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动方知寺,泉飞不见溪”──记紫溪山胜景余立梁紫溪山位于楚雄市城区西约20公里处。此山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2~6公里,总面积约10万亩,最高海拔2502米。植被是以华山松为主的原始森林。是滇中地区典型的植被类型。紫溪山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有动物9...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在《捕蛇者说》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永州之野产异蛇。”永州北部4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祁阳县,县内有祁山横亘。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园林艺术审美重视气势韵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说:“既焚既酾,奇气迭出。”白居易《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即事>》诗:“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贾岛《黄鹤楼》诗:“高槛危檐势若飞。”辛弃疾《临江仙》词:“莫笑吾家苍壁小,棱层势欲摩空。”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写莫愁湖:“隔岸坡陀隐然,不甚高而迤丽有致。”祁彪佳《寓山注序》写其造园体验:“……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说瘦西湖:“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又说湖之小金山:“有此一挡,便觉气势紧凑,亦非俗笔。”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写贾雨村对冷子兴说:“……大门外虽冷落无人,……就是后边一带花园里,树木山石,也都还有葱蔚洇润之气。”  相似文献   

4.
“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又到秋菊霜中争艳之时,它不仅将清秋的大自然点缀得如诗似画,也为人们献出了一味天然美食。 菊花入馔历史悠久,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西汉刘歆《西京杂记》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半酿之,谓之菊花酒。”宋代文豪苏东坡宣称“吾以杞为粮,以菊为糗,……”元周密《乾淳岁时记·重九》载:“都人是日饮新酒,汛萸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明高濂的《饮馔服食笺》,清顾仲的《养生录》等著作中均收录有大量菊花做的菜肴,如“凉拌菊”、“炸菊花”、…  相似文献   

5.
福地说福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每当人们伫立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桃源县桃花源的桃花山牌坊门前,默诵着这幅著名的楹联,心底便像武陵溪奔涌着无穷无尽的幸福。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问世以来,文以景传,景因文盛,文景融合,交相辉映。桃花源从此盛名远播,千古流传。唐末道教宗师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记》中认为桃花源属天下三十五洞“白马浪光”之天,并享有四十六  相似文献   

6.
一元复始,刚刚创造龙腾胜景的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苗木分会,又以万马争春的气派,掀开了“苗木专栏”开元篇章,为《中国林业产业杂志》十周岁生日捧上了一份跳跃绿色符号的贺礼。  相似文献   

7.
《湖南林业》2002,(11):26-26
在我省造林历史上,马尾松人工造林历史最为悠久。远在秦朝,松树作为行道造林树种广为栽植。《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车穷燕齐,南极吴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树以青松。”现今成为旅游景点的浏阳市道吾山,入景道路两旁古松参天,据说是公元827~835年为唐代大和时期所植,至今保存了118株。史籍载,古时衡山县城至南岳30里“夹道古松,郁葱一色,行者不假张盖”,醴陵、岳阳一带古松夹道。道县至江永“松之夹道七十里”。清道光《永州府志》载:“永州南数十里夹路皆古松”。杨西岩翰林尝于永州道中,见古树数万株,…  相似文献   

8.
木棉花之歌     
【赏析】木棉是南国特有的森中豪杰,其树形挺拔,花朵红艳,有“英雄树”美誉。自古以来有壮族分布地方就有木棉。每年春季,壮乡崇左市到处绽放着灿烂如火、美丽如霞的木棉花,形成了“中国木棉在广西,广西木棉在崇左”的生态景观。《木棉花之歌》采用清新、淳朴的壮族民歌形式,热隋沤歌了祖国南疆遍地木棉花开的胜景。  相似文献   

9.
再说“黄肠题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肠题凑”的兴衰   关于“黄肠题凑”的记载,大概是以《吕氏春秋》为最早。其《节葬篇》称:“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吕氏春秋》一书,系吕不韦所撰,实际上是他组织门客集体编著。《吕氏春秋》所记,主要是战国之事,其中也涉及春秋时期。《节丧篇》所记的国大,指的是诸侯强大起来;所记的家富,是指大夫富裕起来。因此,在丧葬礼制方面出现了僭越的行为。实际上礼制的崩坏从春秋时期即已开始,到战国时期就更加严重了。据《吕氏春秋》的记载,战国时期存在题凑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有人推测在春秋…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自公元前124年始置泉陵候国以来,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帝南巡狩猎,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永州之古称“零陵”得名于此. 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永州市和芝山区、冷水滩区.今日之永州下辖零陵区(原芝山区)、冷水滩区及双牌县、祁阳县等县,另设回龙圩、金洞管理区.  相似文献   

