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多年来,德国的Schlegel和Melz等人从进行黑麦改麦改良的目的出发,致力于将小麦染色体转入黑麦的工作,已获得具有10个小麦细胞质的黑麦-小麦附加系,8个具有黑麦胞质的黑麦—小麦附加系。这些附加系在形态上与黑麦基本相似,其生活力因胞质的不同;具有小麦胞质的附加系生活力弱,分蘖少,结实性差;具有黑麦胞质的附加系生活力、分蘖性基本正常,结实性亦较好。在小麦染色体的传递性方面。两种胞质的附加系都表  相似文献   

2.
许育彬 Mack.  LA 《麦类作物》1997,17(1):3-5,14
一些含有1BL.1RS小黑麦易位的品种被认为耐A1毒害,但这种耐性基因位于1RS还是位于小麦染色体上尚不清楚,1988年至1992年间的ColumbiaMO用55中软红粒冬小麦遗传背景材料回交获得含有Kavkaz衍生的1BL.1RS和Amigo衍生的1AL.1RS易位的6个F4近等基因系,在液培条件下裂区设计法测定了1RS耐A1性的表达。所有小区采用含1mg/LAl的AlCl3进行处理,对照不含A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小麦-黑麦1染色体易位系进行一般性鉴别和特殊性分析,分离单克隆抗体,分别用于识别在1B染色体编码的Mr4000γ-黑麦碱和醇溶蛋白。用2-丙醇水溶液对面粉,粗粉或半籽粒进行提取。并直接进行疗养免疫吸附法分析,分析表明,当1RS与1A1,B和1D发生易位是,mAb808/10表现出阳性反应,而非易位小麦反应很弱。  相似文献   

4.
外源抗根腐病基因向普通小麦的转移K.L.Bailey等附加系和代换系已将抗病性基因整合到农艺性状期望的背景中去。可是,整套染色体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到其它性状。在多倍体小麦中,已知位于5B染色体上的ph基因抑制着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但这个基因的突变体,如诱...  相似文献   

5.
小麦籽粒体积是最稳定的产量组份,它对出标率亦有决定性影响.为了确定与G603—86的大粒(单粒重高于60mg,粒重约9mm)性状有关的染色体,用G603—86(P1)与Favorit(P2)的一套单体系杂交,先获得F1单体系,再由F2群体中选出3个F1二体系.在田间对F3二体系进行试验测定.用标准方差分析法分析表明,两亲本材料在粒重、粒长性状上有显著差异,但在粒宽或籽粒形态密度等性状上差异不大;部分同源染色体对粒重及所有粒重组份有明显效应,而基因组对这些性状均无明显影响;G603—86的6D和4A染色体能明显提高粒重,4A、4B、2B、3A及1B染色体能显著增大粒长,1A、1B染色体则可增加粒宽,6D、6A染色体可改进籽粒形态密度;G603—86小麦的大粒性状受位于多条染色体上并影响籽粒维度、形态及密度的不同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
小麦SSR引物扩增黑麦及附加系6R染色体特异DNA片段的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黑麦特异分子标记以及更加方便地检测导入小麦的黑麦染色质,选用定位于普通小麦7个同源群染色体上的88对SSR引物对11种二倍体黑麦和普通小麦中国春、绵阳11进行PCR扩增,有11对引物能稳定地扩增出较强的、在供试材料间表现出多态性的条带.引物Xgwm232在供试的9种黑麦中扩增出了一条长491 bp的黑麦特异片段(命名为pMD232-500),而供试小麦与其余两种黑麦均未扩增出该片段.用该引物对两种小麦-黑麦双二倍体CI、HK及衍生自CI、HK的两套小麦-黑麦附加系进行扩增,发现在CI和HK中都能扩增出该片段,而在两套附加系中都只有6R染色体能扩增出该片段.将从6R附加系中扩增出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命名为pMD2326R-500)与pMD232-500的相似性达99%.因此,该引物可以用来跟踪导入小麦中的部分黑麦的6R染色体.  相似文献   

7.
大麦染色体对小麦-大麦附加系抽穗特性的影响KojiMurai等著华千勇译谷类作物的抽穗期是一个由春化要求、光周期敏感性和早熟性共同决定的复合性状。为了研究附加的大麦染色体对小麦抽穗特性的影响,对两套小麦-大麦染色体附加系进行了检测。这两套附加系是“B...  相似文献   

