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毛乌素流动沙地飞播后基质的变化与播区植被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流动沙地飞播以后,随着基质稳定性的不断增强,即随着沙地由流动到半固定和固定状态的变化,沙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而群落环境的变化又往往对飞播植物产生不利的影响。研究表明,毛乌素流动沙地飞播以后植物群落自身引起的群落环境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地表0—10cm深度内土壤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水解N含量和PaO5含量的增加以及盐酸和碳酸钙的淋洗。沙地的这些理化性质的变化又正是群落进展.演替的动力,而群落的进展演替则表现在飞播植物的衰退和天然植物油蒿以及草本植物盖度和群落丰富度的增加。本文研究了毛乌素流动沙地飞播以后沙地理化性质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植物群落本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长期的飞播造林实践证明:1)在库布齐沙漠西段半荒漠地带高大沙丘设置间距4m平铺行列式沙障和间距6m直立行列式沙障,飞播植物成苗率分别为45.6%和46.2%,比其它类型沙障区的成苗率高出8.9%~30.2%,比未设沙障的对照(CK)区高出36.5%~37.1%。2)种子包衣丸化处理后,沙丘迎风坡等不易落种地段的落种...  相似文献   

3.
毛乌素沙地凝结水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002年5~10月间运用直接称重法对毛乌素沙地臭柏(Sabina vulgaris Ant.)群落林间空地的0-1.5cm表层土壤凝结水连续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凝结水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凝结水形成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群落内各月均有凝结水发生,并且可从午后持续至翌日清晨,但各月间凝结水量和凝结持续时间有所不同。5月份凝结水持续时间最短,凝结水量也最少;而9月份凝结水持续时间最长,凝结水量也最多。影响毛乌素沙地凝结水形成的主要环境因子有风速、大气相对湿度、气-地温差及其相互作用。其中,风速与凝结量间存在较高相关性,而气温能否趋近或降至露点产生土壤凝结水是决定夜间水分凝结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恢复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依据当地生态条件和地表流沙分布状况,从水土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出发,结合沙地植物自然分布的趋水性特征,采取以封育措施为主,因地制宜适度造林种草育藻,构建了一种创新的乔灌草藻四为一体的综合快速复合治沙模式,初步实现了脆弱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沙尘暴危害被有效遏制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库布齐沙漠东部植被恢复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植被恢复对风沙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库布齐沙漠东段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油蒿固定沙地和沙柳固定沙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植被生物量和不同深度土层(0~60 cm)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时空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C、N含量随植被恢复明显增加,而土壤P含量增幅较小,均在沙柳固定沙地达到最大值(5.86 g·kg-1、0.41 g·kg-1、1.74 g·kg-1),各阶段土壤C、N、P含量均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土壤P含量在各土层间差异较小。(2)不同阶段或土层间土壤化学计量比差异显著,随植被恢复土壤C:N先减小后增大,而C:P和N:P均逐渐增大,土壤C:P和N:P均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小,而C:N则无明显变化规律。(3)土壤C、N、P两两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均与地上和凋落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C:N与C:P、N:P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而土壤C:P与N:P呈显著正相关,且土壤C:P和N:P均与地上、地下和凋落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人工建植促进植被恢复可显著影响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而...  相似文献   

6.
春季是内蒙古河套地区土壤返盐和积盐最严重的季节。本研究在内蒙古河套地区典型盐渍化土壤上设置田间试验,比较紫花苜蓿、羊草、碱茅、柳枝稷、草木樨、猪毛菜和燕麦植株残体冬春季地表覆盖下,表层土壤pH及盐分含量的差异,以期筛选出合适的冬春季植被。结果表明,冬春季植被残体地表覆盖抑盐效果明显,表层土壤EC值降低了42%~73%,平均为61%,这可能是由于Na~+、K~+、Ca~(2+)、Mg~(2+)及Cl~-含量降低所致;但土壤pH值、CO_3~(2-)和HCO~(3-)含量有所升高。总体来看,多年生植被残体覆盖抑制盐分表聚的效果更好一些,其中紫花苜蓿、羊草和柳枝稷,较适于用作本地区冬春季地表覆盖植被。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反映了气候、人为排灌活动及水文地质地理等因素综合作用。通过灰系统预测方法得出的预测地下水位数据与实地观测该时段地下水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探究黑河调水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以来对当地地下水位的具体影响,这不仅可以有效地评价黑河调水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几年来的实际效果,也可以为下一步工程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加强生态建设,优化农业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卓资县退耕还林还草的调查,分析"进一退二还三"政策实施重点基础上,明确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区域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即具体表现在耕地面积的减少,作物结构的变化,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游客满意度是历史文化街区的现实问题。针对以往历史文化街区满意度研究中线性影响关系的假设局限,文中基于三因素理论提出非对称影响关系假设,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识别游客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属性维度,并以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地,研究历史文化街区属性绩效与游客总体满意度影响关系。根据分析结果,游客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四个属性维度,分别为视觉审美、文化特色、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商业业态,历史文化街区属性绩效与游客总体满意度的非对称关系得到检验。视觉审美、旅游公共服务与游客满意度间存在负向非对称效应,属于基本因素;旅游商业业态与游客满意度为正向非对称关系,属于兴奋因素;文化特色与游客满意度基本呈现出线性对称关系,属于表现因素。历史文化街区的满意度三因素结构可为历史文化街区改善各属性绩效、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荒漠植物蒸腾速率的变化与组织含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荒漠植物在长期适应环境过程中表现出相应的水分生理适应性。本文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通过对两年不同时段不同植物的蒸腾速率和植物组织含水量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蒸腾速率的大小与植物组织含水量的多少无关  相似文献   

