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核桃产量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核桃产量预测模型,分析影响核桃产量的主导林分因子与立地环境因子,并探讨发展核桃的丰产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四川省现有天然白夹竹林进行了典型标准地调查,就林分因子、立地因子、经营因子等详细观测记载。室内分析代表性土样。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天然白夹竹林生长的自然和经营条件,并据此将白夹竹林划分为三种类型。对三种类型提出了可行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3.
浅丘区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样本调查基础上,选择优势树高、海拔、土壤总厚度、土体石砾含量、土壤A1层厚度等立地特征作为分类指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探讨浅丘区森林立地分类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选用四川省境内具有代表性的县(市)气候、土壤、枣子产量为依据,用主分量分析法确定影响子产量的主导因子,再用主导因子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合生产力指标将四川省枣树区划为四个分区,即中心产区、重点产区、一般产区、生态非适宜区。  相似文献   

5.
用Eberhart-Russell模式和方法分析南充地区1980~87年区域试验中六个油菜(B.napus L.)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两种产量稳定性参数值都有较大差异,说明品种在本地区有不同的稳产性和适应性而产量与两种稳定性参数之间并没有相关。有的品种表现高产、稳产和适应性广,而稳产性好的品种一般至少有两个产量构成因素表现稳定。这种分析方法可以作为研究油菜品种的稳产性和适应性的有价值的手段有助于对参试品种作出较全面的评价,以便合理的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6.
杂交早稻主要性状分析及高产育种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相关分析、通经分析和主成份分析方法对近年来育成的一些杂交早稻组合的主要性状分析表明:1.产量和产量性状及产量性状间有较为复杂的相关关系,而以每穗实粒数和株高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2.生育期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其它性状通过该性状的间接作用很小,说明早稻生育期范围内,实现高产是可能的;3.按累积贡献率≥85%,确定了穗平着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穗长四个主成份;4.对提高杂交早稻的育种途径和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采用多因素正交和单因素随机区组对比试验方法,对蓝桉培育进行了为期五年的定位研究,成功研制出容器壮苗培育、定植季节、造林密度、施肥措施等关键技术。纸浆原料林定向培育应3月初播种培育容器壮苗,6月及时出圃定植,初植密度2500株/hm2,重施有机类底肥,次年2-4月混施N肥和P肥。试验林分表现出显著的早期速生性。  相似文献   

8.
川西南豌豆地方品种产量性状遗传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搜集于川西南12个县具代表性的50个豌豆地方品种9个产量性状进行了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前四个主成份对变异的贡献率达91.7%,供试品种主成份载荷均不理想,产量性状差。50个品种被分为六类,遗传距离的大小与品种的地理分布有一定关系,但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通径分析方法对茶树不同种植密度与茶树骨架形成、分枝结构、蓬面结构三大要素进行对应分析,结果表明:1)随密度上升主干粗度、一、二级分枝粗度下降;2)分枝角度随密度上升而变小;3)随密度上升,小桩数随之增加,其它因子与之呈负相关。由于密度上升后,群体结构的光合面积增大,碳水化合物积累增多,而产量上升。选用合理密度与排列组合时,可用回归方程计算。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全面调查、标准地实测和树干解析,调查了官司河流域主要森林树种马尾松、柏木的生长状况。建立了马尾松、柏术现实林分生长过程表,并分析了两个主要树种林分因子生长过程,评定了该流域林地平均立地质量,预测了林分发展趋势,为掌握林分动态,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退化低丘红壤新造毛竹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低丘退化红壤区新造毛竹林的促进生长提供科学依据为目标,在竹林林分结构年际变化和生态构件因子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定位调查方法研究立竹年龄、径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和生物量各组分间关系及其特征生态构件因子,结果表明:立竹胸径与竹林其它生态构件因子间呈极显著相关,与立竹度是新造毛竹林林分结构年际变化的主导因子。竹龄对竹林地上各器官含水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龄立竹竹秆、竹枝含水率较1龄立竹分别下降10.3%、9.4%,3龄始趋于相对稳定。2龄叶含水率较1龄叶含水率降低24.6%,相同叶龄竹叶含水率差异不显著。低丘红壤区新造毛竹林竹秆、竹枝、竹叶生物量与立竹径级呈一致性增长趋势,各组分生物量构成比例随径级无显著变化,大小顺序与其它土壤类型的毛竹林趋于一致,为竹材>竹枝>竹叶,而地上生物量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竹林立竹平均胸径的差异。易于测量的立竹胸径与全竹干质量、竹材干质量显著相关,可作为毛竹林地上生物量分析的特征生态构件因子。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毛竹经营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发展经济学的调查方法,对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几个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主产区的123个农户进行了走访与问卷调查,并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黄岩区毛竹经营的社会因素作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农民对发展竹产业抱着积极的态度,并表现出对技术信息的期盼。同时由于受竹林经营的生产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对未来开展竹林的高效经营,还有待于当地林业部门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扶持,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完善技术的传播网络;农户也要积极配合当地有关部门作好竹林的低产林改造工作,改善立地条件,改造立竹结构。表3参11  相似文献   

