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刑法的公众认同是指人们对刑法理性上的共同认可和接受。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的许多刑法理论和刑事司法实践都考虑了公众的刑法认同感问题。在本文中,笔者重点分析了死刑存废问题和刘涌案中的公众认同两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恶意透支作为信用卡诈骗罪的一种行为表现方式,在具体构成条件上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信用卡诈骗罪的特殊之处。目前,理论界与司法实务部门对这种犯罪构成条件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现就信用卡诈骗罪的具体犯罪类型、恶意透支中的恶意与善意的具体区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相关案例的解析等进行分析论证,以求对司法实务与立法改进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为了能够推动村级债务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过去10多年村级债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文中就现有研究的若干主题进行了选择性评述,比如村级债务现状与特征、债务成因、化解方法等。此外,本文还回顾了债务的存废之争、债务影响与风险的研究方法取向等问题。本文认为现有村级债务研究大多只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缺少对因果关系的深入探讨。本文提出,后续研究应在研究内容上进一步集中,在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钱晶晶 《甘肃农业》2004,(9):103-104
死刑作为剥夺生命的最严厉的刑罚手段 ,引发了人们有关死刑正当性的思考。死刑的公正性、效益性及实现其的必要性为保留死刑提供了最有力的根据。我国根据国情与现实应在保留死刑的基础上限制死刑的使用 ,以顺应国际保障人权的潮流。  相似文献   

5.
胡双  陈亮 《甘肃农业》2005,(10):143-143
我国的司法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其间地方法院也不甘平静,各种改革措施频繁见与各种媒体报端,关于这些措施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均有不同看法,中国司法改革的路径到底应该“依法而进”还是“废法而进”,本文稍述了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和中国的司法改革,通过比较得出二者的内在联系,我们应该重视实在法和崇尚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6.
杨明 《河南农业》2012,(12):63-64
中国的死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虽然经过了时代的变迁,死刑的执行方式更加文明,更加注重保障死刑犯的人权,死刑种类也更趋合理,但根据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及人权保护的宗旨,废除死刑是一个趋势。全球197个国家中,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58个国家和地区保留了死刑。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并且作为《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保护人权公约的成员国,慎用死刑并逐步废除死刑也是我国应承担的一项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7.
张萱 《甘肃农业》2006,(1):178-179
晚清最后十年是中国传统法制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司法审判制度转型的重要阶段。迫于内外压力而举起“预备立宪”旗帜的清朝统治者,在知识、人员、体制都准备不足的情形下,面对引进“司法独立”原则和制度所出现的矛盾,依然采取横专断、为己使用的方法之外,使司法近代化过程中新旧冲突不断。道路愈显艰难。清末部院司法权限之争就是这一进程的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8.
李钢 《甘肃农业》2005,(10):139-140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止司法不公及司法腐败的重要程序,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却存在废除及进一步加强两种截然相反的改革思路。对两种思路进行客观的剖析和评价能够为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科学建立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交往理性视野下,纠纷是交往异化、失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的伴生物与生活常态,是一种客观社会现象,不能简单以善恶论之,纠纷宜疏不宜堵。交往异化、失败的具体表症可以归为真假之争、对错之争、脸面之争,涉及客观世界、规范世界和主观世界。纠纷的解决需要多元的方式即不同沟通平台,其中诉讼是提倡全面理性、规范的纠纷解决平台,它倡导理性交往,以沟通取代斗争,在诉讼模式上表现为商谈主义诉讼模式的显现。斗争使诉讼沦为工具或达到目的的手段,被异化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蜕变为诉讼策略的角逐场,司法被异化为作秀和不当利益的遮羞布。沟通使诉讼成为理性交往的平台,防止理性的片面化,追求全面理性,充分体现诉讼活动主体间性即多主体平等参与、充分表达、全面沟通以及诉讼结果的共识性与信服性,使诉讼真正成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使司法权威归位于信服,而不是基于简单强制而臣服。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法院调解被西方称为"东方奇葩",在司法实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审判模式的改革,其自身的弊端日益凸显,针对现状学者对应是否废除法院调解提出观点,主要有否定与替代论、调审分离论、完善加强论。  相似文献   

