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2.
2015~2017年连续3年进行大竹蛏人工繁育试验与生产,累计培育出平均壳长3~6.1 mm蛏苗1.62亿粒,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繁殖习性及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竹蛏卵子分批成熟,多次产卵。在水温18~25℃条件下,受精卵约经22~35h发育为D型幼虫,D型幼虫经6~10d培育变态为稚贝,日生长量14~25μm,成活率66.9%~73.3%。以细沙为附着基进行稚贝培育和中间育成,成活率可达53.5%~77.3%,日生长量150~166μm。 相似文献
3.
4.
5.
《科学养鱼》2014,(6)
<正>日前,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承担的《细鳞鱼人工繁育、养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此次验收工作由辽阳市科技局组织,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查阅了原始试验记录,并现场对实验成果细鳞鱼进行了检验和测量。验收结果如下:养殖池面积20米2,水深40厘米。2013年7月4日放养细鳞鱼夏花6472尾,平均体长2.91厘米,平均体重为0.402克/尾。经过314天的饲养,细鳞鱼平均全长为21.364厘米,最大全长24.5厘米,最小全长17.5厘米,平均体长为18.72厘米,最大体长21.5厘米,最小体长15.5厘米,平均体重120.876克/尾,最大体重271.55克,最小体重52.9克,成活率75%,总 相似文献
6.
7.
2010年1月22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宝石鲈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了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鉴定验收。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虾夷扇贝天然苗种中间育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海区采集的虾夷扇贝苗种比人工苗种晚2个月,为了实现当年采苗,当年培育成3 cm以上增养殖用苗种,2006—2008年,就虾夷扇贝中间育成技术开展了试验研究。育成密度为90~110个/层,密度对中间育成率影响不显著。密度为70~90个/层,平均壳高达到3.28 cm,群体组成中≥3 cm个体比例为83.33%;密度为120~130个/层,平均壳高3.08 cm,群体组成中≥3 cm个体比例为61%;密度为160~170个/层,平均壳高2.77 cm,群体组成中≥3 cm个体比例仅为22%,密度对苗种生长影响显著。分苗时间早晚对苗种生长有一定影响,分苗时间早,天然苗可充分利用7-8月快速生长期快速生长,提高3 cm以上个体的育成率。中间育成期间的水温对育成率有一定影响,23℃以上水温持续时间较长时,育成率下降。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驼背鲈人工繁育与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俗称老鼠斑,鳘鱼等,隶属脂科,石斑鱼亚科,驼背鲈属,为暖水性鱼类。我国见于台湾澎湖、绿岛、香港、南海,但资源量极少,为高级名贵海产经济鱼类。其肉味绝佳,货稀价昂,不单为高贵海鲜,亦为观赏水族,素被视为珍品之冠。2005 相似文献
18.
由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主持的“黄颡鱼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课题是2005年河北省水产局科技指导计划项目。该课题于2006年6月26日顺利通过河北省水产局组织的专家组阶段性验收。 相似文献
19.
闽香鳢人工繁育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香鳢(Channa maculata♀×Channa argus♂)是以乌鳢(Channa argus)为父本,斑鳢(C·maculata)为母本的杂交子一代,通过亲本培育、人工催产而产生。目前国内未见鳢科鱼类品种间的杂交及养成试验与生产的报道。闽香鳢是属于肉食性鱼类,以动物饵料为主要食物。闽香鳢在苗种培育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