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山西省天然灌丛植被群落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山西省天然灌丛植被群落按以水土保持作用为主和兼有水保功能和经济利用进行分类,介绍了38种山西省天然灌丛植被群落类型。并对每个群落的分布、结构特征进行了简单描述。  相似文献   

2.
胡喻华  陈德昌  杨加志 《热带林业》2005,33(2):47-50,46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广东七星坑天然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天然植被有亚热带常绿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竹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灌丛和草坡等植被类型。对每种植被类型进行了群落类型的划分,并简述了各群落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3.
以浑河上游植被为研究对象,运用二元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对研究地区植被进行群落分类,对各群落类型特征进行分析。在提出河岸带植被生态功能适应性指标的基础上,对河岸带植被进行了生态功能适应性分组。研究发现,浑河上游河岸带植被可划分为香蒲草丛、球子蕨草丛、灯心草草丛、柳属灌丛、珍珠梅灌丛、核桃楸阔叶混交林、家榆阔叶混交林、长白落叶松林和油松林等9个群落类型,群落类型表现出突出的多样性特征,且物种组成复杂;研究地区9个群落类型可以划分为强入侵性功能组、弱入侵性功能组和高逃避性功能组3个生态适应性功能组,不同生态适应性功能组的群落中的主要物种具有明显的不同的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杭州湾南岸一线新围垦海塘的自然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群落学调查研究,分析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结构特征,探讨滩涂围垦地的植被更新及其潜力,结果表明:杭州湾南岸一线海塘植被可划分为2种外貌类型、4个群落类型。自然植被以灌丛植物群落为主,辅以少量草本群落。非地带性因素主导植被的发生和演替,短期内人工栽培耐盐碱树种是进行滩涂绿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对潜在物种入侵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浑善达克沙地公路取土场边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已经采取的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实施6 a后人工植被恢复效果及群落自然植被多样性恢复效果,并对比分析了其与原状坡面植被的差异。结果表明:取土场边坡3种主要植被恢复模式下人工植被空间特征及群落自然恢复物种多样性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1前言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森林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复杂,既具有华北植物区系的植被群落,又具长白植物区系的植被群落。据了解关于医巫闾山的植被类型尚无系统的研究报道。据此,笔者几年来对其森林植被类型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认为森林植被类型可分为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矮林、灌丛等5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进行了概括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优势种、外貌与结构相结合的原则,参考《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将珠海市自然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19个群系,40个群落。其中植被型主要包括:A. 亚热带针叶林;B. 常绿阔叶林;C. 常绿灌丛;D. 灌草丛;E. 草丛;F. 砂生草丛;G. 砂生灌丛;H. 沼生草丛。人工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即林地、林果园、农作物园地和城市绿地。同时,对主要群落的外貌和组成特点进行了描述,如:马尾松群落、布渣叶群落、大叶相思群落、大头茶群落、猪笼草群落、红树林植物群落等。  相似文献   

