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黄河源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源区海拔高,终年寒冷,地广人稀,形成了其独特、原始的自然景观。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脆弱。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频繁的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草原退化、土地沙化、径流减少、湖泊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影响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针对该区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提出了保护源区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修复等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江河源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遥感估算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获取高寒地区在资料短缺条件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的变化特征,该文以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实际观测数据相结合,利用基于光能利用率的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模型和FAO Penman-Monteith方法对江河源区2000-2010年植被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估算和动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所选模型较好的反应了区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近11 a来,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多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以C质量计,下同)分别为0.54 g/(mm·m2)和0.56 g/(mm·m2),江河源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呈减少趋势,其中黄河源区植被水分效率减少速度大于长江源区。2)江河源区典型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水分利用效率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黄河源区减少趋势较长江源区更明显。长江源区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水分利用效率呈现明显单峰现象,黄河源区呈现为阶梯增加和减少现象,表明长江源区在单位面积上植物消耗单位水分的固碳能力要好于黄河源区。3)主成分分析表明:江河源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变化与NDVI、温度、降水、太阳辐射以及蒸发密切相关;长江源区以NDVI、降雨为主导,黄河源区以NDVI、降雨和温度为主导。该研究可为江河源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重新认识黄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要研究黄河下游治理方向,首先需要重新认识黄河。黄河现在的特点是干旱年份上中游一些支流径流量减少幅度大于降水量减少的幅度,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植被用水量在增加,入黄泥沙减少的同时径流量也减少。对于今后黄河的治理,需要研究下游的年均水量及汛期水量的可能变化,减沙量与减水量的变化幅度和增加下游汛期水量的可行性。按照“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总结了黄河流域治理开发以及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基本教训。  相似文献   

4.
NDVI是研究区域植被变化的重要表征性指数。基于2000—2016年的MODIS NDVI遥感数据和同时期地面气象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曼—肯德尔法(Mann-Kendall)检验法、斜率变化趋势分析法、复直线回归分析法等多种时间与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源区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探索黄河源区植被与气候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分析了气候因素及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源区NDVI在2000—2016年期间没有特别明显的突变年份;源区70.4%的区域植被NDVI是增加的,增长率大部分处于0~0.004/a。复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气象因素对源区植被生长变化起到主要的促进作用,99%的区域NDVI气候因素贡献值为正值。人类活动促使植被NDVI增加的区域占总面积的比例是55%,说明人类活动等因素对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仍有接近50%的区域人类活动使NDVI减少,高寒草地的退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5.
黄河源区生态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黄河源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加剧 ,鼠害日益猖獗 ,水源涵养功能减退 ,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近年来 ,为了遏制河源区生态不断恶化 ,黄委组织开展了源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生态修复和遥感监测等工作 ,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黄河源区生态环境 ,应尽快开展黄河源区综合治理规划 ,完善源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和法规制度体系 ,加大源区预防保护工程投资力度 ,启动“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工程”二期项目 ,大力实施生态修复 ,全面启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加强科研试验和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6.
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初见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国家启动了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工程。经过5年的实施,黄河源区在水土保持法规宣传、法规建设、执法队伍建设、普查监测、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提高源区人民水土保持法制意识、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源区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保持水土资源,建设和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当前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之危害人所共知.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而黄河的泥沙又是黄河下游洪水泛滥成灾的根源.因此,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早在明朝初期,就有人开始提出"治水先治源"的方略.民国时期,中外专家进一步提出了上、中、下游全面治理黄河的意见.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方略日趋完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这一观点日益明确.已有的研究表明,植被是抑制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恢复植被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重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黄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3.77万km2,占源区总面积的35%。近年来,青海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紧紧围绕黄河源区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自然修复的原则,在源区黄南、果洛、海南3个州的10个县实施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通过采取围栏封育、政策性封禁、水土保持监测和健全机构、完善法制等措施,使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湿地生态功能显著提高,严重退化区植被覆盖度明显提升,逐步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的郑州市黄河湿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滨河湿地的治理与保护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监测植被覆盖度是研究湿地植被状况的重要方法。以郑州市黄河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等密度模型,基于1999-2011年的郑州市黄河湿地TM遥感影像,进行湿地植被覆盖度的反演,并结合降水数据和实际调研情况,分析了郑州市黄河湿地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郑州市黄河湿地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研究期内平均植被盖度由60%下降到40%,典型黄河湿地植被遭到破坏。年降水的差异对植被覆盖度影响明显,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是导致植被持续减少的重要因子。该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生态修复规划,提高黄河湿地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通报》2004,24(4):F003
黄土高原地处我国西北部,是东部经济发达区与西部经济欠发达区的中间地带,干旱与水土流失共存,农业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极不稳定,生态环境愈来愈脆弱,因此,保护、恢复林草植被,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任务。针对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特点,以林草植被恢复重建为突破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探讨林草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与技术途径,对优化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模式,实现“山川秀美”,振兴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近期方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黄土高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条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使黄河成为最难治理的河流.因此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是全国的重中之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方略的形成历经3个时期.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现代治水思路的确立,根据黄河治理开发要达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目标,提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近期方略为"防治并重、保护优先、强化治理".防治并重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防"是全面积的,"治"是局部的,但没有"治"就不好"防",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群众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保护优先突出充分利用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优先保护好现有环境,以小流域治理来支撑大面积植被恢复.植被恢复应实施大面积封禁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植被建设要以草灌为主.强化治理治理要以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和减少入黄泥沙为主要目标,要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口布局的调整相结合.在治理的总体布局上要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在治理措施上要以沟道坝系工程为重点;在治理力度上应该强调高起点、高标准.近期设想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重点带一般,尽快实施"两河两川、十大孔兑"水土保持项目,继续搞好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启动生态修复工程,运用"3S"技术做好动态监测和水土保持的现代化管理.  相似文献   

