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将不同地理种群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亲本进行人工杂交,获得子一代幼鲵,研究各杂交组幼鲵(实验组)和本地繁殖幼鲵(对照组)的体长、体质量和存活率。12个月的饲养结果表明:各组平均存活率为83.33%~98.33%;平均体长为20.33cm~25.15cm,增加15.83cm~20.65cm,增长率351.78%~458.89%;平均体质量为163.34g~240.15g,增加162.59g~239.4g,增长率21678.67%~31920%。各组的存活率、体长、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实验组体长、体质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大鲵杂交子一代幼鲵生长优于本地大鲵繁殖的子一代。因此,繁育幼鲵时应尽量避免本地种群间的繁殖组合。  相似文献   

2.
3.
欧燎原 《内陆水产》2006,31(5):25-25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湖北、贵州、陕西等省,湖南省以湘西为丰。由于人鲵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含有17种氨基酸,且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市场价格一直在1000元/kg以上。受利益驱动,酷渔滥捕、走私倒卖等违法行为十分盛行,造成自然资源濒临灭绝。上世纪70年代湖南省水产研究所阳爱生等开始从事大鲵人工繁殖和驯化研究,并获得少量幼鲵。上世纪90年代,国家在湖南省大鲵产区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大鲵救护中心,专门从事大鲵的救护及人工繁殖等科研工作,拯救这一濒临灭绝的生物资源。全国也逐渐兴起了一股大鲵研究和养殖热。但大鲵繁殖“三率”低和幼鲵成活率低一直是科研上两大难题,笔者等从1999年开始从事大鲵人工繁殖研究。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时间段泉水和河水对幼鲵(Andrias davidanu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幼鲵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增重存在差异。第二阶段幼鲵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第一阶段(P<0.01)。1号点(泉水)幼鲵平均增重和日平均增重极显著高于2号点(河水)幼鲵(P<0.01);第一阶段1号点日平均水温极显著高于2号点(P<0.01),最低温度较河水高6.95℃,且1号点水温变化较小。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幼鲵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温度可人为控制在(19±1)℃的室内,于内壁光滑的面积为193 cm×167 cm的水泥池中,按照每个池内80尾的密度人工饲养幼体大鲵。测量大鲵试验始末体长体质量,通过生长指标,组织营养成分及消化酶活性对比分析,探究大鲵幼体的适宜投喂频率。结果表明:饥饿处理使大鲵摄食率增加,消化酶活性增强。投喂频率为饥饿6 d再连续投喂6 d,特定生长率和质量增加率出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饵料系数最低。投喂频率为饥饿2 d再连续投喂2 d,蛋白含量高且脂肪含量低。投喂频率为饥饿6 d再连续投喂6 d、饥饿8 d再连续投喂8 d,存活率略低于其他组。若对存活率和组织营养成分要求比较高则饥饿2 d再连续投喂2 d为适宜投喂频率,如果对此没有严格要求则饥饿6 d再连续投喂6 d为大鲵幼体适宜投喂频率,采用该频率投喂可使存活率、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都能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大鲵俗称娃娃鱼,其生长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光周期、食物以及自身的生理状态等。就食物而言,生长不仅受食物性质、食物数量的影响,而且还受投饵方式的影响。在自然状态下,大鲵摄食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养殖中,投饵也常采用一定的时间间隔。目前关于不同投饵方式对大鲵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对幼鲵生长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随机选取体质健康、体重100g/尾左右的2龄幼鲵,分别添加占基础饵料重量0.20%、0.40%、0.60%的配比复合益生菌进行拌料投喂试验,并设置空白对照组,每组设置三个重复组,共12组,试验期180d。试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大鲵的生长及摄食指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血清抗氧化酶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显示三个试验组大鲵终末体重、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指标数据说明以复合益生菌拌料投喂有利于大鲵的生长;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鲵血液中的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低剂量组;试验组大鲵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均高于对照组,这显示出复合益生菌拌料投喂对大鲵的非特异性免疫有促进作用;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鲵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及低剂量组。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添加日常饵料重量0.40%、0.60%的配比中剂量、高剂量组不仅能促进大鲵的生长发育,同时还能促进大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从而增强体质,提升疾病抵抗力。  相似文献   

8.
<正>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国大鲵人工养殖从2012年(第一届大鲵保护与发展论坛)的400万尾增长到2017年(第二届大鲵保护与发展论坛)的1500万尾,随着养殖量增加,疾病已成为人工养殖的限制性因素。其中,腹水病是大鲵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报道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各种规格大鲵均为感染对象,由于大鲵相互攻击撕咬形成外伤、投喂变质饵料肠道破坏或者环境恶化等引发感染,感染后主要症状为腹水,严重者眼球外凸,有一层白膜覆盖,解剖后以肝脏出血点、肠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在设施大棚中构建了中试规模的南美白对虾循环水养殖模式(RAS)和生物絮团养殖模式(BS)2种模式,每种模式为3个平行,每个平行投放南美白对虾苗10万尾,初始放养殖密度为500尾/m3。每隔1 d测定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待100 d饲养结束后,测定南美白对虾生长指标和肠道菌群。结果显示:RAS和BS组养殖水体中的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温度、pH和溶氧(DO)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但BS组有近20 d的NO-2-N积累,进而影响南美白对虾的生长。BS组的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最终养殖密度显著低于RAS组(P<0.05),饲料系数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养殖模式下对虾肠道菌群在门水平无显著差异,属水平显著差异(P<0.05),RAS养殖模式中的...  相似文献   

