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根据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对60份华南籼稻晚造稻米样品进行了品质指标系统测定。蒸煮、外观、碾米品质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华南籼稻晚造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粉率和垩白度与食味品质呈极显著负相关,胶调度和粒型与食味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入选的3个主成分值分别被称为垩白粒率因子、出糙率因子和胶稠度因子。出糙率因子对食品品质有极显著正线性效应,垩白粒率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对食味品质的重要性顺序为出糙率因子>垩白粒率因子>胶稠度因子。讨论了华南籼稻晚造食味品质育种问题。  相似文献   

2.
分别对青六矮1号→绿珍占8号→绿源占衍生系统早季性状和晚季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早季产量和食味品质与15项农艺性状和9项品质性状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着粒密度与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不完善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粒型呈极显著正相关;2)晚季产量与结实率、穗长和剑叶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2叶长和倒3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倒2叶宽和倒3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食味品质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1)早季垩白度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2)晚季穗长因子对产量有极显著正线性关系;整精米率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华南籼稻早晚兼用型品种(系)同一套品种(系)早季种植和晚季种植时,大多数性状及其相互关系有显著差异,同一套育种材料在早季和晚季的株型和品质理想模式有显著不同。讨论了供试材料品种改良的综合育种指标。  相似文献   

3.
豫南地区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与品质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中稻+再生稻”组合是豫南稻区新的水稻种植模式,但是头季与再生季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变化尚不清楚。明确其产量和米质变化规律可为豫南地区高产优质再生稻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两优6326等12个适于单季种植的杂交籼稻为材料,在当地高产栽培条件下,依据头季和再生季两季产量将其划分为两季产量均高(双高)、头季稻产量高再生季产量低(头高再低)、头季稻产量低再生季产量高(头低再高)和两季产量均低(双低)等四种类型,并分析了米质的差异。【结果】 1)与头季稻相比,12个组合的再生季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显著改善,蛋白质含量降低,稻米食味品质不同程度变优。2)两季不同产量类型之间比较,除双低类型(仅深两优11号一个品种)外,双高类型和头高再低类型加工品质较优,而头高再低类型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较优。蛋白质含量在各产量类型头季稻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再生季双高类型较头高再低类型高10.7 %,比头低再高类型低1.75 %。3)齐穗后日平均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远大于日照时数,再生季齐穗后日平均温度较低是其稻米品质优于头季稻的重要原因。【结论】综合产量及品质,两优6326、天两优616、广两优476和丰两优香1号是适于豫南地区的高产优质再生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4.
天优122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以自选野败型优质籼稻不育系天丰A与自选的抗稻瘟病恢复系广恢122配组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2005年2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稻米品质优、稻瘟病抗性强和生态适应性广等特性,适合华南早晚季种植和南方稻区作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5.
双季优质稻产量和品质形成对开放式主动增温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明确气候变暖对双季优质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方法 采用稻田开放式远红外主动增温系统,早稻以金早47(常规籼稻)、两优287(杂交籼稻),晚稻以象牙香珍(常规籼稻)、万象优华占(杂交籼稻)和甬优5550(杂交粳稻)为材料,设置全生育期增温和全生育期不增温2个处理,分别测定双季优质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结果 与不增温相比,全生育期増温(1.3℃ ~1.6℃)对早晚籼稻产量影响不显著,但晚粳稻产量显著下降,降幅为10.2%,主要是因为其每穗粒数下降。全生育期增温降低了早晚稻株高;早稻生育期缩短了3~4 d,而晚稻生育期无明显变化。全生育期增温下,双季优质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增加,早稻两优287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及晚粳甬优5550整精米率显著提高;同时,晚稻蛋白质含量提高,但晚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而早稻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无明显变化;此外,稻米RVA谱特征值因季别和品种而异。结论 全生育期增温对优质晚粳稻产量影响大于籼稻,不利于外观品质的保优,但有利于改善优质稻米加工品质,对晚稻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影响也大于早稻。  相似文献   

6.
粳稻品种食味品质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北方粳稻主栽品种食味品质及水稻遗传改良研究的现状,并与日本、美国粳米的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及生产成本、销售价格进行比较。提出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标准,科学制定育种目标及品种品质选育指标,选育和推广种植广、适性较好的优质食味品种,研究早世代材料食味鉴定筛选技术的有效性,建立完整的稻米产品产业链,借鉴国外经验提高稻谷质量等提升粳稻食味品质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稻米外观品质与食味品质的关系,甄选合适的评价指标,为培育外观品质与食味品质综合优良的杂交籼稻品种提供理论参考,以8个不育系与25个恢复系配制的200个杂交籼稻组合为材料,采用简单相关和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了稻米外观品质性状与食味品质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粒宽、垩白度、垩白粒率呈显著正相关,与长宽比显著负相关;米饭食味综合评分与粒长、长宽比显著正相关,与粒宽显著负相关。典型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的两对典型相关变量,累计贡献值为91.329%。在第一对典型变线性组合构成中,U1和V1分别以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的权重较大;在第二对典型变线性组合构成中,U2和V2分别以粒长、食味综合评分的权重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揭示优质籼稻关键生育时期剑叶SPAD值与稻米品质性状间的关系,为今后的优质籼稻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质籼稻美香占2号、黄华占和五山丝苗等12个品种(系)为研究材料,测定各品种(系)的稻米品质性状、蒸煮食味品质、淀粉RVA谱和始穗期、齐穗期、乳熟期、蜡熟期、黄熟期的剑叶SPAD值,并对5个时期剑叶...  相似文献   

