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圈养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进行人工饲养繁殖研究,在圈养条件下的同一只马来穿山甲在1年内连续产2胎,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填补了马来穿山甲繁殖参数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目前暂未见有野外华南虎繁殖的相关报道。现在国内绝大多数华南虎存在一定的近亲繁殖情况。为做好华南虎的人工繁育,恢复和壮大华南虎种群,本文从华南虎繁殖前期工作、饲养环境与笼舍、日粮组成与配制和日常饲养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圈养条件下华南虎繁殖期的饲养管理技术,并总结了圈养华南虎繁殖期的行为表现,可为圈养华南虎的人工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在广西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自然交配繁殖出生的马来穿山甲幼仔为研究对象,进行全人工哺育研究。人工育幼以山羊奶粉为代乳,对幼仔1~80日龄的生长发育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人工哺育期间,随着日龄和哺乳量的增大,幼仔的体重呈现出总体的增长趋势,总增加重量为831 g,增重率为620%;幼仔的体长、尾长、胸围、前后肢长均呈现增长的态势,幼仔体长、尾长、胸围、前肢长、后肢长的增长率分别为80%、67%、109%、60%、80%;使用加入益生菌妈咪爱、添加钙铁锌口服液的山羊奶哺育马来穿山甲幼仔,辅以适宜的育幼环境,及科学的日常饲养管理,是人工哺育马来穿山甲幼仔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人工育幼的方法可以作为提高马来穿山甲幼仔的成活率,扩大圈养种群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在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彭建军研究员的带领下,对穿山甲饲养繁殖进行多年研究。本研究的同一成年雌性个体首次在一年之内连续产崽:于2015年4月8日产下一健康雄性幼崽并存活至今,于当年12月12日又产下一健康雄性幼崽。这是世界首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马来穿山甲连续产崽的例子。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隶属鳞甲目(Pholidota),穿山甲科(Manidae),是全球现存8种穿山甲之一,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等国家和地区,我国的云南边境也有少量  相似文献   

5.
2005年12月至2006年8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云南野生动物园内7只孟加拉虎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在观察期内,笼养孟加拉虎白昼行为时间分配上成年虎与亚成年虎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即成年虎的睡眠多于亚成年虎的睡眠;成年虎的卧息、走动、摄食和其他行为少于亚成年虎的卧息、走动、摄食和其他行为。活动节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差异,不同年龄之间卧息和走动出现两个高峰,睡眠出现一个高峰,但亚成年虎的睡眠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6.
对花鼠哺乳期的采食量和冬眠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显示,母兽采食量大小与仔兽的生长并无直接相关,当年亚成体兽在冬眠开始时间和行为上与成体有差异。亚成体开始冬眠时间较晚,只会筑简单的巢,无储藏食物精为。  相似文献   

7.
野化培训可以提高圈养动物适应野外环境的能力,促使野化培训大熊猫形成固定的家域是大熊猫野化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亚成体大熊猫"祥祥"的培训结果表明:该大熊猫在培训过程中形成了野生大熊猫所具有的一些标记行为,3种标记行为时间长度之间无太大差异,但各次标记的时间差异较大。人工食物对野化培训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影响极大,停止人工食物后大熊猫会大大扩展自己的活动区域;培训圈内的食物质量差异也会影响大熊猫的活动范围,野化培训大熊猫在新笋季节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竹林中采食,活动范围也更大。减少或停止人工食物有助于大熊猫的野化培训,而母兽带仔的野化培训方法,或许可以使受培训幼仔更快地学会野外生活技巧。  相似文献   

8.
用全收粪法研究了圈养大熊猫对雷竹笋营养成分的表观肖化率.结果表明:1)4只大熊猫对粗蛋白、粗脂肪的平均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9.44%±1.67%和76.22%±8.67%;对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的平均表观消化率分别为21.88% +7.43%、l1.78%±5.69%和30.79%±7.46%.大熊猫对各种矿物元素的表观消化率中,Cu元素的平均表观消化率最低,为19.05%±11.07%;P元素表观消化率最高,为66.98%±6.24%.2)成年大熊猫与亚成年大熊猫粗蛋白的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亚成体大熊猫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成体大熊猫(P<0.01);雌性亚成体大熊猫对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以及矿物元素P、Ca、Mg、Cu、Zn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3只大熊猫(P<0.05).这些结果对于拓展浙西地区优质的大熊猫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圈养梅花鹿的人工饲养和繁殖的经验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梅花鹿在南方地区圈养条件下的笼舍设置、饲料配比、日常管理等饲养繁殖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白鹤秋季迁徙期行为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阐明在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环境中白鹤(Grus leucogeranus)秋季的活动规律以及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于2003年10月10日~15日,在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该鸟类迁徙期行为的初步观察,其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依次为:觅食62.74%,警戒14.04%,游走10.94%,静栖8.60%,理羽3.59%,其它0.08%;成体和亚成体白鹤在行为和时间分配上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对云南野生动物园内饲养的2头成年浣熊进行冬季行为观察。结果显示,冬季浣熊的主要行为是休息和摄食,1天中休息时间占68.8%,其次是运动,占18.8%,摄食行为占12.4%。越冬期间浣熊以休息作为主要的行为模式,虽然浣熊没有表现出冬眠行为,在1天中温度较高时,其活动频率明显增高。虽然人工饲养条件较野生环境好,浣熊的冬季行为仍然符合哺乳动物越冬行为的常见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正> 穿山甲是我国珍贵野生动物,主要活动在南方丘陵山区,以白蚁为主食。其鳞片为重要药材。近年来,由于山林大量砍伐,严重地破坏了穿山甲的生境,加之猎人盲目捕杀,使这一珍贵动物资源面临绝境。为了加强对穿山甲的保护和利用,国家已将其列为二类保护动物,我们从1980年12月至1984年进行了穿山甲人工饲养的实验研究工作,用人工配制的混合饲料饲养穿山甲初获成功。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人工饲养的方式探索出白马鸡驯养的经验,即:在野生白马鸡适宜生境下建立饲养场,从育雏阶段开始进行人工投食饲养和本地土鸡带领相结合的驯养方式。目前已经完成从子一代到子二代的完整驯养、饲养流程,取得了云南省林业厅的驯养繁殖许可证。对育雏、亚成体、成体阶段的喂食量、存活情况等作了分析,认为接近原始生境的环境及本地带雏母鸡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远程红外视频监控技术的引入,为深入了解羚牛种群的种群结构提供了新的手段.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羚牛种群进行了连续监测.通过视频在线和回放的形式,以15?min为间隔的固定时间抽样法,在9968次有效观察中,记录羚牛45188只次.雌雄性比为1.64:1,雌性成年与亚成体、幼体的构成比例...  相似文献   

