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比较迷迭香和甲酸对蜂螨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甲酸加水配成80%溶液,对蜂螨进行熏杀治疗,采用水提法提取迷迭香提取液,对蜂螨进行喷雾触杀治疗,不作药物治疗为对照,计算处理后24、48 h蜂螨死亡情况以及处理后7、14、21 d蜂螨寄生率变化情况。[结果]甲酸熏杀和迷迭香喷雾触杀后24、48 h的蜂螨死亡数均高于对照,甲酸与迷迭香和对照的差异极显著,迷迭香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迷迭香和甲酸处理后7、14、21 d的蜂螨寄生率均下降,而对照组上升,其中,迷迭香组5群蜜蜂蜂螨寄生率下降13.3%~3.4%,甲酸组下降26.7%~10.0%;用药21 d后,甲酸和迷迭香与对照的差异极显著。[结论]经过21 d治疗,迷迭香和甲酸均能使蜂螨寄生率明显下降,迷迭香可作为无公害植物源杀螨剂的备选药物。  相似文献   

2.
中意蜂混合饲养对意蜂蜂螨寄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选取4群群势相当的意大利蜂群(Apis mellifera ligustica),测定其蜂螨寄生率.然后在其中两群蜂中各加入一块带封盖子脾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巢脾,使中意蜂合群饲养,30 d后再次测定4群蜂的蜂螨寄生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加入中蜂子脾的两群蜂的蜂螨寄生率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下降.这说明往意蜂群中加入中蜂封盖子脾,可以提高意蜂蜂群的抗螨力.  相似文献   

3.
 蜂螨是危害蜜蜂的主要寄生虫,我国已记载大蜂螨(Varroa jacbsoni),小蜂螨(Tropliaelaps clareae),新曲厉螨(Neocyholaelaps indica).我们在进行蜜蜂资源考察过程中,在小蜜蜂属(Micrapis)蜂巢内新采得一种蜂螨,经鉴定为尚氏瓦螨(Euvarroa sinhai),为中国蜜蜂寄生螨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4.
沈国春 《新农业》2013,(23):46-47
一.蜂螨1.雅氏瓦螨(大蜂螨)在适宜条件下,大蜂螨群体繁殖快,约每3周翻一番。100只螨经16周就会繁殖N3200只,增加30余倍。一旦大蜂螨数量接近“警戒线”(3000只),蜂群的存活力就明显下降。因此,在大蜂螨到达一定数量之前,就必须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大蜂螨是蜜蜂的体外寄生螨,在幼虫巢房产卵,繁殖于封盖幼虫巢房,寄生于成蜂体表,主要依靠蜜蜂间的接触、迷巢蜂、盗蜂等传播,  相似文献   

5.
蜂螨是蜜蜂的体外寄生虫.为了防治蜂螨,我们于1976年3月18日选择子脾,蜂势基本相等和巢脾、存饲相仿的蜂群12箱,分三个组,每组4箱,先逐箱检测蜂螨的寄生率.检测方法是随机捕取100只工蜂,用开水将其泡死后,逐蜂点数螨数,并计算百分率.检测结果蜂螨寄生率平均达7~10%.然后每组分别采用不同药剂喷洒治疗作对比.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研究新的饲养管理方法对大、小蜂螨的防治效果,减少药物治疗造成蜂产品污染,第1种方法是采用甲醛溶液浸泡巢脾3d后晾干,随机选10群试验蜂群,用事先杀菌消毒处理的蜂箱换箱换脾,在繁殖期间加脾时所用蜂脾都是用药液杀菌消毒处理过的;第2种方法(对照)是常规的饲养管理方法饲养的10群(随机抽取).从1月20日起每个月对这2种方法蜂群中蜂螨的寄生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蜂螨寄生数量采取相应的时间进行蜂螨防治,比较这2种方法防治蜂螨效果的优劣.结果表明,第1种方法比第2种方法对大蜂螨防治效果显著,对小蜂螨施治时间约推后1个月.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ns Walker)是我国森林最严重的常灾性害虫。笔者曾在郴州市郴县华塘镇松林35000亩大面积松毛虫灾区,主持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松毛虫综合防治试验,成效显著。当时经多次调查成灾松林,见有大量松毛虫自然死亡的腐臭蛹尸,蛹尸内有寄生蝇幼虫,且现场寄生率很高,证实寄生蝇生物防治松毛虫有重大效果,成为一种不污染环境且效果显著而不花钱的天然控制虫灾的生物防治法,是对松毛虫综合防治极有前途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继光 《新农村》2003,(4):16-16
蜂螨(大蜂螨和小蜂螨)是当前严重为害蜂群的体外寄生螨.被螨危害的蜂群群势衰弱,甚至全部死亡.防治蜂螨,应采取不污染蜂产品的无公害防治法,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9.
蜂螨寄生在工蜂的身体上或巢房中,吸食蜜蜂营养,受蜂螨危害的蜂群易造成群势变弱,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疾病,工蜂寿命缩短,采集力下降,还能传播其它疾病,如爬蜂病等。蜂螨分为大蜂螨和小蜂螨,它们对蜂群的为害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雄蜂蛹生产的经济可行性和对蜂螨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了雄蜂蛹生产对蜂王浆产量的影响和不同生产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同时比较了雄蜂脾诱螨、化学药剂和联合治螨对狄斯瓦螨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兼产雄蜂蛹使蜂王浆产量降低了19.12%,但兼产组比蜂王浆单产组和雄蜂蛹单产组的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21.42%和172.38%。相比于化学药剂杀螨,雄蜂脾诱螨效果好,巢房寄生率和蜂体寄生率下降率为100%。兼产雄蜂蛹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安全有效的防控蜂螨,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17-33℃范围内,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ae)在米蛾卵上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不同温度对功能反应参数有明显影响,以30℃条件下的最大寄生最为最高(Namax=29.9)。寄生率、温度及寄主密度三维关系分析,本试验温度条件下,温度对寄生率的影响尚不及寄主密度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2.
<正> 一、蜂螨危害症状被蜂螨寄生的蜜蜂发育不良,身体衰弱,寿命缩短,严重者在幼虫未化蛹时就死去;有的幼虫虽能化蛹,但不能羽化而死亡于巢内;有的虽不致死,但出房的幼蜂均为残翅或无翅,在箱前到处乱爬,群势迅速下降,甚至造成全群死亡或整个蜂场覆灭。二、防治方法必须抓住蜂群越冬前断子期和早春无封盖子脾运用两个关键时期进行彻底防治,因为此时蜂螨寄生在成蜂体上,无处躲藏,易于药杀。早春宜在中午气温较高时进行治  相似文献   

