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获得三角帆蚌育珠蚌与养殖水体中浮游藻类量最佳需求关系,设计不同梯度的水体透明度,用围隔法圈围10个面积为100 m~2的水域作为试验点,2个围栏为1组,共设5个透明度梯度,每个围栏吊养120只育珠蚌;通过人工投入饵、肥,维持每个围栏水体的透明度尽量接近试验设计值;定期测定水体中透明度、p H值、溶氧、藻类量等指标,统计分析不同水体透明度情况下的2~+~3~+(2~3龄)育珠蚌产珠能力与藻密度、湿重等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水体透明度40.3 cm,藻密度18.58万个/m L、湿重181.73 mg/L时,2~+育珠蚌有较好的产珠量;在水体透明度41.2 cm,藻密度20.40万个/m L、湿重194.48 mg/L时,3~+育珠蚌有较好的产珠量;此时,每只蚌所需人工投入饵、肥料费用为0.48元。  相似文献   

2.
取1-5龄不同蚌龄的三角帆蚌怀珠蚌与非怀珠蚌若干只,提取其外套膜、心脏、斧足、鳃四个组织的粗酶液,然后利用丙酮酸钠作底物,加入还原性辅酶NADH(烟碱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生成NAD。据NAD在340nm处无吸光度显示,根据吸光度的降低情况来了解酶的反应速度,从而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在三角帆蚌的心脏和斧足中,怀珠蚌和非怀珠蚌的1、2、3、4和5龄蚌的机体免疫力无显著性差异;在外套膜和鳃中,怀珠蚌的机体免疫力为5龄蚌>1、2、3、4龄蚌,而非怀珠蚌的1、2、3、4和5龄蚌的机体免疫力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林道 《饲料研究》2003,(3):46-46
由于育珠蚌需要进行手术插片 ,并分泌珍珠质 ,以便形成珍珠 ,因此 ,体质相对较弱 ,容易受病菌侵染后发生斧足糜烂病。其主要症状是斧足红肿甚至糜烂 ,并逐渐出现死亡 ,严重的可相对集中成片死亡。造成育珠蚌斧足糜烂病的原因除育珠蚌手术插片受伤外 ,主要是池水不洁所致。通常是池水水质较差 ,病菌较多 ,体质弱及斧足受损伤的蚌 ,感染病菌而生病。加之死蚌未能及时捞除 ,腐烂后成为病菌的培养基 ,使病菌大量繁殖 ,直接危害周围的健康蚌 ,便造成了局部相对密集性死蚌。要防止育珠蚌斧足糜烂病 ,对放养育珠蚌的池塘 ,必须在放养进行清池消毒。…  相似文献   

4.
九、水霉病 1.病原体: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菌丝为管形没有横隔的多核体。附着在蟹体损伤处的部分为内菌丝,纤细且分校多,深入蟹壳及肌肉并吸收营养;在蟹体外部的部分为外菌丝,较粗状,分枝少,可长达3厘米,肉眼可见灰白色棉毛状物。生长适温5℃~26℃。  相似文献   

5.
河蟹的常见病害与防治技术(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水霉病 1.病原体: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菌丝为管形没有横隔的多核体.附着在蟹体损伤处的部分为内菌丝,纤细且分枝多,深入蟹壳及肌肉并吸收营养;在蟹体外部的部分为外菌丝,较粗状,分枝少,可长达3厘米,肉眼可见灰白色棉毛状物.生长适温5℃~26℃.  相似文献   

6.
正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帆蚌属,是我国特有的品种,也是渔业生产上使用最为广泛、培育珍珠效果最理想的淡水育珠蚌。近年来,随着淡水珍珠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规模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扩大,各类病害也频繁发生,育珠蚌传染性瘟病仍然成为当前制约珍珠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同时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蚌分泌大量粘液,此后对外界刺激反  相似文献   

7.
水霉病的病原体为水霉和绵霉属的一些种类。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由于捕捞、运输时操作不小心擦落鳞片,或寄生虫破坏皮肤,以及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差异过大等,均可导致霉菌侵入伤口,引发水霉病。  相似文献   

8.
水霉病的病原体为水霉和绵霉属的一些种类.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由于捕捞、运输时操作不小心擦落鳞片,或寄生虫破坏皮肤,以及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差异过大等,均可导致霉菌侵入伤口,引发水霉病.  相似文献   

9.
鱼、蚌、鳖混养,是在养蚌的基础上套养鱼和鳖的一种混养模式。我国江南地区池塘养蚌育珠的规模很大,但过去养殖大多较单一。经多年试验,在养蚌的池塘中套养鱼和鳖,结果不但不影响养蚌育珠,还可养成优质的鱼和鳖,特别是鳖的质量明显优于集约化养成的质量。可以取得高于单养蚌几倍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产动物真菌病之一,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在我国淡水水产动物体表及卵上发现共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此类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13~18℃,在水质较  相似文献   

