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RS.1BL移位系已被小麦育种者广泛地用于农艺性状和特殊籽粒产量的改良,但还缺乏对有或没有发生移位染色体臂的有关种族农艺性状表达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目的是测定2个硬红粒冬小麦群体分离的Aurora移位系中1RS.1BL对籽粒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用OK83398×Chisholm和OK8339×Arkan衍生的不同遗传材料进行了2个田间试验。试验1中评价了3种环境下25对F5代衍生的近等位纯合1B或1RS.1BL系;试验2评价了4种环境下1B或1RS.1BL纯合植株的F2、F3代的染色体组型。试验1中1RS.1BL的平均增产效应为9%-10%.增加地面以上干物质量为11%-12%,增加千粒重为4%-6%,其增产大小与杂交组合有关、尽管对每穗粒数、收获指数和容重未进行检测,但在株高和每平方米穗数方面的差异却以杂交和环境不同而缺乏一致性。试验2中所进行的遗传异质性方差分析表明,1RS.1BL中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这些结果对进一步利用1RS.1BL改良冬小麦农艺性状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拓广表型方差(P)、拓广遗传方差(g)、拓广遗传力(h~2和拓广遗传相关系数(λ)综合地分析了二棱皮大麦形态、生理性状组(株高、剑叶面积、剑叶功能期、剑叶比重、倒二叶面积)、产量性状组(穗数、粒数、千粒重、生物学产量、经济产量)以及籽粒酿造品质组(籽粒蛋白质、千粒重、籽粒皮壳率、粒型指数、籽粒浸出率)的综合遗传力以及性状组间的综合遗传相关关系.遗传力分析表明,性状组的遗传力依次是形态、生理性技组>品质性状组>产量性状组.性状组间遗传相关分析表明,形态生理性状与产量性状组的遗传相关高于与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  相似文献   

3.
如果两个亲本表型相似,则杂交后代产生超亲个体的可能性较大。利用杂种优势、亲缘系数、分子标记可直接鉴定亲本间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主要是确定7个硬粒红色春小麦材料DNA多态性的范围,研究以分子标记为基础的多样性和以亲缘系数为基础的遗传多样性的关系,鉴定遗传多样性与这7个亲本双列杂交下F1表型的关系。亲本及F1代播种在3个环境条件不同的点上。对籽粒产量、粒重及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测定。对所有成对亲本组合的亲缘系数进行了计算,利用63个序列标记点(STS)PCR引子簇对各亲本进行检定,并用27个显示多态性的STSPCR引子簇计算遗传相似性(GS),同时计算了遗传多态性1—r和1—GS与F1表型、中亲杂种优势及SCA效应的等级相关.遗传多样性与杂一代表型的唯一显著联系是1-r和粒重SCA效应、杂种优势、蛋白质含量杂种优势的联系.遗传多样性与蛋白质含量的杂种优势和SCA效应呈相反的关系。多态性测定值1—r和1—GS与F1表型相关是同等重要的.亲缘系数和GS显著相关,且以1—r和1—GS为基础的聚类分析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没有哪一种多态性分析方法在预测F1表型方面更优越,而这两种方法在区分不同基因型方面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克丰6号小麦新品种施肥对产量的效应及其对农艺性状变异的影响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克丰6号小麦新品种,平均单产5141.6kg/hm2,若栽培技术得当,公顷产量可达5958.0kg;(2)施肥对该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异影响大小顺序为:穗粒数>无效小穗数>有效小穗数>株高>千粒重>容重.这表明增加有效小穗数,减少无效小穗数,增加穗粒数是施肥提高产量的关键;(3)从相关关系看,除千粒重和株高外,施肥与穗长、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无效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小麦籽粒体积是最稳定的产量组份,它对出标率亦有决定性影响.为了确定与G603—86的大粒(单粒重高于60mg,粒重约9mm)性状有关的染色体,用G603—86(P1)与Favorit(P2)的一套单体系杂交,先获得F1单体系,再由F2群体中选出3个F1二体系.在田间对F3二体系进行试验测定.用标准方差分析法分析表明,两亲本材料在粒重、粒长性状上有显著差异,但在粒宽或籽粒形态密度等性状上差异不大;部分同源染色体对粒重及所有粒重组份有明显效应,而基因组对这些性状均无明显影响;G603—86的6D和4A染色体能明显提高粒重,4A、4B、2B、3A及1B染色体能显著增大粒长,1A、1B染色体则可增加粒宽,6D、6A染色体可改进籽粒形态密度;G603—86小麦的大粒性状受位于多条染色体上并影响籽粒维度、形态及密度的不同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
以选自10-A/88-1643//川育12号的60个小麦异源(黑麦)重组系为供试材料,对籽粒蛋白南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籽粒蛋白南含量与农芤及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质与程度。结果表明,重组系籽粒蛋白质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变异,超过高亲川育12号(15.0%)的后代品系占60%。蛋白南含量高达17.0%以上的高蛋白品系占被测品系的13.3%。蛋白南含量仅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  相似文献   

