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石井系鸭瘟弱毒疫苗连续通过雏鹅继代,对雏鹅的毒力逐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体温逐渐升高,肝脏病变愈来愈明显,死亡率也愈来愈大。同时对大鹅的毒力也不断的提高。在F_(22)代以前共接种雏鹅110只和大鹅27只,结果全部健活,但以后则死亡数不断增加。至F_(38)代时以10~(-1)稀释毒注射雏鹅5只及大鹅3只,全部死亡。与此同时,此雏鹅毒对鹅体的免疫原性则有明显的提高。在F_(15)代时以500及1000倍稀释毒各免疫大鹅5只,结果10只鹅全部死亡;但到F_(22)代时,以同样剂量对大鹅进行免疫及攻毒,结果两组共8只大鹅,则全部保护。后来为了降低雏鹅毒的致病性并保持其良好的免疫原性,又将雏鹅F_(27)代毒通过鹅胚5代后,再通过鸭胚5代,最后用鹅胚及鸭胚毒分别以10~(-1)稀释度注射大鹅各3只,结果鹅胚毒组2/3存活,而鸭胚毒组则3/3正常。石井系鸭瘟弱毒苗(以下简称石井苗)经过多年来在生产上使用推广,对控制鸭瘟流行起了良好作用,且抗原性一直保持稳定,用于对鸭的最小免疫剂量可达到10~(-7)l毫升/只。但近两年来我省各地鹅的鸭瘟病广泛流行,然而当使用此苗于鹅体时,则防疫效果不甚理想,免疫效价低,免疫期短。为此,本试验试图将石井苗先通过雏鹅继代,以期达到提高其对鹅体的免疫效果,为解决当前鹅感染鸭瘟而提供较理想的弱毒疫苗。  相似文献   

2.
小鹅瘟鸭胚化GD弱毒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小鹅瘟“广东白沙(GB)强毒株”适应鸭胚,于1980年12月育成一株毒力弱而稳定、免疫原性良好的小鹅瘟鸭胚化GD弱毒株。制成湿苗,在母鹅产蛋前1个月,肌肉注射4559只。母鹅注射疫苗后,从第一批出壳的雏鹅至270天内所产的蛋孵出的推鹅,用南海、罗村等强毒株原液0.5ml/只攻击,结果六组免疫试验组全部保护;六组对照组的死亡率为53.3-100%。母鹅在注射疫苗后270~312天内所产蛋孵出的雏鹅的免疫保护率为81.8~88.8%。用100个疫苗免疫剂量肌肉注射30只母鹅,均无不良反应。于1981~1983年6月间,在广东省14个疫区内试用,共接种母鹅346107只,抽查3个县126个养鹅户所养的4374只免疫雏鹅,至上市时的成活率为93.8%。同时抽查1781只非免疫雏鹅,其成活率仅为44.4%~75%(平均50%)。  相似文献   

3.
将从有关单位引进的小鹅瘟鸭胚化弱毒疫苗毒株连续通过8日龄鸭胚绒毛尿囊腔传5代,由此而得到VF33种毒。VF33种毒对8日龄鸭胚的半数致死量为10~(6·25)/0.2ml,中和指数为3.25,最小致死量为10~(-4)/0.2ml。将VF33弱毒疫苗作1:100稀释,每只产卵母鹅肌肉注射1ml,免疫后110天收集种卵育雏,每只以0.5ml强毒攻击,其保护率为90%;将种毒原液5ml接种产蛋母鹅,1ml接种3~6日龄雏鹅,均表现安全。  相似文献   

