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黄台明  莫蕤  韦爱琳  宋淑芳  旷松  潘庭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19977-19978,19982
[目的]在反季节栽培条件下,探索四季蜜杧开花时期、花前及花期气温与坐果的关系。[方法]采用田间跟踪法调查四季蜜杧的开花时期、坐果数,利用生物学统计方法分析开花时期、花前及花期气温对坐果率的影响。[结果]①花期2009年7月4日至8月4日时,花穗平均坐果数为1.77个。②小花开放前1~5 d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分别与花穗坐果数呈极显著、显著、显著直线负相关;小花开放前1~10 d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与花穗坐果数呈显著直线负相关,平均最低气温与花穗坐果数关系不显著。③始花日至盛花日期间的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分别与花穗坐果数呈极显著、显著直线负相关,平均最高气温与花穗坐果数关系不显著;始花日至终花日期间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与花穗坐果数呈极显著、显著直线负相关,平均气温与花穗坐果数关系不显著。[结论]反季节四季蜜杧花穗平均坐果数均随花前1~5 d、1~10 d以及始花至盛花期、始花至终花期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对于整个花期,平均最高气温对花穗坐果数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开展39个夏玉米杂交种籽粒水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百粒水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与吐丝后天数呈一元二次曲线相关;籽粒含水量与吐丝后天数呈直线负相关,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与生理成熟—收获天数呈直线负相关,籽粒水分变化速率与吐丝后天数呈直线负相关,籽粒脱水始于百粒水量曲线峰值后。籽粒机收应在生理成熟9d后进行。  相似文献   

3.
柏吉林  周景春  殷晗  张存岭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4):161-162,171
利用2015—2017年濉溪县气象局提供的气象资料和杨柳农业科学实验站品种试验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玉米缺粒与花粒期气象条件的关系。3年86个玉米杂交种缺粒与产量和吐丝后气象条件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缺粒率与行粒数、穗粒重呈负相关,与百粒重呈正相关;平均气温,尤其是平均最低气温较高,对玉米受精不利;平均最高气温较低、平均最低气温前高后低、降水量前少后多、日照充足对籽粒建成有利。  相似文献   

4.
39个夏玉米杂交种籽粒灌浆和水分动态变化分析表明:吐丝后百粒鲜重呈抛物线变化,百粒干重变化符合Logistic曲线,灌浆速率为单峰曲线;百粒水量呈抛物线变化,籽粒含水量直线减少。灌浆活跃期50 d左右,峰值出现在吐丝后31 d前后,吐丝后60 d前后灌浆终止,拐点I、II分别出现在吐丝后14 d、36 d前后。  相似文献   

5.
高产春玉米源库特征及其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明确高产春玉米(15 000 kg•hm-2)的源库特征及其数量关系,揭示玉米不同密度对源、库及其产量的调控规律。【方法】在新疆、宁夏具有相似气候特征的玉米高产区共设置4个试验点(新疆农四师71团、新疆农六师奇台农场、宁夏大学试验农场、宁夏同心县),按照统一的栽培管理措施,以广适、耐密、高产品种郑单958为试材,设12个密度处理(从1.5万—18万株/hm2)以创造不同源库类型和产量水平,研究高产(15 000 kg•hm-2及以上)玉米的物质生产特征、最大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单株粒重、单穗粒数、收获指数和粒叶比等源库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二次函数关系,15 000 kg•hm-2以上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为24 937—54 895 kg•hm-2,19 270 kg•hm-2(最高单产)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为37 417 kg•hm-2,其中吐丝前占44.31%,吐丝后占55.69%;高产玉米产量与最大LAI、光合势均呈二次函数关系,15 000 kg•hm-2以上玉米最大LAI为3.9—11.4,光合势为113 401—502 703 m2•d,最高单产玉米最大LAI为6.68,光合势为348 142 m2•d;产量与单株穗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0.7188**),15 000 kg•hm-2以上的玉米,单株穗重为95.5—289.6 g,穗粒数为366.6—545.9粒,千粒重为232.6—388.6 g,最高产量玉米单株穗重平均为169 g,穗粒数为469粒,千粒重为361.0 g;产量与穗粒数、千粒重均呈二次函数关系;高产玉米产量与收获指数呈二次函数关系,15 000 kg•hm-2以上玉米收获指数为31.5%—61.9%,最高单产玉米收获指数为51.5%,产量与粒数/叶面积和粒数/叶干重相关不显著(r粒数/叶面积=0.1520,r粒数/叶干重=0.2577),而与粒重/叶干重极显著相关(r=0.5847**),两者呈二次曲线关系,15 000 kg•hm-2以上高产玉米,粒重/叶重为1.1—7.13,粒重/叶面积为149.4—506.5 g•m-2,最高产量时的粒叶比为5.39和366.4 g•m-2。