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退耕还林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各级政府应抓住这一机遇 ,通过建立健全退耕还林领导机制 ,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实现稳步退耕。对弄虚作假而索取国家补助粮食的行为 ,要严肃查处。依靠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 ,严格水保监督执法 ,以保证退耕还林工作健康、持续、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基于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我国实施了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迁和农耕文明前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气候和植被带的南移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破坏,指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对植被恢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气候改善都起到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水资源需求增加,承载力不足、耕地面积减少,短期内粮食产量下降、政策可持续性等问题,提出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树种,利用节水措施以缓解水资源问题,基于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最大化进一步优化土地配置,从工程后续的管理和维护上入手,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巩固已有的成果等建议,为以后更好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民生活贫困,症结是水土流失严重,关键是广种薄收,陡坡种植,要实现稳定的退耕还林还草,在退耕的步骤,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先试点,后普及;先修地,后退耕;先深山,后浅山;先陡坡,后缓坡;先间作,后全退的原则。在还林还草的方法上,要处理好“被子”与“票子”的关系,实行以草、灌为主,适度发展经济林,长、中、短相结合,在保障措施上,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确立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潞城市退耕还林面临若干急需解决的问题,经济林比重过大、现行政策不配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没有建立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提高对退耕还林的认识;应明确退耕还林具体内容,搞好规划与综合协调;要进一步落实政策,切实做到补助到位;要发展农村经济,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要充分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植被再造。  相似文献   

6.
乌江流域是贵州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域,对振兴贵州经济及对西南地区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了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必须从退耕还林还牧(草)入手。其主要措施、对策:(1)执行有关技术政策:(2)摸清底子,制订退耕还林还牧规划:(3)流域治理开发首先抓住一个核心,实现两个调整;(4)群决群众后顾之忧,进行外部、内部经济补偿;(5)从实际出发,退耕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稳妥,不能一刀切;(6)帮助农民寻求近期受益的致富门路,搞好剩余劳力转移;(7)进行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建设。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考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系统阐述了我国退耕还林的概况,生态类型及治理模式,主要应用的技术措施及取得的主要经验,并分析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现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经济补偿机制,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推广先进技术和成果,加大监督管理等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8.
仝小林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2):322-323,326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针对1999年以来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过程中存在规划不合理、盲目超计划实施等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工程实施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就实施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以期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河南省淅川县两年来退耕还林实践的分析,总结了取得的成绩、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指出了淅川县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的重大意义和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中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中出现的后续产业不力,重林轻草、轻灌、树种、草种单一且外来物种占优势,不注重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及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需加强后续产业建设开发,植被建设要重视先锋物种。模拟天然生态系统及调整退耕还林政策。加速移民建镇,加强科技宣传,提高农民素质等。  相似文献   

11.
短期犁林(竹)-草复合植被还林初期土壤碳氮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退耕地短期型光皮桦-扁穗牛鞭草和苦竹-扁穗牛鞭草复合植被还林初期(1~7年)不同年份土壤表层(0~20 cm)和下层(20~40 cm)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Soil total nitrogen,TSN)含量进行了定位研究,探讨了退耕还林初期SOC和氮变化规律。研究表明:SOC和STN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呈先下降后增加趋势,光皮桦-扁穗牛鞭草和苦竹-扁穗牛鞭草表层SOC和STN分别在第6年和第4年时开始恢复,下层土均在第5年时开始回升;还林后各年之间C/N变化不大,只是在第2,3年有所升高,表现为土壤氮素有一定缺乏;还林7年后,苦竹-扁穗牛鞭草的SOC和C/N均高于光皮桦-扁穗牛鞭草,但其土壤氮素改善状况不甚明显。还林7年后土壤碳氮含量虽尚未恢复到农耕地水平,但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土壤碳氮素水平正在逐渐恢复,初步显示了实行退耕还林工程后土壤SOC和氮的固存效应。  相似文献   

12.
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所辖3个自然村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对该流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纸坊沟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1999年)生态足迹0.9910hm2/cap,生态承载力0.8926hm2/cap,生态赤字0.0984hm2/cap;退耕还林工程一期结束后(2007年)生态足迹1.0188hm2/cap.生态承载力1.2703hm2/cap,生态盈余0.2515hm2/cap,说明退耕还林丁程的实施已见成效;同时退耕还林一期工程实施前后3个自然村生态足迹顺序并未发生变化,这与其区位特征一致。根据该流域及其3个自然村的发展特点,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应发展商品型生态农业,强化产业与资源的耦合。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尺度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西部地区正在施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无疑是西部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的一项重大举措,但就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本底条件来看,我们认为有必要确认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尺度范围,对西部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有一个共识,以确保国家以有限的投资获取西部地区最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青海省湟中县人户调查,运用灰色关联法,对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户的退耕还林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农户经济收入、改变农户家庭收入构成直接影响到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北川河流域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青海大通县北川河流域分浅山区和脑山区各选择了5种退耕还林配置模式,研究了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浅山区,土壤抗冲性指数与枯落物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以模式D(中国沙棘)的抗冲性指数最大,为1.136 s/g,以模式E(柠条)的最小,为0.385 s/g;在脑山区,土壤抗冲性指数与团聚度、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模式F(青海云杉)的土壤抗性指数最大,为1.652 s/g,模式J(青杨 中国沙棘)的土壤抗冲性指数最小。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 (草 )工程及其生态环境效益发挥的影响因素较多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之间 ,人为因素中社会经济活动层面、政策法规层面和观念与意识层面等不同层面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结合安塞县退耕还林 (草 )试点 ,对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进行分析 ,表明各个因素对退耕工程生态环境效益发挥具有很大作用。同时建议考虑不同影响因素 ,丰富试点内容和形式 ,促进退耕工程能够理智进行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尽快长期发挥  相似文献   

17.
生态退耕工程中的生态补偿问题及其补偿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深入剖析生态补偿之关键问题的基础上,从生态退耕的具体过程入手,将生态补偿的内容细分为退耕损失补偿,产业结构调整补偿,种苗费及相关投入补助,种植及管护报酬,生态收益5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相应的补偿途径。新的补偿方法科学、高效、公平,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为国家今后完善西部生态退耕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后不同林地土壤孔隙与贮水特性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为探索退耕还林工程中树种配置措施对林地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在黄土丘陵区采用环刀法测定了退耕还林后10年生刺槐、侧柏、油松林分的土壤孔隙度和贮水能力.(1)各种林分都具有明显改善土壤贮水性能的作用,表现为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及贮水量;改善程度以刺槐林分为最大,油松林分次之,侧柏林分较小.(2)各种林分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滞留贮水量的提高程度均大于对(毛管孔隙度)吸持贮水量的提高程度.(3)林地土壤贮水性能的垂直空间变异性较明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加而土壤孔隙度和贮水量减小.  相似文献   

19.
以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西北部、水土流失严重并以贫困著称的宁夏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总体规划为例。在进一步实地认识该规划设计的背景基础上,概括出该总体规划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目标,然后,通过对获取的6个典型村的73份有效问卷的分析,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角度探讨了该区退耕还林还草总体规划实施后的效果。发现退耕还林总体规划的实施对于抑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后续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效果明显,但仍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