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15年及2016年两个年度的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分别提取NDVI值,以像元二分模型反演生成植被指数差值图像,检测出植被指数减少的信息。同时,叠加近期各类林业专题数据资料,通过目视解译、甄别归类、识别林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为快捷、准确地反映研究区的林地变化情况,为林政管理人员的林地资源管理、监督、执法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根据每种地物都有自己独特而唯一的"光谱指纹"特性,对土地覆被变化情况做出判断时便可以对照"指纹"配对进行快速检测,各种乱砍滥伐、违法乱占林地、毁林开垦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将无所遁形。通过分析典型地物的光谱指纹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光谱知识和植被指数的高光谱图像自动识别方法,最终提取林地范围内地表发生变化的地块,从而实现对检查时段内林地变化情况的准确定位与快速定性。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森林资源丰富,但森林质量不高,抗逆能力较差,林地干旱及其次生灾害已成为湖南林业发展的重大威胁。文中通过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模型(STARFM模型与SADFAT模型)将高时间分辨率的MODIS数据和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数据进行融合,从融合后的影像中提取地表温度(LST)与植被指数(NDVI)2个林地干旱因子,构建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TVDI),利用模型对湖南省2016年6—8月森林生长季每月3天的林地干旱进行了反演,绘制了林地干旱专题图,并对湖南省夏季干旱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为准确、快速地对湖南省林地干旱进行监测和预警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林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旨在揭示林地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动态模拟、预测林地利用变化的前提工作。逻辑回归模型是研究林地变化驱动力的常见方法,但目前还没有学者对此进行系统的梳理。文中对逻辑回归模型在国内外林地变化驱动力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提出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通过文献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发现,相较于其他方法逻辑回归模型具有适用于因变量是分类变量的案例、重视空间机制等优势; 提出未来通过逻辑回归模型进行林地变化驱动力研究需要考虑数据的空间自相关性,选用恰当的研究单元、尺度以及变量。  相似文献   

5.
以新疆典型盐渍区——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1989,2001,2006年的TM/ETM+遥感数据,以RS为技术手段,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植被指数法,根据像元二分原理,采用复合植被指数VBSI估算植被覆盖度,其估算精度达到83.52%;其次,生成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植被覆盖度分级图,并对其格局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揭示出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中高覆盖度、高覆盖度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对保持植被覆盖度起重要作用;林地面积的变化对重心转移起关键作用,而草地、耕地的波动则会影响到重心转移方向;林地、草地和耕地对于保持地区植被覆盖率有重要作用,应在长期土地利用规划中坚持植树造林,保持草地、保护耕地和控制未利用地;最后,利用植被覆盖度图像所提供的各覆盖度级的数量和空间分配状况来评价该绿洲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并进一步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基于遥感技术进行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能够为该绿洲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林地动态变化的空间矩阵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广西岑溪市1999年、2009年两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为数据来源,结合相邻矩阵和转移矩阵建立起空间矩阵模型。应用所建模型对岑溪市林地景观格局、林地转移及其转移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10年中,岑溪市林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的增加,尤其是有林地较大幅度的增加导致了林地整体质量的提升;空间矩阵模型的构建能够有效挖掘林地动态变化的原因,寻找其变化驱动力,可为今后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业生产经营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大兴安岭北坡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09年的MODIS NDVI数据,对该区域10年间植被指数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北坡植被指数在月尺度上,3月份为最低,7—8月份为峰值;季节变化波动明显,夏季植被指数最高,冬季植被指数最小,春季升温对植被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年平均植被指数变化范围在0.43~0.49之间,气温和降水量在一定区间值内对年植被指数变化有正向反馈;在空间尺度上有显著的差异,整个研究区植被指数均值为0.46;植被指数在10年间以正向变化为主,中部和东北部地区植被覆盖受到的干扰较大,时间上的波动强烈。  相似文献   

