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伴随着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1981年底,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桃红岭梅花鹿保护区。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成为我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中的一员。 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彭泽县境内,总面积为12500公顷。这里怪石嵯峨,峰峦叠翠,植物种类繁多,动物千姿百态,地理景观千差万别,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拥有众多自然资源的宝库。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该区生长的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植被,为梅花鹿提供优良的食源和安全可靠的栖息地。同时也为进一步保护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繁衍后代,广泛开展生物科学研究和教学提供极好的场所。 保护区土壤肥沃,地形复杂。区内大多是海拔400-500米的山峰,地处中亚热带边缘,属季风性气候。  相似文献   

2.
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梅花鹿南方亚种(Cervus nippon kopschi)的自然保护区。它位于江西省彭泽县中部(29°42′~29°53′N,116°32′~116°43′E)。全区  相似文献   

3.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着中国最大的野生梅花鹿南方亚种种群,数量约300~400头,还有金钱豹、云豹、白颈长尾雉、白鹇、狼、豺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在多次科学考察研究的基础上,2004~2007年,桃红岭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了桃红岭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其中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是首次进行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 1988~ 2 0 0 1年间黑龙江省平山养鹿场梅花鹿种群生物学特性变化特点。结果表明 ,仔鹿病死率增加 12 4 6 6 % ,成年鹿病死率增加 12 3 12 % ;母鹿产仔率减少 10 0 4 % ,2 0d仔鹿成活率减少 8 5 7% ;公鹿鹿茸平均单产降低 2 8 5 7% ,一等品率降低 5 2 2 3% ,等外品率增加 12 5 14 %。分析该结果原因为近亲繁殖所致。  相似文献   

5.
东北梅花鹿与东北马鹿最佳种群结构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使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和东北马鹿(Cervus canadensis)在现有数量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本文用系统分析法对其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所得种群结构状态的矩阵模型为,X_((?)+1)=A·X_(?)-C。其中,AX_t为鹿群自然变动情况;C为人为控制量;所得线性规划模型为: 根据对典型鹿场多年调查所获数据,利用本线性规划模型,得出了这两种鹿的最佳种群结构。该结构与现行相比,每1000头的鹿场年增加净收益,梅花鹿为117675.35元;马鹿为127080.64元。若全国范围内应用本结构,其经济收益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是自然保护区制定管理和保护规划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9—2019年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动态度与转移矩阵模型对该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选择斑块数量和香农多样性等景观指数对其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是老爷岭保护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约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95%,且1999—2019年呈稳定趋势(K=-0.017)。从景观格局变化来看,老爷岭保护区的景观呈破碎化趋势,其中斑块数量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变化最大。从时间跨度来看,1999—2009年是老爷岭保护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时段,自2009年后老爷岭保护区建立,保护区内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和景观破碎化程度均在降低,这说明老爷岭保护区成立后,随着管理和保护力度的加大,保护区内的林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景观破碎化程度得到了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蟒(Python bivittatus)与坡鹿(Rucervus eldii)等野生动物之间的种群关系,在2012—2021年对该保护区蟒实施监测,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对蟒种群动态、进食动物种类、进食节律和进食生境进行研究,共记录到蟒实体133条,记录到蟒进食野生动物63件。研究表明:蟒种群数量因区内猎物增多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59条(44.36%)蟒位于鹅炸河管理站,25条(18.80%)位于公建坡管理站,48条(36.09%)位于罗鼓山管理站,1条(0.75%)位于英梅管理站。蟒捕食的野生动物包括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坡鹿、野猪(Sus scrofa)、海南兔(Lepus hainanus)和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进食频率分别为4.76%、90.47%、1.59%、1.59%和1.59%,其中坡鹿幼崽(84.12%)为蟒最主要的捕食对象。07:00—13:00和19:00—次日01:00是蟒进食高峰期(68.26%),01:00—07:00和13:00—19:00进食明显减少(31.7...  相似文献   

8.
冬季的野外调查可以收集到动物排在雪地或地面上的尿冰。为评价尿冰在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价值,本研究从野外收集15份梅花鹿(Cervus Nippon)尿冰、从动物园收集2份已知性别的梅花鹿尿冰,以实验室保存的2份已知性别的梅花鹿肌肉样品为对照,采用凝胶回收试剂盒提取DNA,通过cyt b和12S rRNA两个线粒体基因片段和AMEL、SRY两个核基因片段的PCR扩增,评价了尿冰DNA的可用性。结果表明:从1 mL融化的尿冰中可提取出650 ng的DNA。线粒体DNA分别成功扩增了0.472~1.2 kb的片段,核基因成功扩增了225~425 bp的片段。利用AMEL、SRY、ZFX 3个基因片段进行性别鉴定时,已知性别样品的鉴定结果均完全正确。野外尿冰样品在AMEL基因片段(大小为282 bp/225 bp)的扩增成功率为88.2%,在MT1/DSRY1—H和ZFX1-L/ZFX1-H进行复合扩增时的成功率为94.1%。上述结果说明,尿冰DNA完全可以满足基于mtDNA和核DNA的遗传学分析,是有价值的DNA来源。  相似文献   

