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柳叶栎原产地美国宾夕法尼亚、田纳西、阿肯色和路易斯安娜等4个州引进9个柳叶栎种源,于1999年分别在江苏东海县、宜兴市等地进行造林试验,对试验林进行了8 a观测,调查了造林当年成活率和3 a时保存率,测定了树高、地径、幅冠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9个不同种源间生长有显著差异,其树高、地径和冠幅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8.26%~11.42%,14.14%~18.9%和5.9%~13.6%。1~8 a时,柳叶栎种源的树高和地径年际间相关显著,具有早期选择潜力。按综合指数评定法,初选出9818号和9817号2个综合性状表现好的优良种源,其树高和地径比参试种源平均值增加10.6%和13.9%。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樟子松不同种源试验林高生长和径生长的调查得知,地理种源不同,高生长存在着显著差异,一般人工林种源生长好于天然林种源。樟子松经过几十年的引种驯化是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形成稳定种群。造林时,首先应选择种子产地土壤、气候条件与本地相似的地区调拨种子。若本地自然条件与种子产地相差较大,应选择经过长期引种已形成稳定种群的种子产地调拨种子,如9007(净月潭)、9014(章古台)、9006(高峰)、9012(青山)号产地的种子。  相似文献   

3.
全国杉木良种选育科技协作组,于1976—1978年组织了有全国十四省(区)参加的全国杉木第一次地理种源试验。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领导和各省(区)有关部门、生产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参加试验各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已按原试验方案完成了育苗对比试验及造林工作,进入造林后观测阶段,达到了预期目标。由于杉木的授粉、结实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大,一次种源的试验结果,难于作出科学的判断,加上第一次种源试验缺乏经验,在组织和试验实施上都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有必要总结经验,继续开展全国杉木第二次地理种源试验。现根据二年来的实践,有关协作单位的意见,对全国杉木第一次地理种源试验实施方案(讨论稿)进行修改、补充,提出全国杉木第二次地理种源试验实施方案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澳大利亚东、西部桉树(含种源)57个号进行了引种,观察了它们的发芽、成苗数、造林保存率、苗木与幼林生长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澳大利亚西部冬雨型的树种不适应广州地区的生长;成苗率与苗高、苗高与幼林高生长均存在正相关;不同树种(种源)间的光合强度、蒸腾强度不同,生长优良的树种(种源)这两者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飞机播种造林(简杯飞播)施工作业,要依靠地面导航才能进行。所以,飞播前必须用罗盘仪测量,把播区设计图上各条航标线的航标桩(导航点)落实到播区的地面。标桩位置测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飞播质量,关系着飞播的成败。这就要求把罗盘仪测量的系统误差降低到允许误差的最低限度。测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关: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态适应过程中,树种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种源表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和生理特性.为了选择出适宜于江西省的苦楝优良种源,对40个苦楝种源的4年生幼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苦楝不同种源之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苦楝种源群体树高、胸径、材积总均值分别为:3.38 m、3.66 cm、0.0028 m3;35号种源(广东增城种源)树高、胸径生长量最大,其树高平均生长量为4.00 m,大于群体总均值18.34%,胸径平均生长量为4.63 cm,大于群体总均值26.50%;7号种源(广西博白种源)的材积生长量最大,为0.0056 m3,大于群体总均值100%;2)对40个苦楝种源的树高和胸径指标进行聚类,将参试材料分为4类,其优劣顺序为:类群Ⅲ>类群Ⅳ>类群Ⅱ>类群Ⅰ;3)7号(广西博白)、9号(广西容县)、10号(赣州南康三江)、14号(广西北流)、29号(宜春袁州)、35号(广东增城)等6个苦楝种源,其种源试验林生长整体显著优于CK1(章贡蟠龙种源)和CK2(大余种源),具有明显的速生性,可初步作为优良种源,供江西地区及其种源所在地苦楝造林用种.  相似文献   

7.
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造林树种。其自然分布广达十五个省(区),由于分布区内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逐渐演化成了不同的种源群体。为了发掘适宜滇东北杉木栽培区造林的优良种源,我们按中国林科院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要求,于一九八○年在威信县国营林场进行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现对一  相似文献   

