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磷酸水解的方法将柞蚕丝分别水解4 h和6 h后,得到不同分子质量的1号柞蚕丝肽和2号柞蚕丝肽。将2种柞蚕丝肽分别按照低、中、高3个剂量[1.0、2.5、5.0 g/(kg·d)]给小鼠连续灌胃给药30 d,测试各试验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及小鼠血清中尿素氮与肝糖原的含量,评价柞蚕丝肽抗疲劳的功效。与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的对照组(CK)相比,除2号柞蚕丝肽中剂量[2.5 g/(kg·d)]试验组外,其他试验组小鼠的体质量均显著下降(P0.05);1号柞蚕丝肽3个剂量试验组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均极显著延长(P0.01),2号柞蚕丝肽3个剂量试验组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也呈现延长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1号柞蚕丝肽和2号柞蚕丝肽都能降低小鼠运动后血清尿素氮水平,其中低剂量组的效果要好于高剂量组,且1号柞蚕丝肽低剂量试验组的效果极显著(P0.01);1号柞蚕丝肽、2号柞蚕丝肽各剂量试验组小鼠的肝糖原含量均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制备的2种柞蚕丝肽均有增强小鼠抗疲劳能力的趋势,且分子质量较大的1号柞蚕丝肽优于分子质量较小的2号柞蚕丝肽。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柞蚕丝肽生产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废弃柞蚕丝生产的丝肽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化工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为此研究了利用硫酸降解柞蚕丝生产丝肽的最佳条件。将硫酸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作为试验因素,经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回归方程,最终得到柞蚕丝降解物丝肽的最佳生产条件为:硫酸浓度4.00~4.31mol/L,温度88.57~89.53℃,时间5.62~5.84h。在以上条件下生产所得产品的各项指标均符合食品、化妆品添加剂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体外抑菌圈、最小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比较了氧氟沙星和氯霉素两种抗生素对家蚕细菌病原苏芸金杆菌和灵菌的抑菌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浓度下,氧氟沙星对苏芸金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大于氯霉素;氧氟沙星对苏芸金杆菌和灵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均低于氯霉素,说明氧氟沙星对两种家蚕细菌病原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肠杆菌肽对临床分离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特性。采用药敏纸片法、微量肉汤法测定肠杆菌肽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通过微量棋盘法测定肠杆菌肽与硫酸粘杆菌素联合抑菌效果,并测定肠杆菌肽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肠杆菌肽对鸡源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在4~8 mg/L和4~16 mg/L之间;抑菌圈直径在6.0~21.6 mm和6.0~22.5 mm之间。肠杆菌肽与硫酸粘杆菌素的联合抑菌指数(FIC)在1.0~1.5之间。研究表明,肠杆菌肽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与硫酸粘杆菌素无联合抑菌效应。  相似文献   

5.