13.
花绒寄甲对柳树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效果及寄生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南京几个公园的柳树上释放花绒寄甲以防治光肩星天牛,定期测定防治效果及寄生状况.结果表明:释放花绒寄甲对当年和翌年的光肩星天牛均能达到控制效果;1个月后树体上的花绒寄甲校正寄生率达到35%左右,虫口校正减退率在45%左右;翌年花绒寄甲在光肩星天牛上的寄生率均值接近37%;花绒寄甲可以在供试的光肩星天牛(寄生率67%)和大麦虫(寄生率85%)的蛹体上完成寄生生活,而不能寄生家蚕.  相似文献   

14.
正一、大蜂螨1.危害大蜂螨依靠口器刺破蜂蛹的表皮,吸吮其体液繁殖生存。蜂蛹被刺破的伤口在其羽化前始终保持开放状态,从而为病原微生物入侵创造了条件,往往造成蜂蛹营养不良、发育不全或翅膀残缺无法飞翔。大蜂螨还会寄居在蜂体上吸吮体液,致使蜜蜂体质衰弱、寿命缩短、采集力下降,严重影响蜂蜜产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时地使用药剂防治柑桔全爪螨,需要制定简单易行的预测预报方法。我们于1983~1984年在桔园系统调查了柑桔全爪螨的发生规律,探讨柑桔全爪螨的寄生密度与寄生叶率的关系,以及桔园螨口密度的预测预报方法,来指导柑桔全爪螨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升华硫配合杀螨剂防治蜂螨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升华硫配合杀螨剂防治蜂螨效果。[方法]2007~2009年3次于同一个蜂场采用同一种方法对升华硫配合杀螨剂防治蜂螨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升华硫配合杀螨剂对于消灭存在蜂脾上及寄生于封盖蛹的蜂螨有明显效果,对于消灭成年工蜂身体上的蜂螨效果不明显。施药后杀灭大蜂螨的效果以第1天最佳,此后逐日减少;杀灭小蜂螨的效果以第2天最佳,此后逐日减少,表明在2~5 d再施治1~2次,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在小蜂螨大量滋生时,采用升华硫配合杀螨剂有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结论]该防治技术可为大、小蜂螨严重危害地区的养蜂生产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7.
升华硫配合杀螨剂防治蜂螨效果的比较研究(摘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升华硫配合杀蟥剂防治蜂螨效果。[方法]2007~2009年3年3次于同一个蜂场采用同一种方法对升华硫配合杀螨剂防治蜂螨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升华硫配合杀螨剂对于消灭存在蜂脾上及寄生于封盖蛹的蜂螨有明显效果,对于消灭成年工蜂身体上的蜂螨效果不明显。施药后杀灭大蜂螨的效果以第1天最佳,此后逐日减少;杀灭小蜂螨的效果以第2天最佳,此后逐日减少,表明在2~5d再施治1~2次,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结论]该防治技术大、小蜂螨严重危害地区的养蜂生产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8.
夏季天气炎热,蜜源缺乏,蜂王产卵减少,蜂螨寄生率增高。是养蜂的困难时期。如果管理不好,会造成蜂群衰弱,甚至大批死亡。因此。夏季养蜂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9.
短管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率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织设计方法,以小菜蛾卵作为目标寄生卵,在室内模拟研究了赤上蜂蜂量、寄生卵密度、搜索空间大小和植株体积与短管赤眼蜂寄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赤眼蜂蜂量是影响产眼蜂寄生率的主因素,植株大小、搜索空间也对寄生率形成极显著的影响,寄生卵量则对寄生率没有任何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寄生率的影响以蜂量和植株大小的交互作用量大,其次是蜂量与寄生卵量、寄主卵量与植株大交互作用,短管赤眼蜂对小菜蛾卵有较强的寄生率,且短管赤眼蜂之间存在相互干扰现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短管赤眼蜂对小菜蛾卵寄生率的二次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20.
《吉林农业科学》2015,(4):48-50
采用室内和网罩试验,对7个不同品系赤眼蜂寄生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及单雌产卵粒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系赤眼蜂寄生玉米螟的效果不同,在同一基质玉米螟卵块上寄生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同一品系赤眼蜂在不同基质玉米螟卵块上寄生也不同,蜡纸玉米螟卵块和鲜玉米叶子玉米螟卵块相比,多数赤眼蜂更趋向在鲜玉米叶子卵块上产卵;网罩下赤眼蜂寄生玉米苗上的玉米螟卵块效果更好,卵粒寄生率可达39.45%~70.48%;筛选出寄生玉米螟效果好的品系为:S-AC品系和M-TC品系,可应用于二代玉米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