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北京农业》2012,(14):50
<正>近日,西安市秦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原西安市种子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培育出的"西糯2号"玉米杂交种,经陕西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2.
“珍珠糯8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以自育自交系“皖糯自HNA8001”为母本,自育自交系“皖糯自HNB3058”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鲜食黑糯玉米新品种。该品种2017~2018年参加国家南方(东南)鲜食糯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200525。“珍珠糯8号”综合抗性好,口感软糯香甜,富含花青素,适宜在东南鲜食玉米类型区种植。阐述“珍珠糯8号”的选育过程,并对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推广“珍珠糯8号”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兴湘粱2号系湖南省农科院高粱研究开发中心以高起点温度糯高粱两用不育系"湘糯粱2S"为母本,以恢复系"C4Y721"为父本杂交选育的高产、优质、矮秆两系糯高粱新组合.该组合2004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登记,2006年通过国家高粱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糯玉米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以早熟性为突破口,在育成早熟、优质、高配合力自交系“申W13”和“申W22”基础上,选育出早熟、优质鲜食糯玉米单交种“沪玉糯2号”。通过国家东南区试验,该品种熟期比“苏玉糯1号”早6 d,增产11.8%,糯性品质优良,抗逆性好,适应性广。200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5.
孙加顺 《油气储运》2001,(16):16-16
由山东省莱州市农科院西由种苗研究所选育的糯玉米新品种——西星糯玉1号(原代号为西糯1号),最近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专家们认为,该杂交种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糯玉米新品种,它的推广将大大提高糯玉米产量,具有很高的商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三北种业以鲜食产量高、风味独特、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鲜食品质优良、支链淀粉含量高、生育期短上市早为选育目标,以自交系W48为母本,自交系W72为父本杂交选育出三北糯7号糯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稳产、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等优点,于2010年通过湖南省审定。自推广以来,该品种深受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7.
桂甜糯228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甜加糯玉米新品种,是以自选糯质自交系518MBC-13为母本、甜糯双隐(wxwxsh_2sh_2)自交系6珍BCW-2-15为父本选育而成的,2020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优质的食用品质和优良的商品性质,产量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因其F2果穗糯与甜子粒比例为3∶1,兼顾了糯玉米和甜玉米的风味和南北消费者口味,是当前中国鲜食玉米的重要类型。  相似文献   

8.
鲁糯2号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糯玉米自交系4532为母本,9331为父本杂交选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糯玉米杂交种.2000~2001年完成山东省特种玉米区域试验,2002年4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鲁农审[2002]007号).经审定,可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淀粉和鲜食兼用型糯玉米品种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9.
"西子糯2号"是诸暨市农技推广中心选育的中熟偏早、高产优质的鲜食糯玉米新组合.母本Z03和父本Z31均是由糯玉米品种间杂交,后代经过连续自交,定向选育获得的自交系.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强、适应性广、鲜食外观品质好等性状,2007年通过浙江省审定.  相似文献   

10.
龙作2号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以自交系"L201"为母本、自交系"L21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良玉米单交种。黑龙江省玉米区域试验表明,龙作2号比对照品种"兴垦3号"平均增产13.6%;生产试验龙作2号较对照增产19.5%。该品种具有抗倒性极强,高产、稳产、籽粒品质好、出籽率高、制种产量高等优点。2013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相似文献   

11.
紫黑色糯玉米“沪紫黑糯1号”选育及其转色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沪紫黑糯1号"是优质、高配合力自交系申W74和申W71杂交选育而成的紫黑色鲜食糯玉米单交种.该品种成熟期比对照"苏玉糯1号"平均短2 d,产量增加26.8%以上,糯性品质优良,抗逆性好,适应性广;转色试验表明,该品种上色快,采收期长,鲜食籽粒完全上色为紫黑色时,糯性仍然较好.品质优良.口感香甜糯,商品外观性优良.  相似文献   