以食品行业常见细菌和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稀释法和滤纸片法测定了茶多酚对一些细菌和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茶多酚对供试细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肺炎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00)均为0.9μg/mL,而对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00)为1.3μg/mL;而茶多酚对供试的黄曲霉、点青霉和黑根霉均无明显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虎头蜂蜂毒胜肽Mastoparan之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头蜂毒液富含多种具生物活性之分子。合成6种台湾虎头蜂毒液中所含之小分子蜂毒胜肽mastoparan,并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抗菌活性试验结果显示,蜂毒胜肽对于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皆具有抑菌效能。进一步探讨蜂毒胜肽的溶血活性,结果显示此胜肽在抗菌有效浓度下,仅对人类红血球造成轻微溶血现象。此外,利用大肠杆菌BL21品系测试蜂毒胜肽对其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之影响,结果证实蜂毒胜肽可以造成细菌细胞膜通透性之改变。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中药“肠宁”的抑菌疗效,本试验以致病性大肠杆菌K88为试材,通过葡萄糖酚红肉汤稀释法,研究了不同提取方式提取的中药“肠宁”的抑菌效果及亚抑菌浓度下对细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回流浸出法制得的中药“肠宁”最小抑菌浓度为0.0625g/mL,亚抑菌浓度为0.03125g/mL;煎煮法最小抑菌浓度为0.5g/mL,亚抑茵浓度为0.25g/mL;而冷浸法制得的1g/mL中药“肠宁”无抑菌作用。循环回流浸出法提取的中药“肠宁”在亚抑菌浓度下对细菌形态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采用平板打孔检测了6个不同稀释浓度的15味中草药对临床分离的5株常见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中草药浓度为1.00g/mL时,供试菌中的G+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一对百部、金银花、鱼腥草、连翘、黄柏、紫草、大青叶都表现为极敏。总体而言,15味中草药对G+细菌的抑菌效果要明显的优于对G-细菌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初步研究前期试验筛选获得的枯草芽孢杆菌产细菌素的生物学活性,本试验采用杯碟扩散法绘制出硫酸黏杆菌素和杆菌肽锌两种抗生素的抑菌效价标准曲线,用抗生素效价当量来评价细菌素的活性,并在不同温度处理下测定其抗菌活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125 mg/mL细菌素溶液抑菌效价与26 mg/mL硫酸黏杆菌素或11.9 mg/mL杆菌肽锌溶液相当。此外,该细菌素在高温条件下(60~80 ℃)处理15 min仍能维持较高抑菌活性。综上所述,本试验在细菌素和抗生素的抑菌活力之间建立了更直观的联系,并证明了该细菌素具有较好的热稳定特性,为其产业化推广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0.
几种消毒剂杀菌特性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目前常用的含氯、季胺盐消毒剂,针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进行了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及定量杀菌试验。结果表明含氯消毒剂(强力消毒灵)对3种细菌的杀菌效果最好;双链季胺盐消毒液(康唯消)对3种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双季胺碘消毒液(百毒杀)对3种细菌的抑菌、杀菌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1.
贾艳梅 《蚕业科学》2010,36(5):813-817
为了改善柞蚕丝绸的服饰功能,自制柞蚕丝素与柠檬酸混合液对柞蚕丝绸进行抗皱增重整理。测试了柞蚕丝绸整理前及以不同整理剂整理后的折皱回复角、增重率、撕破强力、白度、悬垂系数、染色深度等性能指标,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柞蚕丝绸抗皱整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柞蚕丝素质量浓度30 g/L、柠檬酸质量浓度50 g/L、次亚磷酸钠质量浓度30 g/L、焙烘温度160℃、焙烘时间2.5 min,确定增重整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柞蚕丝素质量浓度30 g/L、柠檬酸质量浓度80 g/L、次亚磷酸钠质量浓度30 g/L、焙烘温度150℃、焙烘时间2.5 min。在最佳抗皱整理条件下,柞蚕丝绸的折皱回复角提高了36.7%,增重率为5.86%,撕破强力和白度的保留率分别为86.1%和90.8%,表观色深值增加1倍多。试验结果表明,柞蚕丝绸经柞蚕丝素/柠檬酸混合液整理后的抗皱性能、悬垂性能及柔软度和染色性能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季铵盐处理柞蚕丝的结构与热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壳聚糖季铵盐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正电性。采用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与壳聚糖制备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并将其用于柞蚕丝的改性,研究了柞蚕丝改性前后的结构与热性能。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柞蚕丝表面微观形态,发现用壳聚糖季铵盐处理后的柞蚕丝纤维表面产生明显的纵向条纹且有新物质附着;X-衍射(XRD)分析表明处理后的柞蚕丝结晶度提高;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显示处理后的柞蚕丝纤维中N元素周围的化学环境发生了变化;热分析测试的结果表明处理后的柞蚕丝热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代柞蚕业发展史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6世纪前后,山东农民创造了一整套柞蚕放养方法。17世纪后期或18世纪初,这套柞蚕放养技术和柞蚕种茧传到辽东半岛和河南省。18世纪中叶前后,更传到陕、川、黔、皖等省。然各地柞蚕业的蓬勃发展则在19世纪后期,海禁大开以后,柞丝绸出口日增,刺激了柞蚕生产。进入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柞蚕业突趋衰落;抗战期间,山东、河南的柞蚕业更陷绝境,但贵卅的柞蚕业却有较大进步。30年代,我国蚕业科学工作者开始把近代科学运用到柞蚕放养上来,改进了我国柞蚕放养技术。  相似文献   

14.
