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不同水分因子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牧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3个站点近15年的天然牧草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和气象观测资料,对降水量、土壤水分和耗水量与不同时期牧草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相应的经验方程,结果表明:各水分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依次为土壤水分>耗水量>降水量;在时间尺度上,水分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前期小中后期大的趋势,表现为随生长进程的推进,相关程度逐渐增强,同时水分对产量的影响存在累加效应;一般情况下,典型草原牧草产量所需的水分基本由0~50 cm土层提供;土壤水分和耗水量与产草量的关系用直线或指数方程拟合效果较好,降水与产草量的关系多用二次曲线拟合。这些结论和方程对牧草产量监测和旱情评价、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魏学  吴建华  王志春  胡桂杰  周学超 《草业科学》2013,30(12):2035-2039
利用内蒙古赤峰地区3个监测站2005-2011年的气象资料和牧草监测数据,分析了天然牧草生长及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阿鲁科尔沁旗(阿旗)、克什克腾旗(克旗)和巴林右旗(右旗)气象条件存在明显差异。阿旗较克旗和右旗混合牧草返青早,且枯黄晚,而克旗的干草产量(984 kg·hm-2)显著高于右旗(880 kg·hm-2)和阿旗(725 kg·hm-2)。克旗、右旗和阿旗的年降水量与牧草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0.727和0.613,因此年降水量是影响干草产量最主要的因子,通径系数分别为0.872、0.753和0.788,直接效应最为明显,说明内蒙古赤峰地区不同区域天然牧草产量的分异性主要因降水量不足所致。  相似文献   

3.
1 区域牧草产业现状 齐齐哈尔市城郊现有草原125.3万亩,其中人工草地保留面积5.15万亩、改良草地保留面积9.7万亩.保留的人工和改良草地也是质量较差,产量较低.天然草场"三化"面积101万亩,占草原面积的80%,平均产草量不足70kg.  相似文献   

4.
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位于青藏高原内陆的共和盆地1985—2005年21年间天然草地产草量与水、热两因子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热两因子与产草量的关联度基本相近,但在该区域降水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热量条件是主导因子,尤其是4—8月温度的高低,是决定当年天然草地产草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李振武  陈敬峰 《中国草地》1996,(3):22-25,44
经回归分析,影响天山北坡低山春秋场四种优势牧草种群伊犁绢蒿、短柱苔草、羊茅、针茅再生草产量的主导生态因子是温度。以0 ̄40cm平均土壤含水量、0 ̄20cm平均土壤温度、气温、降水四个生态因子与四种牧草种群及草地型再生草产量作多重逐步回归分析得到相应再生草产量的数学模型为Y(1)=-4.749E=01+4.276E-01X(1)+1.942E-03X(3),Y(2)=5.798E-03+1.691E  相似文献   

6.
牧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牧草耐盐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翁森红  徐柱 《四川草原》1999,(1):11-13,17
测定了九种牧草在人工控制不同含盐量的盆栽土壤中生长至拔节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总趋势是叶绿素含量随着土壤盐份增加而降低;在同一盐份条件下,较耐盐的种比不耐盐的种叶绿素含量高。  相似文献   

7.
对松嫩草地不同生长时期的6种牧草的可溶性糖,粗脂肪,纤维素含量及其相应生长地土壤理化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有机含量,全氮含量的提高有利于植物养分含量的积累,而pH的提高和Na^+和HCO^-3含量的增加则对植物养分含量的积累有抑制作用。但各种土壤理化因子对不同植物养分积累的作用是不同的,鹅茸萎菱菜的生长土地壤比较肥活,土壤理化因子以其养分积累影响不大,土壤K^+含量对星星草可溶性糖的积累起  相似文献   

8.
分析4种豆科牧草9个不同半月龄的初水分含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关系表明,4种豆科牧草的粗蛋白质含量与初水分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木质素含量与初水分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粗脂肪含量与初水分含量间的相关程度则因牧草种类而异,分别表现出强正相关和中等程度正相关;而无氮浸出物含量与初水分含量的变数间则明显的表现出缺乏线性函数关系,两种变数的总变异中可以相互以线性关系说明的部分所占的比率较接近于0(0≤r2≤0.44).  相似文献   

9.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海西州牧草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6~8月平均气温、6~8月平均降雨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西州牧草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关联顺序依次为:6~8月平均降水量>7月降水量>6月降水量>8月降水量>6月平均气温>6~8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8月平均气温,海西州牧草产量与6~8月平均降水量的关联度最高。因此,海西州牧草产量对降水量敏感度高于对气温的敏感度,降水量是影响海西州牧草产量的主要因子,气温基本满足牧草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东北部天然牧草生物量与气候条件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赵慧颖 《草业科学》2007,24(3):8-11
通过相关分析,将牧草的整个生育期分为缓慢生长-积极生长-缓慢生长3个阶段.应用积分回归定量分析得出:牧草缓慢生长期正是返青-展叶(4月下旬-5月中旬)时期,温、水、光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呈正效应,每增加1个气象单位,依次增产牧草约18 kg/(hm2·℃)、10.5 kg/(hm2·mm)、16.5 kg/(hm2·h);牧草积极生长期正是牧草拔节-开花(5月下旬-7月下旬)时期,温度、日照基本满足牧草的生长发育需求,水分条件是主要矛盾,气温、降水量、日照每增(减)1个气象单位,依次减(增)产牧草约15 kg/(hm2·℃)、10.5 kg/(hm2·mm)、22.5 kg/(hm2·h);牧草缓慢生长期正是牧草灌浆-成熟(8月上旬-8月下旬)时期,此时光、水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呈负效应,气温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呈正效应,每增(减)1 ℃增(减)产牧草约12 kg/(hm2·℃).  相似文献   