8.
黑茶山林局位于吕梁山脉的西侧中段,海拔1200~2260米,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冬、春季干旱多风,水土流失严重,给造林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近年来华北落叶松造林成活率不高,经济效益低下。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在1983、1984两年的造林实践中,首先对华北落叶松苗木高度与造林成活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其结果表明:来源于同一地理种源的种子育苗后,苗木高度不同,对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有着明显的影响。在我局的具体条件下,造林苗木以选用苗高20~50厘米,地径在0.3厘米以上,根系较完整的二年生苗为好。一、造林苗木状况本区上山造林苗木全部采用同一种源的落叶松二年生留床苗,就地育苗,就近造林。造林苗木规格一般高15厘米以上,地径  相似文献   

9.
宜兴市引种美国栎属种源和杂交松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 1999年 3月在宜兴市林场建立美国栎属 (包括柳叶栎 5个种源、红栎 2个种源 ) ,杂交松(杂种F1代 ,父本、母本 )以及对照树种青冈、麻栎、小叶栎和马尾松等共 14个处理的引种试验林。通过 1a观测 ,其生长和保存率存在显著变异。 (1)美国栎属生长变异极显著 ,树种间比较是柳叶栎 >红栎 >青冈。在柳叶栎中以 9818号最大 ,982 2号最小。红栎种源间无差异。造林成活率由于是采用容器苗造林 ,达 95 0 0 %~ 10 0 0 0 % ,种间和种源间变异不显著。但保存率变异显著 ,以柳叶栎 9816号和青冈最高 ,为 98 0 0 %~ 90 0 0 % ,红栎 982 1号和柳叶栎 982 3号最低 ,为 6 5 70 %~6 5 80 % ,比造林成活率有很大降低。 (2 )杂交松F1代最大 ,父本次之 ,母本最小。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差异均不显著 ,一直保持在平均 99 0 0 %  相似文献   

10.
思茅松地理种源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81年在云南省思茅松自然分布区域内,收集了六个思茅松种源,按统一的实施方案在五个不同气候类型的栽培点上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研究思茅松的地理遗传变异与环境的关系,为思茅松的种子调拨区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分析总结了各栽培点上3年生时的情况,思茅松种源间树高生长的差异是显著的,表现好的种源比生长差的种源提高23.9%~58.2%,比各点云南松对照种源提高0.81—2.2倍。从而看出选择适宜的思茅松种源造林,可望得到一定的增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山地木麻黄种源间抗风性、生长及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山地木麻黄的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7个山地木麻黄种源为试验材料,于造林后2、5、7 a时测定山地木麻黄种源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等数量性状,并于造林后7 a时调查主干分叉习性(AP)、主干通直度(SFS)、侧枝密度(DPB)、侧枝直径(TPB)、绿色小枝长度(LDB)、侧枝分枝角(APB)、侧枝长度(LPB)等形质性状以及抗风性(RES),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揭示其遗传变异规律。应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山地木麻黄种源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造林后2、5、7 a时,27个山地木麻黄种源间保存率和抗风性差异显著(P0.05);对造林后7 a时保存率较高的18个种源进一步分析显示,上述3个年份各种源间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等生长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7 a时,TPB、APB、LDB、AP和SFS等形质性状在种源间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明显高于形质性状,二者分别受中度或中度偏下和低度遗传控制;随着林龄的增长,树高的遗传变异系数变化不大,而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1.89%~12.30%、11.67%~13.67%、30.20%~38.11%;7 a时,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为3.84×10~(-5)%~5.56%。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树高作为山地木麻黄早期选择性状较适宜。[结论]依据坐标综合评定法,筛选出17877、19489和19490等3个优良种源,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2.
尾叶按(Eucalyptus urophylla)是我国近年试种的桉树。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引种栽培和地理种源试验中,生长表现良好。幼林树高年平均生长2.5—3.5m,最高达7m,胸径年平均生长2.0—3.0cm,最大达7cm。采用无性系扦插苗造林,林木速生,直径生长变异系数小,林相整齐;木材制浆造纸性能良好,得率高;幼林抗风力较差;种源间生长差异较大,应选择适生、速生种源进行推广栽植造林。培育短轮伐期纸浆用材林,尾叶按是一个极具潜力的速生造纸用材树种。  相似文献   

13.
一、试验目的“种源”通常是指从同一个树种分布区中的不同地区收集种子(或无性系苗),同一树种长期在气候、土壤条件不同地区生长和发育,其形态、生理、生长、抗性以及适应性等方面会发生种种变异,有些变异是可遗传的,这种变异称种源变异。将一个物种的不同种源集中于一个地点进行育苗造林对比的研究就是种源试验。  相似文献   