8.
以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含有第一组染色体的小麦-黑麦易位对小麦的烘烤品质有不利影响.一个新的小麦-黑麦易位系(T2BS.2RL,Hamlet)应该对由第1-6组染色体控制的小麦贮藏蛋白无影响.这个新易位系含有一个抗麦蝇蚊[Mayetioladestructor(Say)]的单显基因(H21).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确定T2BS.2RL易位对磨粉和烘烤品质是否有影响。对11个易位系和5个非易位系的几个烘烤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易位系的容重、出粉率和籽粒硬度降低了,但通过选择可以克服之;和面时间、烘和时间也有所减短,但与非易位系差异很小,基本上不影响烘烤品质。面粉蛋白质含量、和面耐性、面包体积及面包屑等级与非易位系无明显差异,而面粉颜色和吸水率有了明显的改善。总之,这一易位对磨粉和烘烤品质无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分子遗传学中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了该项技术在小麦-黑麦易位体和小麦-大麦附加系上的应用问题,对现代生物技术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普通小麦品种绵阳11作母本,抗病的威宁黑麦(Sceale cereale L.)作父本,在其杂交和回交后代中分别鉴定出一个1R和5R单体附加系。为获得新的1BL·1RS初级易位系以及小麦-黑麦5R染色体易位,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对1R和5R单体附加系的自交后代进行了鉴定。在1R单体附加系的后代中,筛选到一个纯合1R(1B)染色体代换系和一个新的纯合1BL·1RS初级易位系。该1R(1B)代换系表现出比小麦亲本较差的农艺性状;新1BL·1RS初级易位系表现出比其小麦亲本更好的农艺性状以及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而且穗粒数显著增加,是高产抗病小麦育种的新资源。在5R单体附加系的后代中,筛选出一个涉及3BS染色体片段与5RL的易位,发生易位的植株占分析植株总数的1.89%。5R染色体单体附加极其不稳定,在一个世代交替中完整的5R染色体传递率仅有28.3%。除自身的不稳定外,5R染色体单体附加同时导致小麦染色体7B、3B和4D的断裂和丢失,总变异频率达到15.09%;尤其对7B染色体影响较大,含7B染色体变异的植株占分析植株总数的11.32%。5R染色体单体附加诱导的小麦和黑麦染色体的高度不稳定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糯小麦(Waxy Wheat)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糯小麦因下含直链淀粉或直链淀粉含量很低,所有在食品工业和非食品工业上将会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在自然条件下六倍体小麦中则无全糯质小麦存在,需要人工创造。近几年来,国际上仅出现了糯小麦研究的热潮,而且进展较快。六倍体小麦的糯质特性由3个基因位点(Wx-A1、Wx-B1、Wx-D1)控制,分别位于7A、4A、7D染色体上,3个基因组合成8种Waxy类型,用SDS-PAGE电泳分析可加以区别。当3个位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小麦—黑麦1染色体易位系进行一般性鉴别和特殊性分析,分离单克隆抗体(mAb),分别用于识别在1B染色体编码的Mr40000γ—黑麦碱(808/10)和醇溶蛋白(218/7).用2—丙醇水溶液对面粉、粗粉或半籽粒进行提取.并直接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分析表明,当IRS与1A、1B和1D发生易位时,mAb808/10表现出阳性反应,而非易位小麦反应很弱.抗体mAb808/10对黑麦碱的束缚决定于能保持三维结构的蛋白质,如果蛋白质降解,抗体反应就会消失.mAb218/17几乎对1BL.1RS易位系的2—丙醇提取物不起反应,但对其它被测小麦呈阳性颜色反应.因此,1BL.1RS易位系的检测能够通过mAb808/10的阳性反应或mAb218/17的阴性反应来完成.此外,对单个2—丙醇样品提取物进行两项ELISA操作,能够鉴别出三个群体:1BL.1RS易位系、1AL.1RS易位系和非易位小麦.这些ELISA分析方法较之其它Gli—B1醇溶蛋白或Sec—1黑麦碱的免疫分析法具有简化步骤,缩短时间,样品筛选率高和可适用于面粉、粗粉或半籽粒样品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小麦新品种川农12号中外源染色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利用染色体工程新方法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川农12号的遗传基础,对其进行Giemsa C-带分析,结果显示川农12号有两条染色体的短臂具有黑麦IRS的端带特征,其长臂与小麦染色体1B的长臂(IBL)带型一致,表明这对染色体可能是IRS/IBL易位染色体;再利用黑麦总基因组DNA作探针,小麦基因组总DNA作封阻对川农12号根尖细胞中期分裂相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证实川农12号确为含IRS/IBL易位染色体的新品种。同时对易位系的选育、IRS/IBL易位的多样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春为对照,将5个山东地方普通小麦品种与奥地利黑麦进行了杂交。结果表明,5个小麦品种与黑麦均具有良好的杂交亲和性。LSD检验表明,除洋麦外,其余4个材料均与中国春具有相似的杂交亲和性,其基因型为kr1kr1kr2kr2;对杂种F1种子在大田直播条件下的成株率分析表明,蚂蚱头火麦×黑麦具有最高的成株率(26.67%);对杂种F1在开放授粉条件下的育性分析表明,5个供试材料与黑麦杂种F1代结实率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中国春(0.078粒/穗),其中蚂蚱头火麦×黑麦F1具有最高的结实率(3.087)粒/穗);相关分析表明,亲和性和杂种F1种子生活力及育性间无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163和0.163。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针对黑麦可能提供白粉病新的抗源,对最近育成的一组小麦-黑麦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以上各系与一组带有抗性基因Pm1-9和Mlk的品种/品系进行了比较.四倍体和六倍体的Thatcher小麦,对小麦白粉病高度感染,而由四倍体Thatcher和Prolific黑麦衍生而来的小黑麦系,则高度抗病.黑麦染色体1R、4R和7R不决定供试的白粉病分离物的任何抗性.2D/2R代换系的白粉病抗性高度有效,而假设来源于2R染色体的Pm7基因,则主要表现为感病反应.对带有Pm7的Transec小麦进行细胞学分析(采用Giemsa C-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鉴定)的结果表明,"Transec"易位包括一条小麦染色体4B的完整短臂和该条染色体长臂大约一半的近端区以及由黑麦染色体5R的长臂远端区衍生来的黑麦片段.结构异染色质经不同的染色后,2D/2R代换系的染色体2R显示出特定的C-带型.黑麦染色体6R决定着对所有供试白粉病分离物的绝对抗性,同时还表明,这种抗性基因就位于6R染色体的长臂上.对于此种抗性,笔者提出了临时基因符号MlP6L.此外,笔者还提出了利用6BS/6RL小麦-黑麦易位系转易这种抗性基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三交组合(10-A/88-1643//川育12号)的F9代群体的112个稳定株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了T1BL.1RS易位染色体对小麦农艺性状间偏相关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些性状间的偏相关在T1BL.1RS易位系和非易位系群体内均达到显著水平,一些性状间的偏相关则公在T1BL.1RS易位系群体内,抽穗期与每小穗结实粒数呈极显著的负偏相关;而在非易位系群体内,抽穗期与每小穗结实粒数则呈显著的正偏相关。这  相似文献   

