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三峡库区水位变化对狗牙根种群的影响,为库区低位消落带植被恢复的物种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于2008和2009年调查了三峡库区长寿段156m消落带的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种群,研究了狗牙根种群地上分株与地下茎的生长发育,以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2009年狗牙根地下茎的总茎长和总茎节数显著增长,分别比2008年增长了303.5%(P〈0.01)、411.1%(P〈0.01);而分株的茎长、茎节数、叶宽、叶片数均显著被抑制,分别比2008年下降了60.1%(P〈0.01)、55.1%(P〈0.01)、28.6%(P〈0.01)、33.8%(P〈0.01)。同时,地下茎的总芽数、萌发芽数和芽数/茎长显著升高,分别比2008年增加了500.7%(P〈0.01)、228.5%(P〈0.01)和50.9%(P〈0.01),而萌发率比2008年低45.3%(P〈0.01)。2009年狗牙根植株的分株、地下茎和根的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与2008年相比,其单位面积上分株、地下茎和根的鲜质量分别降低了65.6%、23.4%和70.8%,干质量分别降低了65.9%、18.8%和64.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但其地下茎的鲜质量/总鲜质量和干质量/总干质量比2008年分别高64.6%(P〈0.01)、64.7%(P〈0.01)。[结论]库区水位调节显著促进了低位消落带狗牙根种群地下茎的茎长生长、芽和分株形成,而抑制了分株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以狗牙根和牛鞭草为优势种的人工湿地对不同浓度含磷污水的季节性消减效果。结果表明,以狗牙根和牛鞭草为优势物种的人工湿地比未进行生态修复的对照,在总磷去除能力方面显著提高。此外,狗牙根和牛鞭草人工湿地对总磷的去除不受植物生长季的影响。狗牙根和牛鞭草对中浓度和高浓度磷的去除能力要显著高于对低浓度磷的去除能力。在三峡库区消落带采用适宜物种构建人工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对于截留、吸收库区屏障带进入消落带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活和生产污水的磷素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是防治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消落带形成后带来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表明采用多年生草本狗牙根和牛鞭草构建消落带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可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但目前仍未有研究报道这两种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对进入系统的合氮污水的总氮去除效应.笔者研究了以这两个种为优势种的人工湿地对不同浓度含氮污水的季节性消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以狗牙根和牛鞭草为优势物种的人工湿地比未进行生态修复的空白对照,在总氮去除能力方面显著要高,牛鞭草和狗牙根的总氮去除率分别为57.4%和42.4%,而对照总氮去除率则为负值(-22.4%),三者之间差异显著.狗牙根和牛鞭草对污水氮的去除能力受到生长期和入水污水的氮浓度的显著影响,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对氮的去除能力要低于生长旺期;相对而言狗牙根对中氮污水的去氮能力要高于高氮污水,而牛鞭草对高氮污水的去氮能力要高于中氮污水.该研究表明在三峡库区消落带,采用适宜物种构建人工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对于截留、吸收库区屏障带进入消落带生态系统的含氮污水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是防治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淹水对氮素转化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的紫色土为试验材料,通过原位试验研究不同淹水深度(0、2、5和15m)对土壤氮素形态转化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180d后,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逐渐降低;与未淹水(0m)对比,水深2m处的铵态氮含量增加显著,而水深15m处的硝态氮含量显著(P0.05)减少。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对不同淹水深度的响应有显著差异(P0.05)。对土壤无机氮(铵态氮+硝态氮)而言,水深15m处的无机氮含量比未淹水(0m)减少3.96mg/kg。脲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随淹水深度增加有所下降,而羟胺还原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均在水深2m处达到最大值。除脲酶外,其他酶活性均高于未淹水(0m)处理。  相似文献   

5.