11.
一、水霉病 此病又叫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和绵霉附生于鱼皮肤而引起的。犹如棉絮状,呈白色或灰白色。菌丝分泌毒素,破坏鱼体组织,使病鱼游动失常,食欲减退,以致瘦弱死亡。该病危害各种养殖鱼类和鱼卵。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在捕捞和放养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 2、每立方米水体用孔雀石绿0.15-0.2克,兑水全池泼洒。 3、用3-5%的盐水浸泡鱼体5-8分钟。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后期,江西省万年县在珍珠生产逐步形成规模经营的同时,开展了再生珠培育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再生珠培育具有节省蚌源、操作简便、成珠快、养殖周期短、投资少、效益好等优点。但成珠圆整和珠面光泽较初生珠差些。现就再生珠培育情况和有关问题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孟枋  叶荫云 《畜牧与兽医》1992,24(4):151-153
<正> 三角帆蚌瘟病的病原.属一种病毒(据有关报道系嵌砂样病毒).为了防治三角帆蚌瘟病,我们自1986年始对本省三个地区的疫点进行了调查和试验观察,本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尤以春夏之交和秋末死亡较高,在死亡蚌中;又以育珠手术蚌最多,我们收集了三个地区部分蚌瘟带毒组织,进行人工感染、继代和保存试验,结果如下: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淡水育珠手术操作系统化消毒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合撕膜法制片 ,采用消毒药棉新工艺 ,使育珠手术操作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相关环节均达到严格消毒防疫的要求。同时 ,研制并成功使用了一种等渗的营养康复滴片药 (滴片宝 )。经实际生产应用表明 ,不仅使大规模育珠生产的珠蚌存活率高达 98%。而且 ,由于伤口恢复快、珍珠囊形成快 ,手术后养殖初期生长迅速 ,所以珍珠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盆栽条件下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地表球囊霉和隐类球囊霉)对白三叶生长、叶绿素含量、根际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以及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和糖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85 d后根系菌根侵染率为35%~75%。接种处理显著提高了地上部、地下部和植株总干物质量以及叶绿素含量,其中白三叶对隐类球囊霉的依赖性高于地表球囊霉。接种菌根真菌处理也增加了根际0.25~0.5 mm和0.5~1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降低了1~2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但没有影响2~4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及平均质量直径。菌根接种增加了白三叶根际土壤易提取GRSP、总GRSP、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和水解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相关性分析显示,根系菌根侵染率显著地促进GRSP的含量,GRSP主要对<1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产生正效应,团聚体稳定性主要依赖总GRSP,不同组分的GRSP对土壤糖类物质的贡献不同。  相似文献   

16.
水霉病又称白毛病或肤霉病,是水生动物的真菌病之一,能够危害各种鱼类和鱼卵,对鱼卵的损失最大。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此病一般在晚冬、早春季节最容易流行,该病是由真菌寄生在水生动物体表引起,有病症时,菌丝体已经侵入动物伤口,向外生长。有的时候因为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溃烂,霉菌的动孢子便从溃烂处侵入,吸取皮肤里的营养成分,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逐渐长出棉毛状的菌丝。菌丝使得伤口皮肤组织坏死、溃烂,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游动失常、食欲减退、身体衰弱而死。  相似文献   

17.
手术操作是河蚌育珠的最关键一环,它包括制片和插片两个工序。一般手术要在最适条件下进行,其总的要求是手术要精细、稳巧、准确、迅速。 一、制片 1.将选择好的手术蚌放入新鲜清水中,使蚌自然排除体内污物。手术前,洗净蚌壳外表杂物和污泥。  相似文献   

18.
鱼苗池套养幼蚌,不仅能充分利用鱼池水体资源,培育接种蚌,而且降低育珠成本,提高鱼池的综合效益。 一、鱼苗池条件 要选择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水质良好的鱼苗池。面积一般1~5亩。要求池堤牢固,不漏水,池底平坦,无杂草,鱼池向阳,光照充足,交通方便。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2月26日~2006年1月15日,肃南县祁丰藏族乡珠龙关村牧民李某某,饲养绵、山羊共639只,其中怀孕母羊292只,发生绵羊流产76只,流产率26.03%,主要以怀孕绵羊流产为特征,初步诊断为注射羊梭菌病三联四防苗(浓缩苗)引起的不良反应。1基本情况该牧户饲养绵、山羊共639只,其中绵  相似文献   

20.
综合养鱼可以循环利用废弃物,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一种节水、节地、节能、节粮、低耗高效的养殖模式。现将江西省万年县开展综合养鱼的几种模式简介如下: (一)鱼—蚌—畜—禽立体养殖 以水面为依托,以渔业为中心,实行水中养鱼,水面育珠,水底(网箱)养蚌,塘边建舍养猪养鸭或养鹅,畜禽粪便入塘肥水,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