12.
黄河源头区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区 ,地带性植被为高寒草甸。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和超载过牧、沙金开采等 ,致使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草业在该区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独特 ,具有不可替代性。具体对策是 :草原牧区禁止超载过牧 ;沙化严重的地区进行封育改良 ;陡坡地退耕 ,缓坡地实行草、粮带状间作 ;加强对工矿和城镇建设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其生态经济治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发展现状,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人口压力、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利用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机理,认为脆弱的岩溶生态环境是土地石漠化形成的内因,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土地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3种治理石漠化的生态经济模式,即保护型治理模式、生态农业型植被恢复模式和非农产业替代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黄河源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发展规律,进一步摸清黄河源区生态修复工程各项措施的防护情况和生态治理效益,对生态修复区域进行了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在源区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可以有效地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生物生长量,不仅使生态建设成果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且能有效减缓草场沙化和退化速度,随着植被的恢复,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程度明显减弱,水源涵养功能及土壤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项目区生态趋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河源区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其生态功能对黄河的安危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内的生态环境急剧退化,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等过程.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不但影响该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文条件构成很大威胁.在收集区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2005年TM影像的解译,对黄河源区沙漠化现状和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3 434.8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4.56%.  相似文献   

16.
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典型植被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黑河下游额济纳旗绿洲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在实地调查该 旗绿洲的主体--典型植被和收集有关植物资源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查明了典型植被现状 ,经过分析讨论认为,为了有效保护和拯救现有典型植被、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 应抓紧制定保护和发展规划,增加其生态用水量,大力推行围栏封育,进一步扩大自然保护 区规模,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发展人工植被、适当引进优良水土保持经济植物等.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黄河上中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黄河安澜的治本之策。改革开放40年来,黄河上中游地区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结合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提出了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搞好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 ,以节约保护、综合治理、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 ,恢复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以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为重点 ,以县为单位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 ,适应新形势 ,进一步优化水土保持措施配置 ,加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实现群众脱贫致富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减少江河泥沙 ,为大江大河治理服务  相似文献   

19.
浅谈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的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川两河”(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对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对该区自然特征及土壤侵蚀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思路、防治目标及措施布局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黄河流域在国家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总结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所取得的主要成效的基础上,阐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解决水沙关系不协调问题的关键措施,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当前黄河流域仍然面临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特性没有改变、不同侵蚀类型区治理空间不均衡和治理格局亟待调整、传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与金山银山的要求存在差距、水少沙多和水沙关系不协调特性没有改变等诸多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新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的战略举措,包括: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提升河源区和河口三角洲的水源涵养能力与生态质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推进黄河下游滩区治理升级,实现滩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