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11年1~5月,对徐州睢宁养殖场的10只黑天鹅雏鸟的体重、体长、尾长、嘴峰、嘴裂及跗跖等外部特征和体温进行测定,运用Logistic生长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其生长曲线均呈"S"型,显示出雏鸟外部体征发育呈现一定的顺序,符合重要功能优先发育的原则。(1)1~5日龄,雏鸟的体重呈下降趋势;雏鸟的嘴峰、跗跖基本不生长;体温升高迅速但体温调节能力还未健全。(2)6~30日龄,雏鸟体重开始增长;嘴峰生长迅速;体温逐渐上升,体温调节能力迅速增强。(3)31~90日龄,体重迅速增长;跗跖生长迅速,体温逐渐达到恒定。(4)90~120日龄,体重及各外部体征的生长都很缓慢,体型已接近成体,不断完善身体各部的机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78头2~12月龄的亚丁藏猪进行体重、体尺的测量,分析亚丁藏猪在2~12月龄的体重体尺发育规律。结果表明,亚丁藏猪生长发育缓慢。2月龄到12月龄间,体重仅增长21.19kg、体高增长20.85cm、体长增加36.22cm,体重、体高均在4~6月龄增长最快,而体长在2~4月龄增长最快。  相似文献   

3.
2008 ~ 2013年,在左家自然保护区对松鼠进行了野外观察和研究,结果如下:母鼠大约在产仔前两周左右开始筑巢,母鼠做巢时会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决定巢的类型;在哺乳期母鼠护子性极强,遇惊扰时会出现换巢的行为;仔兽出生到7日龄时体长为52.48 mm,尾长24.09 mm,体重13.96 g;42日龄时体长为149.48 mm,尾长136.07mm,体重达到140.77 g.数据分析表明,在仔兽生长发育过程中体重与体长、体重与尾长、体长与尾长均相关极显著.配制了体重生长的逻辑斯蒂方程:Wt=300.38/1+ 37.325e-0.0831,该方程与实际生长数据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试验对0~120日龄新疆也木勒白羊羔羊体尺指标、体重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也木勒白羊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选择222只也木勒白羊初生羔羊,每30 d对其体尺、体重进行测量,直至120日龄。结果显示,也木勒白羊公、母羔早期各月龄体重、体尺累积增长差异极显著(P0.01),公羔生长发育较母羔快,公、母羔30~60日龄生长速度最快,30~60日龄公羔平均日增重(ADG)较母羔多6.8 g/d;体尺指标分析结果显示,体长、体高、管围、脂臀宽和脂臀厚在0~30日龄增长最快,胸围和脂臀长在30~60日龄增长最快,公、母羔脂臀长指标在90~120日龄差异明显;120日龄断奶羔羊体尺与体重表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羔羊胸围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脂臀长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小。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羔羊胸围对体重的直接作用较大,体高、体长、脂臀长和脂臀宽主要通过间接作用影响体重。公羔管围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母羔管围对体重的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西兰实验兔体重及体尺增长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自繁培育的普通级新西兰兔不同时期体重、体长、胸围、耳长及尾长的增长模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哺乳期(0~6周龄)体重及体尺增长比较缓慢,断奶后迅速增长;其中体重日均增长,0~2周龄最低,为9.21g,12~16周龄最高,为37.24g;体长与耳长的日均增长,2~4周龄最高,12~16周龄最低;胸围及尾长的日均增长则是4~8周龄最高,12~16周龄最低。  相似文献   

6.
对5只鬣羚幼仔(2♀3♂)在非麻醉状态下测量了体尺与体重,并进行了行为观察.鬣羚幼仔出生至50日龄体重、体长、后足长、肩高、胸围、耳长和尾长均随幼仔日龄增加呈增长趋势,日增重平均值0.24 kg,相对增长194%,生长系数为3.01,至50日龄时体重增长了2倍.观察发现,幼仔17日龄采食树叶,55日龄出现爬跨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幼仔平均55日龄学习爬跨行为,为其自身独立生活与成年后的繁殖后代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圈养条件下过早地隔离将不利于鬣羚饲养.5月龄时幼仔与母亲有争抢食物的行为,因而此时可将幼仔与母兽分开.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绵羊尾型性状的早期生长发育规律,选用呼伦贝尔短尾羊×戈壁羊♀杂交一代羔羊作为研究对象,对绵羊尾型性状早期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杂交一代羔羊尾长略大于尾宽,且相同日龄公母羊尾型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计算,60~160日龄杂交一代羔羊尾长平均日增长0.305 mm,尾宽平均日增长0.192 mm,平均日增重139.30 g;分析发现,随着体重的增加,杂交一代羔羊的尾长和尾宽均随之增长,且尾巴的生长发育主要发生在羔羊从出生至体重达25.00 kg之前。通过对戈壁羊及杂交一代羊尾型与体重的关联分析,羔羊从出生至体重15.00 kg时,杂交一代羔羊尾巴的生长发育速度快于戈壁羊;当体重大于16.00 kg时,杂交羊的尾巴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减缓,并且尾型显著小于当地戈壁羊。说明用呼伦贝尔短尾羊公羊杂交改良当地大尾型的戈壁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2001~2004年在齐齐哈尔市龙沙公园对黑鹳F2的5只雏鸟的人工孵化温度和湿度进行记录。并对人工育雏成活的雏鸟的一系列生长指标如:体重、体长、喙长、翅长、跗跖长和尾长等进行测量,探讨黑鹳体长、体重等生长指标生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鹳卵的前中期(1~29d)孵化温度为37.7℃,湿度为55%,后期(29~31d)出雏温度为37℃,相对湿度65%;育雏箱的温度前7d为37℃,以后以每天0.5℃幅度逐渐降低,箱内湿度保持在55%,20日龄后可在室温下饲养;黑鹳F2雏鸟各生长指标的增长呈Logistic曲线。  相似文献   

