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稻渔共作模式是指在一块稻田同时收获水稻和水产品,这种模式可大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稻虾共作是稻渔共作模式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实现“田面种稻,水体养虾,虾粪肥田,稻虾共生”的目的[1-2]。目前关于稻虾共作的报道较多[3-5],综合种养技术也比较成熟。  相似文献   

2.
于涛  刘文斌 《淡水渔业》1999,29(10):43-44
红螫螫虾(Cherasqlla’Illcndlltlllls),原产于澳大利亚北部。在分类上属甲壳纲、十足国、长臂虾科、光壳虾属。因外形酷似海中龙虾,所以又称澳洲淡水龙虾。自八十年代起,澳大利亚对红螫螫虾进行商业开发养殖,由于其自身优点,在澳洲和美国掀起一股养殖和消费热潮。日本、法国、西班牙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先后从澳洲引种试养,并显示出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1992年开始引进,在全国多个地方试养。但目前报道,大多集中在澳洲淡水的生物学特性方面,关于池塘养殖试验至今还不多见。作者于1998年5月5日至…  相似文献   

3.
正鉴于水稻与红螯螯虾的生长周期基本重叠,我们在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一家养殖场开展了近3年的水稻—红螯螯虾综合种养试验,对该模式生态高效种养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本研究在前期种养试验基础上开展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下不同虾苗放养模式对比试验,对相同虾苗放养规格、不同放养密度下的放养模式进行差异性分析,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楼丹  邬勇杰 《渔业现代化》1999,(3):20-20,37
红螯螯虾属拟螯虾科,光壳虾属,俗称淡水龙虾。原产澳大利亚北部,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为热带淡水虾类。我国自九十年代初开始引进,其有别于其它螯虾之最大特征是头胸甲前部有4条隆脊,2条位于额剑侧沿,2条位于左右眼眶后缘。1997~1998年我们在浙江鄞县合众养殖场、石矸养鱼场进行了池塘养殖与水泥池保温越冬试验,初获成功。1条件与方法1.1养殖池:土池总面积10.1亩,其中单养5.8亩,4口塘,混养4.3亩,3口塘。池深1~1.5m,四周围栏。1.2放养前准备:清塘、培水、投放栖息物、移养水葫芦等水…  相似文献   

5.
红螯螯虾又名澳洲淡水龙虾,原产于大洋洲,其外形似海水中的龙虾,雄性成虾2螯足的前端有一鲜红的膜质斑块,故称红螯螯虾。该虾生存水温为5~42℃.水温20℃以下基本不生长,常见个体50~150g。为摸索红螯螯虾的生长规律,我们于2003年在吴兴区东林镇东明村进行了池塘主养澳洲红螯螯虾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稻渔共作"是由水稻种植与水产经济动物养殖组成的互利共生复合生态农业系统,该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壤资源,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条件,其中"稻蟹共作"是根据稻蟹互利共生的原理发展形成的一种生态型种养技术。扣蟹是指是由蟹苗(大眼幼体)培育而成的性未成熟的一龄幼蟹,是成蟹养殖的苗种来源,扣蟹常见的养殖方式包括池  相似文献   

7.
在0.5亩池塘中投放1.5~2.Ocm的红螯螯虾2000只,自7月11日至11月6日,经118天饲养,养成平均体重30g的中虾1271只,计31.8kg,成活率63.5%,收获套养鱼20kg。分析了红螯螯虾养殖可套养的鱼类,以黄豆为主要饲料饲养的可行性,以及对本地自然环境条件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8.
曹闻阳 《齐鲁渔业》2001,18(2):13-14
红螯螯虾俗称澳洲淡水龙虾,又称淡水龙虾,是一种大型螯虾类,体型稍平扁,体色褐绿,螯的外侧顶端有一膜质鲜红带,原产澳大利亚。该虾具有个体大,食性杂,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抗病力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食性比率高,财长途运输,可鲜活上市等优点,是倍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的适宜池塘养殖的淡水优良养殖品种。目前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一般售价在100元/kg左右。为帮助广大农民尽快致富,根据我单位1997年以来养殖试验情况,将其养殖技术要点作如下介绍:1虾池建设 虾池应建造在通风向阳,环境安静,排灌方便,水…  相似文献   