【结论】不同产量水平玉米物质积累量、光合势、吐丝前、吐丝后物质积累和吐丝前、吐丝后光合势比例均有差异,产量越高,对吐丝前干物质积累量要求越高,吐丝后光合势比例也越高;郑单958类型的品种在低密度下源不足是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此时增密能够增产,而增产的主要机制是叶源的增加;高密度下源、库同时增加但增加比例不同导致的库相对不足是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此时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等扩库措施是增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61~2010年正安县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正安县近50a来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以及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正安县年平均最高气温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90年后期年平均最高气温上升趋势十分明显,到21世纪后,气温上升趋势有所减缓。50a年平均最高气温存在着24a、8~10a、3~5a的周期变化。高温日数的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波动较大。高温过程出现在6月下旬到9月上旬,一般高温过程7月最多,中等高温过程均出现在7和8月,强高温过程只出现在8月,最长高温天数为14d。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雌穗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提高玉米产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雌穗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田间统计雌穗的花粒数量和吐丝进度;常规石蜡制片观察雌穗的发育和结构。【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雌穗小花的分化相应推迟;在吐丝初期和吐丝中期,吐丝数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吐丝后期差异不显著;小花总数、吐丝小花数、受精小花数和饱满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未受精小花数和总退化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种植密度在7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与种植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单穗籽干重、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种植密度对雌穗小花分化、吐丝进程、花粒数量、穗轴结构和产量影响显著。种植密度在7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玉米雌穗小花类型,形态,决定时期及其与成粒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玉米雌穗有完全花与不完全花之分,不完全花又分退化花和畸形花。总花数受品种遗传性制约,栽培措施影响较小,吐丝前后的温光条件影响较大。性器官形成期是不完全花发生的重要时期。夏播时品种间花数变幅为543——840朵。雌穗分化终止期因品种而异,大多于吐丝前7d至吐丝后1—2d。结实率达总花数80%,其中11—17%为败育粒,是影响小花成粒的首要因素,败育花影响甚微。高产栽培时花数较稳定,减少籽粒败育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中低产区增花增粒和保花增粒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通过夏玉米吐丝期剪叶对其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叶长宽和面积随节位上升呈抛物线变化。吐丝后剪叶,穗长、穗轴直径和质量减少,而秃尖占比增加;穗行数、行粒数和穗粒数、穗粒质量减少,叶面积与单株生产力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丰都1961-2010年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丰都高温日数、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高温日数、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基本为负距平,在21世纪最初10年,高温日数增加,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1.
