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13年1~4月期间,对上海动物园圈养梅花鹿进行了食物丰容,并基于动物行为对丰容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观察记录14只梅花鹿丰容前后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改变。研究表明,环境丰容对梅花鹿行为在时间和空间分配上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从行为类型来看,丰容前后梅花鹿的摄食行为、反刍行为、乞食行为和运动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0.05)。丰容使梅花鹿的摄食行为频率明显增加,从而使休息和聚群等其他各类行为频率减少。本研究对空间区域划分的手段能够为圈养区建设提供科学建议,对改善梅花鹿圈养条件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万民  刘佳  郑彤  黄维  崔多英 《野生动物》2010,31(4):175-177
2010年3~4月,对北京动物园的圈养蜂猴分阶段进行不同的食物投喂方式的丰容试验,第一阶段采取分时段投喂方式;第二、三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定时在其生活环境中分别加入装有不同活食(蟋蟀、蝗虫、面粉虫等)的PVC管,采用焦点动物法和瞬时取样技术对其中1只呼名为"宝宝"的个体行为变化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分时段投喂方式和PVC管活食食物丰容均增加了蜂猴与摄食相关的行为,休息相关行为减少。食物丰容对蜂猴的行为具有刺激作用,减少了刻板行为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3.
野生黑猩猩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觅食、处理食物,而在笼养条件下,由于有限的空间和程序化的喂食方式,导致黑猩猩缺少对环境的探索和对食物的搜寻处理,往往发生一些行为和生理的变化,其中刻板行为的出现和较高的粪便应激激素,显示出动物处于不理想的福利状况中。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于2012年5月1日-6月21日对杭州动物园7只黑猩猩进行了食物丰容,并采用了行为和粪便应激激素——皮质醇作为评价丰容效果的两种指标。行为观察采片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记录8:30-10:30和14:00-16:0)0的动物行为并统计其行为频率。通过比较丰容前后每种行为的变化发现:在食物丰容后,黑猩猩的不活跃行为和刻板行为显著降低(T=6.156,P=0.001;T=2.613,P=0.04),表现出更多的攀爬(T=-4.200,P=0.006)和探究行为(T=-4.902,P=0.005),而大大减少了玩耍行为(T=8.039,P=0.000)。通过对粪便皮质醇激素的酶联免疫测定显示,3只成年个体的粪便样品中的皮质醇含量呈现下降趋势。通过行为和内分泌的检测结果显示黑猩猩的福利状况通过食物丰容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这为继续开展黑猩猩的整体丰容计划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2012年3~7月,对上海动物园2只雄性华南虎的刻板行为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开展同种其他个体的气味丰容,旨在减少圈养华南虎的刻板行为.华南虎的刻板行为主要出现在外展区4个区域,分别位于外展区的水池边、饲料投喂口、动物串门,室内笼舍.主要表现为重复性踱步,整体形状为“8”字形或者直线;华南虎的刻板行为主要发生于早晨(7:00~8:00)、傍晚(16:00~18:00).气味丰容前后,华南虎的昼间行为的整体分配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刻板行为的发生频率显著降低(P<0.05);活动行为的发生频率显著提升(P<0.05),标记行为显著增加(P<0.05);站立行为、卧息行为及睡眠行为减少,其他行为(如嗅闻和探索)增加,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丰容是为圈养动物提供适宜生活环境,改善圈养动物行为结构的重要方法。为了探究丰容对圈养双角犀鸟日常行为的影响,于2013年1~4月对上海动物园3只双角犀鸟进行展区丰容实验。丰容方法包括在栖架上设置云梯、悬挂麻绳和玩具、使用饲喂器等。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双角犀鸟的日常行为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丰容前后双角犀鸟个体间行为时间分配在社群、休息、运动、动喙行为方面有显著差异;丰容对双角犀鸟的日常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且丰容后各个个体均在修饰行为、休息行为、运动行为和动喙行为方面出现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修饰行为、运动行为、动喙行为增加,休息行为减少。