8.
多源数据林地类型的精细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杂中山区域、多源数据支持下,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林地类型层次化精细分类方法,以促进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方面的深入应用。【方法】以嘉陵江上游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百花林场为研究区,以SPOT5和高分一号(GF-1)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综合利用影像光谱特征、植被指数特征、纹理特征与时相特征、地形特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与林相图等辅助信息,及典型地类与主要森林类型外业调查样本数据,发展针对暖温带典型天然次生林区、复杂山区地形条件下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林地类型多层次信息提取与森林类型精细识别的有效方法。在分析不同时相影像光谱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并优选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比值短波红外指数(RSI)、差值植被指数(DVI)4种植被指数特征和均值(ME)、同质性(HOM)、非相似性(DIS)、信息熵(ENT)、角二阶距(ASM)、相对峰值(RK)6种纹理特征,引入与主要森林类型空间分布相关的DEM高程值、坡度、坡向3个敏感地形因子,利用不同林地类型时相动态特征和辅助信息特征,在不同层次影像上分别采用适于该层待分信息类别的阈值法、支持向量机(SVM)、多分类器组合(MCC)、人工神经网络(ANN)分类方法,将各层分类结果合并获得整个研究区林地类型精细分类图。最后,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独立检验样本对分类结果中7类林地类型进行精度验证,并对5类主要森林类型精细识别结果进行面积统计,与"二类调查"及影像解译结果各类型面积统计值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从整体上检验分类方法的有效性和分类结果的可信度。【结果】本文所发展的分类方法对林地类型信息提取精度较高,有林地、其他林地、苗圃地等7类林地类型总体分类精度达92.28%,总Kappa系数为0.899 6;油松林、华山松林、日本落叶松林、栎类落叶阔叶林、其他落叶阔叶混交林5类主要森林类型面积统计结果的平均相对精度为92.4%。【结论】多源数据支持下的多层次林地类型精细分类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林地类型信息精准监测方法,具有精度高和可信度高的优势,且森林类型精细识别详细程度达到优势树种(组)级别,是解决复杂山区林地类型精细分类与森林类型精细识别的一种有效手段,可满足森林资源调查、变化监测、数字更新等林业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9.
三明市林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IS技术和马尔柯夫链模型,对三明市林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明市林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有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和无林地是三明市林地利用动态变化中最为活跃的四种类型。该研究为三明市林地利用优化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86、1995、2011和2019年4期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以四川省剑阁县为研究区域,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结合DEM高程数据,分析该地区在经历长江防护林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过后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及其地形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经过诸多生态工程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崂山林场森林冠层叶面积指数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地处崂山林场东部林区作为研究区,运用逐步分析方法对6种植被指数和海拔、坡向、坡度等立地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3种植被指数NDVI、RVI、SAVI可敏感反映森林冠层LAI,建立分别以NDVI、DVI、SAVI为自变量的二次曲线模型、幂函数曲线模型、指数曲线模型以及包含这3种植被指数的多元线性模型,从决定系数(R2)和标准误差两个方面对基于不同植被指数LAI反演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崂山林场LAI最佳的统计模型是多元线性模型,模型的R2是0.812,具有较好的估测效果。利用该模型反演了研究区的林分冠层LAI,并把崂山林场的林分冠层LAI分为5个等级,研究区的森林冠层LAI分布呈现西北部和东南部较低,而东北部和南部相对较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云南省德宏州土地利用的状况与问题,以2000年、2010年和2020年GlobeLand30数据集为基础数据,运用ArcGis分析各年度不同地类的分布与变化,并通过CA-Markov模型对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2000-2030年间德宏州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研究区以林地...  相似文献   

13.
以2001年、2009年TM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像元二分模型法获取植被覆盖度变化信息,采用人工目视解译和监督分类相结合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在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将两者结合起来对其驱动力及其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盐城海岸带植被覆盖度整体有所提升,2001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现西南高东北低之势,中、高覆盖度占总面积的55.2%;2009年植被覆盖度相较2001年有明显变化,东北片区的植被覆盖度明显升高,西南部分地区有所下降。其中林地以中覆盖为主,占比30.72%,其他用地类型均以高植被覆盖度为主。分析发现,以湿地为主的土地利用变迁及人为干扰用地功能变化是其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原因。  相似文献   