4.
将1株新分离的鸭瘟病毒(DPV)CY07株分别接种鸭胚和7日龄雏鸭,结果40%的胚24h内死亡,剩余胚24~48h内死亡;7日龄雏鸭48h发病3只(3/7),至120h共发病6只(6/7),死亡5只(5/7)。同时用标准株血清进行病毒中和试验,血清中和价为1∶19。对鸭瘟弱毒疫苗免疫鸭进行攻毒试验,证明能够抵抗鸭瘟病毒CY07株的攻击。表明DPVCY07株是1株毒力较强的病毒株,但抗原性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鹅的鸭瘟和小鹅瘟是当前严重威胁养禽业的两种传染病,虽然已分别有了预防疫苗,但鸭瘟疫苗对鹅的鸭瘟效价较低,免疫期短,效果不一,特别是接种两种疫苗时,需多次注射,使用不便。根据鹅源鸭瘟病毒和小鹅瘟病毒可同时在同一鸭胚复制增殖,未发现干扰作用的存在,特进行二联疫苗的研制,以便提高疫苗质量和满足防疫需要。 研究结果显示,二联苗对成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免疫鹅对鸭瘟强毒攻击的半数有效免疫剂量(10~(6.5)ED_(50)/1ml)、免疫鹅血清对小鹅瘟病毒的中和指数(NI=7586)分别略高于鸭瘟疫苗(10~(6.5)ED_(50)/1ml)和小鹅瘟疫苗(NI=3163),免疫鹅的鸭瘟中和抗体反应和小鹅瘟沉淀抗体反应与相应的鸭瘟疫苗和小鹅瘟疫苗基本相同,从而初步研制成功二联弱毒疫苗。二联苗免疫鹅对鸭瘟有免疫力,其后代可免遭小鹅瘟侵袭,具有双重作用,由于使用同一鸭胚生产二联苗,可简化制苗工艺,降低成本,便于现场应用,减少对鹅的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6.
1982年5月下旬,我们增城县科协和县畜牧兽医学会在三江公社联合举办小鹅瘟鸭胚化CD 弱毒疫苗预防小鹅瘟技术推广学习班后,全县共有派潭、朱村、宁西、永和等6个公社21群母鹅共2,785只,在产蛋前一个月,用佛山兽专研制的小鹅瘟鸭胚化 GD 弱毒疫苗,用灭菌生理盐水作10~(-2)稀释,每只母鹅肌肉注射1毫升。母鹅注射疫苗后未见不良反应,每年注射一次,对其生产性能亦无影响。我们曾调查了69个养鹅专业户所养的1,009只免疫母鹅后代,当养至30日龄时,成活986只,成活率为97.72%。广大社员普遍反映免疫母鹅的后代好养,能抵抗小鹅瘟。本县各  相似文献   

7.
应用英国鸭胚化小鹅瘟21/486弱毒种毒,研制出湿苗和冻干苗,其效价为10~(5-6)ELD_(50)/0.2ml.以该苗原液接种3日龄雏鹅(无母源抗体)5只,每只3.0ml,观察20天均存活;以10倍稀释的该疫苗皮下接种3日龄雏鹅0.2ml/只,免疫后3、7和14天分别用小鹅瘟(GP)强毒1.1万个 LD_(50)/0.2ml/只攻毒,保护率分别为95%、100%和100%;用皮下接种的2倍量的该疫苗进行饮水免疫,保护率为84.96%。中和抗体和琼扩抗体均从疫苗接种后第7天开始出现,并持续到第10周以上.1988~1990年在吉林、河北、辽宁、内蒙古四省八个单位共免疫接种种鹅和雏鹅20余万只,未发现不良反应。在疫区和受威胁区接种此苗后,GP 得到控制或消灭,并且提高成活率40~97%。  相似文献   

8.
将鸭α-干扰素基因疫苗pcDNA-SDIFN-α分别按每只1、3和6μg剂量采用基因枪轰击方式免疫樱桃谷鸭,以PBS、空载体质粒pcDNA 3.1(+)和鸭瘟弱毒疫苗为对照,注射后第15 d给每只鸭人工感染鸭瘟强毒.结果显示,1μg pcDNA-SDIFN-α免疫鸭有3/12死亡,PBS和空载体注射鸭分别有5/12和4/12死亡;3μg和6μg pcDNA-SDIFN-α免疫鸭以及鸭瘟弱毒疫苗免疫鸭100%受到保护.3个剂量pcDNA-SDIFN-α免疫鸭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显著低于PBS和空载体对照组,而3个pcDNA-SDIFN-aα免疫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基因枪轰击pcDNA-SDIFN-α免疫鸭后能产生一定的抗鸭瘟强毒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山东潍坊地区鸭瘟零星发病现象,从潍坊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病料,通过鸭胚接种,分离出一株病毒。通过分子生物学以及阳性血清定性中和试验鉴定为鸭瘟病毒(DPV),命名为鸭瘟病毒GM株。结果显示,该本病毒可适应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鸭胚ELD50为10-5.5/0.2 m L;该病毒无血凝活性,不能凝集1%鸡红细胞;本动物回归,使樱桃谷鸭在5~6 d死亡,成功复制出鸭瘟病毒;鸭瘟病毒GM株与鸭瘟病毒鸡胚化弱毒株(CVCC AV1222)疫苗的免疫攻毒试验表明,传统鸭瘟疫苗对该分离株具有保护力。初步确定该病毒为传统鸭瘟野毒。  相似文献   

