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气候变暖使冬小麦种植区域发生北扩现象。为研究近几十年来京津冀冬小麦可种植北界变化以及气温变化对该地区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的影响,采用指标计算法对热量资源条件下的冬小麦可种植北界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同时结合遥感数据和决策树模型提取了该区域冬小麦的实际种植北界,比较了两者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热量资源条件下,京津冀地区冬小麦可种植北界纬度以每10年0.0427°的速率向北移动;温度是冬小麦实际种植北界北移的基础且与其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冬麦北移后干物质积累状况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了解冬小麦北移后干物质积累状况的变化,在原种植区和北移区设两个试验点,对干物质积累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干物质积累过程用logistic方程进行了拟合,并用卡方(X^2)测验对logistic方程进行了拟合优度测验,对最大干物质积累量与不同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干物质积累过程的平均速率,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速率及最大速率均较原种植区提高。冬麦北移后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均明显提高。在北移区种植冬小麦可以获得比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新耕作制度下河北省冬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明确新耕作制度下河北省冬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状况。通过对河北省山前平原、黑龙港和冀东平原32个点进行监测及农户问卷普查,分析了冬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种类、发生特点和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新耕作制度下,河北省麦田主要病虫草害分别高达15、20、21种,其中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蚜虫、麦蜘蛛和吸浆虫等为主要病虫,杂草以播娘蒿为主。麦田病虫草害发生特点为部分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杂草种类变化复杂、部分病虫危害呈北移东扩趋势和小麦玉米连带受害现象突出等。综合分析其原因为新耕作制度的实行保护了病虫草害的栖息地,提高了有害生物的危害基数,加速了病虫草害在不同地区、地块的传播等。另外,气候变暖和抗病品种缺乏也是影响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唐93-5015是适合于冬小麦北部边缘种植区的冬小麦新品种,是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具有抗寒、抗病、优质、高产等特点,该品种的一般产量为6000 ̄7000kg/hm^2,最高的可超过7500kg/hm^2。是冬小麦北移的一个较理想的冬小麦新品种,适合于北京。天津、河北种植,并且可在新疆、辽宁南部等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开发沿海滩涂的土壤资源,引进3个春性小黑麦品种东饲小黑麦1号、北联7号、新小黑麦5号在连云港种植。以当地冬小麦品种烟农王和烟农19为对照,评价了小黑麦的越冬性能与主要产量性状。试验结果表明,小黑麦的越冬率与当地冬小麦相似,未存在显著差异。在考察的主要农艺性状中,除有效分蘖数小黑麦与冬小麦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性状值小黑麦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冬小麦,在连云港可以种植春性小黑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小麦主产区多次实地考察及与有关专家会商研讨,针对2014-2015年度冬小麦秋播基础墒情、苗情、气温变化分析及春季小麦生产实际情况,提出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具体为:苗情总体分析;加强苗期镇压;适时中耕松土;重施拔节肥水;防御倒春寒,及早补救;防病治虫,化学除草。旱地麦田强化镇压保墒,趁湿追肥;南方冬麦区加强清沟理墒,防止渍害。各类麦田认真落实一喷三防,及时收获,躲避烂场雨,防止穗发芽。  相似文献   

7.
针对今年小麦生产特点,提出了应对冬小麦春季管理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适时进行早春镇压;适当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合理运筹肥水,构建高产群体;注意倒春寒,及时补救;清沟理墒,防御渍害;加强监测预警,防除病虫草害;一喷三防,保根护叶。全面阐述了应对冬小麦春季管理的各项技术措施,供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种麦农民参考。  相似文献   

8.