15.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长期以来遭到大量的捕杀,导致现在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2014年中华穿山甲被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CR)。早在李时珍时代我国就开始研究中华穿山甲,但主要集中在药用价值的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关于中华穿山甲的生态生物学的研究,经过30多年的研究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由于研究方法单一,数据不尽详实,未能形成中华穿山甲生态生物学研究的体系。本文是首次对野生中华穿山甲的种群、栖息地及洞穴、觅食及食谱、活动节律与行为、繁殖、生理等生态生物学方面进行一个综述,意在梳理中华穿山甲的研究现状,为保护和人工驯养中华穿山甲提供生态生物学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根据保护该物种的需求,提出未来应该加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臭水观察区域的野生四川羚牛和水鹿在舔盐过程中警戒行为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其警戒行为的日活动规律以及性别、年龄、季节、群体大小对警戒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羚牛和水鹿警戒行为的日活动规律存在差异,羚牛警戒行为的时间占比为0.27%,水鹿占比为13.03%,水鹿的警戒性比羚牛高;在性别上,羚牛和水鹿均是雌性警觉性比雄性高;在年龄上,羚牛和水鹿均是成体的警惕性最高,其次是亚成体,最后是幼体;在季节上,羚牛和水鹿警戒行为发生最多均为冬季;在群体大小上,警戒频率与群体大小成反比;水鹿和羚牛同时出现,水鹿只数大于羚牛或其正在行动时,羚牛会有很高的警惕性,与水鹿保持安全距离并先行离开,为避免领域竞争冲突,羚牛和水鹿的防御行为均为逃离。  相似文献   

17.
正一片普普通通的树林里,坐落着一个平平常常的"农家小院",悄无声息地发生着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喜事——极度濒危的获救穿山甲在人工圈养条件下实现"三代同堂"。这个林间小院其实是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穿山甲救护繁育基地。2012年经当时的广西林业厅批准,广西林科院成为穿山甲救护繁育试点单位。2016年6月广西林业厅下达"穿山甲救护与繁育试验研究"项目,落地  相似文献   

18.
对1983-2017年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抢救的76只秦岭野生大熊猫年度数量、年龄、性别、病因、抢救成活率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每隔10年左右受伤害大熊猫数量会出现一个高峰,不同季节抢救数量不同,其中春季最多,秋季最少;伤病原因主要是营养不良;救治的大熊猫约60%左右为雄性,其中成年兽中雄性占比最大(72.4%),亚成体中雌性比例较大(75.0%),抢救成活率幼仔最高,并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大熊猫保护中,应加强春季食物的人工补充供应,同时在食物中添加驱虫类药物。  相似文献   

19.
2015年5月~6月,对成都动物园的6只圈养小熊猫(其中3只为野外救护小熊猫)进行日粮表观消化率的研究。预试验7 d,正式试验7 d,分析成都动物园圈养小熊猫对日粮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及不同人工圈养年限之间小熊猫对日粮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本试验小熊猫对日粮营养成分中的干物质、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61.16%、82.28%、76.6%、15.91%、13.39%,其中粗灰分和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相对较低。试验组中,圈养2 a~3 a的野外救护小熊猫在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粗灰分的消化率都明显高于其它组;圈养1 a以下的野外救护小熊猫,在粗脂肪、粗纤维的消化率却明显低于它两组,日均采食量也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圈养5 a以上的小熊猫,对各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处于居中的状态。同时,拥有较大运动场的试验组小熊猫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明显高于无运动场的试验组。本试验结果可知,成都动物园小熊猫的日粮搭配基本满足了小熊猫维持生命活动的所需能量,但日粮中竹叶和竹笋应搭配饲养;圈养小熊猫应配备足够大的运动场;小熊猫从野外到人工圈养在日粮配比上应有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中应增加竹叶、苹果的供应量。  相似文献   

20.
对散养与圈养条件下蓝角马的行为观察与比较表明:散养时的蓝角马在取食上花费的时间最多,而圈养时花费最多时间的是站立。t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条件下的成年雌、雄性蓝角马行为差异多数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