提高。为了解原蚕全龄人工饲料育繁育的一代杂交种的饲养成绩,我们于2005年秋蚕期在本院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家蚕壮蚕人工饲料中桑绿枝粉不同添加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以来,国内已在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日系原蚕稚蚕饲育及杂交率检验等方面得到大面积使用并取得良好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家蚕全部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在饲育技术及配套设施方面已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壮蚕期人工饲料的食下量张种在100kg左右(干量),特别是5龄蚕期要占全龄人工饲料食下量的85%左右,因此,饲料费用高,是制约家蚕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不影响饲育成绩的前提下,研制适合家蚕(现行品种)壮蚕用低成本人工饲料, 可大幅度降低饲育成本.根据壮蚕期的营养需求,在壮蚕用人工饲料中适量添加廉价的桑树绿枝粉,成为研制低成本饲料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对贵州省现行主推家蚕品种贵蚕1号、华康2号其原种进行了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调查人工饲料育适应性.结果表明:贵蚕1号日系原种826×科明疏毛率均值92.14%,综合适应性得分74.80%,人工饲料的综合适应性最好;华康2号日系原种C-2×D-2、中系原种B-1×A-1疏毛率分别为71.52%、48.04%,综合适应性得分40.78%、30.37%,人工饲料的综合适应性弱;贵蚕1号中系原种新杭×827的疏毛率为16.82%,综合适应性得分7.80%,人工饲料的适应性最差.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家蚕1~4龄人工饲料的饲育技术规范,对家蚕品种皓月×菁松1~4龄人工饲料育在蚕体发育整齐度方面的实用化水平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1 ~4龄采用人工饲料育,3龄起蚕的弱小蚕淘汰率为2.35%;4龄起蚕的弱小蚕淘汰率为1.06%;5龄起蚕的弱小蚕淘汰率为0.69%,累计淘汰弱小蚕4.10%,说明1~4龄人工饲料育在蚕体发育整齐度方面已达到实用化水平,并初步形成了1~4龄人工饲料育的饲育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7.
家蚕人工饲料育是养蚕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饲料配方是人工饲料育的关键。该试验以24 h疏毛率、眠蚕体重、发育经过、小蚕综合适应性指数等为指标,通过1~2龄家蚕人工饲料育的饲养方式,调查了不同配方的人工饲料对两广二号的适口性。结果表明,在1~2龄人工饲料育时,用配方1(桑叶粉30%,脱脂大豆粉38%,玉米粉15%,无机盐等其他17%)饲育的成绩优于其他11个配方饲育的家蚕。  相似文献   

8.
人工饲料养蚕与传统桑叶养蚕不是竞争和替代关系,二者都是为蚕桑产业发展服务的手段,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共存。为优化人工饲料养蚕模式、加快人工饲料适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宜宾市农村家庭式饲养中,开展了春蚕产量和秋蚕抗性试验,研究家蚕1~2龄人工饲料共育、3~5龄桑叶育(以下简称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以下简称桑叶育)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茧丝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育家蚕龄期经过较桑叶育延长1~2 d,增加的时间主要在于共育阶段的2龄眠期和农户饲养阶段的3龄期;饲料育期间眠蚕体质量显著低于桑叶育,在3龄转桑叶育至5龄48 h后,蚕体质量无显著差异;饲料育的鲜茧产量及茧质指标与桑叶育的相当,死笼率较桑叶育显著降低;饲料育的干茧丝质成绩与桑叶育相当,在洁净方面有优势,可缫高品位丝。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如东县2011年晚秋蚕1~4龄人工饲料饲育的试验情况,调查认为,家蚕1~4龄采用人工饲料育、5龄采用桑叶育是可行的;对蚕茧产量与质量并无明显影响。但要在生产中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逐步形成规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保存或培育的部分家蚕品种的人工饲料育适应性,以丰选、932、芙蓉、RC-1、RC-12、RC-32、RC-33、SLC-12、SLC-18、SLC-19、5457、7玉、7532、湘晖、RJ-15、RJ-19、RJ-31、RJ-32、RJ-33、RJ-34、SLJ-09、SLJ-14、SLJ-15等23个实用型家蚕品种为材料,采用桑叶粉含量约35%的人工饲料在1~2龄进行试验,调查了24 h疏毛率、眠蚕体质量、起蚕率和存活率等指标,并通过加权计算得到各家蚕品种人工饲料育的综合适应性评价分数。结果表明:两广二号4个母种对人工饲料育的综合适应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之前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单一的疏毛率指标对人工饲料育适应性评价具有局限性,不断完善规范各项调查指标对今后开展家蚕人工饲料适应性系统选育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调查中,人工饲料育适应性较好的家蚕品种有中系RC-32、丰选和日系RJ-19、RJ-15、RJ-31等,这些品种是下一步进行定向选育人工饲料专用品种较理想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1.
