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诗  王红芬 《蚕桑通报》2007,38(3):18-20
专养雄蚕技术作为一项蚕桑的技术革命,目前已进入实用推广阶段。在实际推广应用过程中,由于雄蚕杂交种的制种特点,决定产生同样鲜茧量的蚕种繁育成本显著高于常规杂交种。如何降低雄蚕杂交繁育成本。成为推广雄蚕技术需要解决的主要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2.
用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雄性与常规家蚕品种的雌性相交,下一代雌性在胚胎期死亡,仅雄性能正常孵化、发育并结茧,可实现专养雄蚕,从而实现农村专养雄蚕这一蚕业技术的革命,为实现蚕业的高效、省力奠定了技术基础。2005年,秋·华×平30由浙江省农科院蚕桑所培育并通过浙江省省级审定,同时也是国内外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雄蚕品种。杭州地区是全国率先大规模推广雄蚕品种的蚕桑主产区,杭州蚕桑技术推广总站也是较早繁育雄蚕杂交种的专业蚕种场站。由于雄蚕繁育难度大、繁育系数低、繁育成本高,加上杭州蚕桑技术推广总站由专业场向原蚕业转移等原因,导致中间有几年繁育间断。为实现雄蚕杂交种繁育自主化,促进杭州地区雄蚕的大面积推广,从2012年开始,杭州蚕桑技术推广总站开始在原蚕区进行雄蚕品种秋·华×平30这一对品种试繁。经过6年的实践,不断摸索经验,逐步掌握了原蚕区雄蚕繁育的技术,实现了雄蚕繁育稳产、高产、优质的综合目标,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下繁育中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雄蚕具有强健好养、饲料效率高、出丝率高、茧丝品质优等特点,选育雄蚕品种实现专养雄蚕是提高茧丝品质和综合效益最为有效的途径。本文综述了从俄罗斯科学院引进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20年来,我国在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转育改良方法研究、家蚕性别控制种质资源库构建、实用化雄蚕品种选育、雄蚕品种繁育配套技术开发及雄蚕品种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专养雄蚕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雄蚕种、茧、丝绸及产品的一体化建设,打造雄蚕丝高端产品与品牌,提高全产业链综合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海盐县雄蚕种在农村原蚕区繁育中,通过对基地的选择与扶持、与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提高群众繁育雄蚕种生产技能、增加投入、开展试验等措施,使基地的雄蚕种繁育技术不断得到完善,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建议继续加大对原蚕区农户的反哺力度,进一步挖掘雄蚕种繁育潜力,加快雄蚕品种的推广。  相似文献   

5.
开发高新技术推广雄蚕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蚕的繁育与推广是提高蚕茧出丝率,增加茧丝绸生产经济效益的重大突破口,是二十一世纪蚕业发展的科技制高点。为在蚕业高科技领域拥有一席之地,迅速提升我县茧丝绸生产的经济效益,为新世纪我县蚕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站于1999年开始从浙江省农科院蚕研所引进繁育、试养与推广了雄蚕品种,到2000年晚秋蚕止,共计繁育了雄蚕品种1800余张。其中饲养了第一代雄蚕种夏5×平2、夏4×平1。第二代雄蚕种夏华×平8共三对品种计323张。1 推广雄蚕品种的主要实绩2.1 雄蚕品种(尤其是第二代)具有强健好养、食…  相似文献   

6.
加强雄蚕品种的选育,实现专养雄蚕和实用化推广是新世纪蚕业科学基础性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雄蚕一代杂交种的饲养技术及其价格偏高等问题,给推广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仙居县于2000年晚秋开始从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引进少量雄蚕种进行试验,获得成功.随后,采取试验示范、宣传辅导、政策引导等多项措施,推广工作相对比较顺利.  相似文献   