17.
黑麦抗白粉病基因向小麦转移的细胞遗传学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粉病是普通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已知小麦中约有20个的抗白粉病基因,多数已用于品种改良,然而,许多抗性基因受到白粉病真菌的抑制,因此,需要不断探寻新的抗源。最近,作者报道了一个抗白粉病的新抗源,它是分异于黑麦品种Prolific 6R染色体臂上,定名为MIP6L。研究目的是将MTP6L转移到在细胞学上稳定的小黑麦染色体易体系中。这里报道了通过同源重组从单体6RL(6D)染色体代换系将MIP6L转移  相似文献   

18.
1RS.1BL移位系已被小麦育种者广泛地用于农艺性状和特殊籽粒产量的改良,但还缺乏对有或没有发生移位染色体臂的有关种族农艺性状表达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目的是测定2个硬红粒冬小麦群体分离的Aurora移位系中1RS.1BL对籽粒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用OK83398×Chisholm和OK8339×Arkan衍生的不同遗传材料进行了2个田间试验。试验1中评价了3种环境下25对F5代衍生的近等位纯合1B或1RS.1BL系;试验2评价了4种环境下1B或1RS.1BL纯合植株的F2、F3代的染色体组型。试验1中1RS.1BL的平均增产效应为9%-10%.增加地面以上干物质量为11%-12%,增加千粒重为4%-6%,其增产大小与杂交组合有关、尽管对每穗粒数、收获指数和容重未进行检测,但在株高和每平方米穗数方面的差异却以杂交和环境不同而缺乏一致性。试验2中所进行的遗传异质性方差分析表明,1RS.1BL中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这些结果对进一步利用1RS.1BL改良冬小麦农艺性状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借助于 Aвзис(四倍体-Aврора高大山羊草)代换的形式可以获得一系列含有减数分裂时 21的Aврора品系和某些高大山羊草特有的性状。对白粉病抗性不同的Aврора品种的8个品系是由其杂交而成的。杂种的染色体配对和对白粉病抗性的研究证明了所有代换系有一个或至少有一个同源染色体。但是,某些品系之间什么样的高大山羊草染色体代换小麦的同源染色体是有差异的、为了识别这些品系中的两个同源组与中国春代换系杂交的 1E(1D)、2E(2D)、3E(3D)、4S1(4D)、5U(5D)、6R(6D)、7E(7D)杂种染色体配对,研究结果证明了一个高大山羊草染色体代换了ABpope小麦中的6D染色体;从这些染色体能够了解6S1或6Ssh随体携带抗白粉病的显性基因,引起上层穗芒和茎秆表面花青素着色发育不全。  相似文献   

20.
诸葛菜的花瓣、萼片、花丝在MS附加6—BA与2,4—D的培养基上培养7~10d,诱导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MS+NAA1mg/L+6-BA3mg/L的分化培养基上培养7d左右分化出芽,每块愈伤组织形成3~4个芽。花托、花序轴切段在分化培养基上可直接出芽形成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