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这种转化的进程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所处开发环境之间的五个适配性:区域文化环境适配性、技术环境适配性、教育环境适配性、自然环境适配性和开发政策环境适配性。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提升--推进四川省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制约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因素颇多 ,而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 ,则是其最主要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关键因素 ,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提升人力资源势在必行。本文从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提升人力资源与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提升人力资源、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愈发重要。阐述了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涵义,剖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信息化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挖掘了农村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应用层面,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源系统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为例,依据其在建设中取得的成效,通过分析,提出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建议:建设温馨小镇,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5.
玉溪市农村长期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村人力资源充沛,虽然近年来农村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总体上文化水平低,教育水平、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仍然存在,所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开发思路及对策,以便更好地促进玉溪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宋健兴 《甘肃农业》2014,(19):22-24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关键看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核心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当前,甘肃的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这是一项亟待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对此本文给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截至2013年底福建省城镇人口达到2293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6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该文从福建省的城镇化规模、城镇集聚和辐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人居环境、城镇体系现状分析出发,重点探讨福建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提出以生态示范区为契机,为福建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出相应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8.
楼旭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255-3256
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路。面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利用与转移的诸多障碍,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健全机制体制,以教育性开发为基础,以转移性开发为重点,以特色性开发为方向,以制度性开发为关键,以政策性开发为保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开发利用与转移。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未形成高效优质的人力资本。为此,要通过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成才激励机制等举措,以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是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安徽省作为中部农业大省,对其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安徽省农村体育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二者在多方面具有互动关系,存在多条协同发展路径。建议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整体布局、统筹协调、优化路径等手段促进安徽省农村体育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河南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官爱兰  全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173-6175
在分析了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促进了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农村网络购物日渐流行,但是由于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农村快递发展瓶颈较为突出,使得人们对农村快递颇有怨言,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快递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安徽省农村快递的发展现状,调查人们对快递的需求情况,发现安徽省农村快递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安徽省农村快递发展的方向,并为国内农村快递的发展起到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作为基础性的公共服务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部分。本文以福建泉州南安市为例,调查了解了南安市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公共文化建设的建议。研究认为,在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应完善多元化的农村公共文化内容,培养多层次公共文化队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提升村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现阶段鲁西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农村人力资源流动不合理,农村人才资源流失,基层政府的工作重点存在偏差。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的对策措施,为鲁西南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石美玲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3):226-227,23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源泉。通过对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数量、质量、负担系数和人力资源结构的分析,揭示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投资不足、存量偏低以及制度缺失等问题,最后提出健全农村人力资源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等途径,以合理地开发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6.
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模型探究了江苏省在2012─2021年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并运用GIS等级设色法进行了空间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省平均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由2012年的0.280提升到2021年的0.504,但依旧存在“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全省平均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由2012年的0.584提升至2021年的0.759,各市的生态环境水平由显著分异转变为轻度分异;江苏省13个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水平不断提升,总体上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与生态环境水平相比,江苏省大部分市存在城镇化滞后现象,全省仅有南京和无锡两市的2个系统在2021年达到了同步协调发展;江苏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大多数地级市表现出高集聚和相邻的特征,形成高协调辐射,但泰州和盐城的发展因受虹吸作用影响而受阻。  相似文献   

17.
李光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171-6172
介绍了新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了其面临的障碍与难点,最后,提出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在生态文明指导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以生态文明视角审视河北省城镇化的理念、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从深化改革、转变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从而不断推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王重玲 《农学学报》2020,36(7):151-157
通过构建经济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可供水资源承载力、建设用地承载力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模型来综合测度研究区五市理论城镇化发展水平,从而与实际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银川市与石嘴山市实际城镇化发展水平大于理论城镇化发展水平,且城市人口潜力指数大,具有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2)吴忠市、中卫市和固原市实际城镇化水平小于理论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且人口潜力指数较小,不具备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以此为依据,从而为不同人口密度等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1)对于人口极密集区与密集区,一方面应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2)对于人口中等区,一方面,加强中心城市的拉力作用,另一方面,创造农村推力作用,着力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3)对于人口稀少与极稀区,一方面应鼓励就地城镇化,另一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本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基于江苏省2001~2012年的科技创新投入与城镇化发展的统计数据,构建了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江苏省科技创新投入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经费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及政府的科技拨款对江苏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都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科技经费的投入关联性最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江苏省城镇化的步伐,增加城镇化发展的科技经费投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同时需要政府科技政策的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