9.
高产优质杂交籼稻新组合天优998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天优998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以自选野败型优质籼稻不育系天丰A与自选恢复系广恢998配组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2004年2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具有高产稳产、稻米品质优、稻瘟病抗性强和生态适应性广等特性,适合华南早晚季种植和南方稻区作后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明晰稻米理化指标和食味相关基因Wx对杂交籼稻与常规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对163份籼稻种质的品质理化指标、食味品质、基因Wx分别进行了检测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的米饭口感与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长宽比呈正相关,且杂交籼稻的正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Wx~bWx~b型籼稻比Wx~aWx~a、Wx~aWx~b型籼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垩白粒率均较低,米饭的口感评分也较高。在直链淀粉含量为15%~22%的籼稻种质中,常规籼稻种质的口感评分都在中等以上,而杂交籼稻种质中存在一定比例口感评分为差的组合,说明在杂交籼稻中直链淀粉含量不是导致稻米口感较差的唯一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优质籼稻剑叶SPAD值与稻米品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揭示优质籼稻关键生育时期剑叶SPAD值与稻米品质性状间的关系,为今后的优质籼稻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质籼稻美香占2号、黄华占和五山丝苗等12个品种(系)为研究材料,测定各品种(系)的稻米品质性状、蒸煮食味品质、淀粉RVA谱和始穗期、齐穗期、乳熟期、蜡熟期、黄熟期的剑叶SPAD值,并对5个时期剑叶SPAD值与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籼稻蜡熟期和黄熟期剑叶SPAD值与稻米食味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稻米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稻米淀粉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籼稻黄熟期剑叶SPAD值与稻米食味值和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比蜡熟期高。黄熟期剑叶SPAD值越高,稻米蛋白质含量越低,食味品质越好。通过黄熟期剑叶SPAD值可以预测籼稻食味值和蛋白质含量。黄熟期剑叶SPAD值(x)与稻米食味值(y)的直线拟合方程为y=0.0901x+65.76,决定系数R2=0.687;与蛋白质含量(y)的直线拟合方程为y=-0.098x+9.217,决定系数R2=0.602。  相似文献   

12.
我国稻米食味品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我国近年来稻米食味品质的研究现状。分别介绍了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因素,重点阐明了稻米食味品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建议通过遗传基因工程、生化调节等技术来改良食味品质,结合品种对光、温气候条件的反映特性,优化品种推广种植区域来提高稻米食味品质。在检测技术上应不断更新标准,探索更快速和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揭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稻米蛋白质含量与其蒸煮食味品质间的关系及其对不同后期施氮水平的响应。【方法】以3个常规籼稻品种和3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抽穗期实施不同氮肥水平的处理,分 析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不论籼粳亚种,后期氮素肥料均显著增加了稻米蛋白质含量,品种对氮素的反应存在明显不同,但肥料处理效应大于品种间差异。随着后期氮肥水平的提高,稻米中四种蛋白组分含量也显著增加,以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对氮肥的施用反应较大;直链淀粉含量有所下降,胶稠度显著变短;淀粉糊化特征值中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下降,而回复值、消减值呈上升趋势;食味值显著下降。相关分析显示,籼﹑粳稻总蛋白质含量与胶稠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籼稻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r=?0.975**)﹑最高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崩解值呈负相关,与回复值﹑消减值呈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粳稻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r=?0.923**)和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最高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回复值﹑消减值的关系和籼稻基本相同。籼、粳稻食味值均与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显著负相关,与清蛋白(即比例最小的组分)的关系,籼稻呈极显著负相关,而粳稻相关性未达显著。【结论】后期氮肥水平的增加显著提高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增加,显著劣化稻米蒸煮品质和适口性。四种蛋白组分的增加均会不同程度地劣化稻米食味,其中,尤以球蛋白和醇溶蛋白的负效应较为显著,谷蛋白对食味的负效应也不可忽视,在籼稻品种中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揭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稻米蛋白质含量与其蒸煮食味品质间的关系及其对不同后期施氮水平的响应。方法 以3个常规籼稻品种和3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抽穗期实施不同氮肥水平的处理,分析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 不论籼粳亚种,后期氮素肥料均显著增加了稻米蛋白质含量,品种对氮素的反应存在明显不同,但肥料处理效应大于品种间差异。随着后期氮肥水平的提高,稻米中四种蛋白组分含量也显著增加,以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对氮肥的施用反应较大;直链淀粉含量有所下降,胶稠度显著变短;淀粉糊化特征值中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下降,而回复值、消减值呈上升趋势;食味值显著下降。相关分析显示,籼﹑粳稻总蛋白质含量与胶稠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籼稻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r=-0.975**)﹑最高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崩解值呈负相关,与回复值﹑消减值呈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粳稻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r=-0.923**)和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最高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回复值﹑消减值的关系和籼稻基本相同。籼、粳稻食味值均与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显著负相关,与清蛋白(即比例最小的组分)的关系,籼稻呈极显著负相关,而粳稻相关性未达显著。结论 后期氮肥水平的增加显著提高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增加,显著劣化稻米蒸煮品质和适口性。四种蛋白组分的增加均会不同程度地劣化稻米食味,其中,尤以球蛋白和醇溶蛋白的负效应较为显著,谷蛋白对食味的负效应也不可忽视,在籼稻品种中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2017,(3):59-65
选用9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在云南籼稻区5个不同海拔、纬度的试验点进行种植,研究了不同海拔和纬度对杂交籼稻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受品种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双重因素的影响;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对生态环境的反应可分为2类,峰值黏度、最终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回复值为生态钝感型特征值,消减值为生态敏感型特征值;不同品种在与食味品质密切相关的峰值黏度、崩解值和消减值等性状上受海拔和纬度的影响不同,说明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适种区域。  相似文献   