丰容前后双角犀鸟的Et常行为变化具有个体特异性及行为连锁性。丰容有利于丰富双角犀鸟的日常行为,减少刻板行为的发生,有效提高了动物福利。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环境与食物丰容对圈养黑熊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试验以郑州市动物园的4只圈养黑熊(Ursus thibetanus)为研究对象,设计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观察采集数据,分析丰容前后黑熊活动时间分配变化。结果表明:第1次环境丰容后,黑熊的休息行为和刻板行为明显减少,移动行为明显增加,其他行为均无明显变化;第2次环境丰容后,休息行为明显减少,但刻板行为几乎没有变化;食物丰容后黑熊的休息行为明显减少,刻板行为较丰容前有所减少,但差异不显著(P0.05);黑熊在丰容设施上占用的时间由最初刚刚加入第1次环境丰容的8.96%增加到第2次环境丰容观察阶段的15.36%,食物丰容前后在丰容设施上黑熊行为的时间由最初的2.56%增加到9.84%,且其行为时间分配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是亚洲特有的濒危动物。由于圈养小熊猫活动空间受限、环境单调等因素,时常有刻板行为表现。本研究依据小熊猫自然行为特性及动物福利要求,以环境、食物、气味等因素进行多重丰容,观察频繁出现刻板行为的2只圈养小熊猫个体的行为修正效果。应用聚集动物取样法,从9:00到17:00,全事件记录并观察小熊猫行为。观察发现,受试小熊猫主要表现摇晃与踱步两种刻板行为。通过丰容前与三个阶段的丰容后刻板行为发生率比较,丰容后的刻板行为均显著低于丰容前,而探究行为和修饰行为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多重丰容可以减少圈养小熊猫刻板行为的发生,促进自然行为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对重庆动物园圈养的3只琉璃金刚鹦鹉(Ara ararauna)进行了笼舍环境丰容试验,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记录法记录并分析3只琉璃金刚鹦鹉在丰容前后的行为分配与区间利用情况。结果表明,环境丰容有效改善了琉璃金刚鹦鹉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其对圈养笼舍的区间利用。  相似文献   

9.
2009年4~5月,对上海动物园一对鬃狼开展了环境丰容,并应用鬃狼行为评估了鬃狼丰容工作的有效性。实施环境丰容前后,鬃狼的行为时间分配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其中,休息行为显著减少(P0.05),探究、标记、社群和玩耍行为极显著增加(P0.05),刻板和乞食行为显著减少(P0.05)。环境丰容对鬃狼的移动、取食、警戒、修饰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通过丰容,鬃狼的异常行为显著减少(P0.05),踱步(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均显著降低(P0.05),发呆(刻板)行为和乞食行为的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也显著减少(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0.
2013年8月,在北京动物园马来貘馆,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5只马来貘的行为和室外运动场空间的选择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来貘在室外运动场主要使用草地、土地、深水水池和水泥地,较少使用浅水地面,回避乱石地;运动型刻板行为多发生在门口或角落处的水泥地面上。为躲避游人干扰和日光暴晒,马来貘对室内的利用强度显著高于室外(P=0.011)。马来貘在室外运动场将较多的时间用于卧息、游泳和走动,其次是站立、刻板行为和采食,仅将很少的时间用于其他行为(包括饮水、排便、嗅闻、惊跳、跑动、张望、发声等)。根据此次研究和评估结果,建议改造室外运动场基底和围栏;设置深水游泳池、足够的树荫;动物轮换展出;改进饲喂方式,减少口部刻板行为和齿槽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记录1只人工育幼白颊长臂猿明显异常行为的矫正过程,矫正内容包括:(1)毛巾脱离训练;(2)吮吸手指、身体撞地、过度紧迫3种刻板行为矫正;(3)树栖行为恢复训练3部分.矫正采用环境丰容与食物丰容相结合的方式,幼猿由原简单布置的育幼室迁到备有较多攀爬绳索、可见同类行为模式、自然植被丰富等具有相当丰容程度的新笼舍,投喂方式由定时定点转为散放、不定时放置食物.毛巾脱离训练成功后,采用事件取样法对该长臂猿异常行为和树栖时间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幼猿吮吸手指、身体撞地、过度紧迫3种异常行为分别由原来87.6%、26.4%、17.2%降至44.8%、0%、0.2%;并成功激发其树栖生活的正常行为模式.休息、取食、运动行为由原来的40%、6%、3%提高至58%、17%、18%.  相似文献   

12.