采用双套盆法,以丝瓜品种‘江蔬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时间(淹水0、14、21 d和恢复7 d后)和不同程度淹水处理(根淹、半淹)后丝瓜幼苗生长及呼吸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淹水胁迫下丝瓜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降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O_2·-产生速率、H_2O_2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乙醇脱氢酶(ADH)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而苹果脱氢酶(MDH)活性显著降低;半淹处理丝瓜幼苗的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根淹处理的,且淹水14 d后与淹水21 d后测定的各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淹水胁迫对丝瓜幼苗生长及呼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双套盆法,以丝瓜品种‘江蔬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时间(淹水0、14、21 d和恢复7 d后)和不同程度淹水处理(根淹、半淹)后丝瓜幼苗生长及呼吸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淹水胁迫下丝瓜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降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O2·-产生速率、H2O2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乙醇脱氢酶(ADH)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而苹果脱氢酶(MDH)活性显著降低;半淹处理丝瓜幼苗的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根淹处理的,且淹水14 d后与淹水21 d后测定的各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6个葡萄品种为研究对象,探索干旱胁迫下保护酶活性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3个系列的土壤相对含水量都表现前期下降缓慢,后期下降迅速的特点.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SOD、POD活性表现出升高的趋势,CAT活性的反映则是先增加后平稳.砧木的SOD活性与酒葡萄系列差异显著(P<0.05),从POD活性来看,砧木系列与酒葡萄系列之间差异显著(P<0.05).砧木的耐旱性强于其他系列.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高温胁迫对杨树保护酶系统活性的影响,以小胡杨和大叶杨一年生嫩枝为材料,经高温胁迫处理后分别测定各叶片中保护酶活性。结果表明:当杨树叶片处于35℃时,SOD酶与POD酶协同作用,在耐热性方面起主要作用;大于45℃时,CAT酶在耐热性方面起主要作用。本研究可为耐高温杨树品种的选育和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淹水胁迫下1年生喜树根系活力、根系乳酸脱氢酶(LDH)及叶片保护酶活性和活性氧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系活力在淹水处理后期急剧下降,LDH活性随淹水时间的延长和强度的加大而升高。轻度淹水胁迫下,喜树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保持较平稳的水平,能够有效地清除活性氧自由基,使之维持在较低水平;重度淹水胁迫下,随胁迫的持续,叶片POD和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胁迫后期不能有效地清除活性氧,导致叶片膜脂的过氧化作用加剧,丙二醛(MDA)大量积累,植株遭到伤害。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陕西黄芩抵御干旱的生理机制,采用水培的方法,用不同浓度的PEG-6000模拟不同干旱胁迫,通过测定黄芩幼苗叶片保护酶(SOD、POD、CAT)的活性,研究黄芩幼苗对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伴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3种酶活性均呈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PEG-6000浓度为7.5%达到最高,SOD活性为82.86U·g~(-1),CAT活性为42.06U·g~(-1),POD活性为9.37U·g~(-1)。表明适度的干旱胁迫能提高黄芩幼苗体内的保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水分胁迫对香蕉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香蕉幼苗叶片在不同水分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3种保护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胁迫后,香蕉幼苗叶片的SOD、CAT和POD活性都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复水后3种保护酶活性均可恢复到与对照相当的水平。因此认为,水分胁迫影响香蕉幼苗保护酶活性,降低幼...  相似文献   

12.
干旱胁迫对板栗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一年生实生苗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对持续干旱和水分梯度控水两种条件下 ,对苗木的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板栗的SOD、POD、CAT、APX具有协同作用,从而有效清除植株体内过多的自由基,提高了苗木适应干旱胁迫的能力.但从O_2.产生速率来看,在胁迫后期O_2.产生速率开始大幅度上升,说明此时,整个清除自由基防御系统的防御能力已经开始变弱了,推测可能是自由基的过量生成,超越了防御系统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李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827-9830
[目的]研究重复淹水对三峡库区消落带菖蒲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分别于2009年9月和2010年9月在无光条件下将菖蒲植株完全淹水,并分别于翌年3、4月将植株露水(分别记为S1、S2、S’1、S’2),统计植株数,并于5月7日统计各组植株的叶片数,测定叶长、叶宽及叶片的快速光响应曲线。[结果]无光、重复淹水显著抑制了植株的萌发,与对照相较,S’1和S’2组萌发形成的植株数分别降低了38.9%、33.3%,差异显著;并显著降低了植株的存活率,与第1次淹水相较,S’2组植株露水时,植株数降低了16.7%(P0.05)。2次淹水均促进了植株叶片的伸长,抑制了植株叶宽的增加,除S1和S’1组外,2次淹水均显著抑制了植株叶片的形成。再次淹水后,植株的株叶长显著降低,S’1和S’2组的株叶长分别比上年低50.6%、36.9%,差异显著;总叶片数显著减少,S’1和S’2组总叶片数分别仅为对照的63.1%、38.5%,差异显著;与第1次淹水相较,对照总叶长显著增加,而S’2组总叶长显著降低。S’1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的光响应能力与对照差异不显著,S’2组rETRmax显著低于对照,且S’1和S’2组热耗散系数(NPQ)显著降低,表明菖蒲植株具有较强的光响应恢复能力,但是热耗散能力恢复较慢。[结论]在无光条件下,重复淹水会抑制菖蒲植株的生长及种群恢复。  相似文献   

14.
