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于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在太湖北部湖湾-五里湖设置10个监测站点,对该湖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该湖鱼类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五里湖鱼类资源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达氏鲌Erythroculter dabryi dabryi和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为各个监测站点的绝对优势种;各个站点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介于1.759~3.011,据此判定五里湖鱼类资源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尚处于相对正常水平。各个监测站点间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不大,即五里湖的鱼类空间分布比较均匀。渔父岛与鹿丁山以及渔父岛与水上明月间多样性指数在夏、秋季节间以及春、秋季节间差异均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洞庭湖鱼类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洞庭湖鱼类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并对洞庭湖鱼种类情况、鱼类生物量情况、优势鱼类情况以及鱼类多样性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洞庭湖各区域鱼类物种数量均相差不大,其生物量最多的是鲤鱼。洞庭湖优势种鱼类比例依次为鲤科、鮠科、鮨科、鳅科。洞庭湖鱼类Shannon-Wiener(H1)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681~2.511,丰富度(R)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851~2.584,Pielou(J')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581~0.879。相关性分析表明,洞庭湖鱼类Shannon-Wiener(H1)指数与丰富度(R)指数、Shannon-Wiener(H1)指数与Pielou(J')指数均呈高度相关性。[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巢湖鱼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现状,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按季节对巢湖河口区、近岸浅水区、敞水区共计9个样点进行鱼类资源调查,分析鱼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共采集鱼类52种,隶属于7目15科,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占63.5%。与历史资料相比,本次调查未采集到鱼类43种,洄游性鱼类大幅较少,增加了外来鱼类须鳗虾虎鱼(Taenioides cirratus)。刀鲚(Coilia nasus)、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为优势种,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为重要种,似刺鳊(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鳜(Siniperca chuatsi)等22种鱼类均为偶见种。不同样点的指示物种差异明显,季节间和样点间鱼类群落组成均有一定程度的分离,样点间鱼类物种组成结构较季节间更加离散。...  相似文献   

4.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时空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对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并采用Bray-Curtis聚类分析、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群落多样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冬季和夏季共出现鱼类124种,冬季出现鱼类93种,夏季出现鱼类86种,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数最多;冬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南部和南部近岸3个群落,夏季该调查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群落;调查海域的鱼类以暖水种为主(占56.9%),南部群落暖温种与暖水种种数高于北部群落,冬季暖温种数量高于暖水种,夏季反之;该海域冬季绝对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北部与南部群落同南部近岸群落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夏季绝对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北部与南部群落优势种差异较小,冬、夏两季鱼类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该海域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冬季高于夏季,丰富度指数存在极显著季节差异(P0.01),除冬季丰富度指数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空间上普遍呈现南部群落高于北部群落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生物量和温度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探寻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完善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与时空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时空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对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并采用Bray-Curtis聚类分析、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群落多样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冬季和夏季共出现鱼类124种,冬季出现鱼类93种,夏季出现鱼类86种,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数最多;冬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南部和南部近岸3个群落,夏季该调查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群落;调查海域的鱼类以暖水种为主(占56.9%),南部群落暖温种与暖水种种数高于北部群落,冬季暖温种数量高于暖水种,夏季反之;该海域冬季绝对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北部与南部群落同南部近岸群落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夏季绝对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北部与南部群落优势种差异较小,冬、夏两季鱼类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该海域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冬季高于夏季,丰富度指数存在极显著季节差异(P<0.01),除冬季丰富度指数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空间上普遍呈现南部群落高于北部群落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生物量和温度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探寻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完善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与时空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华北地区典型水库于桥水库的鱼类组成现状及群落时空动态,为该类水体的生物操纵尤其是小型鱼类的生态调控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于2020-2021年中4个季度在天津于桥水库选取7个区域,每个区域从沿岸带到敞水区布设4~5个采样点,涵盖主要生境类型,使用多网目刺网和地笼对各采样点的鱼类群落进行采样,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时空变化分析.调查显示:本次共采集鱼类16 321尾,隶属3目9科26属29种;按相对重要性指数排序,全年优势种为似鱎、鲫、■和红鳍原鲌;秋季鱼类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荇菜生境(H3)及穗状狐尾藻生境(H1)的物种多样性高于其他生境. PCoA及PERMANOVA检验显示各季节之间及生境之间的小型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MPER分析表明造成群落结构季节及生境差异的主要贡献种为小型鱼类.结果表明于桥水库当前鱼类群落结构较为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鱼类小型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9年3月-2010年2月在胶州湾西北部近岸浅水区进行的鱼类逐月定置网调查数据,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鉴定出44种鱼类,其中海洋性27种,河口性鱼类17种.鱼类种类组成与底层水温和盐度有密切关系.胶州湾近岸浅水区鱼类群落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R)变化范围为0.33-3.5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42-2.25,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23-0.93.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表明,不同鱼类种类组成的各月份样品可划分为3个组分:水温较低的冬季组G1(12月-翌年4月)、水温次高的春秋季组G2(5-6月、10-11月)和水温最高的夏季组G3(7-9月).其中G1的典型种主要为尖海龙(Syngnathus acus)、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等冷温性常栖类群种类,G2的主要典型种为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和尖海龙,G3的主要典型种为鲐鱼(Scomber japonicus)、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和普氏缰虾虎鱼(Amoya pflaumi)等洄游性鱼类.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3个月份组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不同月份组间两两差异均显著.生物-环境分析(BIOENV)表明,底层水温是影响胶州湾近岸浅水区鱼类群落结构时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在胶州湾内近岸浅水区发现40余种幼鱼,但占优势的主要为低值鱼类,表明胶州湾的产卵、肥育场功能有所下降,应加强胶州湾近岸水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及修复.  相似文献   

