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由于杀虫剂的使用受到经济和环境的限制,培育抗虫品种便成为防治害虫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是在技术能力和资源有限的地区,利用抗虫高粱品种是防治害虫的最有效方法。高粱的主要害虫尽管高粱害虫近百种,但热带半干旱地区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是禾螟、摇蚊、芒蝇和穗蝽象。高粱芒蝇(Atherigona varia soccata)  相似文献   

2.
玉米的主要害虫是玉米螟,蚜虫,红蜘蛛等,其中以玉米螟为主,但自1992年以来,发现危害玉米雌穗的不仅仅是玉米螟一种害虫,还有大量的棉铃虫,本来穗部二代平方米螟就很难防治,又增加防治难度,使损失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正在寻找和培育抗虫源。虽然当地每年可以种植两季作物,并且害虫在雨后季的自然侵染只有中度水平,但仍须充分重视害虫的为害问题,以便改善获得抗性水平可靠数据的机会。高粱禾螟(Chilo,partellus Swinhoe)是印度和东非低洼地区最主要的高粱害虫之一,并且在热带半干旱(SAT)地区的其他地方也发生并且  相似文献   

4.
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是槟榔的重要害虫,为筛选有效防治红脉穗螟的优势赤眼蜂蜂种,研究比较了稻螟赤眼蜂、食胚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红脉穗螟的寄生力。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寄主卵密度范围内,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食胚赤眼蜂对红脉穗螟卵的寄生数量随着红脉穗螟卵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其中,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食胚赤眼蜂在红脉穗螟的卵密度分别为35、30和25粒/管,寄生卵数量和寄生率均为最大,寄生卵数量分别为16.2、8.8和10.6粒,寄生率分别为46.3%、29.3%和42.4%。在赤眼蜂羽化后的12 h内,在0~72 h提供充足卵的情况下,食胚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主要在0~24 h寄生红脉穗螟的卵,分别占总寄生量84.8%、48.6%和60.7%,其子代蜂总数分别为48.5、50.8和53.8头,子代雌蜂比例分别为68.2%、74.4%和55.1%。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对红脉穗螟卵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松毛虫赤眼蜂和食胚赤眼蜂作为红脉穗螟卵补充优势赤眼蜂,这3种赤眼蜂可共同防治红脉穗螟。  相似文献   

5.
玉米禾螟(Chilo partellus)在玉米上造成明显的产量损失,尤其在亚洲、非洲的炎热、潮湿地区更为严重。其危害形式主要是引起叶损伤、枯心、矮化、茎穿孔和茎破裂。在玉米作物种植较少或没有害虫防治措施的耕作条件下,由于这种害虫的危害造成低产。虽然在某些国家如肯尼亚常常通过施用杀虫剂来保护作物免遭害虫危害。但是如果不及时得以保护,一些感虫品种和杂交种会受到严重危害。此时抗性品种和杂交种在防虫上显示出较大的  相似文献   

6.
在尼日利亚,由高粱散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 cruenta)引起的散黑穗病是一种重要的高粱穗部病害。该病是由种子表面带菌,通过化学药剂处理种子很容易防治。然而,尚没有防治此病的有效药剂,结果在有些年份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为此,在 Samaru 和扎里亚,于1989年生长季(6~9月),测定了2种化学药剂对高粱散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粒霉病是热带半干旱地区高粱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在印度、南美和东南亚各国危害尤甚。高粱粒霉腐不仅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而且也使籽粒品质严重变劣,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高粱粒霉病的研究,在病理、遗传、防治及抗病育  相似文献   

8.
李仲兰 《大豆科学》1992,11(2):184-187
作者在草地螟偏重发生的1983、1984、1989年,通过人工接虫试验,对草地螟为害大豆产量埙失率及防治指标进行了试验研究,为制定防治指标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单株大豆每增加1头草地螟幼虫减产损失率为5%。提出大豆每株有草地螟0.38头,每平方米有10头为经济合理的开始防治指标。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是一种暴发性害虫,其特点是发生突然,危害严重。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因此,研究草螟的产量损失率,对明确预报和经济合理制定防治指标,是十分重要的。我所于1983、1984、1989先后三年,对草地螟为害大豆的产量损失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茶须野螟Nosophora semitritalis (Lederer)是茶树上一种较为常见的食叶性害虫,其幼虫取食叶肉形成“窗斑”、缺刻,老熟幼虫常咬食1张椭圆形叶片制作蛹室化蛹,对茶叶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文章介绍了茶须野螟的主要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供茶叶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关于高粱性状的遗传研究,特别是经济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并不多见。现将印度学者近年来对高粱穗部及籽粒若干性状的遗传研究结果综合编译如下,以资参考。一、穗部性状的遗传1.穗型高粱穗型有紧密和松散之分。据 Ayyan-gar 和 Ayyar(1938)报道,散穗型对紧穗型(Pa_1:pa_1)是显性。但是,Ghorpado 和 Kadam  相似文献   

11.
甜菜白带螟,即甜菜叶螟(H.recurvalis Fabr.),属鳞翅目(Lapidop(?)ra),螟蛾科(Pyralididae),白带螟属(Hymenia),是我国中部地区甜菜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山东省从鲁西南、鲁西北到胶东半岛均有该虫分布。据调查,该省自1971年发展甜菜生产以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而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面积的扩大,虫害发生面积和虫口密度也逐年加大。目前全省己有二十一万亩甜菜发生了虫害。1979年高密县25,000亩甜菜全部发生了白带螟,其中5,000亩危害严重的地块只残留叶脉。由于白带螟的危害,使块根精度降低1一3度,产量损失可达10—20%,达不到糖厂加  相似文献   