9.
论梅花鹿野外种群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中国梅花鹿某些亚种野外种群的来源、标准评定、生境分析、经济价值、保护措施及开发利用前途。  相似文献   

10.
红花尔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黑琴鸡种群密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琴鸡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内蒙古海拉尔地区是其主要栖息地之一,但该区黑琴鸡种群数量统计的资料较少。2007年12月15~26日,在内蒙古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黑琴鸡越冬期种群密度进行了专项集中调查,结果表明:整个红花尔基自然保护区黑琴鸡种群密度为(0.052±0.0188)只/ hm^2。与历史资料对比,该地区黑琴鸡种群密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可能与该地区天然火灾、人类活动日益加剧和偷捕偷猎活动有关。该研究对制定黑琴鸡的保护管理计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全国梅花鹿养殖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梦  尹峰 《野生动物》2008,29(1):47-49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于2005年6~12月,在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了梅花鹿养殖情况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共有9 465家养殖场,圈养繁殖梅花鹿452 355头.其中养殖梅花鹿数量最多的是吉林省,养殖场5 985家,目前存栏量278 000头.2004年全国生产梅花鹿鹿茸73 t,吉林省居全国首位,年产量约为21 t,占总数的28.8%.本文以调查数据为基础,提出我国梅花鹿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梅花鹿茸和马鹿茸中牛磺酸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牛磺酸的分子结构特性,设计一个21min短程序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梅花鹿茸、马鹿茸各部位中牛磺酸各部分的含量。在牛磺酸浓度为100nmol/mL时,峰位和峰面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2%和135%(n=6)。对不同浓度的牛磺酸加标回收实验,回收范围为968%~1016%,表明本法准确可靠、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3.
作者首次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梅花鹿放线菌病病鹿(阳性组)及健康鹿(阴性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差异性检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东北梅花鹿育种核心群育种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东北梅花鹿育种核心群的年龄以公鹿五~七锯(6~8岁)、母鹿二~四产(3~5岁)的组合为最佳的结论,为充分发挥育种核心群的种用价值和育种效益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06年4月3日至5月27日,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梅花鹿(sikadeer)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34只梅花鹿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初夏昼间梅花鹿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68%。昼活动节律中,取食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反刍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11:30~12:30、13:30~14:30和15:30~16:30三个时间段内,公鹿取食频次和母鹿、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8:30~9:30和11:30~12:30及15: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选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会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是物种灭绝。研究气候变化对物种栖息地的影响,对未来研究物种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提供实践意义。以梅花鹿(Cervus nippon)为研究对象,将23个环境因子通过去相关性后得到8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了梅花鹿基准气候条件下在中国潜在生境分布,并预测了ssp245和ssp585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2021—2040年(2030s)、2041—2060年(2050s)、2061—2080年(2070s)梅花鹿潜在分布。23个环境因子中,对3个不同的梅花鹿亚种,降水季节性、海拔、最干月降水量这3个因子是影响梅花鹿生境分布的主要因子。基准气候条件下,梅花鹿的潜在生境面积占总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72%。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区内梅花鹿东北亚种当前潜在生境面积明显增加,其中ssp585情景增加程度大于ssp245情景。在ssp585情景2050s阶段,总潜在生境面积将增加524.79%;梅花鹿华南亚种当前潜在生境面积明显减少,在ssp585情景下,梅花鹿适宜生境面积减小幅度将大于ssp245情景下梅花鹿适宜生境面积减小幅度,其在相应阶段分别减少77.61%、96.29%和93.62%。适宜生境逐渐消失。梅花鹿四川亚种在ssp245、ssp585两种情景下,适宜生境面积变动较小,并且都有5%—10%的新增适宜生境。  相似文献   

17.
2010年8~9月,在天恒山大庄园鹿场采用模拟动物野外采食的方式对圈养梅花鹿进行人工饲喂实验,人为设定每次喂食的植物种类和各种植物的比例,并收集每次饲喂后排泄的粪便,以及饲喂的植物,带回实验室用粪便显微分析法进行实验室分析,找出粪便中组织碎片与动物采食量之间的关系。粪样通过浓硝酸法处理后,用频率转换法进行镜检。将每次喂食植物的实际比例与计算得到的估计比例,用SPSS软件进行两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平均秩检验和两配对样本的符号(Sign)检验。结果表明,2种两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得到的相伴概率分别为0.794和1.000,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都说明食物中植物的实际比例与计算得到的估计比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粪便分析法可以准确地分析梅花鹿的食物组成比例。  相似文献   

18.
东北梅花鹿配种适宜公母比例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考虑核心群与生产群规模、遗传进展传递速度以及梅花鹿的遗传育种、饲料与营养、繁殖等诸因素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给出了确定东北梅花鹿配种适宜公母比例的方法 ,对鹿的育种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东北梅花鹿育种核心群种公鹿茸重标准的制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对大量数据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提供了更适合目前东北梅花鹿育种的种公鹿选择的茸重标准 ,为梅花鹿育种实践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