8.
太湖五里湖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9年5月—2010年6月五里湖人工基质上着生藻类群落的全年连续监测,研究了五里湖着生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及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五里湖共检出着生藻类5门34属43种,其中硅藻门为全年优势门类,共12属24种,占着生藻类总种数的55.81%,着生藻类密度变化范围为(0.88~2.73)×104ind./cm2,年平均密度为1.95×104ind./cm2。空间上淤泥底质水域年均密度最高为3.90×104ind./cm2,而沙石底质水域最低为1.82×104ind./cm2;结果表明五里湖着生藻类的种类数和密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由多到少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Pielou均匀度指数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均以夏季最高,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2.12~2.94和0.76~0.88,表明五里湖着生藻类群落结构资源丰富,群落结构处于较完整状态。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9年马鞍列岛潮下带岩礁生境的多网目三层组合刺网逐月调查数据,对鱼类群落月相和季度间的变化、区域尺度上的空间差异和群落的稳态进行了探讨,应用优势种相对丰度和生物量、定居性鱼类和洄游种的季节动态、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和生物量丰度曲线(ABC)分析方法对群落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季节性洄游种集中出现在夏秋季,但对岩礁生境的利用表现出不同区域的强度差异;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周年利用岩礁生境,但强度有别,尤其在冬季;定居性鱼类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斑头鱼Agrammus agrammus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在春末夏初的种群密度最高,同样表现出某些或大部分月份的区域差异;而河口种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则更多地选择秋冬季出现在岩礁生境。多元分析结果揭示了当地岩礁生境鱼类群落格局上显著的季节和区域差异,这是定居性鱼类对岩礁生境利用的阶段性变化和区域差异、结合洄游种季节迁移和选择性分布等因素作用下共同形成的格局。ABC分析进一步发现,丰富的鱼类生态类型形成了夏季岩礁生境更为稳定的群落状态,而冬季相反;同时各季度A区的群落干扰明显强过B区。研究表明,产卵季节海域西北部的岩礁生境很可能起着主要的产卵场功能,而东南部区域各季度皆侧重于幼鱼育肥场的功能表达。丰富的种类区系加之优势种的季节性交替出现,共同塑造了岩礁生境极具动态的鱼类群落格局,对维持岛礁海域鱼类多样性以及局部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0年7月-2011年10月、2012年3月-2013年2月对千岛湖三个湖区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同步测定透明度、总磷、总氮、叶绿素a、硝酸盐氮、氨氮、温度等水质指标。本研究调查了54种鱼,隶属6目11科。其中鲤形目(39种)种类最多,占调查物种总数的72.2%。根据栖息环境和洄游方式、栖息水层的垂直分布、食性类型对调查鱼类进行生态类型划分。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s)、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等湖泊定居性中小型鱼类为主要优势种。用个体数和生物量两种方法计算千岛湖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不同湖区存在差异且总体偏低。物种丰富度指数DN、DW分别为1.72和0.74,多样性指数H'N、H'W分别为1.40和1.41,均匀度指数J'N、J'W分别为0.70和0.71。  相似文献   

11.
通过巢湖2018年水质与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对水质状况,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种类组成,密度与生物量、优势种类等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巢湖2018年夏季浮游植物为118种(含变种),隶属5门26科60属,细胞丰度与生物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3.1×107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5.7 mg/L;浮游动物140种(含属),其中枝角类、桡足类各9种,轮虫24种,纤毛虫98种(含属),平均丰度1898.9 ind./L,生物量为4.4mg/L;底栖动物为16种(含属),平均密度为495.5 ind./m2,平均生物量为42.04 g/m2;鱼类47种,隶属于8目15科,优势鱼类为刀鲚Coilia ectenes、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太湖新银鱼 Neosalanx taihuensis等,各样点浮游生物与底栖动物有明显差异。在巢湖流域未来管理中,综合运用食物链调控技术、提高污水排放标准等生态修复工程,以提升巢湖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2.
2016年3月—2017年11月对梓桐核心区水域的鱼类资源按季度进行采样调查,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生态类型、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和ABC曲线进行分析。共采集鱼类43种,隶属4目8科30属,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65.12%);以中上层、杂食性、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优势种为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Margalef、 Simpson、 Shannon-Wiener和Pielou指数两年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17~5.01、0.68~0.89、1.79~2.55和0.61~0.84;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呈显著差异,且在多数情况下受到中度干扰。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千岛湖保护区内的鱼类群落和资源的状况,而且可为兴建水利工程对鱼类群落结构影响提供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太湖五里湖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灰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淡水湖泊太湖五里湖中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灰关联分析方法探讨太湖五里湖的部分理化因子对叶绿素-a浓度影响的大小排列顺序。结果表明,影响太湖五里湖叶绿素-a的“优势”因子包括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湖水温度和pH。  相似文献   