陈德英  王兴堂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41-9645
利用山东78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逐日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及降水量资料,分析极端气温和降水事件变化。结果表明,尽管平均全省极端低温日减少0.23 d/a,但是鲁中山区和半岛内陆地区每年春季气温稳定通过10℃后,仍可出现1~2 d晚霜冻现象,小麦、果树等每年仍面临冻害风险。尽管全省平均极端高温日增加0.19 d/a,但因夏季日最高气温的平均值、标准差减小,2000年以来山东西部地区多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大于35℃的日数,与常年相比减少1~3 d。近50年极端降水变化趋势不显著,小雨日数有明显减少趋势,平均减少0.17 d/a,大暴雨的降水频数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采用内蒙古自治区孪井滩气象站(2010年至2019年)气象观测资料及(2010年至2019年)春玉米的每个发育期数据,分析春玉米发育期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播种期:春玉米播种期的敏感因子为4月平均气温、4月平均最高气温、3月极端最低气温;b.出苗:春玉米出苗期敏感因子为4月平均气温、4月平均最高气温、3月极端最高气温、11月平均风速;c.三叶期:春玉米三叶期敏感因子为4月平均气温、4月平均最高气温、5月平均风速;d.七叶期:春玉米七叶期敏感因子为4月平均气温、4月平均最高气温、5月极端最高气温、3月极端最低气温、5月平均风速;e.拔节期:春玉米拔节期敏感因子为3月极端最高气温、8月极端最低气温;f.抽雄期:春玉米抽雄期的敏感因子为10月平均气温、5月平均最低气温、10月平均最低气温、3月极端最低气温、5月极端最低气温;g.开花期:春玉米开花期的敏感因子为10月平均气温、12月平均气温、5月平均最低气温、10月平均最低气温、12月平均最低气温、5月极端最高气温、3月极端最低气温;h.吐丝期:春玉米吐丝期的敏感因子为12月平均气温、10月平均最低气温、12月平均最低气温、5月极端最高气温、3月极端最低气温;乳熟期:春玉米乳熟期敏感因子为10月平均气温、3月极端最低气温;i.成熟期:春玉米成熟期敏感因子为3月极端最低气温、5月极端最低气温、9月平均风速。玉米的出苗期与抽雄期和日照时数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其余发育期和日照和降水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吐丝前高温是影响玉米雌雄穗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玉米产量形成至关重要。探明吐丝前高温胁迫对玉米产量及雌雄穗发育进程的影响,为玉米稳产高产提供保障。【方法】以花粒期耐热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热敏感型玉米品种联创808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第9片叶展开期至吐丝期,移入人工智能温室进行高温胁迫(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为40/30℃),对照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为35/25℃,研究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型玉米产量、雌雄穗生长发育及外观形态结构、花粉花丝微观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第9片叶展开期至吐丝期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夏玉米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和粒重,进而导致产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相比,高温胁迫下郑单958和联创808行粒数分别降低22.21%和24.59%,穗粒数分别降低29.85%和27.80%,千粒重分别降低24.04%和17.47%,导致籽粒产量分别降低44.98%和40.88%,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高温胁迫抑制了2个玉米品种雌雄穗发育,雌、雄穗干重和雌穗长度显著降低,光合性能显著降低,开花吐丝间隔期(ASI)拉长。高温胁迫后,郑单958和联创808吐丝期雄穗干重分别降低39.42%和15.60%,雌穗干重分别降低22.50%和15.56%,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分别降低48.70%和56.48%,开花吐丝间隔期(ASI)分别达7 d和6 d,雌穗吐丝时间推迟是ASI拉长的主要原因。高温胁迫对玉米花粉及花丝表面超微结构均产生了明显影响,2个玉米品种花粉粒表面均出现干缩褶皱,外壳出现网状纹突起,萌发孔内陷;玉米花丝表面褶皱,花丝毛数明显降低,且存在的花丝毛几乎全部倒伏于花丝表面上,造成花丝接受花粉面积减少,且郑单958花粉花丝受损程度明显重于联创808。【结论】第9片叶展开期至吐丝期高温胁迫,对耐热型品种郑单958的产量形成、光合特性和雌雄穗发育的影响均高于热敏感型品种联创808。第9片叶展开期至吐丝期高温胁迫导致粉花丝微观形态受损,抑制雌雄穗发育,显著降低玉米光合能力,使得穗粒数和粒重减少,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因此,生产中适宜玉米品种的选用需参考不同区域高温逆境易发生阶段来确定。  相似文献   

14.