8.
依据《云南植被》编目系统,将轿子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型,9个植被亚型,16个群系,20个群落,并对各植被类型的保护价值进行了数量化评价,在此基础上对保护价值较高的急尖长苞冷杉林、野八角一乳状石栎林、杜鹃矮林、杜鹃灌丛和元江栲林、高山柏灌丛等6个主要植被类型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滇中地区主要灌丛生物量空间分布的格局及特征,采用收获法,选择滇中地区10个县市共8种典型的灌丛植物进行分析,探究其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关系。结果表明:滇中地区灌丛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介于47.17~68.94g/m~3之间,地下生物量介于49.67~72.10g/m~3之间,根冠比(R/S)介于0.87~1.27之间。滇中地区灌丛群落与物种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拟合的斜率分别呈异速分配关系,植被的根冠比较其它植被类型的根冠比更小,说明滇中灌丛植被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部分,以实现对滇中地区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林业科技》1996,(2):13-17,22
主要论述了示范区植被概况、植被区系概况、植被类型。通过调查结果表明,本区共有10种人工及天然植被群落类型。分属于落叶阔叶林、沙地灌丛、草原半灌木群落、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等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1.
提高浑善达克沙地飞播治沙造林成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实施以来,飞播治沙造林种草作为治理浑善达克沙地的一项主要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并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根据近年来浑善达克沙地飞播治沙造林情况,就飞播治沙造林中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对提高浑善达克沙地的飞播成效、加快该地区沙地治理速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指标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荒漠化评价是荒漠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浑善达克沙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该地区土地荒漠化评价体系确定的原则,并通过分析和筛选,选择出能够显著评价该地区土地荒漠化状况的3个指标,从而建立了浑善达克沙地土地荒漠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该地区土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而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几个沙地土壤理化性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库布齐沙漠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0~60cm土层范围内,库布齐沙漠土壤容重平均为1.45g/cm^3,科尔沁沙地为1.50g/cm^3。科尔沁沙地各类土壤平均养分含量分别为:全氮0.042%,全磷0.018%,全钾2.706%,速效磷3.274mg/kg,速效钾35.190mg/kg,有机质9.095g/kg,pH值7.5;在库布齐沙漠:全氮0.014%,全磷0.035%,全钾1.808%,速效磷1.353mg/kg,速效钾67.360mg/kg,有机质平均含量为6.216g/kg,pH值为9;在浑善达克沙地:速效磷4.032mg/kg,速效钾67.247mg/kg,有机质含量为7.450g/kg,pH值为7.5。土壤微生物在沙地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平均数量在库布齐沙漠分别为:2.4×10^3个/g(土)、1.8×10^5个/g(土)和1.8×10^6个/g(土);科尔沁沙地分别为:6.6×10^4个/g(土)、3.8×10^5个/g(土)、1.3×10^6个/g(土)。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中,细菌大约占73.5%-91.9%,放线菌约占7.8%-22.5%,真菌数量最小。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微生物数量的主要因子,二者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野生花灌木资源调查,筛选出野生花灌木44种,隶属于10科,17属;在对其观赏类型和园林用途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就该地区花灌木今后的引种方向和保护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呼伦贝尔沙地治理布局与生态区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沙地因子和以级别最高的因子土壤风蚀程度为标准,呼伦贝尔沙地的生态区位重要性划分等级为重要,生态敏感级为脆弱区,并针对呼伦贝尔沙地分布特点提出了沙地治理的合理布局和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6.
固定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土壤水分的连续观测,研究了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固定沙丘不同部位生长末期土壤含水量低于生长初期,季节动态变化明显,可分为3个时期,土壤水分积累期(3—5月)、土壤水分消耗期(6~9月)、土壤水分稳定期(10月至翌年3月);在空间上,各样地土壤含水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加,整个土壤剖面自上而下按水分变化规律可划分为3层:表面干沙层、水分活跃层、水分相对稳定层。在不同部位各层的厚度并不相同,固定沙丘不同部位的水分也不相同,总体来说坡脚〉坡腰〉坡顶。  相似文献   

17.
榆树疏林草原是浑善达克沙地上的一种原始自然景观,被认为是最稳定的植被类型.我们把胸径>50 cm的榆树定义为古榆树.2009年5~8月在浑善达克沙地正蓝旗桑根达来镇境内用样方法对宝绍代苏木安夏日嘎查、额木格德苏木白音胡舒嘎查等8个区域胸径> 50 cm的古榆树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1)该区共有古榆树308株,分布最...  相似文献   

18.
不同立地类型条件柠条播种造林苗期生长情况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实验地4种立地类型柠条播种苗的实际跟踪调查,初步摸清了柠条在该区域的生长表现情况。调查结果表明:4种立地类型下按生长状况由好到次的顺序排列是,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风蚀沟丘间低地,物种间的竞争是影响当年生柠条播种苗生长好坏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地上黄柳活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通过对设置3年后的不同类型的活沙障进行测定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沙障设置3年后,沙地趋于固定,障内植物种类明显增多;设置黄柳活沙障的区域内下垫面粗糙度显著增大,风速明显减弱,其顺序为:4 m×4 m黄柳网格沙障〉6 m×6 m黄柳网格沙障〉间距4 m的黄柳带状沙障〉间距6 m的黄柳带状沙障〉流沙,而且黄柳网格沙障降低风速的能力较带状沙障强;当旷野平均风速为7.86 m/s时,只有流沙和间距6 m的黄柳带状沙障起沙,其他几类活沙障内均不起沙。  相似文献   

20.
浑善达克沙地2种行距黄柳林对风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浑善达克沙地东南部多伦县大骆驼场境内的黄柳灌木防风固沙沙障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行距为5 m和8 m的黄柳沙障对障后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度的增加,沙障的防风效果逐渐降低,而随着风速的增大,沙障的防风效能却明显增强.行距5 m和行距8 m的沙障分别在第3排和第1排障后风速降低最显著.2种行距沙障障内的风速廓线都遵循一元线性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