14.
青草沙水库中上层鱼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解青草沙水库正式供水后的鱼类群落组成、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于2011年5月、7月、10月和12月,将水库分成3个区域(西区、对照区和放养区)进行本底调查。调查期间共捕获鱼类22种,隶属于5目7科,以鲤科鱼类为主;鱼类群落分为3个生态类型,淡水鱼类17种、河口性鱼类3种和洄游性鱼类2种。群落优势种为刀鲚(Coilia ectenes)、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水库的西区水域宽阔,水草丰富,鱼类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各季节的多样性中以春季为最高,冬季最低。聚类分析显示水库的鱼类群落组成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青草沙水库的修建及水库内盐度的下降,近海和河口性鱼类减少,可能是鱼类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小型鱼类占主导,建议增殖放流时加大大型鱼类苗种的投放。  相似文献   

15.
2016—2018年对钱塘江西湖段鱼类进行分季节采样调查,共采集到鱼类31种,隶属7目9科27属,其中鲤科(Cyprinidae)鱼类最多,有21种,占总物种数的67.74%;按生态类群划分则以淡水定居性、中下层、杂食性鱼类为主;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刀鲚(Coilia nas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与历史记录相比,鱼类资源衰退较为明显,仅江海洄游性鱼类及河口性鱼类就减少了16种,且存在资源小型化、物种单一化的问题。Jaccard相似性系数显示任意两年之间的鱼类物种组成均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ABC曲线也显示2016和2018年鱼类群落较稳定而2017年处于受干扰状态。鲢、鲫和鳙为该江段目前最主要的鱼类资源,分别占渔获物总质量的49.65%、20.14%和16.19%,其中鲢和鳙完全依靠增殖放流补充。绝大多数钱塘江传统土著经济鱼类虽有长期增殖放流的补充,但未在该江段形成优势种群。鱼类多样性指数虽有一定的季节及年际波动,但其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则与鱼类自身生活习性及水域内水文地理特征均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建议对钱塘江河口段持续开展全面的鱼类群落及鱼类生境调查,为制定细化的鱼类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自然改造对云南松人工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自然改造对于调整云南松人工林层次结构、改善林内物种组成和生境条件、促进林分向天然林群落结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对近自然改造4年的云南松人工林、对照林分及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云南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初步结果和存在问题。结果表明:近自然改造后,林分密度降低,乔木层云南松的重要值下降,林分混交度提高;灌木层更新种类增多,多样性增加;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变化不大;近自然改造促进云南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结构向天然次生林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7.
于2018年7(夏季)、10(秋季)、12月(冬季)和2019年4月(春季)在日照近海18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7门72科119种,其中:多毛类动物28科62种,为优势类群;甲壳动物26科36种、软体动物11科12种、棘皮动物3科4种和其他类群5种。主要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Micronephthys oligobranchia)、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中蚓虫一种(Mediomastus sp.)、圆筒原盒螺(Cylichna biplicata)和海稚虫科未定种(Spionidae und.)等。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91 ind./m;和6.71 g/m;。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的平均值分别为2.912、0.934和2.13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个季度的群落相似性系数均较低,分布格局存在季节性变化。ABC曲线分析表明,4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可能存在轻微污染或扰动。对比分析历史研究数据发现,伴随海岸带开发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日照近海的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变化明显,耐污种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逐渐成为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则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19年5月、8月、10月和2020年8月、10月对白洋淀30个位点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并分析了白洋淀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采集鱼类30种,隶属4目12科,其中鲤形目最多,占56.67%。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显示,优势种(IRI≥500)有9种,以鲫、麦穗鱼和红鳍鲌为主。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显示,个体数、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不同季节间呈显著差异(P<0.05);SNK-q多重比较检验显示,除均匀度指数(J′)外,个体数、物种数、丰富度指数(D)和多样性指数(H′)均以2019年5月最高。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显示,不同季节间鱼类群落组成既重叠又呈一定的分离(Global R=0.524)。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显示,2019年5月、8月和10月鱼类群落受轻度干扰,2020年8月和10月鱼类群落受中度干扰。冗余分析(RDA)显示,水温、DO、叶绿素a是影响白洋淀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