10.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弱毒株的培育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上连续传代的方法,获得了由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强毒株(NGVEV-CN株)致弱的弱毒株(CN40株)。该弱毒株TCID50为10^-8.083,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易感1日龄雏鹅连传8代不返强。该弱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最小免疫剂量为10000TCID50,免疫后3d产生部分免疫力,5d产生坚强免疫力。口服免疫效果最好,对雏鹅免疫期在30d以上。该弱毒株能够干扰强毒在雏鹅体内繁殖,进入鹅体后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繁殖并排泄出体外,使同居雏鹅感染并获得一定程度免疫力。临床使用后可极显著降低雏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毒力的鸭瘟病毒(DPV)感染对机体IFN-α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为DPV的感染与免疫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Real-time PeR对DPV弱毒株及强毒株接种雏鸭肝脏中的IFN-α mRNA表达水平及病毒荷载量进行动态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弱毒株能引起IFN-α mRNA在肝脏中快速、持续高水平表达;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接种后3 h上升4倍,9 h达到峰值(18.5倍),12 h~144 h保持在7.8~12.6倍之间,显著抑制了弱毒株的增殖,病毒荷载量较低,表现出感染的自限性;而强毒株只能引起IFN-α mRNA在肝脏中短时间、低水平表达,在感染后72 h才达到峰值,为空白对照的4.1倍,持续至132 h,以后迅速下降,至144 h(濒死时)仅为2.0倍,致使强毒株在肝脏中快速增殖,病毒荷载量与鸭瘟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这些结果提示鸭瘟弱毒株能诱导肝细胞高水平表达IFN-α mRNA,有助于机体建立有效的免疫保护,而强毒株可能通过某种机制抑制IFN-α的表达,利于其建立感染.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鸭瘟病毒感染与免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2.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NGVE)CN40弱毒株经不同免疫途径、不同免疫次数免疫开产前的种鹅,利用斑点免疫金染色(Dot-IGS)法对其抗体消长规律及其与后代雏鹅获得保护力的关系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N40弱毒株经皮下注射免疫种鹅效果最好,其余依次是肌肉注射、口服、滴鼻、滴眼和静脉注射。卵黄抗体滴度比血清抗体滴度稍低但却呈平行相关,种鹅免疫15天(Dot-IGSS血清抗体效价≥1:1570.13,卵黄抗体效价≥1:1536.00),其后代1日龄雏鹅抵抗1000个LD50/0.2mL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强毒攻击。经1次免疫后,对后代免疫保护期达5.5-6.5个月,经2次免疫则可达6.5-7.5个月。CN40弱毒株在该病高发区免疫种鹅,可以极其显著地提高后代雏鹅的存活率。免疫种鹅是控制雏鹅NGVE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鹅腺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1年我们在进行小鹅瘟自然带毒检测的研究中,从12只健康成年鹅的泄殖腔和上颚裂分泌物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定名Y-81G4。经研究结果表明,本病毒为无囊膜、球形、大小为70-80纳米。本病毒能致死鹅胚、鸭胚和SPF鸡胚。胚胎绒毛尿囊液能凝集鸡、鸭、鹅的红细胞。人工感染雏鹅、雏鸭、雏鸡均可引起呼吸和神经症状,并有一定的致死率。应用抗血清做交叉血凝抑制试验,证明本病毒与鸡新城疫病毒、小鹅瘟病毒、鸭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无血清学关系,而与标准EDS-76-AV127毒株和EDS-76-H91-1毒株有密切的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14.
