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
3.
为了进一步了解东北三省养鹅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并根据养鹅业发展过程中暴露的诸多不足,提出建设性意见和美好展望。从而,为东北三省养鹅业朝着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发展之路前行,提供理论依据,扩宽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6.
麝的食性和人工饲料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麝的食性和人工养麝常用饲料的研究概况。针对养麝生产中存在的饲料应用技术问题,总结了西北地区人工养麝常用饲料种类的分类、营养价值和麝各生物学时期饲料配方,强调了药用植物在麝饲料中的营养功能以及麝常用饲料采集、加工利用的方法。提出了加强人工养麝饲料技术的基础应用研究、研制麝全价配合饲料是提高人工养麝技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8.
10.
11.
12.
【目的】基于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圈养雄性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麝香分泌的监测,分析圈养林麝泌香的分泌规律,确定个体年龄、圈群性比及圈舍结构对其麝香产量的影响,为高生产力林麝驯养及麝香可持续供给提供参考。【方法】监测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圈养林麝的麝香分泌,基于个体识别及麝香的人工采收,准确记录麝香产量(用吸水纸吸去表面浮液后的麝香重)。【结果】四川马尔康麝场圈养雄性林麝的泌香量区间为0~19.60 g,均值为(9.24±0.77)g;因圈舍改装及随后转圈的综合胁迫效应,泥地基底圈舍中的雄麝泌香量(8.52±1.29)g显著低于砖地基底的原装圈舍中的林麝(9.99±0.84)g(P0.01);马尔康林麝的泌香峰值年龄段是4~7岁,其泌香量均值为9.63 g(±0.82)。随年龄增长,雄麝泌香量有减少的趋势,但林麝年龄对其泌香量的效应不显著(P0.05)。模型y=-0.371 1+2.440 1a+0.050 7a2-0.028 4a3可近似拟合雄麝泌香量同年龄的关系;圈群的雌雄性比对雄麝泌香量的效应显著(P=0.05),性比为1雌4雄圈群的雄麝泌香量(4.90±2.23)g显著低于性比为1雌5雄圈群(10.70±1.21)g(P0.05)和性比为1雌6雄的圈群雄麝的泌香量(9.85±0.99)g(P0.05),后两类雄麝的麝香分泌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砖地基底圈舍林麝的麝香产量显著高于泥地基底圈舍(P0.01);虽圈养林麝年龄对泌香量的效应不显著(P0.05),但随年龄递增,雄麝泌香量有减少的趋势;就麝香生产而言,马尔康麝场组建圈群的最适雌雄性比为1∶5~6(P0.05)。 相似文献
13.
驯养马麝麝香产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麝香生产,确定马麝个体来源、亲本来源、取香时间、年龄及饲养管理模式对其麝香平均产量的影响,为高生产力麝类驯养及发展可持续麝香供给提供参考。【方法】在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进行人工取香,对取香马麝进行个体识别和数据收集,准确记录麝香产量(用吸水纸吸去表面浮液后的麝香重)。【结果】驯养雄麝的年平均麝香产量为((7.90±0.17)g,n=732),产香区间为0.00-34.20 g;雄麝来源影响其平均麝香产量,野捕雄麝的年均麝香产量((8.76±0.27)g,n=272)显著高于驯养繁殖雄麝((7.39±0.22)g,n=460)(P<0.05),但雄麝父母来源对其平均麝香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繁殖前取香和繁殖后取香的麝香产量也缺乏显著差异(P>0.05);受驯养管理模式的影响,马麝麝香产量的年度间差异显著(P<0.05);个体年龄影响其平均麝香产量(P<0.05),麝香产量的高峰年龄段为1.5-8.5岁。【结论】驯养雄性马麝的麝香产量与个体来源、年龄和饲养管理模式有关,父母来源和取香时间对麝香产量无显著效应(P>0.05)。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饲喂制度、圈养活动场面积及环境异质性等因紊的影响,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有刻板行为发育。每次行为取样持续时间为5 min,表达强度为(2.169±0.933)s(n=54)。食物形态(精料)及饲料的定时定量等导致圈养马麝的摄食动机受挫,直接引起嗜食异物和刻板舔刮等口部刻板行为的表达。圈养环境下的活动限制则直接导致马麝发育及展现狂奔、往返走、立台、跳墙和搭蹄凝视等运动性刻板行为型。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的比较分析表明,兴隆山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表达持续时间在各月间存在差异,但不显著,繁殖季节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非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中国的麝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目前我国麝资源的种类、分布、种群数量变化和经济价值。从非法猎捕、盗卖麝香,麝栖息地破坏严重和人工养殖关键技术尚待突破等方面具体分析麝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麝资源减少的原因,提出了在麝种群密度较高的地区建立麝自然保护区,加强麝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大科研投入,全面提高人工养麝技术水平;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把麝麝香产品标识纳入法制程序等相应的保护和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8.
麝是我国主要的濒危野生动物之一,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目前对麝类资源利用的研究整体上来说比较分散,并且多是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的,为了促进国内麝类资源利用的发展,需要从经济和统计的角度来深入地分析目前麝类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及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he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musk deer was classified at molecular level to provide basic materials for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musk deer. [Method] Plasmids from 24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musk deer were extracted by the Lysis Triton method, and then identified by single enzyme digestion with three endonucleases of Hind Ⅲ, EcoR Ⅰ and BamH Ⅰ. [Result] The yield rate of plasmids was 91.6%, and 24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musk deer had the identical or similar plasmid profiles. [Conclusion] Plasmid DNA analysis offers scientific basis for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musk deer in Sichuan Institute of Musk Deer Breeding. 相似文献
20.
昆明地区梅花鹿养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模拟鹿场经济效益分析5.1鹿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肉、茸兼用是鹿场设计时的一个主导思想.在存栏梅花鹿中既要有相当数量公鹿,保持产茸量,又要有一定数量母鹿,以繁殖补充每年肉用应的消耗量.(2)提高鹿产品的综合加工能力是鹿场规划的基本原则.综合利用能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鉴于昆明地区目前尚无专门的鹿产品加工厂,兴建一加工厂不仅可以加工自己的产品,而且可以面向其它养殖场.(3)鹿场规划生产年限应落在生产稳定期之后.鹿场建设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第1期为育成期,建场的前4年基本上为幼鹿的育成阶段,该期的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