12.
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植被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地、盐化丘间低地和缓坡丘陵梁地4种不同生境的植被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从缓坡丘陵梁地,经盐化丘间低地、固定半固定沙地到流动半流动沙丘,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渐减少,一年生草本植物及沙生灌木、半灌木逐渐增加;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地膜+地布相结合的覆盖方式对毛乌素沙漠地区土壤温度的影响,在毛乌素沙漠东缘风沙滩区选取试验点,设置地膜+防草地布覆盖(MB)、防草地布覆盖(DB)以及裸地(CK)3个处理方式,开展为期1 a的浅层土壤温度原位监测试验,对比不同覆盖对温度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MB覆盖区地表下5、15、30 cm土层土壤的年均温度比DB覆盖区分别高出0.5℃、0.6℃和0.4℃,比CK分别高出1.0℃、0.8℃和1.0℃;冻融期在同一土层深度处均表现为CK最长、DB次之、MB最短;同一土层深度处3个处理的土壤温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MB覆盖条件下土壤保温效果最好,CK最差;MB覆盖区在5、15、30 cm土层土壤深度处≥5℃地积温比DB覆盖区分别高4.0%、4.0%和3.0%,比CK分别高8.0%、7.0%和9.0%;降雨前、中、后,同一土层深度处土壤温度日较差以MB覆盖区最大,DB覆盖区次之,CK最小;近地表大气温度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同一土层深度处,覆盖条件下其相关性较大,裸地较小。试验表明地膜+地布覆盖处理保温效果明显,适合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4.
毛乌素沙地沙柳与柠条根系分布特征对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土柱法对毛乌素沙地沙柳与柠条的根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沙柳与柠条均为主根型植物,沙柳的水平根更为发达。三年生沙柳根系水平分布在距树基160cm范围内的土层中,距树基0~40cm范围内根系分布最多,占总根量的78.73%;柠条根系水平分布在距树基60cm范围内的土层中,占总根量的78.58%。沙柳根系垂直分布在60cm土层以上,而柠条根系垂直分布在30cm至90cm土层之间。  相似文献   

15.
选取陕北毛乌素沙地从半固定沙地到恢复2354a的灌木和乔木固沙林地,采用密度分组法分析表层土壤轻、重组分碳氮含量、C/N的演变及累积速率、固定碳氮贡献率特征。结果表明:固沙林从恢复2354a,乔木和灌木林土壤轻组碳分别增加了14.040.6倍和8.819.2倍,显著高于对应重组碳3.27.7倍和3.58.1倍的增幅;对应轻组氮分别增加了14.540.9倍和11.829.1倍,也显著高于重组氮4.68.5倍和4.412.6倍的增幅,说明轻组碳氮相对重组碳氮对固沙林恢复更加敏感。土壤轻重组碳氮含量增加使得乔木和灌木林轻组碳密度增速分别达0.57mg·hm^-2·a^-1和0.26mg·hm^-2·a^-1,重组碳密度增速则仅为0.18mg·hm^-2·a^-1和0.20mg·hm^-2·a^-1;同时,轻组氮密度增速分别达0.03mg·hm^-2·a^-1和0.02mg·hm^-2·a^-1,重组氮密度增速则分别达0.02mg·hm^-2·a^-1和0.04mg·hm^-2·a^-1。按此碳氮组分增速,到固沙林恢复54a时,乔木林和灌木林土壤轻组碳可分别贡献75.9%和59.4%的全有机碳增量;土壤重组氮则可贡献44.6%和63.9%的全氮增量。另外,恢复54a两种林地土壤重组C/N分别比半固定沙地降低11.4%和38.5%。但轻组C/N在乔木林并无显著变化,在灌木林恢复2354a土壤轻组C/N降低了21.7%31.0%,显著改变了土壤碳库性质。表明陕北固沙林恢复土壤表现出显著的固定碳氮效应,并且乔木林有更好的固碳能力,灌木林则有较好的固氮效应。  相似文献   