琼脂扩散试验对小鹅瘟病毒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发育鹅胚培养的小鸡瘟病毒,经氯伤处理、浓缩后制成抗原,和抗小鹅瘟血清在含有8%氯化钠的琼脂板上,2O~25℃条件下进行双扩散,经24~36小时即可出现清晰的沉淀线。用已知小鹅瘟病毒SYG_(26)毒株制备的抗原和本实验室历年来所制的抗SYGV不同代次的血清做试验,都在琼脂板上出现明显的沉淀反应,SYG_(26)。毒株的抗血清和近年来分离毒株,也都出现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鹅的鸭瘟病预防,多年来都是使用鸭瘟弱毒疫苗按鸭的免疫剂量进行预防接种,但最适宜的免疫剂量尚未测定。为了测定鸭瘟疫苗对鹅的有效免疫剂量,采用鸭瘟鸡胚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获得犬细小病毒(CPV)变异株的致弱疫苗株,将CPV-2a野毒株(YZ10-5)在FK81细胞上连续传代,评价不同代次毒种对易感幼犬的毒力。用高代次传代毒种免疫高母源抗体(MDA)幼犬,经CPV-2a和CPV-2b强毒攻毒,评价致弱株的免疫保护效力。结果表明,CPV-2a毒株(YZ10-5株)在FK81细胞上连续传至31代,毒力明显减弱,传至61代无明显毒力。用61代致弱毒种(YZ10-5/F61),2×10~3TCID_(50)/剂,间隔3周,2次皮下注射接种高母源抗体幼犬,第2次免疫后3周用CPV-2a和2b变异株口鼻攻毒,所有免疫犬无明显临床症状,且粪便无排毒,而未免疫犬全部发病和粪便排毒。初步研究表明, CPV-2a传代致弱毒株(YZ10-5/F61)有希望用于开发CPV防控的新型疫苗。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对388只含有母源抗体雏麻鸭和118只无母源抗体雏北京鸭分别进行了早期免疫接种。前者进行了不同日龄(1、5、10、15)、不同免疫途径(肌肉,皮下、点滴、饮水)鸭瘟弱毒疫苗的一次性免疫,后者进行了1日龄、不同途径(肌肉、皮下、滴鼻、喷雾)鸭瘟弱毒疫苗的首免和二免。无母源抗体雏鸭可采用肌肉和皮下途径免疫,最佳时间从1日龄开始首次免疫,免疫30天后进行二次免疫。对含母源抗体雏鸭也可采用肌肉、皮下途径,最佳时间从10日龄开始免疫,经过对含母源抗体和无母源抗体免疫雏鸭2个月的观察,前者经得住鸭瘟强毒10~(-8)的攻击,后者经得住10~(-3)的攻击;免疫效果高,免疫期达2个月仍保持着令人满意的免疫力,保护率达100%。含有母源抗体雏鸭,采用饮水和点滴途径免疫,前者最佳时间从1日龄开始免疫,后者从10日龄开始免疫,其安全性好,免疫效力高,免疫期达2个月,保护率达100%。用肌肉和饮水途径接种鸭瘟弱毒苗的方法进行大规模的预防接种,更为简便易行。 在试验中,还对早期免疫程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1、5、10、15日龄含鸭瘟母源抗体雏鸭,用鸭瘟弱毒疫苗按1∶5(1个免疫量溶于5ml水中)进行饮水免疫。分别于免疫后30和60天,用鸭瘟强毒1000LD_(50)/ml攻击;90天时再与人工发病鸭混养。结果,均安全健活,保护率83~1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5)。作者提出,在有母源抗体存在的情况下,可采用饮水免疫方法进行鸭瘟弱毒苗的免疫,免疫期可达90天以上。  相似文献   

19.
1974年4月5日在广东省生物药厂真空冻干的F131代石井系鸭瘟弱毒在-25℃低温保存六年,其物理性状不变,经用鸭胚连传几代,其对鸭胚毒力及免疫原性亦未见改变,对成鸭的最小免疫量测定仍达10~(-5)×1ml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一)小鹅瘟 由小鹅瘟病毒引起.1~60日龄的小鹅均易发病,其中1~20日龄和30~40日龄是发病的高峰期.该病发生有周期性,死亡率30%~40%,有的高达70%左右.病鹅精神沉郁,吃草减少或衔草不吃,拉灰白色粪便,脱水消瘦,不能站立,滑冰样运动,一般5~8小时死亡.慢性病鹅可见蜡肠粪. 防治方法:搞好孵坊和鹅舍的消毒.刚孵出的雏鹅每只注射高免血清1毫升免疫,治病时皮下注射1.5毫升;母鹅注射鸭胚弱毒苗100倍稀释液1毫升,或鹅胚弱毒苗100倍稀释液给母鹅注射,500倍稀释液给小鹅滴鼻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