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着中国最大的野生梅花鹿南方亚种种群,数量约300~400头,还有金钱豹、云豹、白颈长尾雉、白鹇、狼、豺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在多次科学考察研究的基础上,2004~2007年,桃红岭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了桃红岭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其中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是首次进行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2.
梅花鹿南方亚种生态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梅花鹿南方亚种(Cervus nippon Kopschi)在上一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及广西等地均广为分布,现在除江西外,其他地区的梅花鹿南方亚种基本上绝迹。1980年12月,在江西省彭泽县的桃红岭地区发现了该亚种的分布,鉴定后并进行了报导(严丽,1983)。1981年底,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江西省桃红岭梅花鹿保护区。此后也无人对此地区的梅花鹿进行过研究,历史上也是空白。1987年初至1988年5月,历时一年多时间,结合保护区科研及管理人员多年的观察记录,对该地区梅花鹿南方亚种的种群数量和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种群数量已另拟文报导)。现将研究结果报导如下。梅花鹿南方亚种生态观察的地点选择在江西省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1981年底,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桃红岭梅花鹿保护区。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成为我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中的一员。 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彭泽县境内,总面积为12500公顷。这里怪石嵯峨,峰峦叠翠,植物种类繁多,动物千姿百态,地理景观千差万别,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拥有众多自然资源的宝库。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该区生长的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植被,为梅花鹿提供优良的食源和安全可靠的栖息地。同时也为进一步保护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繁衍后代,广泛开展生物科学研究和教学提供极好的场所。 保护区土壤肥沃,地形复杂。区内大多是海拔400-500米的山峰,地处中亚热带边缘,属季风性气候。  相似文献   

4.
黑脸琵鹭的现状与受危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脸琵鹭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各国及中国东北、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年来由于环境变迁;分布区己缩小,数量亦急剧下降。目前,该鸟全世界种群数量己不足400只。己处于濒危状态,亟待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5.
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梅花鹿是东亚特产动物,然而目前尚存的野生种群仅千余只。分布于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的四川梅花鹿(Cervus nippon sichuanicus)是其中最大的一群,占全部野生种群数量的50%以上。因此,保护好这一珍贵种群,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野生梅花鹿的生存有着决定性意义。笔者于1996年10月和1997年3~11月在铁布自然保护区对梅花鹿种群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追踪野生梅花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浙江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地处浙江省西北部的临安市境内,总面积11252公顷。保护区是由龙塘山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区域、千顷塘野生梅花鹿保护区域和顺溪坞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区域三部分组成。保护区的地理座标位置:东经118°50’-119°12’,北纬30°01’~30°18’,主峰清凉峰,海拔1787.4米,是浙江第一高峰。 千顷塘野生梅花鹿保护区域,面积5690公顷,该区最高峰照君岩,海拔1449.4米。梅花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现存种群中有4个亚种…  相似文献   

7.
绿孔雀曾广布于中国南方多个省份,包括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及云南等省区,现仅分布于云南局部地区,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种群逐渐分散、衰退,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现存野生绿孔雀数量仅剩约235~280只,已被云南省列为极危(CR)物种。绿孔雀数量及分布区急剧缩减的原因主要包括人类的干扰和猎杀、栖息地侵占,破坏和斑块化等因素。科研人员及保护工作者在保护区的建设、绿孔雀人工繁育等方面保护绿孔雀野生种群,扩大人工种群。目前,涉及绿孔雀保护工作的保护区达十余个,已全面覆盖绿孔雀栖息地。本文概述了绿孔雀的形态、生态习性、繁殖行为、亚种分化及地理分布等生物学特征,分析绿孔雀濒危现状及致危因素,整合目前立法保护、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等保护措施,为将来的保护及科研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彭向前 《野生动物》2015,(2):162-165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是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是蒙古野驴在我国种群数量最大的分布区,同时蒙古野驴也是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动物,其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变动反映着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开发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卡拉麦里山的野生动物带来了不利影响。通过路线调查和文献资料统计,比较了蒙古野驴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的历史变化,分析了卡拉麦里山蒙古野驴的栖息地现状,进行环境质量评估的同时指出了影响野驴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指出应以加强保护区建设管理为基础,在保护区周边适宜区域建立生态恢复区,恢复受损生境之间的生态走廊和饮水地,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境和恢复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9.
桃红岭保护区梅花鹿发情期活动区域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梅花鹿在发情期是集群活动的动物,作者于1987年10日在江西省桃红岭保护区对繁殖期梅花鹿活动区域进行了调查,以了解梅花鹿发情期活动区域分布的地形、植被特点。一、保护区概况和调查方法桃红岭梅花鹿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彭泽县中部,面积约40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536米,为高丘地形,植被以草本(芒、茅等)和灌木(乌饭树、(木乚米)木等)为主,阔叶林地主要分布于沟谷,另有小片杉木人工林、竹林和茶园。调查区域选择梅花鹿发情活动集中的保护区北部和中部,面积约20平方公里。沿山  相似文献   

10.