12.
甜糯玉米新品种浙糯玉5号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糯玉5号是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以自育的甜糯玉米自交系中2jp233为母本和自育的糯玉米自交系苏171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甜糯玉米单交种。该品种2005年春季参加糯玉米组合鉴定试验,同年秋季进行小区对比试验;2006年春季参加东阳玉米研究所糯玉米组合品比试验;2007年-2008年参加了浙江省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皆比对照苏玉糯2号增产;2009年参加了浙江省糯玉米品种生产试验,并通过了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浙审玉2009004),并命名为浙糯玉5号。  相似文献   

13.
甜糯玉米新品种神玉糯1号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糯玉米新品种神玉糯1号(原名宁粘2号)的母本250 (wx/wx)是苏玉糯1号的二环系中选育出来的自交系,父本301(wx/wx,su1/su1)是普甜玉米(su1/su1)与糯5杂交后自交5代分离出来的二环系,具双隐性基因(wx/wx,su1/su1);200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鲜穗产量比苏玉糯1号增产10%~20%,吐丝期早7~8 d,能早上市,甜糯结合,糯性、口感、外观、色泽均优,农艺性状优.  相似文献   

14.
洛白糯2号是由洛阳农林院以自交系LBN2586为母本,以LBN0866为父本选育的国审特种玉米新品种,具有高产、抗病、抗倒、口感好、商品外观优良的特性。2017年通过审定,审定号:20170041.本文阐述了洛白糯2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两系杂交糯高粱兴湘粱2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湘粱2号系湖南省农科院高粱研究开发中心以高起点温度糯高粱两用不育系“湘糯粱2S”为母本,以恢复系“C4Y721”为父本杂交选育的高产、优质、矮秆两系糯高粱新组合。该组合2004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登记,2006年通过国家高粱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相似文献   

16.
西粳糯五号是西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西粳一号与秋筱糯 (日本品种 )杂交选育的优质粳型糯稻新品种。综合性状优良 ,品质好 ,产量高 ,适宜陕西关中稻区及黄淮稻区麦茬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糯玉米新品种哈糯2022的推广,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要点。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室于2016年,以自选白糯玉米自交系B103为母本和以自选白糯玉米自交系HA1303为父本杂交育成哈糯2022。2020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7 148.9 kg·hm-2,较对照品种金糯262平均增产6.5%,2021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8 520.7 kg·hm-2,较对照品种金糯262平均增产8.1%,2年区域试验总平均产量为17 834.8 kg·hm-2,较对照品种金糯262平均增产7.3%。2022年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玉20220032。哈糯2022外观白色,棒长约20 cm,品质好,甜糯适宜,食味品质88分。该品种在适应区需≥10℃活动积温2 250℃区域种植,青食期约91 d。  相似文献   

18.
皖糯3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以自选自交系"皖糯系10"做母本,"皖糯系11"为父本育成的糯玉米杂交种,201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糯3号平均鲜穗单产690kg/667m2,比对照增产6.5%。该品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子粒黄色、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适宜在安徽省玉米区种植,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该文介绍了皖糯3号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品质和抗性、品种特征特性及制种技术、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龙粘3号(原代号江糯401)是黑龙江农业科学院以自交系JNB~2为母本、自交系JNB~1为父本杂交育成。2009年初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1特征特性龙粘3号是糯玉米品种。幼苗期第一叶鞘为紫色,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满足消费者对糯玉米新品种的需求,通过自交系的创制,选育品质更佳的甜加糯品种供推广种植。【方法】2012年冬,采用自育自交系×外引自交系的杂交模式,组配多个玉米自交系杂交组合;2013年鉴定筛选出若干组合于2014-2015年参加联合多点品比试验,在品比试验中,改01-1b×中zip233表现最佳,于2015年定名为甜糯133。【结果】2016-2017年,甜糯133参加福建省甜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15 793.6 kg·hm~(-2),比对照品种苏玉糯5号增产22.79%。2018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玉20180007)。【结论】该品种属中大穗型甜加糯鲜食玉米单交种,具有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稳产性较高、品质优等特点,适宜在福建省及相似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