以6个现行家蚕原种为材料,探讨了5龄期添食“蚕用营养饲料”的效果。结果表明,原蚕添食营养饲料对发育经过无影响,虫蛹生命率比对照区有所提高,全茧量和茧层量略有降低,对造卵数、产卵数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异,日系品种优于中系品种,残留卵率均比对照区显著降低,对蚕种质量无影响,5龄食下量显著减少,叶卵转化率平均比空白对照提高16.9%,比清水对照提高9.0%,单位面积桑园的制种量可提高15%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两对家蚕杂交组合稚蚕人工饲料育饲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进  张升祥  徐世清  崔为正 《北方蚕业》2011,32(4):40-42,49
本试验以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饲养形式,调查了人工饲料适应性杂交组合ZHG×春54正反交和广食×春54正反交的饲养成绩。结果表明,2对杂交组合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良好,24h疏毛率均达到或高于98%,3龄起蚕率广食×春54正反交显著高于ZHG×春54正反交,但1龄和2龄眠蚕体重广食×春54低于ZHG×春54,发育经过以广食×春54短于其他3个杂交组合;茧层量和茧层率正反交平均值ZHG组合高于广食组合,但全茧量和小区产茧量则是广食组合略高于ZHG组合;4个杂交组合1~2龄存活率均为100%,虫蛹生命率均达到97%以上,但广食组合的死笼率略低于ZHG组合。试验结果初步证明,2对杂交组合具有很高的配合力,在摄食性、产茧量、生命率等方面能够达到小蚕人工饲料育实用化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尼托温-2000”对蚕茧产量及生命力的影响,在中秋蚕期进行了添食试验。按不同的浓度、添食次数、龄期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二、三龄期添食“尼托温-2000”对提高蚕茧产量有一定作用,高浓度少次添食、或低浓度多次添食效果明显;添食对蚕的生命力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不同蚕品种用山莴苣Lactuca indica L.饲育的适应性差异,为选育适应性强的蚕品种提供参考。从收蚁开始用山莴苣饲育,调查24h疏毛率、90%个体死亡时间、1~3龄的发育经过和眠蚕体重。供试的20个蚕品种对山莴苣均具有良好的摄食性,疏毛率都在99%以上。但不同蚕品种的存活时间、发育经过和眠蚕体重存在很大差异,总体上杂交种的适应性优于原种。结论:不同蚕品种对山莴苣的适应性存在最著差异,90%个体死亡时间和眠蚕体重是衡量适应性的有效指标。通过用山莴苣累代饲养和系统选择,可以提高后代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氧自由基清除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生物体的抗逆能力。通过调查分析家蚕5龄幼虫血淋巴总SOD活力在不同地理系统、不同化性品种间和不同温湿度饲养条件下的差异,探讨通过测定5龄幼虫血淋巴总SOD活力,选择家蚕抗性品种育种材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常温下中系二化性品种5龄幼虫血淋巴的总SOD活力显著高于日系二化性品种和多化性品种;32℃高温、RH 95%处理一定时间后中系二化性普通品种和耐高温高湿品系总SOD活力显著升高,日系二化性普通品种和耐高温高湿品系则显著下降,但所有供试品种在35℃高温、RH 95%处理一定时间后血淋巴总SOD活力都显著低于常温常湿组。