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川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花朵中克隆到1个类黄酮-3′,5′-羟基化酶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全长1720bp,包含1个编码506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命名为Ac-F3′5′H(GenBank登录号:JN635708)。序列分析表明Ac-F3′5′H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包含有已确定的保守基序,包括CYP基序、I螺旋区和血红素结合区等。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Ac-F3′5′H与其它物种的F3′5′H有很高的序列相似性。以川乌头18SrRNA基因(FJ748878)为内参,通过半定量RT-PCR对Ac-F3′5′H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Ac-F3′5′H随花朵发育,表达量呈递增趋势,并且在正在开放的花朵中达到最高,而在根、茎、叶中不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在调节川乌头蓝色花朵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3.
利用RT-PCR 结合RACE 技术,从川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花朵中克隆到1 个类黄酮–3′,5′–羟基化酶基因的cDNA 全长序列,全长1 720 bp,包含1 个编码506 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命名为Ac-F3′5′H(GenBank 登录号:JN635708)。序列分析表明Ac-F3′5′H 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包含有已确定的保守基序,包括CYP 基序、I 螺旋区和血红素结合区等。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Ac-F3′5′H 与其它物种的F3′5′H 有很高的序列相似性。以川乌头18S rRNA 基因(FJ748878)为内参,通过半定量RT-PCR对Ac-F3′5′H 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Ac-F3′5′H 随花朵发育,表达量呈递增趋势,并且在正在开放的花朵中达到最高,而在根、茎、叶中不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在调节川乌头蓝色花朵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银杏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简并PCR和RACE技术从银杏叶片中分离到黄酮3’羟化酶基因Gb F3’H的c DNA全长序列(Gen Bank No.:KP056747)。其全长为2 144 bp,含有一个1 671 bp的开放式阅读框(ORF),编码556个氨基酸序列,预测氨基酸大小为63.47 k D,等电点为7.71。蛋白质同源序列分析表明,Gb F3’H与其他物种F3’H同源性较低,而与菊苣(Cichorium intybus)同源性最高,为56.3%。同源建模分析显示Gb F3’H与P450家族蛋白的三维结构及活性位点高度相似,最终定位于微粒体膜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Gb F3’H与其他植物分化较早,序列差异较大。组织表达分析显示,Gb F3’H在银杏不同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雄蕊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成熟叶。诱导表达分析显示,Gb F3’H转录水平受UV-B、6-BA、SA、ABA和IAA影响诱导上调,而伤害处理对其表达量无明显影响。Gb F3’H诱导表达模式与调控银杏黄酮含量变化呈正相关,其上游调控序列存在与黄酮调控相关的顺式元件,意味着Gb F3’H可能参与了银杏黄酮类物质的合成代谢,并与黄酮类物质向花青素合成分流有关。 相似文献
8.
9.
以东方百合‘西伯利亚’无菌鳞茎超薄切片(0.5~1.0 mm)为试材,通过PIC和2,4-D不同浓度筛选愈伤诱导培养条件,采用超薄鳞片直接分化及愈伤分化2种转化方式,测试对Cef、Kan及Hgy的耐受性,分析不同干燥预处理以及MES、AS对转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EPSP基因的导入,验证基因转化阳性率及转化效果,以期优化百合遗传转化的技术参数,建立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并进行EPSP基因的导入。结果表明:PIC对百合愈伤诱导有良好效果,MS+1 mg·L-1 PIC+0.3 mg·L-1 NAA为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发现,培养基添加75 mg·L-1 Kan或20 mg·L-1 Hyg结合250 mg·L-1 Cef适宜抗性筛选;超薄鳞片及愈伤在60 min和30 min的干燥预培养下,阳性率均显著提高;MS+10 mmol·L-1 MES+200μmol·L-1 AS为重悬液处理,超薄鳞片获得48.3%的高效转化率,优于愈伤... 相似文献
10.