11.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作为一项基本的刑事政策,是建设和谐司法的重要指导思想。但目前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研究多侧重于政策解读和制度建设,而在司法实务方面则又多从检、法职能出发,忽略了诉讼三大功能之一的辩护职能。本文从内涵界定、制度设计、功能冲突、职能缺失等方面分析了辩护职能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存在的障碍,并就如何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发挥辩护职能的作用提出制度保障、坚持的原则、司法理念、完善制度、加强协调等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死刑有其存在的价值,应当保留,但要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我国新刑法在完善死刑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这一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保留死刑,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基本死刑政策,近年来推出的死刑案件二审开庭审理、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等举措是对该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但尽管如此,我国《刑法》中有关死刑的一些规定仍有同现行死刑政策不一致之处,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这一政策并保证死刑适用的公正性,应取消《刑法》总则中的死缓制度,进而细化分则中每一个死刑罪名“罪行极其严重”的认定标准,并对实践中多发且危害严重的贪污、受贿罪实行“二罪一罚”以免总额达到一定数目的犯罪人逃脱死刑。  相似文献   

14.
夏盖湖曾经是宁绍平原上的超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其沿革演变因其代表性而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意义。记录夏盖湖水利引发的用水纠纷、存废之争、围绕水权争夺的恩怨纠葛及其他社会问题的文献资料较为可观,大体可分基础史料与方志史料两个序列。基础史料序列以元代陈恬所纂《上虞五乡水利本末》为核心,后有明代张光祖整理重刊《五乡水利本末》,清代朱鼎祚增刻《五乡水利本末》、连蘅附刊《续水利》一卷,民国时期又有连光枢纂修《松夏志》十二卷。方志史料序列则主要包括历代《上虞县志》及多种《绍兴府志》。这些文献为深入研究历史时期夏盖湖的因革演变构成了扎实的史料支撑。  相似文献   

15.
"贾敬龙案"中认定"蓄谋杀人"对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英美刑法中的"谋杀罪"以及我国唐律中的"谋杀"都是将预谋作为故意杀人罪的加重罪名加以考量。与之不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蓄谋"杀人被作为酌定加重情节考量。在对"蓄意"的理解上,不应当从时间间隔长短的角度进行考察,应当考虑的核心问题是,行为人的准备行为本身值得刑法评价,从而实行行为构成的罪名被吸收,从严处罚。  相似文献   

16.
被害人承诺作为近年来的刑事热点问题一直倍受关注。被害人承诺的刑法定位不是学派之争,应该由具体犯罪的性质来决定。动机错误情形下被害人做出的瑕疵承诺一律判断为有效的理论存在缺陷。我国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先强奸后通奸的行为属于被害人的事后承诺,应属无效。  相似文献   

17.
我国 目前的法学教育存在着许多缺陷,各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寻找法学教育的突破口。从2002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司法资格考试制度,不论是对法律职业还是对法学教育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培养法学专业人才?本提出从强化司法理念、学民专业知识、锻炼法律实务等方面入手将法学专业学生培养具有坚实的法治信念、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丰富的实验经验的全面人才。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语义分析法,在总结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及其变化、司法审判实践情况以及理论界有关该问题的争议的基础上,分析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特征及其与鉴定行为的区别,得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应是公安机关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应该纳入行政诉讼范围的结论。从立法、司法、理论方面全面研究该问题,意在充实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并希望通过本文论述推动有关立法,实现行政实务和法律规定的衔接,制约公安交警部门的行政权力,促使交通事故当事人权益得到充分维护,实现真正的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9.
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现今其运行却产生了严重的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对死刑复核程序本身进行分析,找出产生不足的原因,并提出改革的措施,使我国死刑复核程序更加完善,更好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归纳司法实务中涉及房产登记行为的纠纷种类,分析房产登记行为本身性质,借鉴域内外对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交叉问题处理的主要方式与原则,解决所涉案件的民事和行政问题。提出“除少数起诉登记不作为、登记行政赔偿等类型案件外,其余绝大多数涉及当事人之间私权利的案件均可通过民事诉讼予以解决”的观点,并就此解决方式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粗浅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