16.
基于毛乌素沙地的野外观测资料,对毛乌素沙地典型地形断面土壤水分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可划分为土壤水积聚期、消耗期和稳定期;根据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可把土壤剖面划分为土壤水分易变层、利用层和调节层;沿着坡度减小的方向,各地形断面对应层次的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升高,丘间地土壤水分含量明显高于该断面上其余各点。  相似文献   

17.
基于MOD16A2遥感数据产品,统计分析毛乌素沙地2000—2014年地表实际蒸散量(ET)多年年、月平均值,探讨不同时空尺度下ET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ET年际月均的时空分布规律总体呈现显著地带性和季节性。冬春季节,ET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53.24%;夏秋季节,ET先增后减。沙地4月份ET最低最干旱,多年ET均值在10 mm以下,9月和12月出现2次峰值,其ET量约为20 mm和25 mm。多年ET年均值呈现东南部高于西北部的趋势。主要蒸散范围在17.5~22.5 mm之间。15 a间毛乌素沙地波动区间面积排序为:轻度(33.67%)>中度(32.04%)>强烈(18.46%)>微弱(15.83%)。ET总体表现为西南波动强烈,东北波动较缓,中部平稳。15 a间,毛乌素沙地ET增加趋势占34.38%,减少和不变趋势基本一致,各占28.49%和28.13%。沙地总体增加大于减少,说明沙地气候改善,干旱减轻。MOD16产品反演结果与多年气象、文献等研究结果一致,能够满足毛乌素沙地地表蒸散量时空变化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以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优势灌木作为保育植物,选择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幼苗作为目标物种,将其分别种植在开阔地和优势灌木冠层下,连续3 a统计松树幼苗的存活率和主枝生长长度,从而确定毛乌素沙地优势灌木对松树幼苗的定居是否存在保育作用。同时,测量开阔地和灌木冠层下的环境指标,揭示优势灌木保育作用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1优势灌木冠层下松树幼苗的总存活率显著高于开阔地(P0.05),说明优势灌木可增加松树幼苗的存活率。2在持续3 a的恢复实验期间,优势灌木对松树幼苗定居的保育作用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3优势灌木冠层下松树幼苗的主枝生长良好,并未受到抑制。4优势灌木通过改善微环境,从而对其冠层下松树幼苗的定居产生保育作用,其中改善最为明显的是光照强度和土壤湿度,其次是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总的来说,优势灌木对松树幼苗的定居存在保育作用,保育植物技术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恢复措施,应用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植被恢复中,从而为该区植被的恢复与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荒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重要值为测度指标,选择反映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优势度和均匀度的6个测定指数对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荒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区荒漠植物群落中,盐穗木、盐节木、白梭梭、梭梭和盐爪爪等物种有较高的重要值,草本的重要值较低。各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白梭梭>胡杨>盐穗木>盐豆木>罗布麻>琵琶柴>花花柴>白刺>柽柳>白麻>芦苇>芨芨草>梭梭>骆驼刺>甘草>盐节木。  相似文献   

20.
毛乌素沙地臭柏群体是一个生态过渡带。为了进一步阐明分子变异和基因流与生境或生态过渡带的联系,应用RAPD标记开展了臭柏群体的分子生态学研究。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臭柏(Sabina vulgaris.)的3个种群进行了研究.用11个随机引物扩增出129条清晰谱带,其中117条为多态性谱带。利用POPGENE3.2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如下:(1)臭柏有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达90.70%,各种群多态位点百分比在69.77%~72.87%之间.(2)臭柏的种群间分化较小Gst=0.1872,81.3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各种群的遗传一致度都在86.22%.(3)聚类分析显示,生境相近的种群被聚到了一起,反映了臭柏种群的遗传分化和生境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又利用Nei,s指数统计了RAPD数据,也证实了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之内。臭柏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与土壤总钾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