7.
用bolbosum技术检验来自中国春×农林61的F1代产生的52个双单倍体系(DH)的麦谷蛋白高分子量(HMW)亚基等位基因和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同时,研究这些DH的赤霉素不敏感半矮等位基因的效应。中国春编码麦谷蛋白HMW亚基的等位基因是Glu-Alc和Glu-Dla,农林61则是Glu-Alb和Glu-Dlf.DH系按两种HMW亚基位点重组可分为四组,仅Glu-Alc·Glu-Dlf较其余三种基因型植株较高和抽穗时间较长.农林61携带有GA不敏感等位基因Gai/Rht2,而中国春对GA敏感。按Gai/Rht2位点又可将这些DH系分为两组。凡是Gal/Rht2的基因型植株都显著较gai/rhtZ植株矮,籽粒产量则显著提高。Glu—Alc和Glu—Dlf促进株高的结合效应几乎被Gai/Rht2降低株高的效应所抵消。这些结果说明麦谷蛋白基因位点的选择显著影响普通小麦某些农艺性状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油菜双重不育系活性氧清除酶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细胞质不育系(CMS)L17A及保持系、细胞核不育两系(GMS)L18AB为对照,对甘蓝型油菜细胸质+细胞核双重不育系(GCDMS)品系GCDA-2测定花花和花蕾中的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氧清除酶活性,。结果表明: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中的两类不同育性类型的不育株中,质不育株GCDA-2BA与细胞不育系数似,MDA含量、CA  相似文献   

9.
ABT生根粉对大豆内源激素含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韩田夫  马凤鸣 《大豆科学》1994,13(2):121-126
在盆载和田间条件下分别研究了ABT生根粉(ABT4号)处理对大豆涨和叶片内源激素含,籽粒化学品质和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叶面片中DHZRs,GA1,3,4,7,IAA含量明显升高,叶片中ABA的含量下降。施用ABT后花英期(R1-R5)和成期(R7_R8)延长,根冠比(R/S)上升,增产效果明显。ABT处理对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几个籽粒高蛋白大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与农艺性状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几个性状对蛋白质含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千粒重穗长株高主穗粒数成穗数产量穗下节长分蘖穗粒数分蘖数。  相似文献   

11.
为丰富磷高效小麦遗传资源,分析了小麦纤维素相关基因突变体(ZC5和ZC7,为郑麦9023经EMS诱导的脆杆小麦)及其野生型(小麦品种郑麦9023)在三种磷素水平下(0、105、210 kg·hm-2)、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关生理指标和成熟期农艺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基因型、磷水平和基因型与磷水平互作均对旗叶叶面积、旗叶SPAD值和籽粒淀粉含量有一定影响,影响程度因生育时期而异。不同处理小麦灌浆过程符合Logistic生长规律,籽粒干物质积累均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基因型和磷水平均对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全磷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基因型对成熟期株高、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有极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籽粒渐增期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快增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旗叶SPAD值均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渐增期、快增期持续时间和淀粉含量均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ZC5为磷敏感材料,施磷能提前ZC5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期,提高其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且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和全磷含量增加。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突变对旗叶SPAD值、叶面积、籽粒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全磷含量、株高、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存在显著影响。通过化学诱变改良小麦细胞壁成分可为小麦育种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两份小麦多粒种质的遗传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份小麦多粒种质攀86001-13-2和咸87(30),其杂种一代的单株穗数和穗长均表现为部分隐性遗传;千粒重、株高和单株粒重的遗传表现则有所不同。主要性状相关分析表明,F1与中亲值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穗粒数与几个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属数量性状遗传,本研究以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以朱军(1997)提出的混合模型方法分析大豆形态和产量性状的加性、显性和上位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大豆的株高、节数、粒重、粒数及总荚数等性状受基因显性效应影响,且显性方差比率最大;节数、单株产量、百粒重等性状受加性效应的影响,但作用较小;株高和单株粒数也受到上位效应的影响,但作用较小.各形态性状的广义遗传率较高,但狭义遗传率却较低.单株产量与株高、粒数、总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呈负相关.在各遗传分量中,各相关系数以显性相关系数为主.  相似文献   

