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结合茶鲜叶的特点和乌龙茶加工工艺特点,对南山白毛茶群体种进行岩茶(乌龙茶)加工工艺试验研究。试验表明:采用轻做青方法,结合相应的烘焙工艺可以加工出香气浓郁清爽,滋味鲜醇的南山岩茶(乌龙茶)。岩茶的开发。可充分提高茶园鲜叶利用率,丰富产品结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是延平区传统产茶乡镇,历史上主产绿茶,茶产品比较单一。近几年随着清香型乌龙茶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青睐,为了适应市场的消费需求,拓宽延平区茶叶产品销路,提高茶叶经济效益,2010年南平市延平区南山茶场利用新发展种植100多亩的金观音品种,对传统武夷岩茶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引进台制清香型乌龙茶及闽南空调做青加工工艺,尝试生产清香型武夷岩茶。该工艺主  相似文献   

3.
花香型白茶工艺特点及市场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香型白茶即工夫白茶,系应用高香型乌龙茶新品种,如: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紫牡丹等新品种,按白茶标准采摘茶叶鲜叶原料,同时又按白茶的基本加工工艺(鲜叶→萎凋→烘制→成品)兼融绿乌龙(花香型绿茶)加工工艺(鲜叶→晾青做手→杀青→揉捻→烘制→成品)特点而成的特种白茶。该茶色泽墨绿带白毫,外形自然,硬实,  相似文献   

4.
以秋冬季节的金萱茶树品种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通过工艺试验研究,总结出金萱乌龙茶品种加工白毫乌龙茶最佳的加工工艺为鲜叶→晒青→摇青→渥堆→炒青→发酵→干燥→成品茶;研制的白毫乌龙茶品质特征为外形红褐略带白毫,汤色呈鲜艳明亮的琥珀色,香气带有蜜香和熟果香,滋味醇和甘爽,叶底匀整。  相似文献   

5.
姚月明 《农业考古》2003,(4):309-310
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发源于明末清初。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品种前提下,用一种特殊制作加工工艺形成的茶类。鲜叶采摘时要求新梢生长均臻完熟,俗称开面采,杀青时经过酶性氧化,杀青后又经非酶性氧化,而形成半发酵的茶类。  相似文献   

6.
金萱乌龙茶不同鲜叶原料加工工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萱乌龙茶单片2叶、单片3、4叶和1芽2、3叶的鲜叶原料分别进行加工生产,成品茶进行感官审评和生化检测.通过试验,了解金萱乌龙茶加工工艺技术参数以及对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的乌龙茶鲜叶原料和加工工艺.最佳的鲜叶原料为:单片2叶和单片3、4叶.加工工艺为:单片2叶晒青失水率12%~15%,做青10 h,杀青270℃,包揉2~5 min,烘干60~80℃.单片3、4叶晒青失水率10%~13%,做青12 h,杀青250℃,包揉4~5 min,烘干60~80℃.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乌龙茶生产高峰期的延缓技术,包括优化茶园田间管理、革新鲜叶采摘技术以及改进加工工艺,延长乌龙茶生产周期,解决乌龙茶的生产过于集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判明不同加工类型乌龙茶的香气特点和创新乌龙茶的烘焙工艺、指导乌龙茶生产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与气—质联用GC-MS技术检测电焙和炭焙武夷岩茶水仙品种和常规烘焙铁观音3种乌龙茶香气成分的组成与含量。【结果】供试的3种乌龙茶的香气均由碳氢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内酯类、酸类、酚类、杂氧类和吡咯类及其氧化产物等十大类化合物组成,在香气组成上无明显差别,但在醇类、吡咯类及其氧化产物等主要香气成分的含量上电焙和炭焙武夷岩茶与常规烘焙的铁观音之间存在差异,3种乌龙茶中醇类含量分别为37.202%、37.495%、44.430%;吡咯类及其氧化产物含量分别为12.570%、15.791%、23.912%。【结论】从主要香气成分的含量上来看,炭焙武夷岩茶较电焙武夷岩茶更丰富,常规烘焙的铁观音较电焙和炭焙武夷岩茶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9.
采用槠叶种的一芽二、三叶鲜叶,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应用Roberts法和RP-HPLC法对鲜叶、绿茶、乌龙茶和红茶的茶黄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RP-HPLC法测得的鲜叶、绿茶、乌龙茶和红茶中的茶黄素总量分别是Roberts法测定结果的2.7、1.9、3.1和3.1倍,说明RP-HPLC法能更有效地测定出茶叶中的茶黄素含量.  相似文献   

10.
做青工艺是乌龙茶加工工艺,是形成乌龙茶花果香的关键工艺。本试验以茶树品种黄观音为原料,在传统红茶工艺基础上,结合乌龙茶关键工艺制作红茶,研究做青工艺对黄观音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轻做青有利于花香的形成,提高黄观音红茶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不同摇青工艺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摇青次数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在春、夏、秋3个季节,对同一批次的鲜叶分别进行不同摇青次数处理(2次、4次、6次),并以凉青为对照,然后按照乌龙茶传统加工工艺制得成品茶.经GC-MC检测,结果表明,3个季节中的6次摇青处理均在香气组分数量和香精油总量上高于其他处理,其规律为6次>4次>2次.感官审评结果亦表明,6次摇青处理制得的乌龙茶感官品质优于其他对照组,其中秋茶6次摇青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2.
白叶单从不同类型发酵茶中多酚类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秋季白叶单从一芽三、四叶为原料,同时制作青茶、红茶、黑茶,测定3种发酵类型茶类的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茶多酚以青茶最多,黑茶最少;茶黄素、茶红素均以红茶最高,黑茶最低;茶褐素则以黑茶最高,青茶最低;青茶儿茶素保留量最高,其次是红茶,黑茶仅保留红茶儿茶素的13.93%,青茶的6.08%.青茶儿茶素组成及含量大小依次是EGCG>ECG>EGC>GCG>C>EC>GC,而红茶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大小依次是EGCG>ECG>EGC>C>GCG>EC>GC,黑茶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大小依次是EGC>EGCG>EC>ECG>GCG>C和GC.  相似文献   