对5龄幼虫血淋巴的总SOD活力与幼虫生命率和虫蛹率的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茧层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5龄幼虫血淋巴总SOD活力可作为家蚕抗性育种材料选择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调查了6个家蚕原种、2个杂交种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重点探讨了4个原种1~2龄颗粒饲料育对其生长发育、产卵性能和叶卵转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极大差异,从24 h疏毛率来看,杂交种高于原种,日系品种高于中系品种。原蚕稚蚕颗粒人工饲料育的1~3龄发育经过比全龄桑叶育对照显著延长,但5龄期发育加快,差距缩小。小蚕颗粒人工饲料育对原蚕虫蛹生命率无明显影响,全茧量高于全龄桑叶育,但茧层率低于对照组。造卵数1~2龄颗粒饲料育略少于全龄桑叶育,但残留卵率显著降低,平均产卵量与全龄桑叶育基本相同,良卵率也无明显差异。小蚕颗粒饲料育的5龄食下量均低于全龄桑叶育,4个品种平均减少11.0%,叶卵转化率比全龄桑叶育平均提高15.6%。  相似文献   

17.
中日野桑蚕杂交后代线粒体的遗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线粒体在中国野桑蚕和日本野桑蚕的杂交后代中的遗传规律,将经D IG-RFLP检测线粒体多态性不同的中国野桑蚕和日本野桑蚕进行杂交,用Southern杂交检测母本、父本、F1、BF1的线粒体多态性。结果表明,F1和BF1的线粒体多态性与母本相同,没有出现父本线粒体的信号。揭示了实验采用的中国野桑蚕和日本野桑蚕的线粒体遗传遵循母性遗传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添食壳寡聚糖对家蚕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夏芳秋白为实验对象,测定添食壳寡聚糖后对家蚕食下量和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添食区食下干物量高于对照区.但差异不明显;生长情况方面也是添食区略优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19.
促食物质和阻食物质相互作用对家蚕摄食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 4龄起蚕取食饲料一定时间后的排粪量为指标 ,探讨了促食性物质和阻食性物质对家蚕摄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将桑叶粉、蔗糖、肌醇等促食物质同时添加到饲料中 ,对家蚕的取食有协同促进作用。脱脂大豆粉、柠檬酸等摄食抑制物质的阻食作用也具有累加性。而将促食物质和阻食物质混合添加时 ,二者表现为相互抑制效应。添加促食剂是减弱或消除阻食性物质的摄食抑制作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桑树不同季节施用杀虫剂虫螨腈对家蚕的残留毒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虫螨腈因其对家蚕的低毒性而成为桑树害虫防治药剂之一。为了确保桑园施用虫螨腈对家蚕的安全性,分别于春、夏、秋季对桑树喷施虫螨腈后,调查药剂对家蚕的残毒性及家蚕的中毒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桑树喷施虫螨腈对家蚕的残毒性差异较大。夏季以24%虫螨腈悬浮剂3 000倍稀释药液喷施桑树后3 d采叶饲养对3龄期家蚕基本安全,1000、2000倍稀释药液喷施后5d采叶饲养对3龄期家蚕已无致死性;春季3种浓度药液喷施后7 d采叶饲养仍造成3龄期家蚕100%死亡。夏蚕期3龄期家蚕饲喂1000倍稀释药液喷施后1h的桑叶后即出现中毒死亡,而中秋蚕期、春蚕期的3龄期家蚕食下相同毒叶分别在1、3d后才出现中毒死亡现象。此外,调查虫螨腈对不同龄期家蚕的残毒性,表明对5龄期家蚕的残毒性明显低于3、4龄期的家蚕,因此建议在家蚕4龄期之前尽量不用虫螨腈防治桑园害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