13.
为摸清不同类型毛竹林竹笋-幼竹高生长差异,选择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一致的毛竹纯林、竹杉混交林和竹阔混交林,调查分析竹笋-幼竹高生长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拟合竹笋-幼竹高生长节律方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毛竹林对竹笋-幼竹高生长产生不同影响,尤以毛竹纯林经营对其影响明显,竹笋-幼竹高生长时间缩短,立竹相对高度增高;不同类型毛竹林竹笋-幼竹高度、日生长量随时间变化均呈"慢—快—慢"的变化节律,但竹笋-幼竹高度、日生长量毛竹纯林在高生长上升期、盛期的前期明显较竹杉、竹阔混交林大,在高生长盛期的中后期提前急剧下降,竹笋-幼竹高度毛竹纯林在高生长盛期时较竹杉、竹阔混交林大,而后2种类型毛竹林竹笋-幼竹高度、日生长量均接近;不同类型毛竹林竹笋-幼竹高生长节律均可用逻辑斯缔方程拟合。  相似文献   

14.
为了增加对竹林生态系统认识,应用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半方差理论模型模拟、分形维数及其与竹林结构部分因子相关分析,研究毛竹种群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1)毛竹种群半方差总体均值为0.818,林地之间变异较大,属中等强度变异。半方差的标准差较小,占半方差均值的1.293%~7.241%。不同类型毛竹林半方差均值比较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半方差的理论模型模拟多为线性模型,而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较少,毛竹林空间自相关性较弱。(2)毛竹林分形维数均趋近于2,表明毛竹林具有较好的均质性。(3)基台值与立竹度、均匀度呈显著相关关系,而分形维数与立竹度和均匀度相关不显著,表明了基台值与分形维数是刻画种群空间格局两方面指标。结论:毛竹林是趋于同质性植被,空间自相关性较弱,毛竹种群半方差在不同类型竹林之间差异不显著;竹林经营时采用竹阔混交林为宜,同时使毛竹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匀,减小半方差,减弱毛竹之间的空间资源竞争强度。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复合经营的立竹密度,以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3种立竹密度D1(1 500~2 500株·hm-2),D2(2 500~3 500株·hm-2),D3(3 500~4 500株·hm-2)的陡坡地粗放经营毛竹林为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立竹密度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种群生长状况和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毛竹林立竹密度对多花黄精地径、叶片叶绿素值和各构件生物量分配比例影响不明显,而对多花黄精种群密度、株高、各构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积累有一定的影响,均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不同立竹密度毛竹林下的多花黄精生物量分配格局均为地下块茎>根、叶、地上茎,地下块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占70%以上,显著大于生物量分配比例差异不明显的其他器官(P<0.05)。立竹密度是影响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种群生长的重要因素,在试验毛竹林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情况下,毛竹?鄄多花黄精复合经营适宜的立竹密度为1 500~2 500株·hm-2。图1表6参22  相似文献   