利用杂交育种及系统选择的方法,育成具有细纤度特色的二化性柞蚕基础品种"C"。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孵化齐一,蚕期眠起、作茧整齐,龄期短;千克卵茧层量41.59g,茧层率11.48%;茧丝长807.39m,解舒丝长438.12m,解舒率54.18%,茧丝纤度4.88D。新品种具有茧丝细、丝质较优的特点,适合缫制细纤度高品位生丝,可为柞蚕优质原料生产及其新品种选育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郑启凯  刘金波  陈思  刘限 《北方蚕业》2011,32(4):34-36,39
柞蚕血淋巴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大小对柞蚕丝产量有一定影响,并对柞蚕蛹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试验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对柞蚕蛹血淋巴多酚氧化酶活性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柞蚕蛹血淋巴多酚氧化酶的最适pH值为5.0;最适温度为25℃;少量的苯基硫脲对其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不同化合物对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影响不同,在相同浓度下,氯化钙和氯化镁对柞蚕蛹血淋巴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其他化合物(EDTA,维生素C和亚硫酸钠等)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柞蚕产品销路前景看好,皖东开发条件得天独厚,立足加快结构调整和帮助农民增收考虑,开发时机已经成熟,如何开发?本文提出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限  李青峰  许方国  王英 《蚕业科学》2003,29(2):200-202
采用醋酸地衣红染色法测定了3个春柞蚕品种的丝腺细胞数,以三里丝最多,C蚕次之,青六最少。通过比色法测定各品种丝腺细胞中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也是三里丝的酶活性高于C蚕,C蚕高于青六;同一品种中则是雄要的酶活性高于雌蚕。  相似文献   

18.
蚕丝蛋白在不同pH介质中的带电荷数对蚕丝织物染色、接枝改性等具有重要影响。采用蚕丝蛋白中极性氨基酸残基的电离常数计算了家蚕丝素蛋白、丝胶蛋白和柞蚕丝素蛋白所带电荷数与介质pH变化的关系,并通过测定蚕丝蛋白带电荷数与其丝绸试样对阴离子染料(活性艳蓝X-BR 140%)和十六烷基三甲铵吸附量的变化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家蚕丝素蛋白和丝胶蛋白在pH1~3时带正电荷、pH4~14时带负电荷,柞蚕丝素蛋白在pH1~4时带正电荷、pH5~14时带负电荷,家蚕丝素蛋白、丝胶蛋白和柞蚕丝素蛋白的等电点分别为3.6、3.3、4.2;家蚕丝素蛋白和丝胶蛋白的电荷急剧变化的区域在pH3~5和pH9~11,柞蚕丝素蛋白的电荷急剧变化的区域在pH2~4和pH9~11;家蚕和柞蚕丝蛋白在不同带电荷数时对阴离子染料和十六烷基三甲铵吸附量的实验值和理论值基本一致,蚕丝蛋白带电荷数随pH变化的理论计算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9.
根据NCBI公共数据库获取的家蚕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序列,设计8对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提取柞蚕中不同龄期和不同组织中总RNA,以Oligo-dT为引物,反转录为第一链cDNA,经PCR扩增,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有差异。不同发育阶段和整个眠期的柞蚕中,ApEGFR的mRNA均有表达,但在5龄和3眠期的时候的表达量最高。不同组织中,在柞蚕的丝腺中ApEGFR的mRNA表达量最高,表皮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