傅文源 《野生动物》2009,30(5):231-233,244
在人工围栏的自然生境中,采用扫描取样法和焦点取样法对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中国虎园"内13只华南虎(其中雌虎7只,雄虎6只)的采食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华南虎对采食时间、频率等受季节、生理状态、竞争等因素影响;采食行为在人工哺乳和自然哺乳成活的个体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王才益  胡新波 《野生动物》2012,33(1):5-7,53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采用了目标动物取样法和随机取样法,对鬣羚的冲撞、攻击、领域、择偶、繁殖、母仔等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鬣羚初入新环境中,有高度的敏感性,由此产生强烈的应激行为。其中,猛烈地冲击笼舍和不停地向上跳跃是其严重的应激行为之一;有较强的领域行为;在繁殖期间鬣羚对配偶具有选择性;发情高峰期1~2d,怀孕4个月后,腹部明显向两侧膨大,怀孕期220~226 d:仔羚在产后需2h以上才能站立;在15日龄内母羚平均每天要哺乳6~8次;2月龄时,能较好地吃食人工饲料,断奶月龄在2~3个月,断奶时宜将母羚隔至邻笼而将仔羚留在原笼舍。鬣羚笼舍围栏的高度宜在2.5~3m,应为新进的鬣羚提供较暗的小内室,保持安静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2012年下半年至2013年上半年,我们对新引进的3头猩猩的笼舍进行了丰容、数据记录、分析讨论等相关研究。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每隔15rain对猩猩的行为进行1次记录。根据猩猩智商高的特点,采用食物益智器进行供食,研究结果显示3头猩猩安装食物益智器前后行为有显著差异(P〈0.05)。但随个体不同,效果有一定差异。雄性彬彬相较于2头雌性更喜爱使用这个食物益智箱,安装此箱前后的各种行为所占比例有显著差异(x2=794.162,df=8,P=0.000),其中探索行为在安装前后差异显著(Z=一2.032,P=0.042〈0.05),藏匿行为在安装前后差异显著(Z=一2.032,P=0.042〈0.05);2头雌性安装前后效果不如雄性明显。本研究将对今后动物园的饲养和提高动物福利提供一些参考数据和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12月,对成都动物园鹦鹉馆的环境进行了改造,并采用瞬时取样法观察了馆内四川鹦鹉在环境改造前后的行为及游客进馆停留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丰容后鹦鹉出现了一些新的行为,如在假树上休息、走动、理羽、吃食、池中洗澡、草丛中觅食等;丰容后明显增加的行为有:地上觅食,池中饮水,地上走动,在假山上理羽;而原来在架上休息和理羽的一些行为得到了减少。另一方面,动物丰容后,进馆参观的游客数量及其停留时间也明显增加,本次丰容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6.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圈养的3只猩猩在接受了行为训练后,相继完成了串笼、称重、肌肉注射、前臂静脉穿刺,及眼、耳、口、鼻、腹部和四肢检查等训练项目。所有训练项目均使用食物、响片正强化,动物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主动完成,去除了化学保定或强制保定对动物造成的伤害。动物行为训练极大地方便了日常管理,丰富了动物行为,减少了刻板行为,提高了动物福利。训练发现,训练效果主要受不同的强化物、强化时间和训练环境的影响。刺激强烈或动作复杂的训练项目可以通过动作拆分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