12.
1968年以前,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rainum)在美国并未被当作粒用高粱的主要害虫,仅视为小粒谷类作物的一般害虫。直至1968年这种害虫演化出一个新品系生物型C(Harvey等,1969),在高梁上大量繁殖危害,它才成为美国高粱主产区的一种严重害虫。在以后的时间里又演化出两个新品系,即生物型D(Teetes等,1975)和生物型E(Porter等,19  相似文献   

13.
玉米自交系对粉茎螟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茎螟(Sesamia nonagrioides)是欧洲南部玉米最重要的害虫。研究的目的是寻找能够使玉米茎及重要的害虫。研究的目的是寻找能够使玉米茎及穗抵御粉茎螟侵害的抗源。在Pontevedra(西班牙的西北部),对来自7个种质群(美洲、阿根廷、欧洲、兰卡斯特、北部硬粒、瑞德及其他)的121个自交系根据其成熟期(超早熟、早熟、中熟、晚熟)的不同,分组进行了几年的人工粉茎螟侵染评价试验。记录了12种性状来评价茎及穗的损害程度。结果表明:茎和穗的抗虫性没有相关性,因此,在同一群体内对两种类型抗性同时进行选择。8个极早熟,2个早熟,7个中熟和4个晚熟自交系具有抗螟性。瑞德种群的抗性比其他种群的强。因此,可选用最好的瑞德自交系组成抗螟的瑞德人工种群,并将其作为新的抗粉茎螟品种资源。同时,也可以用最好的非瑞德自交系来组成非瑞德抗粉茎螟的人工种体。有7个自交系(A509,A625,CO125,EA2024,EP39,OH43和PB130)茎和穗同时具有抗虫性。这些自交系在选育计划中可作为抗粉茎螟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各种虫害是造成玉米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种质资源中的抗虫性进行抗虫育种是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通过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特别是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技术)对几种主要害虫(包括欧洲玉米螟、西南玉米螟、甘蔗螟和穗蠕虫等)的抗性进行了基因作图和标记,结合候选基因途径对抗虫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该领域目前的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为明确吉林省玉米穗期害虫种类、分布及发生情况,2013~2016年对吉林省9个地市,42个县(市/区),累计409个地点的玉米穗期害虫进行系统调查,为玉米穗期害虫的监测预警和制定合理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发现,吉林省玉米穗期有27种有害生物,隶属于3个纲,7个目,18个科。亚洲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叶螨和蚜虫的有虫田率均在80%以上,百株虫量和危害级别较高,是吉林省玉米的主要害虫。美洲黍潜叶蝇、古毒蛾、大青叶蝉、梨剑纹夜蛾、赤角盲蝽、白星花金龟等有虫田率在20%以下,且百株虫量<1头,尚未玉米生产造成威胁。此外,迁飞性害虫黏虫也是玉米穗期重要害虫,棉铃虫是潜在的玉米穗期重要害虫。  相似文献   

16.
SW12-859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转基因玉米杂交组合,全株表达Cry1F基因杀虫蛋白。本研究以其为材料,与其遗传背景相似的郑单958为非转基因对照,在玉米心叶期(6~8叶期)和穗期(13~16叶期)进行田间人工接玉米螟初孵幼虫,调查其抗螟性、农艺性状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转基因玉米SW12-859对一、二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郑单958表现为感,二者受玉米螟危害程度(抗螟性)差异显著。转基因玉米SW12-859和郑单958的株高、穗位高等农艺性状相近,在接虫条件下,转基因玉米产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玉米。  相似文献   

17.
四、茉莉害虫之防治在福建茉莉主要害虫以茉莉叶螟,茉莉蕾螟和蕾紫夜蛾为害最重。①茉莉叶螟:是福建荣莉的重要害虫之一。成虫全体披深褐色鳞毛,体长9—12毫米,翅  相似文献   

18.
果蔗螟虫是果蔗生长期的主要害虫,其发生种类多,为害时间长。蔗螟以二化螟、大螟、二点螟为主,其中二化螟占螟虫总量的90%以上,在苗期至伸长期可持续为害,造成产量损失与糖分下降。据调查,在果蔗生长期若不防治螟虫,植株螟害率可高达50%以上。我县蔗农习惯频繁滥用久效磷等高毒农药防治蔗螟,导致果蔗农药残毒超标,影响食用安全性。为此,2000、2001年我们尝试在果蔗伸长期采用一些中低毒农药防治蔗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近代高粱改良和生产的重要进展是选育并应用了F_1代杂交种。主要由穗粒数杂种优势决定的。高粱籽粒产量杂种优势的现象(Quinby,1974) 已经广泛而成功地用于改良高粱产量,主要是发达国家种植的温带高粱。毫无疑问,促进杂交高粱的选育和推广是由于能利用产量的非加性遗传效应(Doggett,  相似文献   

20.
(括号前为期数,括号内为页数)高高粱不同抗旱机制的效用粱粒用高粱对高温、干旱的反应和抗性···……1水分梯度对高粱生长、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1)(6)粒用高粱干物质的生产和分配·······.····……1不同细胞质高粱农艺和形态特征的比较·一1康拜因收割台收获倒伏粒用高粱的性能……1穗结构因素与高粱籽粒产量的关系(科技简讯) 1新老高粱杂交种的表现差异(科技简讯)…1粒用高粱生理、生态的研究···············……2高粱耐旱性的田间评价·····················……2高粱植株对风沙危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