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年在马来西亚首次发现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NVD)它是一种严重危害猪和人类的新型传染病。1998年10月至1999年5月,尼帕病毒病在马来西亚猪群和人群中大规模暴发流行,致使265名养猪工人发病,105人死亡,116万头猪被捕杀,随后该病又传到新加坡流行,引起周边国家的恐慌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1尼帕病的基本情况尼帕(Nipah)病是上世纪末在马来西亚及南亚国家发现和流行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对人的致死率高达40%~50%。根据OIE记述,检测马来西亚历史样品的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尼帕病毒(Nipahvirus,NiV)就已感染当地猪只,但由于无明显症状并未被察觉,直至1998~1999年暴发了人的急性脑炎才引起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3.
我国尼帕病毒病风险与防控措施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尼帕病毒病概况 1998年9月到1999年4月,马来西亚出现260多例流行病学异常的脑炎病人,死亡100多人,死亡率高达48%,康复的病人多数有一定的神经性后遗症。后来研究确诊这是一种新的副粘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这种病毒被命名为尼帕病毒(Nipah Virus)。它是一种极度危险的病毒,在生物安全等级上属于最危险的第四级病毒,可以感染人、  相似文献   

4.
《养猪》2017,(4)
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几种由副黏病毒科病毒引起的猪病。这些疾病包括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墨西哥的蓝眼病(blue eye disease);90年代在澳大利亚出现的梅那哥病毒病,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出现的尼帕病毒病。此外,我国从90年代末开始,一些地区也出现了猪源性副黏病毒感染的报道。目前,国内尚无有关蓝眼病、梅那哥病毒病、尼帕病毒病等猪病疫情的相  相似文献   

5.
尼帕病毒病     
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NV)是一个新近被认识的人畜共患病,该病于1999年3月首次被分离。人和家畜通过接触感染动物而被感染,依其在马来西亚最初被检测到的地名而将其命名为尼帕病毒病(NV),它和另一个新近认识的病毒-亨得拉病毒(Hendra ivrus,HIV)具有一定的同源关系。HIV于1994年在澳大利亚亨得拉镇首次发现并以此地而命名。NV和HV都属于副粘病毒科家族成员,虽然这些病毒仅仅能引起一些病例的爆发,但因它们具有感染突主范围广,感染人类能引起高死亡率等生物特性,已引起了公众对尼帕病毒的重视及对基对公司健康影响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几种新的动物及动物与人共患病简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概况:立百病(Nipah),有的又译为“立帕病”、“尼帕病”、“尼巴病”。因该病有明显的呼吸障碍和神经症状,并突然死亡,该病的发源国——马来西亚政府又将本病命名为“猪呼吸与脑炎综合症”。该病最早发生于马来西亚(1997),当时,几名猪场工人发病,并有1人死亡,症状与日本脑炎患者相似,因而最初怀疑为日本脑炎病。到1998年9月底,疫情已蔓延到森美兰州、雪半莪州、马六甲州、吡呖州、沙巴州等地,300多人感染发病,150多人死亡,邻国新加坡也因进口马来西亚的猪而于1999年3月发现4个屠宰场的8名工人染上此病,死亡1人。到1999…  相似文献   

7.
尼帕病毒病是一种烈性的人兽共患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近年来,该病在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印度等东南亚一些国家频频出现,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我国尚无尼帕病发生的报道,但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有该病毒的天然宿主果蝠;在地理位置上,中国毗邻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疫情国家,所以该病传入风险日益增高,建议加强病毒检测技术研究和监测。本研究着重阐述近年来在尼帕病毒病实验室诊断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病毒分离鉴定、免疫组织化学法、血清抗体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等多种诊断方法,并对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尼帕病毒病是一种新发人兽共患传染病,1998年在马来西亚首次出现。引起该病的病原为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其在猪群中具有高度传染性,人感染后死亡率达40%~75%。NiV主要通过猪只间的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设备、车辆、衣服、靴子以及犬、猫等机械携带传播;猪是NiV传播的放大器,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被感染组织将病毒传播给人。果蝠是NiV的天然宿主,因此养猪场选址要远离果树种植区。目前还没有批准的人用或兽用尼帕病毒病疫苗或药物,但多种疫苗候选株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出良好的保护效果,包括病毒活载体疫苗株、病毒糖蛋白亚单位疫苗株、颗粒样病毒疫苗株等;成功防控NiV感染的关键是做到早发现,在NiV传入高风险地区,对猪群持续进行血清学监测,并对猪场进行严格生物安全管理。本文结合已暴发的猪群尼帕病毒病疫情及人间疫情,探讨猪感染NiV的流行特点,并通过分析暴发原因提出防控措施,以期为猪群中防止该病发生及突发疫情时的应急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尼帕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尼帕病 (Nipah ,有人翻译为宜麦病 )是 1 998年在马来西亚首次发现的鲜为人知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严重危害人和猪 ,发病急 ,致死率高。其特征性症状是严重的呼吸道和神经症状 ,患者颈部和腹部痉挛 ,公猪和母猪则表现为突然死亡[1] 。1 地理分布及危害1 997年 1月 ,马来西亚霹雳州暗邦地区一个在养猪场工作的工人因病入院 ,其临床症状与其他已知的疾病特别是日本脑炎 (即乙型脑炎 )没有明显的区别 ,被诊断为病毒性脑炎。1 998年发生更多的病例 ,仅约 1 5%的患者可诊断为日本乙型脑炎 ,其余 85%原因不明。此后 ,在一些养猪场也陆续发…  相似文献   