11.
乘车从屈原故里秭归县新县城出发,没着长江西陵峡南岸宽阔的柏油马路向西行30公里,两座大山捧夹着一条碧绿幽深的小溪,在此与浩浩长江相拥。这条溪便是被中外游客称为“中华第一漂”的九畹溪。九畹溪因屈原而得名。屈原一生酷爱兰花,相传屈原遭奸臣陷害,被流放回到故乡秭归后,他便来到深山之中的这条溪河岸边开坛讲学,植兰修性。从此,芝兰九畹便闻名于世。《离骚》中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就是对屈原这一时期生活的描述。丰厚的文化底蕴,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美好传说。进入九畹溪,“问天神简”、“灵龟神坛”、…  相似文献   

12.
永州地处潇湘源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2%,是湖南省重要的生态屏障。2011年以来,全市上下以创建围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启动实施了“绿色永州建设三年行动”,有效改善了全市生态环境,极大提升了永州对外形象,促进了永州开放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位于湘中南部的衡阳山川秀美,名胜荟萃,自古许多文人贤士对其赞美不已,其中“衡阳八景”更是名闻遐迩。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游览至此,他在《楚游日记》中对回雁峰、石鼓、青草桥、朱陵洞等名胜作了生动描述。明代陈安写下了《衡阳八景赋》。后人把衡阳八景编成了一首七律诗:“雁峰烟雨实堪夸,石鼓江山锦秀华;花药春溪龙现爪,岳屏雪岭鸟喧哗;朱陵洞里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细看东洲桃浪暖,西湖夜放白莲花。” 一、雁峰烟雨实堪夸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可见坐落于衡阳城南,湘江之滨…  相似文献   

14.
桃树,与桃、洮之地王少华,潘信如,高菊芳桃,木本,种子植物,春季开花,艳丽,果为嘉品,茎汁可作胶。历史上的名桃,有缃核挑、紫文桃、霜桃、金城桃(《西京杂记》)、勾鼻桃(《邺中记》)等。桃,亦为路树,理想中的美景即桃花林处“夹岸芳华鲜美”(陶潜《桃源记...  相似文献   

15.
“水得山而媚”,“水以石为面”(郭熙《林泉高致》),造国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造园往往选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园林往往建在村镇人口密集之处,无自然山林可借,只得掇石叠山。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典型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又不落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咫尺之地,创作出 “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故山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正如计成所说:“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国冶》卷一)  相似文献   

16.
麻雀,你在哪里文/木叶麻雀是益鸟,古代的《沙洲记》中就有“家雀”之称。多少年来,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人们都能听到麻雀那叽叽喳喳的欢闹声,见到它们一排排栖息在街道两旁电线上的身影———诗人曾将这称之为“夜的音符”。然而,这些年,麻雀越来越少了,有些...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利用木本粮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距今天七千余年的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中,就有成堆出土的橡子、酸枣。半坡村的遗址有残存的核桃。见之于文字记载的《诗经》有“树之榛栗”,“八月剥枣”。在《战国策》中记有苏秦游说到燕国时,对燕文侯说:“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我国古代著名地理著作《山海经》记有:“员木(油茶)、南方油实也。”《礼记》记载:“子事父母,妇事舅  相似文献   

18.
“云南”名称的由来,说法有二:其一,新篡《辞海》注:“旧以在云岭之南得名”;其二,《云南通志》载:“汉武元狩间,彩云见于南中,遣使迹之,云南之名始此。”  相似文献   

19.
株洲市以“永州会议”为契机,坚持“快”字当头,“实”字落脚,把会议精神彻底融入到冬季造林整地运动中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去年12月7日,“永州会议”结束后,株洲市政府立即抓住大好时机,于12月8日在茶陵县召开了由各县(市)、区政府分管农口的副县(市)、区长及林业局长、营林股长参加的全市冬春造林绿化现场会议,全面传达贯彻了“永州会议”精神,并由茶陵县、攸县人民政府分别介绍了冬季造林经验。会后,株洲市结合冬季造林实际,进行了冬造再动员。市领导要求全市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一定要正确分析形势,统一思想认…  相似文献   

20.
草木解读     
草木文化,在我国古代早已出现。《诗经》以草木人篇的至少有九成。信手一翻,《苤莒》、《卷耳》、《何草不黄》、《票有梅》……琳琅满目。首篇《关睢》便是“参差荇莱,左右流之”。“荇菜”乃普通植物,那样早便入了诗,足见草木与文化结缘之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