11.
牧草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其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有明显的不同。随着牧草的不断生长,尽管牧草的干物质产量在继续增长,但其体内的营养物质如粗蛋白质、胡萝卜素的含量却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粗纤维含量逐渐增加的缘故。实质上单位面积牧草的产量和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主要取决于牧草的收割期。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对青海共和盆地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影响因子:年降水量、≥0℃年积温、年均温、年日照时数、3~8月≥0℃积温、3~8月日照时数、3~8月均温、3~8月降水量22年资料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作为最主要综合指标的第一主成分中的≥0℃年积温、3~8月≥0℃积温、3~8月均温的影响,贡献率是59.16798%,第二主成分中的年均温、年降水量和3~8月均温的作用,贡献率为25.51548%,第三主成分中的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3~8月降水量、3~8月日照时数因素,贡献率为9.301132%。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形成是众多自然因子综合作用下相协调的产物,其中热量因子是牧草生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铁卜加地区大气降水,土壤湿度与牧草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铁卜加草改站和铁卜加气象站1964~1995年测定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青海省铁卜加地区天然草地的产草量受制于当年6~7月份的降水量(r=0.7556),而且与6~7月份的土壤湿度(5~20cm)有直接相关(r=9860,P<0.01)。  相似文献   

15.
于璐  王迅  柴沙驼  刘书杰 《草地学报》2020,28(2):547-557
本试验选取了青海省海北地区的海晏县作为研究区域,按照返青期(4-6月)、盛草期(7-9月)、枯黄期(10-12月)和枯草期(1-3月)4个阶段,试图通过实地测量、实验室分析与高分遥感影像相结合,分别筛选与草地各营养指标含量相关性最优的植被指数,建立草地营养含量月际动态估测模型,旨在将高分卫星影像与地面高光谱数据相结合,初步探寻天然草地各营养指标含量的月际动态规律,对指导冷季补饲及实现草地资源最优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结合高分遥感数据,针对不同月份分别筛选最佳反演模型,对各营养指标含量进行反演,以此分析草场各营养含量月际动态变化规律是可行的;牧草干物质、粗蛋白、钙和磷含量随着返青期-盛草期-枯黄期-枯草期的变化趋势,基本呈现先增后减型变化。4个阶段中,草场干物质和磷含量最大相差约6倍,粗蛋白含量最大相差约7倍,钙含量最大相差约17倍。  相似文献   

16.
草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资源,天然草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4%,它们合成全球36%的有机物质。若加上人工草地、草田轮作的草地,草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0%以上。我国的草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8%,相当于耕地面积的3倍。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草的地位和价值正在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提升人工草地生产力对缓解天然草原压力、维持牧草供需平衡及推动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比分析了3种种植模式[无芒雀麦单播(B)、红豆草单播(O)和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M)]和4种水分调控[充分灌水(W0):75%~85%θFC、轻度亏水(W1):65%~75%θFC、中度亏水(W2):55%~65%θFC和重度亏水(W3):45%~55%θFC,θFC为田间持水量]对草地蒸散耗水、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并采用熵权灰色关联耦合与熵权-TOPSIS模型对各处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草地蒸散量表现为第1茬>第2茬>第3茬,且随亏水程度加剧而降低。M的平均总蒸散量较O减小2.20%,较B增加6.21%。2)随亏水程度加剧,牧草产量逐渐下降,其中W1与W0无显著差异。M较O和B的总产量分别平均提升16.88%和103.32%。4种水分调控下M的土地当量比为1.38~1.65,且M中红豆草的产量占比随亏水程度加剧呈下降趋势。3)轻度亏水可提升牧草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M的平均粗蛋白含量较B增加21.95%,平均酸性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O分别减小1.40%和3.64%...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田间持水量的80%、60%和30%)新疆地区天然草地3个优势牧草种(无芒雀麦、草地早熟禾和鸭茅)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叶片和单株水分利用效率,以探讨不同优势牧草种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加剧,3个牧草种的Ci日平均值呈上升趋势,Gs、Pn、Tr 、Pn/Ci日平均值和日平均耗水量呈下降趋势,但物种间各参数变幅存在差异;草地早熟禾日平均生物产量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鸭茅和无芒雀麦无明显变化(P>0.05);鸭茅的WUEi日平均值和WUEET无显著变化(P>0.05),无芒雀麦和草地早熟禾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3个牧草种的WUEET均与其日平均累积生物量显著正相关(P<0.05),草地早熟禾的WUEET与其Tr日平均值和日平均耗水量亦显著正相关(P<0.05)。3个牧草种的叶片和单株水分利用效率随土壤含水量下降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预示着3个物种对干旱生境的适应不仅取决于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大小,还可能与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20.
高寒草甸牧草产量形成过程及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高寒草甸牧草产量的形成过程与生物量的积累过程和自然界各种生物种群消长规律一样,可用逻辑斯谛生长函数来描述。随着季节的进程,依环境条件的周期变化表现为有缓慢积累-快速增加-相对稳定-折损减少等4个阶段。对气象因子影响高寒草甸牧草产量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地区降水量可基本满足牧草生长发育的需求,而温度因子则成为主要的限制因子。其气象因子影响程度大小的序次为:1月平均气温>5-8月平均气温>5-8月日照时数>5-8月水热综合配合(降水量与气 温的比值)>5-8月降水量>上年度末9-11月的降水量。在分辨系数取0.5的条件下,以上各因子所对应的关联度排列为:0.835>0.791>0.771>0.754>0.743>0.638。将上述各气象因子进行主成分处理后,建立评估或预报高寒草甸牧草产量的模拟模型方程:GW=a+aj覺j。其拟合及试报效果很好,可作高寒草甸牧草产量的评估或预测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