郭海瑛  王胜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0):101-105
为了解陇东半干旱地区环县冬季积温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的影响,通过Mann-Kendell统计检验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等手段对冬季积温以及冬小麦发育期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冬季积温在近36年的变化过程中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发现,1990年为冬季积温突变的年份;Morlet小波变换分析得到在30~35年上冬季积温呈现出最为显著的周期变化规律;(2)通过对冬小麦发育期特征分析,发现冬小麦除了在分蘖期表现为推迟的状况,其他播种、出苗、三叶、越冬等发育期均表现为提前的变化特征;对冬小麦发育期与积温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均为负相关,表明大多数发育期提前1~5天;在冬季积温偏高的年份,冬小麦各发育期普遍提前4~14天;(3)对冬小麦物候间隔期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冬小麦在播种—出苗、播种—分蘖、播种—越冬、播种—返青以及播种—抽穗期,间隔时间呈现出延长的变化特征;在播种—三叶、播种—起身、播种—拔节、播种—开花、播种—成熟期,间隔时间呈现出缩短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邵阳市2013年提出“控东扩西”,集中发展西部雪峰山区杂交水稻优势制种基地的布局思路。对邵阳市2014-2019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总产和单产数据按雪峰山区与其他地区分县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年间雪峰山区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占该市制种总面积的83.78%,总产占该市制种总产的85.74%。2017年以来,邵阳市制种区域正缓慢向雪峰山区集中;至2019年,邵阳市部分东部县市已退出制种产业,西部绥宁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已占邵阳市制种总面积的61.68%,制种总产量占67.22%,已发展成为国家杂交水稻制种超级大县。邵阳市雪峰山区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各年份间变异系数为10.93%,而其他区域为36.81%;该市各地区各年份制种面积与单产的相关系数为0.5988(P<0.01),表明雪峰山区基地总体稳定性高于该市其他地区;雪峰山区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各年份平均单产比该市其他地区高7.61%(比该市平均水平高0.96%),差异极显著(P<0.01),雪峰山区基地制种企业单位成本低于其他区域,农户单位收入高于其他区域;受限于单位生产成本,单个农户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规模化制种大户取代。优势基地规模扩大有利于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有利于高产稳产,提高制种的抗风险能力。邵阳市“控东扩西”,做大做强西部雪峰山区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的布局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陇东半干旱地区环县冬季积温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的影响,通过Mann-Kendell统计检验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等手段对冬季积温以及冬小麦发育期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陇东1981—2016年冬季积温的变化过程中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发现,1990年为冬季积温突变的年份;Morlet小波变换分析得到在30~35年上冬季积温呈现出最为显著的周期变化规律;(2)通过对冬小麦发育期特征分析,发现冬小麦除了在分蘖期表现为推迟的状况,其他播种、出苗、三叶、越冬等发育期均表现为提前的变化特征;对冬小麦发育期与积温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均为负相关,表明大多数发育期提前1~5天;在冬季积温偏高的年份,冬小麦各发育期普遍提前4~14天;(3)对冬小麦物候间隔期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冬小麦在播种—出苗、播种—分蘖、播种—越冬、播种—返青以及播种—抽穗期,间隔时间呈现出延长的变化特征;在播种—三叶、播种—起身、播种—拔节、播种—开花、播种—成熟期,间隔时间呈现出缩短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及潮土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探讨长期施用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冬小麦增产效果与土壤养分演变规律。以连续18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依据,对历年冬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测试结果进行系统总结。结果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都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且二者效果不相上下;化肥与有机肥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肥与秸秆在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及有效钾含量方面比化肥更具优势;随着施肥年份的增加,土壤碱解氮呈缓慢增加趋势;施肥到一定阶段后,高量有机肥,常量有机肥,化肥及秸秆还田,无肥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稳定在80,60,20,3 mg/kg左右。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全生育期设计人工灌溉1~6次水的6种处理和对照(不灌水)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和株高与灌水次数成正相关,而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以灌4水处理最多(大),凸显出穗大粒多的产量优势;处理间产量呈“s”型曲线变化,灌水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呈抛物线型变化。分析不同灌水次数冬小麦的灌水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认为,华北平原冬小麦全生育期合理调配灌水期,推行3~4水的灌溉制度,亦即在自然降水偏多年份灌3水,正常偏少年份灌4水,就可实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的。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中后期生长阶段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从中期、后期管理和适时收获方面介绍了冬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4.