镉胁迫对大豆下胚轴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0,5,10,30,50μmol/L)镉胁迫对萌发大豆下胚轴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50μmol/L Cd^2 胁迫3~6d促使大豆下胚轴过氧化氢(H2O2)的积累显著增加,同时伴随质膜电解质外渗率和组织自动氧化速率升高;镉胁迫4~6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并且POD活性随着镉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体内保护酶系统是其应对逆境胁迫的重要机制,多数研究证明农作物体内保护酶系统活性与作物的抗逆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对保护酶的研究中,人们较多的关注SOD、POD、CAT 3种酶的活性变化,用以判断作物抗逆性的强弱,文章主要从干旱胁迫、淹水胁迫、盐胁迫、低温胁迫、机械伤害、病虫危害等几个方面探讨了3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对这三种酶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袁森 《吉林农业》2015,(4):85-86
本研究选择新疆吐鲁番地区栽植面积比较大的西州密25号为试材,通过-5℃、0℃和常温三个处理,分别于处理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96小时、120小时测定其叶片SOD和POD酶的活性,研究低温胁迫对甜瓜幼苗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以下的甜瓜叶片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依然保持较高的酶活性,这可能是SOD和POD保护酶活性的耐寒机制已形成,当处理96小时,酶活性达到最高,这是低温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使其能比在0℃和常温下更有效地清除体内的有毒物质,保护植物免受伤害或减少伤害。但到96小时后,酶活性开始呈下降趋势,随着低温时间的延长甜瓜有受冻害的可能,因此在甜瓜栽植,遇到冷害时温度和时间都是要必须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桃树的耐淹水能力,以毛桃为材料,淹水胁迫12d后观测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摩西球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对其植株鲜重、菌根侵染率、根系脯氨酸含量、脯氨酸合成酶(△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和鸟氨酸转氨酶)、脯氨酸分解酶(脯氨酸脱氢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处理显著降低了F.mosseae对根系的侵染;在非淹水和淹水处理下,接种F.mosseae真菌显著增加了植株鲜重、根系的脯氨酸含量和脯氨酸合成酶活性,但显著降低了鸟氨酸转氨酶和脯氨酸脱氢酶活性。因此,推测AM真菌主要通过提高谷氨酸合成途径和降低脯氨酸的分解,从而促进根系脯氨酸的积累,提高桃的耐淹性。  相似文献   

18.
淹水对玉米根系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淹水后不同耐涝性玉米自交系根中几种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乙醇脱氢酶(ADH)活性显著增加,而谷氨酸脱氢酶(GDH)与过氧化物酶(POX)活性下降,淹水后,所有自交系NADP-苹果酸酶(ME)活性在两个耐涝性强的自交系中下降,但在耐涝性差的自交系中增加。同时讨论了玉米耐涝性与这4种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脆弱,在水土交互作用下消落区土壤母岩风化成土进度加快、土壤侵蚀加剧、土壤氮磷等营养物质及重金属大量溶出,其中N、P、COD和重金属是主要的溶出因子,淹没的耕地是主要的污染源。成库初期消落区生态脆弱性增强、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难增加、岸边污染加重,尤其在水流缓慢的库湾将会出现局部的富营养化现象;随着消落区稳定的库岸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水土耦合呈现正的环境效应。为了尽快构建健康的消落区生态系统,防止三峡库区消落区水土环境的退化,必须加强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消落区土地保护区域、推广复合生态技术并做好库区污染防治与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