14.
林地遭受火灾后,林地质量出现下降,对林地后续修复带来了困难。以过火林地为研究对象,对过火后林地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数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火后林地理化指标变动较大,容重上升,孔隙度、含水量及土壤pH均显著下降;过火后微生物数量显著降低,并且其变化与土壤理化指标变化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黄龙山林区为研究对象,以其1986年、1997年、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数据源,运用GIS空间分析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该林区三期林地面积变化及水平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马尔可夫(Markov)模型对2015年林地类型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研究区林地类型结构以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1986-1997年间,针叶林、阔叶林、农田等面积增加,荒地剧烈减少,反映出该区域天然更新、人工抚育和植树造林以及垦荒造田的发展过程;1997-2006年间,退耕还工程的实施,使农田和荒地减少,阔叶林和灌木林地,特别是针叶林的大幅增加,主要变化趋势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向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向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转移。Markov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今后9年内阔叶林面积将会由增加转为减少,针叶林面积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有所增加,这一结果将在2015年林地变化调查中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6.
广西西江流域石漠化区植被变化及气候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广西西江流域石漠化区植被覆盖变化以及气候因子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以2001~2016年MODIS/16d分辨率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混合像元模型、变异系数、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广西西江流域石漠化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01~2016年广西西江流域桂中和桂北石漠化区植被恢复明显,桂西南的重度石漠化区植被呈现逐渐好转态势,其中石漠化区NDVI较高覆盖区域在西南边界和河池北部,而较低覆区域以百色南部、崇左北部以及贺州北部为主。②广西西江流域石漠化区NDVI变异非常稳定的面积大于变异状态的面积。③除相对湿度与植被指数一致性较差以外,其他气候因子与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④植被指数对降水量、相对湿度有响应的滞后期,对温度的响应也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对日照时数响应无滞后期。  相似文献   

17.
元谋干热河谷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元谋县为研究区,基于生态学、RS和GIS理论和方法,研究干热河谷林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以期丰富干热河谷林地生态研究,为区域生态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年Landsat 7ETM及2016年Landsat 8 OLI 2期遥感影像、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利用ENVI和ArcGIS软件对2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取林地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林地的时空特征;调整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系数,计算单位面积农田食物生产功能价值及单位面积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林地生态系统静态价值特征及其变化;以支付能力指数、支付意愿指数和环境能力指数为参数构建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动态价值调整系数,分析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动态价值特征及其变化。[结果]林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和东部的中高山,在西部、西南部和北部及东部边缘的中高山有少许分布,在河谷坝区有零星分布;2008—2016年林地面积增长了64.24 hm~2,变化幅度达到11.42%;有90.53 km~2的林地转为非林地,有154.77 km~2非林地转为林地。林地向草地转移了73.61 km~2,草地向林地转移123.11 km~2;2016年研究区林地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价值为14.97亿元,较2008年的13.44亿元提高了1.53亿元。2016年林地在研究区生态系统总静态价值的比例为56.41%,较2008年的51.73%提高了4.68%;2008年和2016年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动态价值分别为4.758亿元和9.027亿元,仅为同期林地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价值的35.40%和60.30%。[结论]研究区林地面积迅速增长,林地与非林地相互转换频繁,林地净增长明显;林地面积的增长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的静态价值。林地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土壤形成与保护、气体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最大,食物生产的价值最小;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动态价值虽然远低于静态价值,但其变化幅度明显高于静态价值。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林地对社会和环境调节能力的增长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以Worldview-2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对东洞庭湖湿地核心区域进行了LAI估算研究。首先对典型的植被指数与叶面积指数(VI-LAI)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选择了7个与LAI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的植被指数(NDVI、RVI、DVI、SAVI、MSAVI、EVI、RDVI)作为VI-LAI的模型因子,采用多回归模型与LAI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筛选出这回归模型的最优因子;然后利用实测数据作为检验样本,最终确立了以NDVI为模型变量的指数模型是用于LAI估测的最优模型,精度达到了74.34%。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多植被指数比较建立的湿地植被VI-LAI反演模型,是可以比较准确获取湿地区域叶面积指数特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根据相关资料,采用林地利用动态度,研究2011-2012年间哈尔滨市域林地利用变化情况,得出哈尔滨市林地利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哈尔滨市林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20.
香溪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模型中的SCS模型,对香溪河流域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流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CN值变化情况为,水域>耕地>草地>其他林地>灌木林>有林地.而该流域的CN值随土壤水文分组的变化情况为:B组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