以青岛百合(Lilium tsingtauense)的花被片作为试材,采用了RT-PCR的方法从青岛百合中分离到LtXTH5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病毒诱导沉默表达载体的构建,研究了花发育基因LtXTH5的基本理化性质和载体构建方法,以期为后期LtXTH5生物学功能的验证奠定基础。结果表明:LtXTH5基因(登录号MN245449)的开放阅读框包含882 bp,编码293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LtXTH5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3.8 kDa,分子式为C1536H2283N407O436S12,理论等电点(pI)为7.03,脂肪指数68.23,不稳定指数为31.68,LtXTH5是亲水性蛋白,具有信号肽;基序分析发现不同植物XTH中的保守基序数目不同,LtXTH5含有9个基序;序列比对结果表明LtXTH5氨基酸序列含有DEIDFEFLG催化活性位点和GH16XET结构域,是典型的XTH家族成员;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LtXTH5与拟南芥AtXTH5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无菌小鳞片为试材,通过切片处理、优化农杆菌侵染浓度与时间以及重悬液和共培养基成分,构建农杆菌介导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MS+1.5 mg·L-16-BA+0.5 mg·L-1 NAA+30 g·L-1蔗糖是切片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添加100 mg·L-1抗坏血酸能有效抑制褐化并促进不定芽增殖。MS+2.0 mg·L-1 NAA+30 g·L-1蔗糖是生根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发现,培养基中添加Kan 100 mg·L-1或Hyg 75 mg·L-1结合Cef 400 mg·L-1适宜抗性筛选。GUS染色分析表明,以去除大量元素的改良MS+100μmol·L-1AS和去除大量元素的改良MS+1.0mg·L-16-BA+1.0mg·L-1NAA+100... 相似文献
14.
农杆菌介导的百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 建立了凝望星空百合(Lilium ‘Star Gazer’) 愈伤组织和西伯利亚百合(Lilium ‘Siberia’) 叶片的遗传转化体系。试验结果表明: 以愈伤组织和叶片为受体, 均能取得较理想的转化效果; 根癌农杆菌OD600介于0.5~1.0时, 能获得较高的转化率; 40 mg·L - 1的潮霉素对愈伤组织和叶片有很好的筛选效果; 在共培养培养基中, 去除NH4NO3对提高百合转化效率有极显著的效果。对转基因百合进行PCR检测, 结果表明gus基因已整合到百合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获得百合花发育相关的B功能基因LLGLO1在调控百合花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信息,以麝香百合(Lilium longiflorum)未开放的花蕾为试材,以LLGLO1基因的特异片段为探针,应用RNA原位杂交技术,对LLGLO1基因在花发育各个阶段的时空表达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LGLO1基因在外轮花被、内轮花被、雄蕊和心皮等4轮花器官中均有表达,但表达强度随不同的发育阶段而变化。长度2.0和3.0 cm的花蕾中LLGLO1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0.5和1.0 cm的花蕾,说明随着花器官的发育成熟,该基因在各轮花器官中的表达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7.
以枣果实为试材,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利用转录组测序结果设计F3 H基因特异引物序列,成功克隆得到了枣果实F3 H基因全长,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该基因含量变化与花色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3 H基因全长1 336bp,编码367个氨基酸残基。根据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枣果实F3 H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龙眼(Dimocarpus longan)、橄榄(Canarium album)、荔枝(Litchi chinensis)及川桑(Morus notabilis)的一致性分别为90%、90%、89%、89%。半定量RT-PCR法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枣果实的红熟期表达量最大,其次为枣果实的半红期,而枣果实的绿熟期表达量最低;该基因表达量变化与花色苷含量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8.
以野生型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 Wilson)为材料,克隆岷江百合蛋白激酶基因lilyABC1,分析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特性,为百合抗逆育种提供候选基因。结果表明:lilyABC1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2 333 bp,其开放阅读框(ORF)为2 007 bp。该基因编码668个氨基酸,预测lilyABC1蛋白分子量为74.84 kD,等电点为5.46,含有一个高度保守的结构域--STYKc。lilyABC1基因在岷江百合的叶片、鳞片、花蕾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量依次为叶 > 花蕾 > 鳞片,其中不同时期的花蕾中的表达量基本一致。lilyABC1的表达受到NaCl、低温、高温以及黑暗胁迫的诱导,对PEG-6000的模拟干旱处理不敏感,表明lilyABC1基因可能对岷江百合适应高盐、低温和黑暗等非生物胁迫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