14.
粳型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41  
应用莫惠栋等新近提出的P十q+2Pq交配设计及其分析方法,分析了模型杂种9个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试验材料P=4,q=7。结果表明:(1)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粒宽和垩白率6个性状的遗传受母株基因型控制,它们在F2米粒间(着生在F1植株上)没有发生遗传分离,而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3个性状在民米粒间有显著的遗传分离,因此主要受胚乳基因型控制。(2)除直链淀粉含量外,其余8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均以加性方差为主。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胶稠度3个性状中,种子性状分离方差都占有较高比例,进一步证明了F2种子的这3个性状的遗传主要是由胚乳自身的基因型决定的。(3)正反交测验的结果表明,9个品质性状均存在显著的细胞质效应,但细胞质遗传方差仅占遗传总方差的2.49%(糊化温度)~29.3%(精米率),多数性状集中在2%与5%之间,所以品质性状的细胞质遗传效应在总体上是不大的,但在性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选自10-A/88-1643//川育12号的60个小麦异源(黑麦)重组系为供试材料,对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农艺及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质与程度。结果表明,重组系籽粒蛋白质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变异,超过高亲川育12号(15.0%)的后代品系占60%。蛋白质含量高达17.0%以上的高蛋白品系占被测品系的13.3%。蛋白质含量仅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等产量性状的相关不显著,说明在该三交组合中容易克服蛋白质含量与产量的不良相关。本文还对蛋白质含量的超亲遗传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大豆种间杂交新种质遗传潜力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姚振纯  林红 《大豆科学》1996,15(4):310-316
通过对野生大豆(G.soja)、栽培大豆(G.max)种间杂交后代新种质,与不同类型栽培大豆、野生大豆Griffing双列杂交F2代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参数的估算,不同类型亲本间一般配合力差异极显著,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正向优势居前两位的是野生大豆ZYD328、种间杂交后代品系8-44-3,论述了野生大豆及其种间杂交后代品系,对改良大豆品种基因的拓宽及有益基因的累加,具有很大的遗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克丰6号小麦新品种施肥对产量的效应及其对农艺性状为异的影响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克丰6号小麦新品种,平均单产5141.6kg/hm^2,若栽培技术得当,公顷产量可达5958.0kg;(2)施肥对该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异影响大小顺序为:穗粒数〉无效小穗数〉有效小穗数〉株高〉千粒重〉容重。  相似文献   

18.
车京玉 《麦类作物》1999,19(1):25-27
本试验通过对6个杂交小麦(其中3个是CHA杂交小麦,3个是相对应的T型杂交小麦)的小区产量及千粒重,株穗数,主穗粒数,株高等性状的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CHA杂交小麦的小区产量及各性状的优势与T型杂交小麦的优势相比,小区产量平均优势增加2.90%,千粒重增加8.30%,株穗数增加2.43%,主穗粒数增加0.80%,株高平均优势降低8.70%,这给化学杂交小麦的利用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不同密度试验结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抗旱性遗传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riffing方法I,利用6×6完全双列杂交对冬小麦抗旱性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旱性的GCA效应、SCA效应和R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其均方比为1.630:1.021:1;抗旱性遗传以加性基因效应占优势,但非加性基因效应和反交效应也不可忽视;加性效应对后代抗旱性的提高因亲本而异,在该性状的遗传改良中存在着母体效应,抗旱性的广义遗传力为76.10%,狭义遗传力为17.51%,各亲本抗旱性  相似文献   

20.
籽粒发育期小麦体内氨基酸组分及运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京冬6号为材料分析了小麦籽粒发育期籽粒、籽粒腹腔液、穗梗韧眼叶汁液、旗叶、旗叶韧皮部汁液和根系伤流液中氨基权含量及组分的变化。籽粒中以谷氨酰胺和谷氨酸(Gln+Glu)、脯氨酸(Pro)、丙氨酸(Ala)、天冬氨酸和天冬酰胺(Asn+Asp)、丝氨酸(Ser)和甘氨酸(Gly)为主。籽粒腹腔液中以Ala、γ-氨基丁酸(γ-Aba)、Ser、Gln和Gly为主。穗梗韧皮部汁液中Asn、苏氨酸(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