7.
原蚕区雄蚕品种一代杂交种繁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蚕系列品种在浙江省繁育推广多年,由于该系列品种在繁育过程中的特殊要求,一般选择在专业场场本部饲养,近年来由于专业场场部饲养规模缩小,制约了雄蚕品种在我省的繁育和推广。目前我省饲养的雄蚕一代杂交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山东调入的。为解决雄蚕一代杂交种繁育问题,必须探索在原蚕区繁育雄蚕一代杂交种。近年来已有省内多家蚕种繁育单位在原蚕区试繁。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在2009年春期在原蚕区试繁雄蚕杂交种秋华×平30,饲养原种180g,取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8.
湖州市从1997年春期率先引进雄蚕系列品种并在农村进行试养推广,至今已推广数对雄蚕品种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2000年春期开始,塔山蚕种制造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外第-个批量繁育雄蚕种的生产单位开始接受一代杂交种的繁育,以后其他蚕种制造企业都陆续参加了雄蚕系列品种的繁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对雄蚕繁育积累了一定的体会,在此与各位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倪春霄 《蚕桑通报》2021,52(2):45-46,63
专养雄蚕叶丝转化率高,生产的雄蚕茧丝具有出丝率高,纤度细且均匀,净度高等优点,更适合缫制高品位生丝.雄蚕品"秋·华×平30"育成之初就备受业界关注.然而在蚕种繁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平30原蚕存在发育不齐,上蔟困难,繁育系数低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雄蚕种的推广.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我们逐渐掌握了"秋·华×平30"繁育的关键技术.近年来克蚁单产稳定在12张以上,实现了"秋·华×平30"蚕种繁育稳产、优质的目标.现将杭州市繁育"秋·华×平30"雄蚕种总结出的关键技术,在此与广大蚕业工作者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取建设雄蚕茧生产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DB 3305/T 26.2—2009《雄蚕茧生产技术规程》等标准,抓雄蚕茧生产技术的培训,与蚕农签订订单,实施雄蚕新品种的推广及种、茧、丝一体化开发应用等技术措施;加快了雄蚕饲养的推广步伐,提高了雄蚕种繁育技术,规范了雄蚕饲养技术,提高了雄蚕饲养水平,体现了雄蚕的"优质优价",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雄蚕种无论是产茧量、产值、丝质均比普通品种提高。2006—2009年共推广雄蚕种99 654盒,饲养雄蚕种比饲养普蚕种共增加效益2 558.6万元,平均每盒雄蚕种的产值比普通种增加256.75元。  相似文献   

11.
在茧丝生产中,如能专养雄蚕,利用雄蚕体质强健好养、茧丝质优的特点,就会有效地提高养蚕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利用平衡致死系统、雌雄胚胎期的温敏性差异品系,都可控制单一的雄蚕孵化,实行专养雄蚕。由本课题组最先发现的温敏性蚕品系,由于其主要的经济性状距生  相似文献   

12.
雄蚕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在概述专养雄蚕优越性的基础上,从分析专养雄蚕的技术办,市场价值,市场需求等出发,得出了专养雄蚕产业化发展的有益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雄蚕产业化发展中产业链的建立,产业新格局的形成等若干战略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规模饲养雄蚕 提高蚕农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养雄蚕是传统蚕业生产的一次重大变革。雄蚕易饲养、食桑省、桑叶利用率高,能节约养蚕成本,且雄蚕产丝量多,茧层率和鲜茧出丝率均高于雌蚕。雄蚕丝纤度细、偏差小,利于缫制高档生丝,符合丝绸制品向高档化发展的要求。淳安县从2004年开始引进专养雄蚕品种,通过对比试验,对雄蚕综合性状、收烘特点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雄蚕茧质、效益均明显高于普通品种。  相似文献   

14.
利用孵化率高且后代全为雌性个体的雌蚕无性克隆系雌35与平衡致死系平28杂交,育成了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雄蚕新品种浙凤2号。新品种在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中表现出孵化、眠起、上蔟齐一,茧型大、产量高,茧丝品质优的特点。新品种的龄期经过略长于对照雄蚕品种秋华×平30,虫蛹率高于对照品种0.66个百分点,万蚕产茧量和万蚕茧层量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2.99%、3.73%,茧丝洁净94.80分,出丝率高于对照品种。新品种在蚕种生产过程中,利用雌蚕无性克隆系可实现一方专养雌蚕,另一方专养雄蚕的生产模式,不仅能降低雄蚕杂交种的生产成本,也能提高杂交率和蚕种质量,促进雄蚕新品种的推广应用。2016年5月新品种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及四川、山东、河南等省蚕区春季和晚秋季推广饲养。  相似文献   

