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棉最优种植模式,本试验以德棉10号、德棉12号、德棉16号和鲁6269共4个棉花品种(系)为材料,设置76 cm等行距(R1)、66 cm+10 cm(R2)、92 cm+60 cm(R3) 3种种植模式,研究各种植模式对不同棉花品种株高、茎粗、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株高均表现为R1 R2 R3,茎粗均表现为R3 R1 R2;品种间株高和茎粗均表现为鲁6269德棉10号德棉12号德棉16号。4个品种均以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籽棉、皮棉产量最高;各处理中,籽棉产量以德棉10号+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最高,皮棉产量以鲁6269+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最高。纤维品质品种间差异较大,以德棉16号和德棉10号表现最优,种植模式对其影响不显著。本试验条件下,76 cm等行距(R1)为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
配置模式对南疆机采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疆阿瓦提县设置3种植密度一致的机采棉花株行距配置模式:一膜三行(76+76+76) cm,平均行距76 cm,平均株距5.8 cm;一膜四行[(66+10+66)+86] cm,平均行距57 cm,平均株距7.7 cm;一膜六行(10+66+10+66+10+66) cm,平均行距38 cm,平均株距11.6 cm,分析不同配置模式对南疆机采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机采棉配置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一膜三行的株高、叶片数、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分别高出一膜六行15.4%、16.5%、21.6%、16.7%,高出一膜四行10.2%、15.0%、16.5%、8.3%,且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一膜三行籽棉产量最高,为6 507.5 kg/hm~2,分别较一膜四行和一膜六行处理高10.7%和23.1%。本试验条件下,一膜三行有利于机采棉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合理密植条件下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结铃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研究合理密植条件下优化种植模式为突破点,以促进棉花增产和机械化种植为目标,设置了密度为75 000株·hm~(-2),行距依次为80 cm(Ⅰ)、75 cm(Ⅱ)、70 cm(Ⅲ)、(100+50) cm(Ⅳ)4种种植模式,以密度45 000株·hm~(-2)、行距80cm(CK)的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处理对棉花生长、结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棉花株高、茎粗无显著影响,而对果枝台数、结铃性等影响较大。处理Ⅱ、Ⅳ的果枝台数、单株成铃数、单位面积总成铃数、单位面积籽棉产量和总生物量均高于处理Ⅰ、Ⅲ。由此表明,黄河流域棉花机械化种植的合理种植模式以密度75 000株·hm~(-2)条件下的100 cm+50 cm大小行种植和75 cm等行距种植模式较为适宜。该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机械化植棉以及实现高产再高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2017年以酒棉1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甘肃省敦煌市研究了在机采棉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34.2万株/hm~2、24.6万株/hm~2、22.5万株/hm~2、18.8万株/hm~2)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酒棉10号在甘肃河西走廊棉区,机采棉种植模式下34.2万株/hm~2的密度时,始节位有所提高,单株结铃数下降,但群体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以棉花品种邯棉559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45 000、52 500、60 000、67 500和75 000株/hm~2)对邯棉邯棉559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的影响,旨在筛选出棉花产量高且纤维品质好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邯棉559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在该密度条件下,棉花产量最高且纤维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6.
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机采棉适宜的种植方式。【方法】在同一密度(18×104株/hm2)下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一膜三行(76 cm+76 cm+76 cm等行距,株距7 cm);一膜四行(76 cm +66 cm +10 cm +76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0 cm);一膜六行(66 cm +10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4.6 cm),分析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一膜三行模式下的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度均优于其他模式;叶面积指数在盛铃期达到峰值,其中一膜三行处理叶面积指数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处理分别高出11.57%、4.50%。产量以一膜三行处理最高,为6 269.46 kg/hm2,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分别高出4.06%、4.85%,各处理间棉花纤维品质基本无差异。【结论】一膜三行等行距种植模式更适合作为机采棉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机采质量,找出适应76cm等行距机采模式的适宜种植密度,本试验通过设置10.5万株/hm2(A)、15万株/hm2(B)、19.5万株/hm2(C)3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指标、棉铃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株高、茎粗及单株果枝数、单株叶面积、单株营养器官干物质、单株生殖器官干物质和单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种植密度和灌溉定额互作对棉生长发育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建立76 cm等行距机采棉种植技术体系。