王美楠  刘艳华  张明海 《野生动物》2013,34(2):111-114,124
梅花鹿(Cervus nippon)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化为6个亚种:东北亚种(C.n.hortulorum)、华北亚种(C.n.mandurinui)、华南亚种(C.n.kopschi)、四川亚种(C.n.sichunicus)、山西亚种(C.n.grassianus)、台湾亚种(C.n.taiouanus),其中山西亚种、华北亚种和台湾亚种野外种群已经灭绝,野外残存的东北亚种、华南亚种和四川亚种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江西、浙江、安徽、四川和甘肃等省破碎的栖息生境内。由于残存的3个亚种种群数量稀少,野外很难发现,这对保护和恢复濒临灭绝的野生梅花鹿种群造成一定的困难。中国对圈养梅花鹿生物学的报道虽然较多,但是在行为学、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分子标记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与经济性状相关的基因方面。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恢复野生梅花鹿种群,本文在查阅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国内外梅花鹿遗传学研究现状与进展,展望了野生梅花鹿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趋势,以期为我国野生梅花鹿的保护管理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vasive of alien species is an important work for nature reserve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lien species sika deer in Lianche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From October 2019 to June 2020, 3523 valid photos and videos of terrestrial animals were acquired from 130 camera traps, and sika deer were recorded in 21 photos from 13 traps. The survival of the sika deer popula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species relative abundance indices, and species spatial association analysis. A total of 13 sika deer individuals were identified by camera trapping, including two kids and three subadults representing the reproductive capacity of the population. Spatially, sika deer is not associated with any local species and was outside the spatial association network of terrestrial animals in Lianche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dicating that the sika deer population has not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has failed to perform its ecological function.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reserve provides habitat suitable for sika deer and that the population has adequate reproductive capacity. Due to the lack of large apex predators in the reserve, the population size of ungulates such as sika deer, red deer, and Siberian roe deer may expand and lead to population outbreaks and the associated problems for the ecosystem. To restore large- and medium-sized carnivores and avoid the population outbreak of the species, the present challenges require immediate attention in Lianche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吉林省圈养梅花鹿的遗传分化情况,利用DNA直接测序技术测定其线粒体细胞色素mt DNA Cytb基因全序列,结合Gen Bank收录的其他梅花鹿亚种同源序列,利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头样本mt DNA Cytb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核苷酸多态位点38个,吉林省圈养梅花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与俄罗斯、韩国、朝鲜亚种亲缘关系较近,与四川亚种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3.
2001—2003年的20个月里,我们在中国湖南省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了一些触发相机,以确定该地区是否存在华南虎(Pantheratigrisamoyensis)。共设置r3种触发相机,包括TrailMaster(美国)的主动式和被动式相机以及WildlifeTwo(中国深圳)的被动式相机。首先在保护区西部沿着小路和动物足迹放置了一些相机。之后又从2002年开始在保护区东部追加放置了一些相机,这是因为有村民报告在这一区域发生了家畜丢失,发现猫科动物足迹以及听到吼叫声。在2002年5月到2003年12月的20个月期间,共8307个拍摄日,获得6180张照片,其中有1437张包括野生动物(平均每100个拍摄日17张野生动物照片)。合计拍摄到33种野生动物。,野猪(Susscrof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和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是被拍摄最频繁的物种。既没有拍到虎和其他大型猫科动物,也没有拍到水鹿(Cervusunicolor)这种虎重要的猎物。最频繁被拍摄到的猫科动物是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村民偶尔报告的掠走山羊的事件可能是豹(Pantherapardta)造成的,但是不能确定。利用触发相机调查超过1000d没有拍摄到虎,这一充分的证据足以支持该调查区没有虎的结论(d=0.05)。20个月超过8300个拍摄日没有在壶瓶山拍摄到虎,显示该地区没有虎。