10.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也是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被称为"活化石",其肉质鲜嫩、味到独特,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极高,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在美容养颜、增进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防癌抗癌等方面功效显著,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近些年由于人们因素,导致生存环境丧失、栖息地破坏以及过度利用,对大鲵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导致种群急剧减少,许多地方的资源枯竭,甚至濒临灭绝,为保护这一物种资源,我国已于1988年将娃娃鱼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此抓住资源锐减,尚未形成大鲵商品化养殖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巨大这一发展机遇,选择良好养殖场地,人工创造仿生态环境,发展大鲵人工繁育及养殖,不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而且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循环水养殖模式(RAS组)和池塘养殖模式(池塘组)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免疫性能及水质影响的变化规律,开展了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RAS组中鱼体增重率(WGR)[(597.36±169.79)%]显著高于池塘组[(470.98±142.99)%](P0.05),饲料转化率(FCR)[(1.17±0.02)%]却显著低于池塘养殖系统[(1.47±0.03)%](P0.05)。特定生长率(SGR)和肥满度(CF)也高于池塘养殖系统,但差异不显著(P0.05);(2)在第4周和第8周分别测定了鱼体胃和肠中消化酶活性,第4周时,RAS组中肠蛋白酶活性值[(1 387.56±278.43)μg/(g·min)]显著高于池塘组[(1 129.99±382.67)μg/(g·min)](P0.05);第8周时,肠脂肪酶活性[(18.11±4.28)μg/(g·min)]显著高于池塘组[(12.89±8.00)μg/(g·min)](P0.05);(3)在第4周和第8周分别测定了鱼体肝胰脏、头肾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溶菌酶(LSZ)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整体表现为RAS组免疫性能低于池塘组;(4)每周测定水体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显示,RAS组氨态氮维持在0.0067~0.0212 mg/L,亚硝态氮含量为0.0027~0.0087 mg/L,均低于池塘组。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全人工和仿生态两种繁育模式对大鲵( Andrias davidiaus )繁殖效果的影响,对比了两种繁殖模式下大鲵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结果表明,仿生态繁育模式中大鲵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5.00%、74.99%和86.08%,而全人工繁育模式分别为50.00%、63.94%和72.36%,前者均分别高于后者。因此,大鲵繁殖时可采取适当人工干预的仿生态繁殖模式,有助于提高繁殖效率。  相似文献   

13.
针对愈发多发的工程建设与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养殖之间矛盾,指明产生的主要影响,分析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振动、噪声、冲击波、水污染、粉尘等5个方面原因,为今后涉事双方减缓冲突、合理化解矛盾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大鲵,俗称娃娃鱼,在药用、保健、美食等方面蕴藏着很高的经济价值。本文通过建造地上与地下立体多层养殖空间,采用架式塑盆和水泥池相结合,探讨了地下室人工养殖模式,与传统山区仿生式驯养模式相比,单位面积养殖产量增加3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适宜在福建等沿海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5.
采用鱼蚌联养3种养殖模式,通过分析不同养殖模式下浮游生物和水质的变化,为池蝶蚌的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受控的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实验设暗光、微强光、强光3个光照处理,同时每个光照处理组分别投喂两种饵料(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加底栖硅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下,幼参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每种饵料处理下强光处理组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明显高于暗光处理组,而相同光照强度下两种饵料处理对幼参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3个光照处理下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平均分别为0.26%、0.63%、0.98%/d,日增重为0.53、1.39、2.26 g/d。  相似文献   

17.
不同蛋白含量对幼甲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用不同蛋白含量的甲鱼饲料分阶段饲养甲鱼已得到公认。但人们由此产生一个错觉,认为甲鱼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越高,甲鱼生长就越快。事实上,现在通行的甲鱼饲料蛋白质标准(成甲料≥43%,幼甲料≥45%,稚甲料≥47%)是参照鳗鱼饲料而来的,甲鱼本身的蛋白需求并无确切报道。而且,据专家分析,甲鱼饲料中过高的蛋白质,不仅会加重甲鱼体内的营养负荷,造成能量蛋白的平衡失调,以致形成种种营养性或代谢性疾病,且残饵及粪便中过多的含氮、磷等物质会严重污染水体,增加防病治病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采用“梯度法”具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鲵亦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有尾两栖类,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由于大鲵的生长速度较慢,养殖周期长,因此如何提高养殖大鲵的生长速度至关重要。同时,扩大大鲵的养殖规模,规范大鲵工厂化模式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研究了上海地区低盐度条件下池塘单养和混养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生长和摄食的影响.平均体重1.14±0.63g、平均体长3.57±0.88 cm的点篮子鱼,经90d的养殖后,单养点篮子鱼成活率82.86%,平均体重增加到55.08 ±14.21 g,平均体长增加到11.39±1.19 cm,最大规格体重达101.42 g;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混养点篮子鱼成活率85.26%,平均体重增加到56.37 ±4.60 g、平均体长增加到11.60 ±0.42 cm,最大规格达118.71 g,拟穴青蟹平均体重从0.04g增长到209.88 g,最大规格达350.13 g.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混养模式中的点篮子鱼的存活率较单养模式高,生长摄食情况好,增重速度快,且摄食率低而饲料转化效率高.  相似文献   

20.
曾娟  高启平  苏宝辉 《淡水渔业》2021,51(2):107-112
为探讨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下不同营养水平饲料对建鲤(Cyprinus carpiovar)生长性能及养殖效益的影响,以常规池塘养殖营养水平饲料为对照,提高蛋白、脂肪含量,形成3个营养水平的试验饲料,其中粗蛋白水平分别为32%、34%、38%,粗脂肪水平分别为8%、10%、11%,分别记为F1、F2、F3组,每组设3个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