13.
为了降低乌龙茶加工中“包揉”工序劳动强度,采用“包揉加锅炒”造形工艺代替传统的乌龙荼“包揉”工艺.比较了不同锅温(60℃、70℃和80℃),炒板摆幅(大幅、小幅)与摆速(57、67 r·min-1)及投叶量(3.7、4.2和4.7 kg)对乌龙荼理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探讨了锅炒工艺的优化.结果表明,投叶量为4.7 kg,锅炒温度80℃,小幅摆速为67 r·min-1处理的乌龙茶内含物质丰富,感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条形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焙火工艺的最适宜温度,试验以足火后茶样为材料,设定高温(140℃)、中温(130℃)和低温(120℃)3个不同的温度进行焙火。结果表明,随着焙火温度的升高,各处理样的茶多酚、氨基酸等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咖啡碱和多糖的含量减少不显著。中温焙火处理茶样的香气指数比低温处理和高温处理分别高6.09%和43.48%。感官审评结果亦表明,中温焙火处理的条形乌龙茶香气高长,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5.
以福云6号为对照,研究乌牛早、浙农113、迎霜等11个茶树品种在桂北山区三江县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元宵绿、乌牛早、平阳特早发芽期比对照种早6~10d;除铁观音、毛蟹按照乌龙茶标准采摘显著高于对照种,其他品种的鲜叶产量低于对照种;乌牛早、平阳特早制茶品质优异,较全面,迎霜、梅占、浙农117制茶品质优良,除铁观音、毛蟹不制...  相似文献   

16.
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广东点区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广东点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参加试验的9个乌龙茶品种中金牡丹、紫牡丹、春兰及瑞香4个品种综合表现最好,除紫牡丹产量稍低于黄棪对照种外,其余品种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瑞香、黄玫瑰、玉翠达极显著水平,紫玫瑰达显著水平;绿茶品种产量均高于福鼎大白对照种,其中茗科3号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早玫瑰达显著水平,绿茶品质与对照种相当。参试品种在广东区试点发芽期多数表现为早芽种,抗寒、抗旱性强,抗小绿叶蝉能力较强,适宜在广东乌龙茶及绿茶区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7.
黄欢  徐帅  游轻寒  王玉娇  易美桂  梁玉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414+4446-4414,4446
不同采摘季节对铁观音品质影响较大,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是决定茶叶滋味、香气、汤色等品质的重要成分.以不同季节的清香型铁观音鲜叶及毛茶为原料,研究其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含量随采摘季节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铁观音由鲜叶加工成毛茶,茶多酚减少率及游离氨基酸增加率由高到低次序均是:夏茶、秋茶、春茶;咖啡碱减少率由高到低次序是:春茶、秋茶、夏茶.不同采摘季节铁观音鲜叶及毛茶的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含量由高到低次序均是:夏茶、秋茶、春茶.  相似文献   

18.
以乌龙茶、鸡蛋、面粉等为原料制作乌龙茶糕点,通过比较制品的形态、色泽、风味确定配方参数。结果表明,鸡蛋、低筋面粉、牛奶、白砂糖和乌龙茶的比例是影响产品风味的主要因素,乌龙茶糕点最佳配方参数为鸡蛋180 g、面粉150 g、牛奶25 mL、白砂糖40 g以及乌龙茶茶粉2 g,按此配方生产的乌龙茶铜锣烧口感柔软、有弹性,甜味适中,茶味明显。  相似文献   

19.
广西是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黑茶生产最适宜区之一,近年来广西茶业快速发展,广西茶叶产业面临产业化生产、产品质量提高以及优势名牌产品的构建等挑战。文章分析了广西茶叶加工机械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针对加工机械化存在的问题,结合广西茶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发展广西茶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多酚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是茶叶重要品质成分。本研究将金观音、黄观音、福云6号等7个福建茶树品种春梢鲜叶原料分别加工成4种茶类(绿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并分析比较了鲜叶原料及其所制茶类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量、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组分的模式差异。结果表明,基于供试茶样(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二维"点集"分布视图可将4种茶类及其鲜叶原料划分成3个主要类群:绿茶、白茶和一芽二、三叶鲜叶样;乌龙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鲜叶样;红茶样。鲜叶原料采摘标准是乌龙茶有别于其他茶类的首要影响因素。通过供试茶样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的靶标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可进一步比较白茶与其他茶类化学轮廓的模式差异。茶叶在加工过程中简单儿茶素较酯型儿茶素更易趋于氧化减少,萎凋工序则有助于白茶游离氨基酸(苏氨酸和亮氨酸)的形成或保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