值得注意的结果是拍到红腹锦鸡、黄喉貂(Martesflavigula)、毛冠鹿和黑熊(Ursusthibetanus)的频率很高。这些物种是中国或国际受保护物种,包括被列为国内受保护物种,或同时列为国际受保护物种,又或者像毛冠鹿这种几乎是未知的物种。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有3个保护区。我们讨论建议将这4个保护区合并为一个更大的保护地域来保护虎及其猎物。并且在此简要地评论了我们使用的3种触发相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扎龙湿地丹顶鹤种群数量调查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调查以及人工驯养繁育丹顶鹤的数量统计,研究了近30 a(1981~2010年)扎龙湿地丹顶鹤种群的变动。结果表明,扎龙保护区野生丹顶鹤数量维持在300只左右,是我国最大的野生丹顶鹤繁殖种群,占世界迁徙野生丹顶鹤总数的25%,而这些主要得益于扎龙保护区再建区30 a来,通过严格管护、科学研究、社区共建、环境教育及实施有效补水等一系列举措,使保护区核心区生态完整性和原始性得以保持,湿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5.7%,为丹顶鹤等珍稀濒危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同时保护区在人工饲养繁育丹顶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丹顶鹤人工驯养种群达到300多只,已成为中国丹顶鹤人工驯养繁育科学研究基地,保护区探索出的人工繁育丹顶鹤的野化途径和方法,对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的补充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三江平原东北部。保护区内植被保存原始,为白枕鹤提供着良好的繁殖和栖息环境。2011年6~7月,对白枕鹤夏季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白枕鹤在夏季行为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以频率论,依次是觅食54.67%、行走24.67%、警戒8.44%、静栖7.11%、理羽4.78%、其他0.33%。通过数据分析对白枕鹤在不同天气的行为比例进行了对比,阴雨(小雨)和晴天对白枕鹤的行为影响不大。通过对白枕鹤的春夏季各行为对比研究,发现自枕鹤行为也有季节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栖息地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掌握物种潜在栖息地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以加强对物种的保护。鹿科(Cervidae)动物是东北地区森林等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研究选取东北地区3种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梅花鹿(Cervus nippon)、驼鹿(Alces alces)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数据库(GBIF)以及部分外业数据得到物种分布点,运用MaxEnt软件对3种鹿科动物进行潜在栖息地预测,模型AUC值如下:马鹿0.939,梅花鹿0.991以及驼鹿0.861。将模拟得到的潜在栖息地与东北地区保护区叠加进行保护空缺分析。模型模拟得出的潜在栖息地占整个东北地区面积:马鹿(25.85%)、梅花鹿(0.99%)以及驼鹿(13.83%);潜在栖息地被现有保护区覆盖率:马鹿(10.03%)、梅花鹿(21.70%)、驼鹿(8.85%),尚有大部分潜在栖息地未得到自然保护区覆盖。上述研究结果对这3种国家级保护鹿科动物的保护管理规划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宋晓东  张延君  田秀华 《野生动物》2012,33(2):84-88,96
通过2004~2009年大连森林动物园的数据调查,从食物的营养价值,环境的丰富度,种群密度三个角度入手,针对大连森林动物园散放区草食动物在半散放混养条件下饲养繁殖及动物群体管理进行浅析,分析其驯养繁殖管理方案的优势,并从可持续利用的自然小生境角度出发,对建立稳定的动物关系群体提出建议。通过分析显示非洲的斑马,澳洲的羊驼,我国西北的岩羊比较适合大连的气候及混养的这种模式,种群数量逐年递增,繁殖状况良好,死亡率也比较低,尤其是岩羊,由于其善攀援跳跃,活动范围广,种群发展最好。长颈鹿,黑斑羚和跳羚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黑斑羚和跳羚,性情机警,敏感,应激反应强烈,引进后种群数量逐年递减,不适应此混养模式。作为东北地区物种的马鹿和梅花鹿,其种群情况也堪忧。鉴于这种情况,应从饲料营养和引种两方面加以改进以达到增加其种群数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了解黑龙江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组成及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猎物资源现状,于2016—2018年在保护区内布设40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和7个大样方调查兽类多样性和分析东北虎主要猎物资源。相机监测累计照相日12250个,共获得有效独立照片1139张,从中鉴定出野生兽类4目8科1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东北虎和东北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样方调查记录到兽类足迹261条,足迹识别出兽类4目7科10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北豹1种,东北虎主要猎物野猪(Sus scrofa)、马鹿(Cervus elaphus)、西伯利亚狍(Capreolus pygargus)和梅花鹿(Cervus nippon)4种。兽类物种相对丰富度分析表明,相对丰富度最高的是西伯利亚狍和狗獾(Meles leucurus),赤狐(Vulpes vulpes)和东北豹最低。猎物资源分析表明,保护区内分布有西伯利亚狍681只,野猪510只,马鹿35只,梅花鹿27只,4种动物的生物量分别为西伯利亚狍生物量为20210.94 kg,野猪生物量为64735.00 kg,马鹿生物量为6023.25 kg,梅花鹿生物量为1635.00 kg,保护区东北虎可捕食的主要猎物生物量为92604.19 kg。研究表明,保护区内兽类种类虽然较多,但东北虎、东北豹、梅花鹿和马鹿数据仍然较少,需要重点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9.
大丰麇鹿种群增长抑制因素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丰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受到种群密度、食物资源匮乏、体表寄生虫害及近亲繁殖等因素的制约。笔者从实施易地保护、开展淘汰麋鹿鹿产品利用研究、建立野生麋鹿种群,麇鹿栖息地内草场改良、降低狼尾草的竞争优势、草场轮牧,异地交换优质雄鹿等方面,提出大丰麋鹿种群健康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