9.
选择健康的4月龄长大二杂后备小母猪186头,根据日龄、体重和健康状况,通过测定4月龄、5月龄、6月龄、7月龄和8月龄的体长、胸围和背膘,研究后备母猪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4~5月龄体长、胸围增长最快,6月龄时背膘有极显著的上升。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北盘江流域外来鱼种尼罗罗非鱼的年龄与生长特征,对北盘江光照库区月亮田新码头、蕫箐库区与马马崖库区、龙滩库区白层码头的尼罗罗非鱼356尾(成功鉴定310尾)进行鱼龄、体长、体重测定,并分析鱼鳞年轮特征及体长与鳞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结果:北盘江尼罗罗非鱼鳞片年轮为疏密型,规律性强,环纹清晰易辨,轮径测量方便,鉴定效果较好;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8×10~(-5)L~(2.862 7)(r~2=0.986 8,n=310);体长与鳞径关系线性函数拟合度最高,表达式为L=52.54R+37.877;体长、体重的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分别为:L_t=548.83~([1-e-0.192(t+0.988)]),W_t=5 562.61~([1-e-0.192(t+0.988)]2.862 7);1~3年龄鱼的体长、体重相对增长率明显大于此后各龄鱼,在2年龄阶段体长生长优势更为明显,4年龄以后体重增长减缓。  相似文献   

11.
2017年3月19日昆明动物园1头雌性东北虎产下3只幼仔。本项研究通过监控视频,使用瞬时扫描法,记录了雌虎及幼虎在此日后30 d内的行为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观察结果显示,雌虎在哺乳初期的行为以休息和哺乳为主,分别占到了行为总频率的55.13%和19.21%,而幼虎在哺乳初期的行为以休息和吮乳为主,分别占到了71.25%和12.98%。不同时期雌虎出现的休息、哺乳、亲幼虎行为差异显著(P<0.05),移动、进食和其他行为的差异极显著(P<0.01);幼虎表现出的休息、吮乳、拱拔、张望、玩耍和其他行为在6个时期都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亲雌虎行为差异显著(P<0.05),而移动行为在不同时期的差异不显著;幼虎在哺乳初期还有新的行为发育出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一对初配东北虎繁殖全过程的总结,即对母虎发情行为、公母虎合笼交配、妊娠判定、产前准备、产后护理、仔虎的生长发育情况的详细观察与分析,为初配东北虎的繁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动物园人工哺育的11只幼獐(雄性3,雌性8)为研究对象,收集1—15周龄的体重(Y)、体长(X2)、前后足长(X5,X4)、肩高(X1)、胸围(X3)、耳长(X6)和尾长(X7)8项体尺数据。利用SPSS 18.0计算各体尺的平均值,对所选8项体尺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幼獐的体重增长模型,并对影响体重较大的几项体尺构建回归方程。采用经典动物增长非线性Logistic、Gompertz、von Bertalanffy函数模型和Gauss、幂函数、指数函数对人工哺育幼獐体重生长曲线进行拟合,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体重受体长、肩高、后足长和胸围影响较大,Y=-5456.11+35.80X1+60.43X2+30.25X3+160.01X4(R^2=0.978),Logistic、Gompertz、Gauss、指数函数增长模型对幼獐体重增长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本研究将为今后獐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华南虎幼崽为晚成哺乳动物,刚出生时双眼未睁、不能独立取食和排便,需要人工辅助其学习和完成。初生仔兽的喂饲以少量多食为佳,前3 d以7~8次较为适宜,喂奶量由少增多。饲喂幼虎时人工奶的初始浓度以1:8较适合。幼兽需要用纱布蘸水轻擦仔兽的肛周,以刺激其排便。在8周龄左右为幼虎添加肉浆,1个月后将肉浆替换为肉条。肉类食物的添加时间为观察到幼虎牙齿长出,此时喂奶量可以随着肉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断奶。饲料转换过程中,动物对人工奶的取食量逐渐下降,并且在1周内会出现身体不适,体重增长减缓,一般持续5~7 d即恢复正常。动物对肉条适应以后,而对人工奶的需求量急剧下降,此时可以增加骨头以锻炼幼兽的啃食能力,此时幼兽的体重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15.
迟俊 《野生动物》2014,(3):277-281
对东黑白疣猴的饲养、繁殖和人工育幼进行了初步研究。描述了东黑白疣猴的饲养环境需求,安全越冬的温度要求为18℃以上,对东黑白疣猴饲料的组成和日粮配制进行了阐述,对常见疾病预防给出了建议;对东黑白疣猴的发情、交配、妊娠和产仔等行为进行了描述,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出东黑白疣猴幼仔1-10月龄身长、尾长、臂长、腿长、头围、肩毛和尾毛的长度,对东黑白疣猴幼仔1-150日龄的外部发育特征做了描述;对人工育幼东黑白疣猴的环境、育幼方法、疾病防治、人工乳的配制给出了建议,并对其体重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犊牛早期(3月龄)断奶的可行性,为推广犊牛早期(3月龄)断奶技术提供依据,增加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方法]试验选取出生后3月龄的西门塔尔犊牛,进行断奶饲养,测量断奶后不同日龄的体重及体尺指标,分析其生长发育情况,并对体重及体尺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西门塔尔犊牛断奶后增重快速,断奶后90天,犊牛平均体重达到269.67kg,断奶后平均总增重达到101.54kg,全程日均增重为1128.22g。断奶后90天与断奶后30天比较,体斜长、体高、胸宽、胸深、胸围、腹围、臀围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增长较快的是腹围,其次是胸围,分别增加了19.0cm,14.67cm。体重与体斜长、体高、胸宽、胸深、胸围、腹围、臀围均呈正相关,其中体重与体斜长、体高、胸深、胸围、腹围呈极显著相关(p<0.01)。[结论]犊牛早期(3月龄)断奶后犊牛生长发育情况较好,犊牛早期(3月龄)断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17.
在2010—2016年间,于每年的4—5月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内人工巢箱条件下生长的野生花鼠仔兽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与人工饲养条件下的花鼠仔兽进行对比,以探讨花鼠生长的最佳状态,从而为其人工繁殖提供指导。数据表明:仔兽生长过程中体重与体长的相关系数为r=0.9467,体重与尾长的相关系数为r=0.9210,体长和尾长的相关系数为r=0.9850,野生花鼠仔兽在人工巢箱条件下生长发育时间较短,各项系数较高,其体重和体长均高于人工饲养条件下的花鼠仔兽。  相似文献   