15.
蚕蛹雌雄鉴别技术人员缺乏、工作量大是目前蚕种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实现原种一方专养雌蚕,另一方专养雄蚕的新型单交蚕种生产模式,可免去杂交种生产中的雌雄鉴别环节,提高蚕种生产效率和杂交彻底率。经试繁,两对新型单交蚕品种"雌29×卵36"、"雌35×平28"繁育性能优良,其中"雌29×卵36"kg茧制种量较对照种"薪杭×白云"提高23.0%,"雌35×平28"kg茧产值较对照种"秋丰×白玉"提高15.68%。  相似文献   

16.
《四川蚕业》2017,(1):18-20
大量的研究证明丝茧育中雄蚕的经济价值远高于雌蚕,雄蚕与雌蚕相比,据统计专养雄蚕比雌雄蚕混养,产丝量可增加15%,提高经济效益10%左右~([2])。因此在蚕业生产上实现专养雄蚕是21世纪家蚕育种的主要方向之一。伴性赤蚁蚕温敏致死性的发现,为实现专养雄蚕的目标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研究通过杂交、回交方法将sch基因分别导入优良现行品种,以提高伴性赤蚁经济性状,获得新育种素材,为进一步培育伴性赤蚁雄蚕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专养雄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正>家蚕是雌雄异体昆虫,需通过雌雄个体间的交配来繁殖后代,养蚕生产上所用蚕种的雌雄比例为1:1。由于雄蚕体质强健、好养、饲料效率高、茧丝品质好、雄蚕茧出丝率比雌蚕茧高20%左右。如果能全部饲养雄蚕,可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多产丝15%。因此,在生产上光养雄蚕是科技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目标。 要做到光养雄蚕,就必须在卵期或尽可能早地在幼虫期将雌雄蚕分开,以及用生理学方法将胚胎期雌转化为雄,或使用各种手段控制只有雄蚕孵化。要在早期将雌雄蚕分开,一般用限性遗传的手段。限性遗传是指某一性状只限于在一种性别上表现的性连锁遗传现象,家蚕的限性遗传也称W染色体连锁遗传,现在生产上所用限性品种是通过诱变方法使带有标志基因的常染色体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上育成。已育成卵色、蚕体色、茧色  相似文献   

18.
顾锦华 《中国蚕业》2006,27(2):94-95
专养雄蚕是传统农业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雄蚕的繁育和推广已成为提高蚕茧出丝率,增加茧丝绸生产效益的重大突破口,是21世纪蚕业发展的制高点。为在蚕业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提高茧丝绸生产的经济效益,海盐县于1999年开始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引进雄蚕品种进行繁育并试养推广,至2005年秋期已饲养了6年12期,期间先后试养了8对雄蚕品种共计6500余张。秋华×平30是经过多年试养选育出来的优良雄蚕品种,到2005年秋期全县共试养了5年8期计4725.5张。同时海盐县蚕种场也于2000年开始了雄蚕的自繁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年生产雄蚕种2万张的生…  相似文献   

19.
利用雄性杂种专养雄蚕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蚕和雌蚕相比,具有食桑少,叶丝转化率、茧层率、出丝率高,丝质优等特点。因此,专养雄蚕对21世纪我国蚕丝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96年春,浙江省农科院引进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S8和S14,并开展转育改良和选配雄性杂种(或雄蚕杂交组合)等研究,陆续选配出一批雄性杂种,雄蚕率均在99%以上,供专养雄蚕试用[1,2]。自1997年春开始,我们应用该院选配的家蚕雄性杂种,在浙江省湖州市农村率先开展专养雄蚕的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1 材料与方法11 1997年春蚕期雄性杂种春晓×S8和54…  相似文献   

20.
针对雄蚕品种制种成本较普通杂交种高的问题,通过利用雌蚕无性克隆系与平衡致死系交配的方式,以提高雄蚕种的制种效率、制种质量及繁育效益。于2016年晚秋进行了新型雄蚕品种"浙凤2号"的原蚕区嵊州床江村繁育试验,饲养成绩、制种过程稳定,制种结果符合预定的目标,试验取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