16.
云南粳型特色软米食味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5个低直链淀粉含量的软米品种(系)种植在4个不同海拔生态点,利用AMMI模型对食味品质性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以食味品质性状的表型值、AMMI分析的前两位主成分值及相应的稳定性参数(Di)为指标,对品种(系)食味品质及其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3项指标在基因型间、环境间及基因型×环境互作间的方差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此3项指标的交互效应主成分值(IPCA)差异也显著。综合考虑3项指标的表现,5个软米品种(系)食味品质稳定性依次为银光云粳20号云粳优4号YH6H559。影响食味品质稳定性的主要环境气候因子是海拔和日平均气温。综合考虑供试品种(系)的产量水平、食味品质及其稳定性,银光和云粳20号可作为改良稻米食味品质(特别是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及其稳定性的亲本。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具有优异食味品质的日本粳稻品种越光与中国长江下游地区食味品质好的水稻品种稻米的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主要品质特征差异,以期为中国优质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选用长江下游地区公认的食味品质好的5个粳型水稻品种稻米和日本新泻地区生产的越光稻米为材料,分析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稻米RVA谱、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TOYO味度值等主要品质特性的差异及其相关性。越光的稻米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直链淀粉含量等主要品质指标与长江下游地区食味品质好的品种没有明显差异,支链淀粉长链部分(Fb3)和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长江下游地区食味品质好的品种,支链淀粉短/长链比(Fa/Fb3)显著高于长江下游地区食味品质好的品种。越光稻米中Mg、K含量以及淀粉谱特性中最高黏度、崩解值均显著高于长江下游地区食味品质好的品种。支链淀粉的短链部分(5≤DP≤12)所占比率与最高黏度值和崩解值呈显著正相关,Fa/Fb3与最高黏度和崩解值均呈显著正相关。由此认为,通过育种手段改善稻米的支链淀粉理化特性,并在栽培措施上通过降低氮肥施用量来降低稻米中蛋白质含量,是提高长江下游地区水稻品种食味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米粉稻品质主要理化指标的地区间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5年8月15日发布的湖南省地方标准《米粉专用稻谷》(DB43/264-2005),与米粉食味相关的专用稻谷的理化指标主要是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与糊化温度。本试验用6个米粉专用稻品种,以湘早籼19号作对照,种植在湖南湘乡、醴陵、长沙、常德4个试验点,成熟后每地采取稻谷样品,分析稻米品质中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与糊化温度。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糊化温度的地区间差异显著,品种在湖南常德点较易取得高直链淀粉含量,在湘乡点较易取得高糊化温度。胶稠度的地区间差异不显著。可以根据品种品质的不同要求选择适宜种植区域。  相似文献   

19.
先红优826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先红A为母本,桂826为父本配组育成的弱感光型优质杂交晚籼稻新组合,2020年6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食味及稻米品质优、抗倒伏、适应性广,适合在广西桂南稻作区、桂中南部适宜种植弱感光品种的区域作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20.
《北方水稻》2021,51(4)
稻米品质主要包括外观、加工、营养、食味(蒸煮)、收贮及保健品质等,该项目主要研究山东省稻米品种资源在鲁东南稻区特定生态环境栽培管理模式下的品质、营养与食味,为稻米品种资源品质与食味研究、资源创制和新品种选育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