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3.
防治水稻稻曲病农药产品登记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几年来,水稻稻曲病危害日益加重,从而受到农业科技部门关注。分析其主要因素为水稻品种更新、耕作制度改变和施肥水平提高,逐步使稻曲病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不仅影响产量、降低米质,同时稻曲病米粒及米糠对人畜有毒性。虽然选用抗疫品种、科学合理施肥,有利于减轻稻曲病的危害,而掌握施药适期及时使用农药防治,仍是有效控制稻曲病危害的重要措施,从而登记防治稻曲病的产品相应扩展。稻曲病危害加重后,为相关杀菌剂品种扩大了市场容量。据统计至今 相似文献
4.
影响稻曲病发生的几个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年的田间调查及试验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稻破口至扬花期的气候是年度间发病轻重的关键因素,生育期的长短与品种抗病力并无正相关关系,但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易产生时间上的避病,偏施、迟施氮肥有利于病曲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7.
山区水稻稻曲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曲病在我地被农民形象地称为“灰包”,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山区发生面积较小,但近20年来,稻曲病发生有逐步加重趋势,目前已成为山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稻曲病是在水稻穗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感染稻曲病的谷粒常炸开,似爆米花,不但造成水稻减产,而且病粒散出黄褐色粉末 相似文献
10.
11.
铜制剂作为老牌的杀菌剂之一,曾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中国,铜制剂也曾大量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如:硫酸铜,波尔多液等,但因为早期的铜制剂产品大多生产工艺落后,导致产品的安全性和可混性较差,加上我国部分农民科学和安全用药水平较低,可替代和选择的杀菌剂品种较多,使很多人对铜制剂的认识局限于:杀菌广谱,真细菌兼杀,不安全和可混性差,目前铜制剂的使用更多地集中于较专业的农民和用户手中。现在由澳大利亚纽发姆公司采用专利化学方法生产的新一代高科技超微粒铜离子杀菌剂——铜高尚27.12%悬浮剂,不但保留了铜制剂真、细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稻纵卷叶螟的虫源性质,迁飞发生规律、测报工具改革和防治策略的多年研究,明确了稻纵卷叶螟在黔东南发生规律及其种群数量变动与生态因子的内在联系;改进测报工具,提高预测准确性,提出主治第三代,控制第四代,放宽防治指标,减少用药次数,提高天敌控制能力的防治策略,减轻其灾害损失,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3.
14.
稻曲病国内外研究现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品种和栽培方式的变化,稻曲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已成为水稻上值得重视的病害,本文对国内外关于稻曲病的病原生物学病害循环发病因素防治方法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黔南州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对策王德其(贵州省黔南州植保植检站)稻纵卷叶螟是黔南地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七十年代以前较少成灾,七十年代以来大发生频率上升,每年都要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1974、1975、1976、1978、1982、1985、198... 相似文献
16.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镇宁县)已有13年的发病史,对水稻种植产生较大的危害。为进一步做好水稻细条病的综合防治工作,通过跟踪调查及相关试验,对该县水稻细条病发生规律进行系统性梳理。根据相关数据,研究探索水稻细条病在镇宁县发生规律及相应的防治技术,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不同品种抗病性也不同,我县发病率高的品种有杂粳元优1号、六优8号,常规粳稻武育粳3号、9516等,如1998年蔡桥镇检查发现元优1号田间发病率达60%。检查发现武育粳3号、9516发病率55.5%。 相似文献
18.
19.
1危害部位及症状 主要危害剑叶叶鞘,但幼苗、叶片和谷粒均可受害。典型的症状发生在水稻幼穗未能全出鞘的剑叶叶鞘上,初生暗褐色斑点,后扩大形成虎斑状的大斑纹,边缘暗褐色,中心部淡褐色,最外围褪成黄绿色,严重时病斑蔓延到整个叶鞘,使幼穗局部或全部腐败,形成枯孕穗或半包穗,但最为常见的症状则是紫鞘或称“紫鞘黄叶”。初在剑叶叶鞘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紫褐色斑点,以后小斑点密集, 相似文献
20.
水稻抗稻曲病数量性状座位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57个家系组成的大关稻(japonica)/IR28 (indica)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群体,采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以病情指数作为稻曲病的表型值。2007和2009年,鉴定亲本及RILs对水稻稻曲病的抗性。利用QTL Cartographer 软件,对水稻稻曲病抗性基因进行检测分析。两年共检测到qFsr1、qFsr2、qFsr4、qFsr8、qFsr10、qFsr11、qFsr12等7个QTL,分别位于第1、第2、第4、第8、第10、第11和第12染色体上,贡献率在9.8%~22.5%之间。其中,2007年检测到qFsr1、qFsr4、qFsr10、qFsr11、qFsr12等5个位点;2009年检测到qFsr2、qFsr8、qFsr10、qFsr11等4个位点,qFsr11、qFsr12在两年中均被检测到,对性状的解释率在18.0%~19.3%之间,使病情指数下降8.0%~16.3%,提高了抗病性。根据抗性位点加性效应方向,在qFsr1、qFsr2、qFsr8、qFsr10、qFsr11和qFsr12位点上,亲本IR28存在抗稻曲病的增效等位基因,大关稻具有减效等位基因,而位点qFsr4的抗性效应来源正好相反。qFsr11、qFsr12及其附近的标记可望在稻曲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