【方法】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为主区,灌溉定额为副区,设置种植密度13.5×104株/hm2(M1)、18×104株/hm2(M2)和22.5×104株/hm2(M3,CKd),灌溉定额3 150 m3/hm2(W1)、4 050 m3/hm2(W2,CKi)和4 950 m3/hm2(W3)。研究种植密度和灌溉定额互作对76 cm等行距机采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 株高随密度和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升高,单位面积叶片数、果枝数、蕾数、花数以及铃数在不同灌溉定额下均以高密度下数量最大。种植密度和灌溉定额对生殖器官质量与营养器官质量的比例(RVR)、单位面积结铃数和籽棉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植株干物质总重随密度和灌溉定额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生殖器官质量与营养器官质量的比例(RVR)均在W1下最大。棉铃生长率(BGR)与群体生长率(CGR)、棉铃生长率(BGR)和群体生长率(CGR)与单位面积结铃数(Boll number)、单位面积结铃数(Boll number)和单位重(Boll weight)与籽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铃期棉铃生长率(BGR)和群体生长率(CGR)与Boll weight呈显著负相关。籽棉产量上M3W1、M2W2和M1W3处理最高,三者无显著差异。【结论】 76 cm等行距与传统(10+66)cm种植模式M3灌溉定额相同时,76 cm等行距机采棉种植模式单铃重较M1、M2密度显著低;降低种植密度能够提高单铃重;降低密度和灌溉定额有利于增加生殖器官质量与营养器官质量的比例(RVR),增加灌溉定额有利于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优化种植密度和灌溉定额能够促进棉株生长,利于产量提高,当种植密度为22.5×104株/hm2,灌溉定额为3 150 m3/hm2时,采用76 cm等行距机采棉种植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夏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行距配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计不同的品种(登海661、郑单958和先玉335)、密度(67 500和90 000株/hm~2)和行距配置(40 cm+80 cm和60 cm+60 cm)构建不同的冠层结构,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不同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品种对于密度和行距配置的调控响应不一致。登海661在90 000株/hm~2、大小行种植,郑单958、先玉335均在90 000株/hm~2、等行距种植时形成的冠层较合理,表现为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夏玉米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中棉所71棉花品种在宿松县的最佳种植密度,特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下的田间比较试验。结果显示:中棉所71杂交棉的最佳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此时籽棉产量最高、棉花品质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行距和密度对大豆新品种‘合农7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明确不同行距下‘合农76’最佳密度。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行距,30 cm和45 cm;副区为密度,30、35、40、45、50万株/hm~2,用D1、D2、D3、D4、D5表示。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产量最高的密度处理为D2,即35万株/hm~2,且不倒伏;45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8.00万株/hm~2时,产量为3289.79 kg/hm~2;30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7.18万株/hm~2时,产量为3211.96 kg/hm~2;随着密度的增加,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和脂肪最高的处理为D1。综上所述,‘合农76’在45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8.00万株/hm~2,30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7.1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早熟棉区行距与密度互作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及密度互作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为棉花合理密植和株行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新疆南疆阿克苏市温宿县早熟棉区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行距,设3个处理,分别为66 cm(A1)、76 cm(A2)、86 cm(A3);副区为密度,设3个处理,分别为12×104株/hm2(B1)、15×104株/hm2(B2)、18×104株/hm2(B3)。【结果】在相同行距条件下,提高种植密度,棉花株高及节间长度增加,茎秆变细,单株结铃数减少。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增大行距株距变小,纵向竞争大于横向竞争,行距越大棉花向行间倾斜的角度越大。不同行距的棉花产量都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A2B3处理籽棉产量最高。【结论】同密度下,窄行距棉花封行早,营养枝多,叶面积指数高,下部通风透光性差,蕾铃脱落多;宽行距棉花株距小,在同等栽培措施下封行时间晚,叶面积指数低。提高种植密度,单位面积的铃数增加,单铃重减少。行距及密度对籽棉产量影响显著,中行距高密度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郑单958为试材,在6.0万株/hm~2和7.5万株/hm~2密度下设置50、60、70、80 cm等行距和80 cm+40 cm宽窄行种植,研究其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穗位高和茎粗影响较大,差异显著;不同行距对玉米株高、穗位高和茎粗的影响不一,均以60 cm和70 cm等行距的较大;不同密度和行距对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玉米叶片SPAD值和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本试验在设置密度范围内以60 cm等行距种植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密度与灌溉量互作对76 cm等行距机采棉产量的调控效应,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方法]在新疆阿克苏棉区以‘新陆中88号’为材料,设置13.5万株·hm~(-2)(D1,低密度)、18.0万株·hm~(-2)(D2、中密度,CK)和22.5万株·hm~(-2)(D3,高密度)3个密度处理主区,3 150 m~3·hm~(-2)[I1,重度亏缺(田间持水率的50%)]、4 050 m~3·hm~(-2)[I2(CK),轻度亏缺(田间持水率的75%)]和4 950 m~3·hm~(-2)[I3,充分灌溉(田间持水率的100%)]3个灌溉量处理副区,研究密度和灌溉量互作对76 cm等行距机采棉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棉铃时间分布、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和灌溉量的提高均能延缓花铃期后叶面积指数的下降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和单位面积的结铃数均增加,但经济器官的分配比例及单铃重有所降低。