黑龙港流域不同滴灌制度下的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华北黑龙港流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中冬小麦灌溉水用量过大的问题,以节水和稳产为目标设计了冬小麦滴灌制度定位试验,比较了滴灌与漫灌及不同滴灌模式下的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实验年份的降水条件下,传统灌溉定额和次数(总量225 mm,分1~3次灌溉)的滴灌与漫灌处理的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均不显著;在两年降水特点不同的情况下,滴灌量比对照减少45~105 mm的处理产量下降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冬小麦滴灌技术在黑龙港流域具有节水稳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冀西北冬麦北移适宜播期和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明确冀西北冬麦北移的适宜播期和品种,选用3个冬小麦品种(‘京冬1号’、‘苏引6号’和‘02铁品5’),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不同播期对小麦越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008年9月23日为播种期的小麦越冬性和产量最高,播期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多少决定产量高低,播种越晚影响越明显;‘02铁品5’与‘苏引6号’产量极显著高于‘京冬1号’。通过对2005-2010年的冬前积温进行分析,认为冀西北冬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20日至9月25日左右,同时,应根据气候及品种特性进行适当调整,即较暖地区可适当延后,冷凉地区要适当提前;生育期短、冬性弱的品种要适当晚播,生育期长和冬性强的品种可适当早播;播期推迟时,要适当加大播种密度,以弥补越冬性差造成的群体不足。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世界最大黄土塬面“董志塬”腹地的陇东塬区典型代表区域——庆阳市西峰区春季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利用1985—2020年春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距平和冬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春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丰歉及利弊影响。结果表明,春季平均气温距平随年代增加呈极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04℃/10a,增温幅度远高于全球和全国平均水平;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波动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2.72 mm/10a;日照时数距平百分率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2.45 h/10a;冬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每10 a为470.14 kg/hm2。用气候产量的丰歉反映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气候资源与其产量形成的匹配程度,36年来匹配较好的丰产年占58%,歉产年占42%;气象条件有利于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年份占53%,不利年份占47%。研究结果可以根据气候变化指导该地区作物布局及农业生产,趋利避害,对促进冬小麦提质增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1.在我省推广种植冬小麦的意义我省原是春小麦种植大省,小麦种植面积一度稳定在200万hm~2左右,但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转暖,小麦这种喜冷凉作物受高温影响,产量严重下降。另外,我省春季十年九旱,小麦分蘖成穗率低,夏季高温逼熟,加之8月份收获期多雨等综合因素,对我省春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种植小麦的比较效益降低,种植面积也不断减少。解决我省春小麦产量低品质差的最佳途径是冬麦北移,以冬小麦代替春  相似文献   

18.
李晓航  盛坤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8):134-140
该试验探讨了黄淮地区不同年份之间冬小麦品质指标的波动趋势,分析结论可为该地区小麦品质提升和品种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参考。经过分析2011—2015年中国黄淮地区南、北片国家区试水地组的317个小麦品种的籽粒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沉降值和最大拉伸阻力等一系列相关品质指标。结果得出:2013年黄淮地区南、北片的小麦平均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高于其他年份,但是稳定时间却不是最大。综合比较不同年份小麦品质指标的变异大小,以容重最小,稳定时间最大。变异程度较为接近的是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但是稳定时间的变异约为前两者的20倍以上。根据品质指标含量进行分类,强筋、弱筋和中筋品种分别占有比例为3.15%、0%和22.7%,其余未归类品种所占比例高达74.14%。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在农业生产上,出现了玉米南种北移趋势。北移种子数量逐年增多,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并在生产上已起到显著的作用。 一、东北三省玉米南种北移基本情况1.黑龙江省1980年前就已在南部的双城、肇东等县、乡引种  相似文献   

20.
《种子科技》2014,(10):45-50
2014年冬小麦继续增产,单产大幅提高,增产幅度是近几年中最高的一年。在高起点上,2015年继续保持冬小麦稳定发展好势头,需要从秋冬种开始,环环紧扣抓好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气象部门预测,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北方冬麦区秋冬季降水偏少,气温总体偏高,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秋冬连旱,对冬小麦适时播种、安全越冬不利。为切实提高冬小麦播种质量,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分区域研究提出2014/2015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