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屹  李伟  温亚利  胡崇德 《林业科学》2007,43(6):111-116
基于新保护区管理理念和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面对威胁因素和利益相关方的分析,探析自然保护区区域共管体系的内涵.提出通过建立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为首,宗教共管委员会、社区共管委员会、生态旅游共管委员会为支撑的"区域共管体系"组织结构.为确保区域共管体系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行,应建立引导、回馈、监督、互动、激励等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社区共管"源于社区林业,是保护区和当地社区对自然资源进行共同管理的过程,是社区林业在森林资源和自然保护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体现,是国内外比较先进成熟的自然保护方式,是实现系统性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阿尔泰山国际欧盟GEF项目在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共建,保护区内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升,天然林和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创新管护模式,丰富管护内容,阿山林管局总  相似文献   

3.
自然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文章基于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及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情况的调研数据,指出保护区保护工作与社区建设之间的矛盾,从而探讨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共管委员会、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替代经济。  相似文献   

4.
采用参与式乡村评估(PRA)调查方法,对2003年开展社区共管项目的格化箐村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对比分析项目实施前后以及该村与非项目村的差异,对项目成效进行评估.结果认为,社区共管示范项目对于缓解保护区与社区矛盾、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提高社区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提出了建立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将社区共管纳入地区发展规划等社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就保护区与社区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对广西弄岗、十万大山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15.0对调查问卷中的11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确定出4个公共因子,即:周边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生态效益的认识,保护区相关制度与周边社区相互影响,保护区对周边社区发展的经济影响,社区共管.并从这4个方面对2个保护区与社区间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藉此提出提高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识水平,解决社区居民在能源需求、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社区共管力度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禄劝县和东川区,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多样性丰富,动植物资源稀有性、典型性明显,但也很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因保护区这些特点对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保护有更高的要求。保护区周边居民位于比较偏远的乡镇,交通不发达离乡镇和县城距离较远,地处山区土壤贫瘠,畜牧业成为社区主要经济来源,畜牧业多采用传统野外放养,使得高山草甸退化严重。保护区内药材、野生菌等生物资源丰富,是社区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群众对这些生物资源采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资源的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严重,因此通过参观考察学习其他保护区社区共建共管的先进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结合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在保护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委会建立社区共建共管示范点,在示范点选择有威望、对林业保护事业比较积极的村民及保护区管护局负责社区发展人员成立共建共管委员会,在示范点通过宣传教育相关技能培训、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扶持、建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改变传统养殖方式等模式,提高社区居民收入。通过社区共建共管模式达到了保护区的保护和社区经济和谐发展,在提高周边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让保护区周边居民能主动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保护区正面临着来自区内和周边社区各方不断增加的压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全球环境基金会(GEF)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采取了对社区自然资源进行共同管理的方法。项目在全国建立8个社区共管示范村,太白山保护区周边的大湾村是其中之一。 社区共管成功的关键是鼓励村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寻求可以改进当地社区  相似文献   

8.
阿姆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阿姆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对保护区社区共管进行了调查,分析周边社区对保护区构成的威胁,阐述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实践中取得的成效,从社区共管机制化、引进资金和技术、提供激励机制、加强自身发展能力等几方面对进一步开展社区共管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莲花山保护区生态旅游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规范资源利用行为、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农家乐建设、加强民俗风情开发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组织的调查,对保护区社区共管组织的建设和所开展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社区共管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社区共管工作的目的意义社区共管是组织群众共同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的过程。这是我省实施GEF项目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来,引进国外的一种新思想、新方法。  长期以来,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保护区内和周边社区生产、生活的威胁,过去我们仅依靠行政命令和法律法规等手段保护自然资源,这远不能适应保护管理工作需要,使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日益加剧。为了寻求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我省5个自然保护区,受到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其中在佛坪、太白、周至3个保护区…  相似文献   

12.
永德大雪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7 541hm2,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覆盖率93.08%。分析了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的意义、目前所采取的措施,提出社区共管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建立和完善社区共管机构、加强宣教工作、开展多种经营及加强社区基本建设。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新扩建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29920.3hm^2,分布于勐腊县、勐海县、景洪市2县1市,共14片,独特的地理环境,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等原因,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为此提出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社区共管,提出了社区共管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保护区大多处于周边社区的包围之中,保护区与当地居民关系密切。但是保护区的建立使部分生物资源受到控制,从而对当地社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影响。从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对社区共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PRA方法与社区共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RA方法与社区共管文/杨省强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项目即GEF项目,其三大重要工作之一是社区共管,即共同参与保护保护区保护管理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的过程。而社区共管工作所应用的PRA方法(中文意思是参与性乡村评估)...  相似文献   

16.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社区参与共管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参与共管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是有效缓解保护与发展间矛盾的一种管理模式。结合云南金光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归纳社区参与管理的原则,概述社区参与共管的主要实践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出减轻保护区资源压力的社区发展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7.
社区参与共管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是有效缓解保护与发展间矛盾的一种管理模式。本文结合云南金光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归纳社区参与管理的原则,概述社区参与共管的主要实践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出减轻保护区资源压力的社区发展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与经验借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是基于平衡原住民使用资源的权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义务而建立的机制,其规划建设的过程、经验和思路对于探索我国国家公园社区管理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中梳理了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历史脉络与演变过程,将其分为由排斥而引发利益冲突、由谈判而达成共管机制以及由发展而完善保护体系3个阶段,分析其典型的社区共管模式,总结其权利保障制度、社区参与机制和社区引导政策3个方面的社区共管经验,并结合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情况提出了对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隆阳管理所,辖面积45 700hm^2。其周边社区为多民族聚居区,生产落后,生活贫困,村民在保护区乱采滥挖,破坏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对保护区的威胁。近几年来保护区改变思路,实行社区共管,成立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实施中荷合作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万宁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权属、保护与开发及执法建设等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管理网络和实行社区共管等方式加强保护区管理,促进保护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