14.
木麻黄树种和种源选择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参试木麻黄造林1年后的树高、地径、生物量、保存率、胸径、冠幅及枝条数等指标的分析可知,种间和种源间都有很大差异。其中约虎恩木麻黄23号神源最好,森林木麻黄(18、19号)及滨海木麻黄(20号)最差,其他种和种源表现居中。木麻黄属(Casuarina)好于异木麻黄属(Allocasuarina)。  相似文献   

15.
文冠果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有野生分布,由于各地区土壤,气候条件的差异,长期在各种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各种源的林分形成不同程度的种内地理变异,这种地理上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经济性状和生产力的高低。我们于一九七八年引进了一些地区的种子进行育苗,观察苗期生长量的差异,进而进行造林试验。研究不同种源在经济性状和生产力上的差异及在我地区的适应性,选出在我地区造林适应性强产量高的种源,为确定种子调拨范围提洪依据。收集不同地区种源苗木做为个  相似文献   

16.
闽南山地引种交趾黄檀种源初步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闽南山地进行了引种不同种批号的交趾黄檀试验,初步结果表明:12个种批(种源)的1年生幼树生长性状差异较大,其中4号、10号种源不仅生长良好而且保存率也较高,种植1年幼树高平均达2.0m、地径2.0cm,造林存活率可达95%以上。从初步表现来看,4、10号种源较适于福建漳州地区生长,属于有希望种批。  相似文献   

17.
从落羽杉原产地美国6个州引进19个落羽杉(包括4个池杉)种源,以国内早期引种的河南鸡公山落羽杉(CK1)和池杉(CK2)为对照,于1993年3月在江苏东海进行种源试验造林.在苗期和幼林期测定基础上,对13 a种源试验林生长测定结果表明:种源间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存在显著变异,其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2.91%、23.51%和48.51%,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51、0.65和0.60.在同一区域,既有生长表现较好的种源,也有生长表现较差的种源,种源生长变异未见明显的地理趋势.落羽杉种源苗期(1 a)与13 a生长没有相关性,3 a开始与13 a生长相关性显著.落羽杉种源早期选择的合适年龄为3-5 a初选,8 a决选.按单株材积比CK1增加50%的选择强度,选出路易斯安娜Q.R.(1600号)、密西西比R.F.(503号)、阿肯色O.M.(304号)和佛罗里达N.L.(701号)4个优良种源.其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平均表型增益为13.86%、21.78%和61.11%,遗传增益达7.07%、14.16%和36.67%;与CK2相比,平均表型增益和遗传增益分别达14.29%、59.89%、148.64%和7.29%,38.93%、89.18%,丰产性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白榆生长快、材质好、分布广、适应性强,是我国常见的速生阔叶用材树种,也是甘肃绿化造林的主要树种。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本省的白榆,普遍表现为生长缓慢、树冠扩展,干形弯曲,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榆的利用和发展。苗期试验初步探讨和掌握了白榆不同地理种源生长、形态以及抗性等方面的差异。但是要选择最佳种源直接用于林业生产上,进而为种子区划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造林试验就显得更为重要。现将幼林初期(1982—1984年)的试验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了比较不同种源家系的早期生长差异,以灰木莲3个种源45个家系为材料进行造林试验,连续观测3年林木生长量(树高和胸径)、保存率,并对不同种源和家系的林木生长和保存率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 a生灰木莲树高平均为3.5 m,胸径平均为5.50 cm,保存率可达80%。种源间的树高和保存率方面差异不显著,胸径生长有着显著差异,家系间的树高、胸径及保存率有着显著差异。从种源水平来看,种源3的整体表现较好,从家系水平来看,家系18号、14号、17号、21号、25号、39号、43号、44号生长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20.
<正> 我们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发现,有许多树种,其幼树的成活和生长状况都因栽植季节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应根据树种的特性来选择较为适宜的造林季节和时期,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幼树生长量。本试验仅对大叶白蜡等六个平原造林树种进行了不同时期造林的效果探讨,试图为不同季节造林的树种选择,提供一些参考。一、试验方法(一)供试树种选用我院苗圃培育的大叶白蜡、沙枣、白柳、阿富汗杨和新疆白榆、河南白榆(以种源分) 等六个树种进行试验。苗木规格见表1。(二) 试验方法和技术要求选择春季和秋季两个造林季节。春季仅选一期(最适时间);秋季分三期:早秋期、中秋期和晚秋期。栽植时间和苗木状况见表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