增加灌溉量,群体干物质积累及经济器官分配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单铃重随灌溉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在密度与灌溉量互作条件下,D3I1的干物质快速累积量较大。进入吐絮期后,D3I1的经济器官分配比例高,使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3.48%~25.93%和1.14%~43.29%。[结论]在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下,高密度种植、重度亏缺灌溉有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向经济器官的转移,提高单铃重、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探讨黄淮海夏玉米适宜种植行距,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密度对先玉335灌浆速率、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先玉335灌浆速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同密度条件下行距越大灌浆速率呈下降趋势。在60 000株/hm~2条件下,改变行距设置对该品种穗粒数影响不大,在75 000株/hm~2条件下,随着行距的增加,该品种穗粒数下降;在同行距条件下,75 000株/hm~2产量高于60 000株/hm~2产量,且在50 cm和宽窄行(40+80)条件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出合理的株行距配置方式,充分发挥棉花自身潜能,从而最终获得高产,开展了86 cm等行距机采模式试验示范,调查杂交棉鲁棉研24号在各团场同等土壤肥力、管理水平和不同种植模式(76 cm等行距与86 cm等行距机采模式)下的早熟性、丰产性、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性状及经济技术指标。结果表明,杂交棉稀植采用86 cm等行距机采模式,较常规76 cm等行距种植可以促进棉花苗期生长发育,确保苗匀、苗壮,使棉花生育进程提前1~3 d,较好地发挥了棉花个体优势,增加了棉花单铃重,但籽棉、皮棉分别减产3.99%、3.18%。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施肥水平对棉花(Gossypium spp.)新品种鄂杂棉34的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等肥力田块,鄂杂棉34在密度2.70万株/hm~2,施肥水平N 210 kg/hm~2、P2O5105 kg/hm~2、K2O 165 kg/hm~2时,皮棉产量最高,为1 907.1 kg/hm~2。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对3个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确定冀中南地区3个主栽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笔者设置3个种植密度(45000株/hm~2、75000株/hm~2、105000株/hm~2),研究不同密度对3个棉花品种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茎粗、果枝台数、单株结铃数、蕾铃脱落数、烂铃数降低;单位面积总成铃数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冀棉958’的籽棉产量在密度75000株/hm~2时最大‘,石抗126’与‘冀863’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与105000株/hm~2时产量大于45000株/hm~2密度下的产量,2个较高密度下的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冀棉95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石抗126’与‘冀863’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105000株/hm~2。  相似文献   

19.
播种期对不同配置方式杂交棉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北疆棉区棉花苗期霜冻、大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棉花大面积重播的问题较严重,结合机采棉不同种植方式,研究播期对杂交棉不同配置方式下生育进程、光合物质累积及产量的影响,探讨机采模式下杂交棉产量形成的规律,对机采棉灾后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杂交棉选用鲁棉研24号,以常规品种锦棉993号为对照品种,设正常播期和晚播(较正常播期推后24 d)2个播期,设置低密度等行距(行距76 cm)与高密度宽窄行(行距66 cm+ 10 cm)两种机采棉配置方式,生育期间调查棉花生育进程,测定棉株干物质、产量构成等.[结果]正常播期条件下,机采等行距种植能发挥杂交棉鲁棉研24号的生长优势,在保持较高收获铃数的同时,单铃重大,棉铃吐絮良好,产量最高,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有利于杂交棉实现优质高产;在晚播条件下,虽然棉株苗期、蕾期缩短,但较正常播期开花晚10 d,棉铃吐絮晚,花铃期延长15~20 d;光合物质积累总量低,单铃重和单位面积总铃数均明显下降,产量显著降低.晚播对机采等行距模式下杂交棉实收籽棉产量影响更大,收获前吐絮率下降了51.2;,减产严重.[结论]新疆棉花实行机械采摘,采用等距机采模式,杂交棉适时早播有利于充分发挥杂种优势,实现棉花高产稳产和节本增效的目的;若由于气候原因造成播期推后,则宜选择常规品种,采用适于机采的宽窄行配置方式,确保获得一定的实收产量,减轻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种植模式和缩节胺对重播棉花株型及产量的影响,为指导新疆南疆棉花轻简化栽培和培育机采棉最佳株型提供参考。【方法】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进行源棉11号品种种植模式和缩节胺的互作试验,种植模式设置76 cm等行距、(66+10)cm宽窄行2个水平,缩节胺用量设置288、408和543 g/hm2 3个水平。【结果】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能加速灾后重播棉花生育进程,吐絮提前,单株叶面积峰值提前,棉花提前进入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运,其株型也能达到机采的标准,产量品质也有所提升。而增施缩节胺可显著降低节间长,增大比叶重,叶片光合产物积累较多,最终提高棉花产量。【结论】重播棉田采用76 cm等行距种植,棉花全生育期喷施543 g/hm2的缩节胺,可促进棉花早熟并获较好产量,而(66+10)cm宽窄行种植模式的重播棉田,可使用408 g/hm2剂量缩节胺进行喷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