18.
试验对萨福克羔羊0~65日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旨在完善肉羊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为萨福克羔羊0~65日龄的饲养管理及营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新疆华兴牧场惠康畜牧种羊繁育基地进行,供体母羊为纯种萨福克羊,受体母羊为哈萨克羊,并对出生的萨福克羔羊进行体尺、体重测量和记录,将数据输入Excel表格进行整理,并通过SPSS 16.0软件分析各性状平均值和各个体尺指标与体重平均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0~30日龄萨福克羊生长发育速度相对较快,公羔臀宽与体重的相关系数为0.989;管围与体重的相关系数为0.638;母羔臀宽与体重的相关系数为0.981,管围与体重的相关系数为0.654。0~30日龄萨福克羊公羔各性状的生长发育比母羔快,45~65日龄生长速度一致。羔羊0~15日龄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等生长速度最快,而30~65日龄体高、体长、体重等部位生长速度较平稳;由体尺、体重相关性分析可知,臀宽与体重相关系数最大,管围和体重相关系数最小。由研究可知,0~30日龄营养要求关键,公羔与母羔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差异,欲提高羔羊的生长发育速度则要注意羔羊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合理提供营养并提高饲料质量与管理水平。今后对萨福克羔羊的饲料管理中应该注重不同时期的饲养配方,合理改善饲养环境,使其发挥最大生长潜能。  相似文献   

19.
Growth rat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neonatal survival.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growth rates in hand-reared cheetah cubs in South Africa fed a prescribed energy intake, calculated for growth in the domestic cat. Growth was then compared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from hand-reared cubs in North Americ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wth and energy intake explored. Daily body weight (BW) gain, feed and energy intake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18 hand-reared cheetah cubs up to 120 days of age. The average pre-weaning growth rate was 32 g/day, which is lower than reported in mother-reared cubs and hand-reared cubs in North American facilities. However, post-weaning growth increased to an average of 55 g/day. Growth was approximately linear prior to weaning, but over the entire age range it exhibited a sigmoidal shape with an asymptotic plateau averaging 57 kg. Energy intake associated with pre-weaning growth was 481 kJ ME/kg BW(0.75). Regression analysis describ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bolic BW, metabolisable energy (ME) intake, and hence daily weight gain. This relationship may be useful in predicting energy intake required to achieve growth rates in hand-reared cheetah cubs similar to those observed for their mother-reared counterpa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