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棉田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同一棉田生态系中棉花黄萎病菌的群体组成和致病力分化特点,利用病害反应型及病情指数测定法,对来自同一棉田的43个棉花黄萎病分离菌株在5个鉴别寄主上进行了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43个菌株可划分为落叶型致病力强的Ⅰ型、混合型致病力中等的Ⅱ型和非落叶型致病力弱的Ⅲ型。其中Ⅰ型菌株19个,占44.2%,平均病情指数大于50;Ⅱ型菌株16个,占37.2%,平均病情指数在30~50之间;Ⅲ型菌株8个,占18.6%,平均病情指数小于30。由此证明,同一棉田棉花黄萎病存在落叶型和非落叶型两类病害表现类型,其病原菌存在强、中、弱三种不同致病类型的生理型,揭示出棉花黄萎病菌本身是一个易变异的混合基因型群体,群体中的不同个体组成的亚群体具有不同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山西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与其类型和生理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田秀明 《植物保护》1995,21(3):8-10
山西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有明显分化。运城、临汾黄萎病菌属强毒菌系;榆次、汾阳棉黄萎病菌属弱毒菌系,未发现落叶型致病类群。致病力强弱与微菌核和黑色素形成快慢、多少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不同植棉省区落叶型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落叶型症状的棉花黄萎病对棉花生产的危害越来越大,为明确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分化特点,采用特异性分子标记方法,对我国10个主要植棉省区30个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和致病力进行了比较。落叶型黄萎病菌系在我国主要植棉省区已普遍存在,该菌系以菌核型为主,其微菌核呈放射状或环状。63.3%菌系的菌丝发达致密,其余菌系的菌丝较为疏松。落叶型黄萎病菌系之间的产孢量和致病力差异较大,产孢量变幅为3.7×107~18.8×107个孢子/mL;71.9%为强致病力菌系,25.0%为中等致病力。研究表明,不同植棉省区间落叶型黄萎病菌系的产孢量和致病力具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新疆北部棉区黄萎病菌种群致病性分化及变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检测技术和鉴别寄主法对新疆北部棉区41个棉花黄萎病菌菌系进行检测,以期明确黄萎病菌种群致病性分化及变异。特异性引物(ND1/ND2和D1/D2)PCR检测结果显示,供试菌系中落叶型菌系16个,占39.0%;非落叶型菌系24个,占58.5%;1个菌系未能检测出致病类型。鉴别寄主法测定结果显示:41个供试菌株中致病性强、中、弱的菌系分别为21、12和8个,分别占51.2%、29.3%和19.5%。落叶型菌系的致病力明显高于非落叶型,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39.4和25.8。研究表明,无论落叶型菌系和非落叶型菌系,接种后都可产生落叶症状,但落叶的程度有明显差别,其落叶症状的轻重不仅与菌系的致病类型有关,还与品种的抗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河南商丘地区棉花黄萎病菌分离鉴定和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河南商丘地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型群体变异,对该地区棉花上分离的8株单孢菌株的菌落形态、显微结构、致病力、ITS序列、系统进化及菌体蛋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属于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dahliae;系统进化树显示8株菌株并没有聚在同一进化枝上;8株黄萎菌菌株存在致病力差异,SQ4菌株致病力最强,属于落叶型,而其它致病力较弱的7个菌株属于非落叶型;不同致病力的菌株间蛋白谱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类型在江苏省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2—1985年,对江苏省83个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菌株进行了致病力的测定,其中致病力强的落叶型菌株13个,占测定菌株数的15.7%,主要分布在南通县恒兴乡和常熟市徐市乡、董浜乡;致病力中等的叶枯型菌株45个、致病力弱的黄斑型菌株25个,分别占测定菌株数的54.2%和30.1%,这两类菌株广泛分布江苏省各主要产棉区。试验表明棉花抗病品种“4278”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鉴别寄主,对3种致病力类型的菌株的鉴别力都比较强。无论从棉花上或者从其它植物上都可以得到对棉花致病力不同的菌株,只是各类型菌株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ISSR指纹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来自我国12个省84个县(市)的棉花黄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存在5种不同的培养类型,其中,产生微菌核较多的B型菌株为优势类群,占72.9%。长江流域的菌株培养性状变异最大,新疆棉区的变异最小。致病力测定结果和ISSR指纹图谱均将167个单孢菌株划分为强、弱、中3个致病力类型,供试菌株的ISSR指纹图谱与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中等致病力类型菌株在我国占主导地位;强致病力类型的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弱致病力类型菌株主要分布在新疆和江苏。  相似文献   

8.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类型分化及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选用5个代表性的棉花黄萎菌系与美国落叶型黄萎病菌 T_9,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落叶型菌系 V_B 与T_9的致病力强于非落叶型菌系。根据寄主反应型,划分出致病力强(V_B、T_9、V_6)、中(V_3、V_5)、弱(V_(10))三个类型;各菌系在33℃不能生长,在低温9℃和高温32℃均生长缓慢,表现适宜温度为20—30℃,最佳生长温度25℃,其中落叶型菌系比非落叶型菌系耐高温,在30℃下、菌落生长仍迅速;在培养性状上差异也很明显,落叶型菌系 V_B 与 T_9的菌落为白色,菌丝致密绒毛状,微菌核不明显,有成束状膨胀菌丝团;而非落叶型菌系 V_3、V_5、V_6、V_(10)菌落为黑色和灰黑色,菌丝絮状,有的稀松成束,微菌核呈串状葡萄形或似瘤状根须。鉴于落叶型黄萎菌系 V_B 与 T_9在三大棉种的6个品种上致病程度和对不同温度反应及培养性状等方面特性均表现基本一致的结果,进而肯定我国江苏常熟棉花黄萎菌系 V_B 是落叶型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9.
 新疆是我国最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的85%左右。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严重阻碍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针对新疆棉区采集分离的140个菌株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地域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差异显著,新疆棉区以菌核型、落叶型菌株为主;与此同时,建立了一种苗期棉花黄萎病抗性快速鉴定新方法——育苗块定量接种法,并在中植棉2号和新陆早36号上测定了部分菌株的致病力,结果发现新疆棉区以强致病力、中等致病力类型的菌株占主导。此外,落叶型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及致病力均极显著高于非落叶型菌株。结果表明,新疆棉田大丽轮枝菌的组成与分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对品种的合理布局、抗病性筛选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测定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测定及评价是抗病育种及病害综合防治的基础。本文以我国三大棉区的167个黄萎菌菌株为对象,研究致病力测定及评价中不同批次之间病情指数的校准及致病力类型划分标准等关键技术环节。结果表明,以中等致病力类型菌株Vd076为校正菌株,以感病性稳定的冀棉11为校正鉴别寄主,以校正菌株在校正鉴别寄主上病情指数达到50.0±5.0时的调查结果进行各菌株的致病力评价,可获得较好的校正效果,使不同批次试验数据具有可比性;依据聚类分析结果,制定了致病力类型划分标准,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的平均校正病指分别为﹥40.0、20.1~40.0和20.0;通过对不同鉴别寄主组合的分析,推荐陆地棉中棉所41号、豫棉21、鲁棉研28、中棉所35号、中棉所8号、冀棉11作为鉴别寄主。该研究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变异等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