9.
正虾类产品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营养结构较好,是重要的渔业产品之一,约占国际渔业产品贸易总值的20%~([1])。近年来,随着虾类产品市场和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虾类养殖尤其是虾类的淡水养殖发展更为迅猛。虾类养殖品种较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制约该产业发展的病害问题也越发突出,淡水龙虾成为发展态势良好的虾类养殖品种之一~([2])。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原产于澳大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在闽西北山区进行红螯螯虾池塘健康养殖生产试验,经过5个月的养殖,结果8口池塘共产红螯螯虾19095kg,平均单产达0.57kg/m2,养殖成活率64.2%,饲料系数1.31,投入产出比1∶1.69。试验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红螯螯虾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正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又名澳洲淡水龙虾,隶属于十足目(Decapoda),螯虾科(cambaridae),原螯虾属(Procambams),原产于澳大利亚,外形酷似海中龙虾,但生活于淡水中,是世界上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种之一。它也是一种大型淡水螯虾,个体一般重达100~200 g,在澳洲最大的个体达500g。该虾体色褐绿,成熟雄虾螯的外侧顶端有一膜质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上海彰显渔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基于种草模式下的红螯螯虾池塘养殖技术试验,通过种植水草加精准投饲,取得了红螯螯虾池塘养殖的成功,现将2021年主要养殖情况总结如下。一、试验基地养殖试验选择在合作社白鹤基地内开展,该基地塘形整齐,布局合理,排灌方便,进排水分开,电力设施完备。养殖基地水源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且无污染源,进水口用80目筛绢网过滤。选择该基地内4口池塘,均为长方形,  相似文献   

13.
<正>近两年红螯螯虾池塘养殖模式的探索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并已在江浙地区普遍展开,在江浙地区池塘养殖红螯螯虾亩产可达150千克以上,亩效益达万元。由于红螯螯虾为热带性种类,且具有抱卵少、不同步的特点,特别在非热带地区普遍出现养殖周期短、养成规格小及苗种成活率低等问题,导致其行业发展受阻。本次研究针对红螯螯虾生物学特性及浙北地区的气候与消费  相似文献   

14.
目前河蟹养殖模式主要为单养,为了降低河蟹单一品种养殖的风险、减小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提高综合养殖效益,笔者在河蟹池塘套养红螯螯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养殖情况介绍如下. 一、前期准备 1.池塘条件 池塘为河蟹养殖池塘,要求交通便捷、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电力与进排水设施完善.池塘面积8~10亩,池塘四周设环沟,宽约6...  相似文献   

15.
从澳大利亚直接引起红螯螯虾1万尾,放入1.5亩土池,进行鱼虾混养,池底投放隐蔽物,定期测定水质和生长情况,投喂颗粒饵料,螺蛳,小杂鱼虾,豆渣,使用塑料薄膜防逃,经过118天饲养,出池对虾165.92kg,平均尾重30.9g成活率64.98%,试验证明,红螯螯虾最适生长水温22~32℃放养密度20尾/m^2不影响生长,混养品种以中上层滤食性鱼类为宜,北方地区因适温期短,应放养尾重2g以上的苗种。  相似文献   

16.
热带地区红螯螯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对传统池塘进行改造后采用生物饵料进行红螯螯虾生态养殖,养殖过程中可维持较好的养殖水体质量,同时提供较优的营养来源。经过8个月的生态养殖,获得体表洁净且健康具有活力的成虾,每亩约可收获1800尾成虾,每尾平均体重约100g,亩均纯利润1.2万元以上。该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具有较好的生态及经济效益,可在热带地区进行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7.
2021年在上海浦东新场镇某合作社开展河蟹套养红螯螯虾生态养殖试验,在河蟹基本放养模式基础上套养一定量的红螯螯虾能够提高饵料利用效率与单位池塘的产出,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利用0.53 hm^2池塘试养红螯螯虾,放养体长1.5 cm红螯螯虾虾苗2万尾,收获红螯螯虾975 kg,另外收获河蟹175 kg、青虾36 kg、鲫鱼190 kg,总利润68420元。饲料系数为0.72,红螯螯虾成活率为65%。结果认为:红螯螯虾可单养,亦可与河蟹、青虾等混养;水草覆盖率80%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利用台湾引进的红螯螯虾苗种和本地自繁自养的克氏原螯虾苗种,经过同期养殖、同等条件管理,对两品种的养殖效益进行对比,以期为筛选优质水产养殖品种提供可行性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地点试验用红螯螯虾苗种从台湾地区引进,采用低温运输办法。克氏原螯虾苗种从本地购买,采用带水运输办法。选择体表光洁亮丽、活力较强、肢体完整、均一性好的苗种,按照8尾/米2的养殖密度,于2015年5月18日  相似文献   

20.
<正>红螯螯虾原产于大洋洲,作为淡水养殖虾的新品种,目前在我国南方地区已形成养殖规模,在江苏,特别是在苏北地区,还处于养殖起步试验阶段。由于它外形酷似小龙虾,且雄性成虾的2个螯足的前端外侧有一鲜红的膜质斑块,故称"红螯螯虾",又名"澳洲淡水小龙虾"。该虾肉质鲜嫩,出肉率高,全身可食比率是克氏原螯虾的2~3倍,营养丰富、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投喂杂粮也会有好的生长,且抗病能力强、耐低氧,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