16.
毛竹林立地与结构的关系及其对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立地因子和结构因子中影响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生物量的主导因子,并解析主导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毛竹林生物量的影响。  方法  在浙江省10个县(市)选择少受人为干扰的毛竹林,设置52个样地,通过随机森林筛选出影响毛竹林生物量的主导因子,在此基础上构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主导因子对毛竹林生物量的直接、间接和总影响。  结果  立竹度、林分平均胸径和竞争指数是林分结构因子中影响毛竹林生物量的主导因子。土层厚度和海拔高度是立地因子中影响毛竹林生物量的主导因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中所预设的路径能够被接受,也能较好体现所采集的数据。立竹度、林分平均胸径、竞争指数和土层厚度的总影响为正,对毛竹林生物量有正影响。海拔的总影响为负,对毛竹林生物量有负影响。林分平均胸径对毛竹林生物量的总影响最大,为0.739。立竹度对毛竹林生物量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土层厚度对毛竹林生物量的间接影响最大,达0.492。立地因子中,土层厚度对毛竹林生物量的总影响大于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和竞争指数对毛竹林的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  结论  毛竹林的主要构件因子立竹度和林分平均胸径与毛竹林生物量的关系最为密切。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和竞争指数主要通过影响毛竹林的构件因子,间接影响毛竹林生物量。在毛竹林经营中,应当综合考虑立地因子、非空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对毛竹林生物量的影响,在充分利用立地潜力的基础上,调控毛竹林结构,提高毛竹林生产力。图3表3参40  相似文献   

17.
长期集约经营条件下雷竹林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长期强度经营虽然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导致竹林提早退化。在浙江省临安市横畈镇和西天目乡的雷竹样地采样调查,选取栽植时间分别为5,10,15a的雷竹林地土壤,以及刚由水稻Oryzasativa田改种为雷竹林的土壤(1a),旨在研究长期集约经营对雷竹林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横畈镇和西天目乡的雷竹林经过长期集约经营之后,均显著增加了土壤(0~20cm)中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及有效磷的质量分数,而pH值则随着经营年限的延长而降低。长期的集约经营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以及微生物量碳/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全氮的比值:土壤微生物量磷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微生物量磷,全磷的比值则同样随经营年限的延长而逐渐下降。长期施肥和覆盖措施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生物学总量衰退.促使雷竹林提前退化。表4参22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为害毛竹的竹小蜂的发生发展规律,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了毛竹受害率的预测模型,经复相关系数t检验表明呈极显著相关,并用偏相关t检验和得分值范围比较表明:地形、竹林组成与结构和气候因子是影响竹小蜂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该模型可以预测毛竹被竹小蜂为害的受害率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退化红壤区笋用小径竹幼林结构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壤丘陵地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以优质笋用小径竹红壳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为对象,历时5 a定位研究竹子幼林结构主要因子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壳竹和早园竹抽鞭发笋能力强,成竹率高,年际立竹量变化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可分别达到2 430株*hm-2和2 970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分别为3.54 cm和3.21 cm.第5年立竹量和立竹径级达到丰产林分结构水平.红壳竹和早园竹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 cm区间,造林后第3年鞭系长度达10 m*m-2以上,平均鞭径分别为1.75 cm和1.32 cm,鞭系径级均匀度提高.单位面积林地鞭系侧芽数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多,造林后第3年分别是第1年的119.4%和202.9%.指出2竹种在红壤丘陵地适应性好,可规模化推广应用.造林母竹标准为2.5~3.5 cm径级的1~2年生健康立竹,初植密度900~1 500株*hm-2.加强幼林期土壤管理和竹林结构调控是早成林和良好经济性状表现的主要措施.表6参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