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3 毫秒
1.
龙瑞春 《农技服务》2009,26(8):42-42
通过"蔬菜—西瓜—蔬菜"、"蔬菜—西瓜—晚稻"一年3熟种植模式的试验示范,与"油菜—中稻"一年两熟种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一年3熟种植模式经济效益高,加权平均产值为72734.40元/hm~2,投入为22831.65元/hm~2,纯收入达49902.75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3.19,经济效益是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3倍以上。  相似文献   

2.
"武山西梁模式",即武山县旱作农业两年三熟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是指在海拔1 500~1 850 m的浅中山半干旱区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正茬及复种豆角、原膜二次利用点播油菜、小麦等作物于一体、粮油菜、粮粮菜、菜油菜两年三熟综合协调发展的高产高效旱作农业种植模式。本文以武山为例对旱作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对如何充分利用地区充足光热资源、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等问题,立足阿克苏地区生产实践,学习借鉴毗邻喀什、和田地区多熟种植经验,总结分析了适宜阿克苏地区发展的“粮食高产多熟立体种植模式、粮棉为主体的多熟增效种植模式、培肥地力多熟立体种植模式”三大类多熟种植模式和技术效益,以此促进本地多熟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小麦、朝天椒一年两熟制种植,调整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在清丰县应用效果明显。介绍了"六、三式"、"九、四式"等种植模式及朝天椒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大白菜是三都县蔬菜产业中的主要种植品种,种植模式逐步由"菜-稻"向"菜-稻-菜"或"菜-菜-菜"等两菜或纯菜3熟制、多熟制模式发展,大大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6.
春麦茬地复种育苗移栽鲜食玉米栽培技术,解决了阳高县龙泉镇"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问题,实现了"一年两熟"的目标。该文从播前准备、春小麦栽培、鲜食玉米育苗移栽等方面介绍了该复种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7.
湖南农作制高效种植模式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湖南省农作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现有农作制高效种植模式,采用比较分析,对现有稻田、旱地、棉田高效农作种植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从"优化农田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农作技术体系,发展多熟农作种植模式;发扬精耕细作的传统,大力推广早地多熟种植技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科技为先导,通过集成创新,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的发展;实施农业科技产业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增值"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作制度的改革,提高复种指数,发展现代农作制种植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江苏南通地区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栽培习惯和市场需求,对大棚蔬菜高效茬口布局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批设施蔬菜多元多熟的高效种植模式,其中"大棚蚕豆—厚皮甜瓜"一年两熟高效种植模式具有较好的产量和效益,适宜其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1年5熟的高效种植模式,比较了该种植模式与"蚕豆—春玉米/赤小豆"1年3熟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发现,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模式的种植方法简单,且操作易行,产投比约为185.6%,产值、经济效益分别为1年3熟模式的2.09、1.83倍,显著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农民收益;此外,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复种指数达350%,1年种植1熟蚕豆和2熟大豆可使生物固氮量增加350~450 kg/hm2,折合尿素可达700 kg/hm2以上,其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在结果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十大豆-秋玉米/秋大豆"1年5熟的高效种植模式,比较了该种植模式与"蚕豆-春玉米/赤小豆"1年3熟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发现,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模式的种植方法简单,且操作易行,产投比约为185.6%,产值、经济效益分别为1年3熟模式的2.09,1.83倍,显著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农民收益;此外,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复种指数达350%,l年种植1熟蚕豆和2熟大豆可使生物固氮量增加350-450kg/hm~2,折合尿素可达700 kg/hm~2以上,其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在结果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十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十大豆-秋玉米/秋大豆"1年5熟的高效种植模式,比较了该种植模式与"蚕豆-春玉米/赤小豆"1年3熟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发现,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模式的种植方法简单,且操作易行,产投比约为185.6%,产值、经济效益分别为1年3熟模式的2.09,1.83倍,显著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农民收益;此外,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复种指数达350%,l年种植1熟蚕豆和2熟大豆可使生物固氮量增加350-450kg/hm~2,折合尿素可达700 kg/hm~2以上,其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在结果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十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璜泾镇在稻麦两熟制的种植条件下,进行了"南粳3908"示范种植,发现该品种高产﹑优质,且熟期比"南粳46"早12 d。为给"南粳3908"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根据"南粳3908"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点,从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及灌溉、绿色防控病虫草害等方面,总结了"南粳3908"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马铃薯种植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四川省高原山区热量条件"一熟有余两熟不足"和平丘区"两熟有余三熟不足"的特点,利用马铃薯适应性广的特性,积极发展间套多熟种植,改只在春季种植马铃薯的传统为春、秋、冬三季节种植的技术路线,高原山区改一年只种植一季马铃薯或玉米等作物为薯玉套作两熟;平丘区改"稻-油"为"稻-薯/油(菜)",改"麦/玉/苕"为"麦/玉/豆(苕)/薯";改川东、川南"麦/玉/苕"为"麦+薯/玉/苕",改"中稻-绿肥(或空闲)"为"稻-薯"两熟等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大大拓展了马铃薯种植的时空,充分挖掘了马铃薯的面积潜力,形成了周年生产,周年供应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正>唐山市地处河北省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温度12.5℃,降雨量500~700 mm,无霜期180~190 d,为农作物一年一熟有余,一年两熟不足的地区。花生抗旱节水,根瘤菌共生固氮,近年来,通过推广间、混、套等立体种植技术,小麦—花生—小麦两年三熟多作物轮作种植可有效减轻重茬幅度,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小麦—花生—小麦两年三熟多作物轮作高产技术的推广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引导农民调节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  相似文献   

15.
多熟种植能发挥新疆光热资源优势,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复种指数。本研究从新疆地区气候资源、生产现状、作物布局、品种选择、经济效益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系统研究,探索出适合新疆不同区域的多种两年三熟种植模式,旨在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旧城镇农业生产实际结合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需要,从以玉米为主的旱作立体多熟种植技术角度出发,对旱作立体多熟种植技术的优点和种植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该区域旱作立体多熟种植技术规程,对区域旱作立体多熟种植具有较好技术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以浅丘的自然农业生态条件为基础,优化旱地三熟种植模式。本试验通过比较旱三熟"麦—玉—豆"与"麦—玉—苕"种植模式以及"麦—玉—豆"在不同带植模式下的产量与效益,得出旱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配套"双三〇"带植在浅丘多熟制上优势明显,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以浅丘的自然农业生态条件为基础,优化旱地三熟种植模式。本试验通过比较旱三熟"麦—玉—豆"与"麦—玉—苕"种植模式以及"麦—玉—豆"在不同带植模式下的产量与效益,得出旱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配套"双三〇"带植在浅丘多熟制上优势明显,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9.
经实践摸索,在苏中地区推广"洋葱、青黄豆、青玉米、青毛豆"一年四熟低碳高效立体种植模式,亩产值达万元,经济效益显著。为促进该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现将该模式的主要栽培措施、技术特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该文根据试验数据研究了不同作物种植模式对低肥力砂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肥砂质土壤上大豆单作、豇豆单作、绿豆-玉米一年两熟、小麦-玉米-大豆两年三熟、花生单作两年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0.6%-33.8%,大豆单作、豇豆单作、绿豆-玉米一年两熟、小麦-玉米-大豆两年三熟、甘薯单作、马铃薯-玉米轮作两年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22.9%-31.7%。相反,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玉米单作和谷子单作,连续种植两年后,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不利于砂质农田培肥。该文还提出砂质农田培肥的具体生态种植模式和技术建议,为砂地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