1961-2010年贵州省高温气候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贵州防灾减灾以及高温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61-2010年贵州省81个气象站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贵州省近50年高温时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贵州省年高温日数为7.3d,7-8月出现频率最大,占全年的75.6%;高温日数以0.25d/10a的速率呈较弱的增加趋势,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温度分别以0.12℃/10a、0.41℃/10a的速率显著增加。多年平均高温日数以铜仁市、黔东南州、黔南州及遵义市北部分布较多,最高值为29.9d。高温日数,黔西南州、黔南州、黔东南州及黔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呈较小的上升趋势,镇远、铜仁、剑河、兴义、天柱和赤水等较少站点呈下降趋势;极端最高气温有2个极值中心,分别位于黔南的都匀(47.3℃)和黔北的赤水(42.3℃)。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高温环境对抽穗开花期杂交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常规早稻赣早籼58号为母本和热敏感材料周南稻为父本构建杂交F2:3家系,在抽穗开花期对F2:3家系进行7 d高温胁迫处理,并在大田设置同期对照。结果表明,F2:3家系在抽穗开花期遭受高温胁迫后,高温组相较对照组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和结实率平均值显著下降,每穗空粒数显著上升;产量相关农艺性状中亲优势提高,其中每穗实粒数中亲优势明显;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的变异系数明显上升,每穗空粒数变异系数下降。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空粒数与处理期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平均温度和时积温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湿度与温度共同影响抽穗开花期F2:3家系的生殖生长。以胁迫温度高于38℃的时积温作为高温危害阈值对F2:3家系进行热害状况评估,随时积温增加,热害程度加重,相对结实率下降。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近45年最高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冯妍  何彬方  周后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16-15319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站1961~2005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安徽省平均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和高温出现初终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平均最高气温空间上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分布,时间上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平均最高气温在1968年和1993年发生突变;高温日数空间上呈南高北低分布,其中低值中心出现在大别山区,时间上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高温日集中在4~10月份,其中7月份出现的次数最多(48.1%);高温初日与终日的分布均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高温持续的时间经历了长-短-长的过程,最低点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综合分析密植条件下不同低氮干旱胁迫对玉米产量构成、物质积累与叶面积变化等指标的影响,研究密植玉米群体产量及相关性状对低氮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方法】在密植条件下设置不同氮素和干旱胁迫处理试验.【结果】不同氮素胁迫对密植玉米群体产量构成影响较大;氮素胁迫对单位面积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随着胁迫处理年限的增加愈加明显;吐丝后40d干旱胁迫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吐丝后20d,吐丝后20d干旱胁迫对穗部性状的影响大于吐丝后40d;吐丝后期干旱胁迫处理越迟对收获期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影响越大.【结论】随着氮素胁迫程度减小对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氮素胁迫和吐丝后期干旱胁迫使穗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以及单穗粒数减小,秃尖增长;吐丝后期干旱胁迫能明显降低群体干物质的积累量,减缓吐丝至收获期群体LAI的下降速率;在吐丝后期只灌一次水的情况下,适当早灌水有利于增产,增加籽粒千粒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省漯河市6年3地种植的74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析河南省漯河市小麦籽粒灌浆特性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7—2018年灌浆始期干物质积累相对较低,但灌浆末期千粒质量最高,2019—2020年灌浆始期及整个灌浆过程干物质积累均较高;临颍地区灌浆始期干物质积累相对较低,但最终千粒质量最高;漯河市年际间、不同地区间小麦籽粒灌浆参数差异均显著;粒质量与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快增期持续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渐增期持续时间呈负相关;日照时数、最高气温是影响漯河市小麦灌浆速率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高气温是主要限制因素;平均气温、日照时数保持一定时,最高气温每提升1℃,千粒质量增加1.63 g。因此,选择灌浆速率较快、灌浆快增期时间相对较长的品种,同时注意协调穗粒数及有效穗数是提高河南漯河市小麦产量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9.
紧凑大穗型玉米品种陕单902适宜密度与产量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4年2个试验点的密度定额试验表明,密度对紧凑大穗型玉米品种陕单902的有效总花数影响较小,而对穗粒数、成粒率影响较大,籽粒产量的提高与成粒率、穗粒数和群体总粒数的增加密切相关,其适宜种植密度一般不应超过52 500株/hm2,产量最高时最大叶面积系数可达到4.70,作物生长率为19.80 g/m2*d,光能截获量可达到90%,吐丝至成熟期干物质提高1 kg,陕单902籽粒产量可增加0.6356 kg.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鲜食玉米果穗生长特性,确定最佳采收期,夏播4个品种,于吐丝盛期标记同日吐丝果穗,每周取样2次,测穗长、果穗直径,称取果穗鲜重和百粒鲜重、干重。结果表明,吐丝后7 d果穗定长时果穗直径、鲜重和百粒鲜重、水量呈前期增大、后期减少态势,与吐丝后天数一元二次曲线相关,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5~26 d、23~27 d和25~30 d、21~27 d。吐丝25 d、27 d前采收糯、甜玉米,煮熟籽粒松软可口。由此可知,糯玉米可于吐丝后18~25 d采收,甜玉米可推迟2 d采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