10.
1998-1999年马来西亚暴发了由尼帕病毒引发的猪脑炎,造成116万头猪被扑杀,同时引起276人感染并发病,其中105人死亡。2004年尼帕病毒重新出现,在孟加拉国的两次暴发夺去了35条人命。越南卫生部官员近日宣布,越南禽流感死亡人数已上升至42人。自2003年12月起,亚洲地区共有60余人因禽流感感染死亡,涉及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等国家。  相似文献   

11.
李小成 《养猪》2022,(1):125-126
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是近年来在东南亚地区多发的一种较新且具有极高传染性的病毒,该病毒不但感染生猪,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还威胁人类健康,是一种目前已知的较为烈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毒1999年在马来西亚被发现正式命名后,至今已经出现了数次大流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该病毒在猪群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2.
正尼帕病毒病是一种新型的人畜共患病。该病在1997年首次发现于马来西亚,于1999年3月首次被分离,具有感染宿主范围广、感染人类能引起高死亡率等特征,已引起公众的高度重视。1病原尼帕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与亨德拉病毒有70%~80%核苷酸相似。该病毒具有多形性,直径约120~500nm,外有囊膜,荚膜上有糖蛋白,可感染细胞,为结合细胞受体。该病毒抵抗力较差,加热和常用消毒剂即可杀灭。  相似文献   

13.
《畜牧与兽医》2014,(8):115-118
尼帕病毒病是由副黏病毒科中的尼帕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引起急性发热、头痛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狐蝠科的果蝠是该病毒的天然宿主。该病自1999年从马来西亚首次发现以来,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综述了近年来NiV蛋白的研究进展,特别对N蛋白、P蛋白、F蛋白和G蛋白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病毒入侵的细胞受体及与其结合的病毒囊膜蛋白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尼帕病毒(Nipah vrius,Niv)的天然宿主是果蝠,病毒可通过被果蝠排泄物污染的水果传染给猪,人可通过与病猪接触或饮用Niv污染的枣椰树汁感染,并形成人与人之间的Niv传播。自1998年马来西亚首次报道该病以来,新加波、印度、孟加拉国等9个国家流行过该疫病,造成近千人感染,约50%患者死亡,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我国虽没有该疫病的相关报道,但与疫区的生猪走私、水果贸易、人员交流等加大了尼帕病传入的风险,而且果蝠在我国东南地区的自然分布也存在尼帕病的原发可能性。现通过尼帕病的起源、病原特性、易感动物、传播途径等因素来分析尼帕病的风险因子,确定其人畜共患的危害性,为更好地控制该病的输入,制定合理的防控应急预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尼百病(Nipah)的发生及防制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年 9月底 ,马来西亚霹坜州Ipoh市附近的猪群中发生了尼百病 ,主要引起猪脑炎和呼吸系统症状。到 1999年 4月 2 7日 ,马来西亚卫生部报道有 2 5 7人感染该病 ,其中 10 0人死亡。为了控制该病的继续蔓延 ,马来西亚政府下令扑杀了10 0多万头猪。与此同时 ,1999年 3月 13~ 19日 ,新加坡 4个屠宰场的 11名工人也发生了这种疾病 ,造成 1人死亡。这次疾病流行 ,马来西亚全国 2 10 0个猪场中 40 %受到了影响 ,使猪场主的出口收入损失达 1 14亿美元。1999年 12月 ,马来西亚兽医权威人士宣布尼百病的流行已经得到了控制 ,但似乎这种说法为时…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尼帕病毒病在国外的流行状况、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的变异及我国的研究现状,着重阐述了近年来在其基础病毒学、诊断技术及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病毒蛋白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受体的发现、动物模型、荧光PCR及ELISA诊断技术、抑制NiV感染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该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猪副黏病毒病(porcine paramyxovirus disease)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系列猪病,包括蓝眼病(blue eye disease)、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梅那哥病毒病(menangle virus disease)及我国出现的猪副黏病毒病(本研究室称之为猪源禽1型副黏病毒病,即猪源新城疫),给养猪业带来了重大损失。本文简单介绍猪副黏病毒病家族各成员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的人兽共患副黏病毒病--尼帕病毒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种新的病毒———尼帕病毒,在马来 西亚和新加坡导致了与猪密切接触的人群暴 发病毒性脑炎,从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 期间,在马来西亚共有265名养猪工人发病, 105人死亡,在新加坡,有11人发病,1人死 亡。2004年1月至2月又在孟加拉国暴发, 导致29人发病,22人死亡。经电镜、血清学 和基因研究发现它属于副黏病毒属,文章就 尼帕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诊断及防制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9.
2引言 2.1背景和基本原理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一场流行性疾病席卷马来西亚的猪群,同时还造成重大的人员死亡。养猪场的工作人员和其他从事死猪处理的人员受到了感染:从病死猪身上分离到了新型尼帕(Nipah)病毒,这是一种从野生动植物上感染的病毒。  相似文献   

20.
尼帕病毒病是由尼帕病毒(Nipah virus)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其特征为急性发热性脑炎和高死亡率。病原体是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副粘病毒亚科(Paramyxovirinae)的亨尼帕属(Henipavirus)成员,毒力强。本文就尼帕病毒病诊断技术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